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7755700000030

第30章 优美的绿色乡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陶渊明笔下和心中的田园美景。诗意般的田园生活,正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变成新农村的现实。

1.优化村庄布局

江西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还占总人口的大部分。改善农村人口的生存环境,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西农村与全国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一些历史原因,农民居住的村落规模还比较小,布局分散。数量众多、布局分散的村落,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首先是增加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因此而难以做到全覆盖。其次是给农村居民出行、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演进,自给自足的小农生存状态正在快速地由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所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分散的布局又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水平的提高。第三是不利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农村产业化经营,同时也不利于乡村社会治理。

扩大村落规模,优化村庄布局,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村由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一次深刻变革。

优化村庄布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上,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群众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环境作为村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设村情浓郁、人居环境良好、镇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配套、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的新村落。在村庄归并过程中,切实解决好村集体资产融合问题,保障村民利益不受损害;切实解决村民入学、就医、购物的实际困难,让村民在调整村庄规模中得到实惠,从而使村民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搬迁和新建中去。

链接:朱熹咏婺源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处,鶗鴂两山相对鸣。

撤并村庄、优化布局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依法进行。按照《村委会组织法》规定,调整、撤并村落应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村庄撤并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撤并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将村庄的撤与并、规模的大与小等事项交由村民大会讨论决策,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经村民大会讨论决定而进行撤并,不仅属违法行为,而且不利于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能为日后留下难以解决的后遗症。

优化村庄布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考虑扩大村落规模和优化村庄布局,扩大的中心村在区位、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扩大之后应加大绿化、环保、防灾、卫生、农贸市场、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的建设;村庄布局应与县城、中心镇的规划和建设相衔接,提高乡村与城镇的关联度,使扩大的中心村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既是扩大村落规模、优化村庄布局的目的,也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扩大村落规模的过程,就是住宅、村落、基础设施通过撤并实现相对集中的过程。通过相对集中提高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集约发展是核心,方便生活、有利生产是关键,应当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状况,科学规划,逐步推行,宜聚则合,不宜聚就维持原状,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强行撤并。

村庄布局和建设要保持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江西的许多乡村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风俗景观(包括住宅的建筑风格)。在优化布局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保护是前提,特别是古宅、古村、古道、古井、古树,拆了毁了就不可能再恢复,就是村落建设的重大损失。不仅要保护,还要与村落布局和建设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掘原有村落布局与建设中的合理成分,将这些合理成分融入新的布局和建设中,这样既可形成具有历史传承的特色,又可使生活其中的人增加熟悉感和依恋感。

优化村庄布局必然会牵涉到村民的迁移,村民搬迁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要充分理解他们对原有村落的感情,他们熟悉那里的小路、水溪、山塘、树木,故土难离。在撤并过程中,要先易后难,零星村落先搬迁,他们搬迁到中心村,感受到比原来村落的优越性,得到实惠后就会将这种感受传递出去,从而带动其他村落的搬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灾害多发村落先搬迁,生活条件恶劣村落先搬迁,这些村落搬迁后都能较快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村庄布局优化中得到实惠,他们的搬迁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推动村庄布局调整顺利进行。

2.打造生态家园

打造生态家园,是农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方式文明健康,是生态家园的主要内容。

打造生态家园必须规划先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家园建设事关农民长期居住生活的环境,事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事关各方资金的投入,马虎不得,必须依规划建设。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建设就是乱建设。规划一定要尊重自然,因为村庄是与自然相依为命的;要尊重文化传统,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是饱受村落文化浸染的,村落情结不能违;要尊重农民的利益与意愿,不要拿城市规划往乡村套,那样一定会事与愿违;规划要适度超前,要有一定的弹性,特别要考虑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要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考虑生态家园规划的编制,不能留下边建设边造成“空心村”而劳民伤财的遗憾。

基础设施是生态家园的基础。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网络、休闲健身、防灾减灾、卫生环保等。村庄道路要做到出口通畅,能够与中心镇与县城的公路相连接;路面要硬化,“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不是生态家园的目标;路面要有一定宽度,便于车辆通行,方便生产生活;道路两旁要有排水沟渠,避免积水影响通行。要加大改水力度,能供应自来水的要尽量供应自来水,农家机泵井水要达到饮用标准,确保农民卫生饮水。供电设施要达到国家标准,线路通畅安全,农户通电率达到100%。通信设施要实现县镇村光缆联网,电话、电视、广播要做到全覆盖。每村至少要有一处卫生室,能够满足村民计划生育、常见病防治和医疗保健的需要;每村至少要有一处文体活动场所,要有基本的硬件设施并逐步配套。要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村内应普及卫生厕所,建设沼气池,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村办企业对三废物质要做到达标排放。

住宅建设是生态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使仍然居住在危房的群众能够尽快搬进安全舒适的新房。新建住宅要寻求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在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实现农村住宅节地、节能、节水的目标;新房建设要做到人畜分离,避免传染病的滋生;要实施改水、改厕、改燃料配套工程,使农民在新建住宅中过上既舒适又卫生的“绿色”生活。在住宅建设中还要做到建新宅拆旧宅,实现农村土地的节约和集约使用。

村庄绿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净化环境,是生态家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村旁路旁水旁种树种花种草。江西农村有植树造林的良好风俗,不少古老村庄旁都有一片“风水林”。其实,风水林很符合生态要求,既能挡风沙为村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又是村庄的一道风景。生态家园的植树造林要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房前屋后鼓励栽种果树,形成农家果园,增加农民收益;村旁路旁水旁要选择乡土树种,既容易成活又能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

打造生态家园,既是目前的任务,又是美好的远景,要长计划短安排,一步一步去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兼顾农民的实际需要与承受能力,要从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入手,着重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根据农民需要的缓急程度来决定项目的实施顺序,将解决目前实际问题与长远建设规划相结合。打造生态家园,要将政府的设想、规划,变成农民自愿、自动、自主的行动,政府只能引导,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急功近利,大拆大建,“运动式”、“刮风式”是建不成生态家园的。

3.树立文明乡风

改革开放30多年,江西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们正在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在追求经济富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满足旧有的生活方式,希望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精神文明改变和丰富农村的生活。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树立文明乡风,关键是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小农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要树立文明乡风,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的作用,开设“文明乡风”专题或专栏,传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知识;教育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应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做到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要利用农民身边的事例和故事,将“大”道理讲“小”,将“深”道理讲“浅”,将“远”道理讲“近”,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文艺表演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教化功能,可以根据农村实际编演小品、相声、歌曲、话剧,深入农村进行演出;特别要发挥地方剧种的作用,可以鼓励村民自编自演,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可起到自我教育的功效。

链接:江西部分艺术之乡

瑞昌剪纸之乡、永丰农民画之乡、上高农民摄影之乡、兴国山歌之乡、南丰傩舞之乡、萍乡钢管乐之乡、萍乡农民画之乡、宜春版画之乡、赣州市章贡区根艺之乡、湖口戏剧之乡、永新书法之乡、上栗县傩文化之乡、于都唢呐之乡、鄱阳戏剧之乡、石城灯彩之乡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树立文明乡风。农村乡风淳朴是主流,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陋俗陋习,如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听信多子多福而不愿计划生育、不讲卫生等;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大部分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缺少关爱,孝敬老人风气日渐淡薄,不良消费习惯逐渐增多等。这些陋俗陋习要通过移风易俗的实践活动,来加以改变和扭转。移风易俗要旗帜鲜明地讲清陋俗陋习的危害,要通过发生在村民身边的事情进行对比,让村民认清利弊,自己作出选择;要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使“有益活动”逐渐成为新风新俗,达到深入人心、蔚然成风的目的。

树立文明乡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推进新风新俗的建立和巩固。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农民自发形成的制度,江西农村有这方面的优良传统和丰富资源。如在一些农村有禁止乱砍滥伐、滥捕滥捞的乡约;有些农村有孝敬老人、教育子女的乡约;有些农村有禁止赌博、偷盗、斗殴的乡约等等。这些乡规民约对保护当地生态和促进良好风俗形成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乡规民约是在民主、自愿的基础上制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发挥的作用更大更长久。要引导村民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乡规民约,使树立文明乡风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建立乡风文明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具有导向、总结、监督、奖罚的功能。首先是要把树立文明乡风的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内容中,调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树立文明乡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对树立文明乡风活动要建立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机制,评选“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十星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败坏风气者进行批评教育;第三,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生活在农村社区的每个人都对树立文明乡风负有监督的责任和义务,监督的方式包括对不良行为的批评、制止和举报。

树立文明乡风是农村的一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文化设施在文化建设中作用重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载体、场所和工具,文化建设将难以进行。各级政府必须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加大投入,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做到电视广播“村村通”,文化馆站和农家书屋村村有,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加大投入进行管理,增加内容,开展活动,使农村文化建设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发挥更大作用。

保护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是树立文明乡风的基础,农村传统文化对村民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文明乡风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在树立文明乡风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保护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如戏曲、剪纸、灯会、节日等,使之在建设农村新文化中焕发生机,发挥作用。

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采取设岗定责的办法,通过设立小康建设示范岗、文明新风倡导岗、村庄建设监督岗、路网维护岗、卫生保洁岗等岗位,引导和鼓励农村党员立足岗位履行职责,在树立文明乡风方面争先进、作表率,不仅要引领村民共同致富,还要引领村民共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