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随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其中第一个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承担了为工业和城市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这时,一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调整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重要时期。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有两项指标: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按第一个指标,江西省2009年人均GDP约为2518美元,属接近工业化中期;按第二个指标,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8%,也属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江西,正处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调整城乡关系的重要时期。所以说,统筹城乡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基础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通达能力,完善城乡供电网络,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托县、街道(乡镇)、社区社会保障平台提供就业服务;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促进农民向城市有序转移等等。
链接: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江西是农业大省,目前城乡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城乡差距,就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使农民富裕起来,才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为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就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第一,突破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利用和依托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劳动保障平台,拓展劳动力市场的辐射区域,逐步向乡村延伸,让农民参与到全省乃至全国的就业信息网络中来,做到就业信息城乡共享,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管理工作,发展农村劳务经纪人,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建立和发展各类劳务中介机构,在较高层次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调节 全省劳动力就业,提高劳动力就业的质量。继续实施劳务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劳务输出品牌,形成以县为区域的江西劳务品牌。
第二,区分不同对象,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一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率。目前,针对农民和农民工的培训有不同部门主办的“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由不同的部门分管,不能形成合力。应由省级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协调,将各种培训经费捆绑使用,使其发挥最佳效益。二是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对于农民工新生代,主要应该根据沿海发达省份产业特点和用工需求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劳动力输入地能更方便地找到工作,并提高工资待遇;对进入工业园区就业的,主要应该由企业根据需要进行培训,政府给予补贴;对40岁以上且有劳动能力的农民,主要应该进行农业科技、种养殖技能培训。三是根据各地已经形成的劳务品牌和具有劳务品牌雏形的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据了解,江西已经形成“吉安菜农”、“临川泥工”、“资溪面包”、“高安运输”、“安义塑钢”、“南康家具”、“武宁装饰”等劳务品牌,这些劳务品牌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业缘关系,这种新型业缘关系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谈判能力。各级政府应针对本地具体情况,有针对地进行培训,培育当地的劳务品牌,使之在全国劳务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获取更加稳定的就业。
第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免除进城务工者的后顾之忧。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将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放在优先解决位置,促进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一样参加养老保险,做好转移接续工作;在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农村和城镇养老保险的对接问题,在制度设计上为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预留接口。
第四,加强劳动监察力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督促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防止、减少直至杜绝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加强劳动监察,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使进城务工人员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同保障。
第五,对因生态经济区建设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群众,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禁止和限制开发地区的群众因禁渔、禁垦和移民等而面临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须形成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就业援助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使他们在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后利益不受损害,生活质量不下降。根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需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创设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充分就业提高区域内居民收入水平。
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江西已经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公共服务均衡,幸福指数提升,公民待遇平等”的要求,科学谋划,突出重点,逐步推开。试点具体工作分为五大项:抓试点,南昌、新余两市先行一步;抓规划,绘就统筹城乡发展蓝图;抓产业,增强统筹城乡发展后劲;抓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基础;抓改革,增强统筹城乡发展活力。最终实现统筹城乡六个“一体化”,即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及统筹城乡公共社会服务一体化。
2.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列为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在区域内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试点的内容有,把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事业财政保障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舍基本消除现有危房;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和改造特殊学校,力争实现区域内所有设区城市和30万人以上的县(市)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全省建立基础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和县级卫生监督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95%以上的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中心卫生院和全部一般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达到建设标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在全省设区市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达到标准,基本实现“两个100%覆盖”,90%以上的城市居民出行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95%以上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家基本要求,所有的县妇幼保健机构达到建设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应急响应及时率达到100%。加大地方病的防治力度,为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保证。要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把血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划。大力推广以机代牛、水改旱技术,改变千百年来农村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人畜血吸虫病交叉感染传播,逐步形成血吸虫病的农业综合防治体系,用5~10年时间在鄱阳湖地域实现“有螺无病”的血吸虫病防治与控制目标。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室等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加快乡村敬老院建设;加快中心村镇体育设施建设,开展村民健身运动等等。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对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普通高中和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积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江西省财政将安排3.5亿元资金,在11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财政补差、农村五保户供养、国有农林水困难企事业单位未参保退休职工生活补助标准。
3.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有效缩小差距,只有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化解统筹城乡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载体,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明确江西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统筹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在更大范围内统筹配置县域资源。
要以县城为中心和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大县城建设框架,加快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工业化能够聚集人口,逐渐聚集的人口对服务业产生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层次。工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城市规模就会不断扩大,城镇化质量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要着力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将工业园区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着力壮大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和科技应用型的工业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特色明显、竞争有力、前景广阔的产业支撑体系。在工业园区注重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要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切实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壮大能人经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展信息渠道,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要十分珍惜和保护农民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掘农民的创业潜力,积极引导与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对农民工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和认识:
从掌握财富的多少来划分:一是在外打工多年,事业有成的“农民工”,称他们为农民工只是因为他们的农民户籍身份,实际上他们是已经拥有数百万甚至数千万资产的老板。他们在家乡低成本优势、优惠政策综合因素下返乡。他们是返乡创业的主力军;二是拥有资产10万~20万的技术工人或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他们返乡具有一定的创业冲动;三是积蓄不多的返乡农民,他们就业愿望强烈,创业冲动不大。
从掌握技能来划分:一是企业的中下层管理者,他们头脑灵活,眼界宽阔,有较高的就业愿望,且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冲动。二是掌握了一门或几门技术的返乡农民,他们无论是在省外还是省内,就业都不困难,他们返乡缓解了江西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三是缺乏技能,文化较低,只有体力的返乡农民,他们的就业和创业都比较困难。
从年龄来划分:江西省农民工中20岁及以下的占16.56%,21~30岁占41.06%,两者占外出从业劳动力的57.62%。31~40岁年龄组占外出从业劳动力的29.66%,40岁以上年龄组的比例只有12.72%。
此外,对农民工还要区别对待,分类引导和扶持。
第一,对事业有成的在外打工者,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对这批事业有成的返乡创业者,一是要实行与外商同等的优惠政策、甚至是更加优惠的政策,因为他们的根在家乡,回乡创业更加稳定;二是要制造与销售互动,充分发挥他们在外经营多年的销售网络的作用,通过外地销售带动本土生产,形成良性互动;三是要有战略眼光,促成创业者抱团返乡,遵循市场规律,在家乡形成产业集群,营造完善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本乡本土的支柱产业。
第二,对小有积蓄的返乡农民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办小型工商业和农村种养业。一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这批返乡农民工虽然小有积蓄,但面对市场风险,他们不可能倾其所有投入创业,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希望通过贷款化解风险。二是要支持和帮助从事种养业的农民成立经济合作组织,通过经济合作组织获取市场信息,抵御市场风险。三是对从事种养业的返乡农民,加大技术指导与扶持,使他们能较快地掌握科学种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