书城经济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7755700000013

第13章 “三区一平台”

有定位,才会有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直接反映和决定其在国家区域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总体来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就是“三区一平台”,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1.大湖流域综合示范

大湖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是当今世界重大课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着力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合理开发环湖平原地区,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这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大湖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发挥示范作用。

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来看,工业化的浪潮和环境污染似乎是一对连体怪胎,好像谁追赶上了工业化的浪潮,谁就必然要拥抱环境污染这个“丑婆娘”。江西正处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目的,就是既要抱走工业文明这个“金娃娃”,又要坚决抛弃环境污染这个“畸形儿”;既要不失时机地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又要保护好江西的青山绿水。大湖流域历来是世界各国开发的重点,中国也不例外。国家提出,鄱阳湖是中国最健康的一个湖,在这个流域里的开发,一定要成为全国大湖流域开发的示范。

(1)中外典型湖区的经验总结

大湖流域历来是世界各国开发的重点,中外典型湖区有美国五大湖区、芬兰湖区、瑞士日内瓦湖区、日本琵琶湖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以及国内的洞庭湖区、太湖区域等。总结以上中外典型湖区的经验是:一个好的管理机制,必须要有一个综合的管理规划、一个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好的管理政策和政府有力的管理、参与、主导作用,以及民众的广泛参与。

到过巴黎的人,都会游览塞纳河,它犹如一条长长的玉带,将左岸的埃菲尔铁塔,右岸罗浮宫以及被塞纳河怀抱的巴黎圣母院等法兰西的文化瑰宝串联在一起。然而,今天洁净的塞纳河来之不易,是自1830年以来坚持不懈治理的结果。为加强塞纳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国成立了直接隶属环境部的流域管理机构——塞纳河流域水管局,经费由国家财政支持,经济独立,免受地方政府制约。

莱茵河属于跨国界流域,为合作治污,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在巴塞尔成立了莱茵河防治污染委员会,商议对策,互通信息,协调流域治理的各国行动。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其污染状况曾和我国的太湖、巢湖、滇池等淡水湖泊非常相似,湖水明显变臭,湖泊的富营养化加剧,水功能退化等。从1972年日本开始“琵琶湖综合发展工程”项目开始,政府出台了《琵琶湖区发展特别法》,该法为项目资金的供给及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保证。与此同时,日本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特别法律。比如在清除琵琶湖中苯氯有机污染泥沙、苯氯排放、防治富营养化等方面制定了近10部法律法规,从而为琵琶湖的成功治理打下了坚实的法治基础。琵琶湖所在的日本滋贺县政府采取了以流域为单元,根据不同流域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对策,达到了治山、治水和造林的综合治理。如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封山固土,防止水土流失;中游地区疏浚河道,减少各种污染;湖周围地区加强水质检测,防止环境污染;下游用水地区重在节约用水等。

世界各国注意建立强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许多国家探索出一条很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以流域为主体,建立跨行政区的流域管理体制,通过法律给予流域管理机构广泛的行政管理权,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调控能力。湖泊治理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的工程,相比琵琶湖用25年的时间、花185亿美元的治理历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走的路还很长。

(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长1050千米,流域面积10.5万平方千米,跨7个州。田纳西流域的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正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决定实施“新政”。“新政”为扩大内需开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流域开发,田纳西流域被当作一个试点,即试图通过一种新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对其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简称TVA)。经过多年的实践,田纳西流域的开发和管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田纳西流域落后的面貌,TVA的管理也因此成为流域管理的一个独特和成功的范例而为世界所瞩目。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管理的启示主要是:TVA强有力的管理体制、河流综合利用规划的正确思想对河流治理及发展周边经济是十分重要的。

TVA定位为既享有政府的权力,同时又具有私人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的机构。这种“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TVA有效行使权力发挥了作用。TVA设立有包括水利管理处,电力处,环境保护处,森林、渔业和野生动物,航运和工业发展处,工程建设处,财务和营业处,支流区域发展处,农业和化肥发展处,地方发展处等10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

除了TVA有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田纳西流域管理上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做法和经验很多。如:以立法作为流域管理的依据,制订和不断修订TVA法,可以说,TVA一开始就是“依法治水”,这是TVA成功的法律保证;政府授权TVA对自然资源统一开发管理,有利于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TVA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成功做法,已被一些国家在水资源开发项目中借鉴利用;TVA设置“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这种理事会虽然在TVA的管理条件下只起咨询作用,但可以视为开创了公众参与和交流之先河。现在有些国家如法国流域管理中的类似如“水议会”的管理形式,也可以看成是这种形式的延伸。TVA的上述做法和经验,丰富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和流域管理的实践。

综观世界,不仅各国之间流域管理体制不尽相同,甚至一个国家(如美国)的各流域之间的管理体制也不同。法国的分权流域管理体制被认为是成功的模式,但并没有其他国家能完全仿效。英国的流域体制也曾被认为是水务管理的成功经验,但其后的私有化又改变了管理体制。因此可以说,没有适合各个国家通用的流域管理模式,我们只能客观地研究和分析某一种流域管理的特点和长处,结合本国或本流域的具体实际去参考和借鉴。

(3)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歌将江南水乡的太湖描绘得诗情画意,而如今,无锡市民再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滋味。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沿,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4%。2008年流域总人口5007万,占全国人口的3.8%;流域GDP33109亿元,占全国GDP的11.0%;人均GDP6.6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2.9倍。

在过去30年间,太湖流域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了高度的开发和利用,但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却未能及时注意节约和保护,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措施建设严重滞后,太湖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2008年流域85.2%的评价湖体水质劣于Ⅲ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太湖富营养状况严重,2008年全年期太湖的东太湖与东部沿岸区为轻度富营养,占湖区面积的18.8%,其他湖区为中度富营养,占81.2%。

由于河湖水质大面积污染,太湖流域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地区。可利用的优质水资源量大量减少,已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目前流域内大中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大多得不到保障,以本地河湖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的江苏无锡、浙江嘉兴及上海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最为突出。无锡市的北部太湖水源地水质常年受蓝藻影响,2007年5月蓝藻大暴发,导致水厂原水恶臭,致使无锡市市区80%的居民无法正常饮用自来水,引发了城市供水危机,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无锡供水危机发生后,为彻底解决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根据国务院部署,2007年7月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水利部、环保部、建设部、农业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太湖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湖体水质由劣V类提高到V类,东部沿岸区域水质由V类提高到IV类,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及其输水骨干河道水质基本达到III类,河网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有所改善。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太湖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改善,达到中度至轻度富营养,湖体水质基本达到IV类,部分水域达到III类。

《总体方案》总投资为1116.68亿元,但众多研究认为,治污体制不改,花更多的钱可能也是枉然。2001~2007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910亿元财政性资金及国内银行贷款,用于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流域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及综合整治等七大类共8201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但从2009年10月审计署审计调查情况看,“三河三湖”虽经治理但目前整体水质仍然较差。环境保护部对“三河三湖”347个国控断面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水质监测情况显示: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49.2%断面水质为劣V类,巢湖平均水质为V类,太湖平均水质为劣V类,滇池平均水质为劣V类。

2.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

鄱阳湖处在长江中下游聚集口,每年进入长江的水量超过了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河流的总量。鄱阳湖水系是水流最终汇集鄱阳湖,再由湖口注入长江的数千条大小河流的总称,一条条绵长的河流年平均入湖水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最大时达2300亿立方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因此,鄱阳湖流域的水多水少、水好水坏,关系着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

当前,鄱阳湖湖面南北长达170千米,东西宽为74千米,周长600千米左右。它的水面因季节变化伸缩性很大:汛期水位上升,湖水陡增,水域辽阔,波涌连天;枯水期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水体面积不足1000平方千米,而湖草应时茂盛,颇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景观。

有资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鄱阳湖的水质是贫营养化。80年代后,水质呈现出中营养化,现在基本维持在Ⅱ~Ⅲ类。尽管注入鄱阳湖的水质量有的并不高,不过这些水到了鄱阳湖后,在湖的中心区水质都会自动达到Ⅱ类。这表明,鄱阳湖有巨大的自我净化功能。在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几个大湖水质相继恶化后,鄱阳湖被誉为国内最后的“一湖清水”。

鄱阳湖作为调节长江洪水的吞吐型湖泊,也是一个水陆兼有的巨大生态系统,其在流域防洪、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突出作用决定了其在长江的重要地位。从流域全局出发,建设生态鄱阳湖,充分发挥鄱阳湖调蓄洪水、调节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对于维护健康长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鄱阳湖巨大的湖容是调蓄长江中下游洪水的重要场所。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天然调蓄洪区,其巨大的湖容量可以调蓄汛期长江干流及鄱阳五河等区间的巨量洪水,有效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二是鄱阳湖丰富的水土资源为长江水资源的有效调节提供了重要支撑。鄱阳湖水资源丰富,其流域面积仅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占长江流域径流量的15.5%。湖区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为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作为水源涵养区,鄱阳湖每年的枯水季节平均可为长江下游补充约60亿立方米的清洁淡水,无论对下游长江航运还是城市供水、南水北调(东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鄱阳湖不仅对发挥长江水资源优势、缓解长江下游经济发达省市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是鄱阳湖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是长江流域物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水陆交替的独特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物种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珍稀濒危物种多。作为国际迁徙性珍稀候鸟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鄱阳湖有白鹤、黑鹳等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3种世界濒危鸟类、15种鸟类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水鸟名录。鄱阳湖还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白鲟和中华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鄱阳湖蕴藏的珍贵物种基因以及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淡水湿地乃至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尽管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湿地面积萎缩,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呈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但仍基本保留了天然湿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带动中部加快崛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与沿海山水相连,又与中西部直接相通,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江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知名品牌,成为全国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和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全国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商贸和物流中心;江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培育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成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争当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建设的核心都是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地位仍未改变,发展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从江西基本省情出发,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这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所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是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是5.12万平方千米,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不能仅仅局限在这5万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列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辐射到全省,扩展到全流域,成为谋划江西生态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的龙头工程,要针对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的不同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在高效集约发展区,要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块、不同阶段和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规划,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块状经济,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构建点线结合的空间开发格局成为规划的突出亮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把人口产业最为密集、基础设施最为完善、发展条件最为优越、增长潜力最为巨大的沿长江、沿京广、沿京九、沿陇海四大经济带和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以培育,加快形成“以点带线,由线及面”的空间发展格局。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关系江西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且是关系中部崛起乃至全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长江三角洲等重要区域具有天然联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中部唯一以大型湖泊为核心形成的重要区域经济增长极,既能通江达海,又有较为广阔的纵深腹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能更好地联结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构建成新的中部经济板块。这不仅有利于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这一战略的实施,而且对沿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

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受到各国广泛的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向全世界宣传江西、展示江西的极佳“名片”。因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有助于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中国坚持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成就。我们应广泛开展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借鉴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新机制,树立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是世界性难题,纵观海内外大湖流域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大湖流域自然条件好,开发潜力大,以湖为核心加强综合开发与治理,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尽管鄱阳湖是中国极少数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大型淡水湖泊,但随着湖区经济的发展,鄱阳湖的水质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已经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脆弱的生态与沉重的社会经济发展负担是鄱阳湖地区面临的严酷现实,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必须破解的重大命题,江西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鄱阳湖“一湖清水”发挥着维系中国与世界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正如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所说,鄱阳湖是江西的代名词,是江西的名片,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鄱阳湖不仅是江西的,而且是全国的、世界的。

江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山江湖工程”,到本世纪初提出“生态立省,生态强省”发展战略,再到近期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同时,江西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低碳化发展理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新型陶瓷、清洁汽车、航空、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示范。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设定了13个定量指标,如天然湿地面积稳定在3100平方千米,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15年比2008年下降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4.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等等。国务院要求,江西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此,江西已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三大保障体系,即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并将吸取海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强化湖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候鸟栖息区、水土保持区和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开发,为中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要建立集参观展览、科学普及、教育交流以及科学研究为一体的鄱阳湖博物馆;建立及时更新、交互式的鄱阳湖湿地专门网站;开发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关鄱阳湖保护的地方戏;拍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宣传鄱阳湖的电影或者纪录片,在国际上推介鄱阳湖。

链接:南昌的“低碳”示范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新趋势,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行动。

2009年11月18日至21日,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国家部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市举行。举办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既为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提供机会,更为进一步探索低碳与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科技创新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载体,有助于探索世界及中国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江西积极为这种交流作贡献,并使大会成为两年一届定期在江西召开的例会。大会搭建了世界各国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合作平台,有助于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合作,共同推进世界范围的能源技术创新、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产业发展;有助于中国在加快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能源节约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作为正处于快速崛起中的中部省份,江西需要研究解决的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具有代表性。多年来,江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把低碳与生态经济的挑战与机遇融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次大会的举办,有助于发挥江西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区域示范作用。

南昌市与广东、湖北、重庆和河北保定市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是全国唯一一个被列为试点的省会城市。在此之前,中英两国合作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南昌是全国唯一试点城市。南昌列入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后,在半年之内制定出了一个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南昌实际的试点工作方案,从指标设定、路径选择、技术标准、政策优化、项目推进等方面把试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南昌将落实发展低碳经济行动计划,打造低碳经济四大示范区(红谷滩扬子洲—生态居住和服务业中心区;高新开发区—生态高科技园区;湾里区—生态园林区;军山湖—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区)以及打造“世界低碳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品牌。通过试点,南昌将广泛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好经验,并为中国城市低碳化转型积极探路,为江西绿色崛起奋力践行。

同时,南昌将落实发展低碳经济行动计划。加大新型战略产业的发展,如光伏产业,要建设集硅片生产、薄膜电池、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以及上下游产业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高效能、高科技的世界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到2011年,南昌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有望达到1000亿元。以建设“十城千辆,十城万盏”城市为契机,加大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扩张力度,全面加强节能减排。以“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构建和谐生态社会。南昌市将通过落实低碳经济行动计划,逐步将绿色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千家万户,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