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主题,是我国政府和人民一直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扶贫就是帮助扶持贫困人群摆脱贫困。扶贫的直接功能是减少贫困人口,缓解贫困程度,是政府保障贫困人群享有生存、发展权力,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扶贫还有拓展功能,即对当今我国改革发展更具深刻意义的功能,这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推进扶贫开发,带动革命老区发展。这说明,扶贫开发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要任务和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一定能够给江西省扶贫开发带来新的动力,创造新的局面,取得新的成绩。
1.新阶段,新战略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主要标志是:第一,按照我国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到2007年,全国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14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1.6%;低收入人口下降到284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是3%,两项合计是4.6%。第二,从2007年起,国家在农村普遍建立了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对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制定了“低保”这样一个兜底性的重要制度安排,使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第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低保制度的普遍建立,实行新的扶贫标准,这3个方面构成了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标志。
江西省是中部欠发达地区,有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563个省定贫困乡(镇)和306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在扶贫开发新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面临的挑战有:一是目前贫困人口不少是散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边远偏僻山区、滨湖地区、水库淹没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生存条件差,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二是基本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标准和层次都很低,基础还很不稳固,自我发展能力弱,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收入波动大,一遇天灾人祸极易返贫;三是贫困人口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困群众在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问题更为突出。面临的机遇有:一是中央不断加大扶持“三农”工作的力度,资金向农村倾斜,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二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资金、项目都会加大向区域内聚集,为江西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环境。
链接:江西21个国家级贫困县(市)
修水县、莲花县、赣县、上犹县、安远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余干县、鄱阳县、横峰县、上饶县、吉安县、遂川县、万安县、井冈山市、永新县、乐安县、广昌县
在扶贫开发新阶段,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贫困必须通过发展去解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扶贫的第一要务,通过加快发展去解决贫困问题,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第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实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就是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轮驱动;第三,要实行新的扶贫标准,要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第四,要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从对象上讲,过去主要指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现在是指包括低收入人口的全部贫困人口;从任务上讲,过去的重点是解决温饱,现在是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过去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解决温饱达到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现在的主要目标应该是通过缩小差距促进发展。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定位为我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和基本职能,意味着扶贫开发从此要由解决生存问题为主转入解决发展问题为主,要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主转入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主;第五,要重点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改善自然条件更多地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使贫困地区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目标与任务
(1)移民扶贫
目前江西贫困人口中还有近1/3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贫困山区缺水严重,自然村落不通机动车,不通广播,无电视信号,没有动力电,照明电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医务室,群众看病要走数十里山路,孩子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由于山高坡陡,严重缺水,耕地少、土壤贫瘠,粮食靠天收,缺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大部分劳力远走他乡,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温饱问题无法解决。对这部分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在规划期内完成搬迁人口30万。
移民扶贫开发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自愿搬迁是前提,整体搬迁是原则。迁入地要有基本安置资源,将这部分困难群众安置在具有良好人居和发展环境的地方,做到移民扶贫与城镇化建设、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有土安置与无土安置相结合,有土安置的要保证每个移民有0.5亩以上耕地,无土安置的每户至少有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规划集中安置点,将安置点建设与本地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整合更多的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产业开发进程,加强对移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注重对移民的后期扶持,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2)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问题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创新,有利于突出重点,抓出成效。要找准目标,突出重点,逐村制定村级扶贫规划,以村级规划为平台,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实施整村推进。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主导产业和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水利设施和生态家园建设为重点,坚持把整村推进工作与“绿色小康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环境好、居住条件改善、绿色产业发展、人际关系和睦、群众生活富裕的和谐文明新农村。要高度关注和发挥村级组织、村民主体作用,将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与参与主体有机统一起来,确保目标群体真正受益;大力推行以人为本观念,着重培育和强化扶持对象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提升扶持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建设村级可持续发展机制,健全议事、决策、干事等村务工作管理制度,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引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不仅保证扶持对象的受益主体地位,而且突出扶持对象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在整村推进过程中全面推行参与式扶贫方式,使整村推进的过程成为锻炼提高扶持对象综合素质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把扶持对象的能力开发作为新阶段贯彻落实开发式扶贫的根本之举。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将重点村建设成为新农村的示范点。确保计划实施一村,稳定脱贫一村。
(3)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针对需要救济的特殊困难群体,通过组织其参加工程建设,取得劳务报酬(物资或资金)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扶贫方式。按照“直接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突出建设重点,实行综合配套治理,切实提高扶贫效益”的原则,一方面着力扶持与贫困群众温饱及脱贫致富密切相关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工程,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搭平台、打基础,另一方面认真贯彻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积极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及时、足额发放务工群众劳务报酬。在项目布局上,继续加大农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和人畜饮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大小流域治理和与当地优势产业开发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资金投向突出重点,不搞面面俱到。以工代赈农村道路建设应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持“完善网络,提高等级,强化功能”的思路,重点解决不通路行政村和自然村的道路建设和改造,提高通乡道路和重点行政村骨架道路等级,在保证多数贫困人口出行需要的同时,扶持为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市场建设等配套的乡村公路项目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应配合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在人畜饮水困难的贫困地区,大力兴建蓄水池、集水井,贮存天然降雨,适度开采地下水,对地方病突出或水质不达标的湖区和矿区实施改水工程,科学利用山区落差,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引水工程,适当建设乡镇自来水工程,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确保贫困地区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小流域治理项目,应本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分片实施、综合治理的思路,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重点治理赣南地区的水土流失和“五河”源区水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4)社会扶贫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扶贫开发工作的优势和特点,发挥江西省扶贫开发协会的引导作用,统筹部署,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一是继续实行省、市、县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积极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活动,并长期坚持下去;二是继续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各帮扶单位要把帮扶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工作内容,每年实实在在为贫困地区办好事、办实事;三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形式继续鼓励和倡导社会各界通过捐赠直接济贫。对于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要建立高效的传送机制,及时解决困难群众尤其是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四是按照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并配以优先安排扶贫贷款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谋求发展,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和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五是积极扩大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合作,进一步争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和支持。
(5)教育扶贫
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针对贫困乡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状况,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把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乡村延伸,重点是建设农村寄宿制中学,大力支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解决江西省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高问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针对目前江西省部分地区农村辍学率有所上升,农村中小学生厌学较为严重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引导、帮助和关爱。
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在重点村和移民扶贫搬迁户中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农民转移务工脱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扶贫项目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坚持扶贫宗旨,瞄准贫困群体,体现扶贫特色,注重学以致用,突出实效,把好培训对象审核关、培训基地认定关、培训质量确保关和培训就业服务关。培训内容主要为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基本做到重点贫困户和移民扶贫户中,有条件的都有一个以上劳动力稳定转移,并有稳定的收入,确保劳务收入成为重点村和移民户稳定、持续并不断增长的主要收入来源,实现转移就业脱贫。
(6)旅游扶贫
旅游是当今全球发展的动力之一,可以帮助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更好地摆脱贫困。国内外的扶贫开发实践表明,在各种扶贫开发方式中,旅游扶贫开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旅游扶贫是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道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发展谋划和措施。
贫困乡村有不少是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贫困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优化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促进贫困乡村社会进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新抓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发展旅游的新亮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途径,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管理技术、人才和互联网等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明确“扶贫”这一主题,要把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作为扶贫工作来做,要积极引导贫困乡村农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最终要让农民成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政府应加大适宜开展旅游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返还旅游收入用于贫困地区社区建设。旅游扶贫还应重视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应采取启发、鼓励、典型带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举办家庭旅馆,参与加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等,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脱贫致富。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造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在贫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