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7755700000004

第4章 新时代的召唤

伟大的时代,总是伴随着奋进的强音;伟大的决策,总是渗透着发展的激流。在生态文明时代到来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今天,在江西崛起、进行新跨越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强烈召唤。

1.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

自人类摆脱蒙昧和野蛮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的漫长岁月之后,正开始向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迈进。

(1)工业文明时代已经走到尽头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文明时代,到20世纪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并开始走向衰落。应当承认,工业革命的成就是相当伟大的。在20世纪,世界人口从17亿增加到目前的近70亿;世界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已增长15倍,石油消耗增长100倍,目前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每年达60万亿美元,消耗能量为100亿吨标准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量子论、相对论以及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混沌理论、协同论等的提出和运用,大大增强了人类对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航空、航天、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延长”了人的手、脚和耳等器官,不断拓展着人类的活动空间;计算机、机器人等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工业生产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塑料、化纤、人造金刚石、超导材料等新材料技术和核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为人类提供了许多优质材料和干净能源;遗传物质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合成和基因工程的运用、DNA的重组、克隆技术的发明等等,为人类农业生产和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这些成就表明,人类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力量。它不仅成为在地球上占主导地位的物种,而且具有引起全球变化的力量。然而,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并不都是对人类有利的。伴随着这些成就而来的许多问题,也正在向危险的临界点接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使许多资源已接近枯竭的边缘;人口的大量增长,使人口数量已接近地球环境容量的临界点;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已经超过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生物栖息地的大量破坏,使20世纪物种的灭绝的速度、种类和数量大大超过了自然演化过程的灭绝速度、种类和数量……在20世纪,人类第一次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第一次出现自然资源全面紧缺的问题,第一次出现增加农业用地的障碍,生态危机第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工业文明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人类再也不能继续按照工业文明时代的路子走下去了。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辉煌和困境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沿着工业文明的道路前进,踏上不归路,还是开辟新的文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2)生态文明时代拉开序幕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主要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人地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

20世纪70年代初,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法超越自然生态的约束,对此,恩格斯在19世纪就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真实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走出工业文明困境,探寻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努力开始在全球范围出现,1992年联合国里约会议以及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推动了全球生态文明的探索。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构想,在四个方面区别于工业文明:首先,在生产方式上,它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传统GDP不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其次,在生活方式上,它倡导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反对过度消费;再次,在社会价值上,它的归宿点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而不是以人为世界的中心,自然被赋予了道德地位;最后,在社会结构上,它努力实现更为高度的民主,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并保障多样性。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崭新追求,它意味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的重大转变。

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重要论述,成为我们从工业文明转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纪元。

链接:生态文明的发展轨迹

在国外,生态文明属于20世纪初的新兴人类生态学领域,其先驱者曾提出运用自然生态法则来管理城市社会的设想。1948年,美国动物学家利奥波德开创了土地伦理学,旗帜鲜明地反对人类沙文主义。1960年,美国海洋学家卡尔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成为近代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善待地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应该是首要的。它被称为生态文明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人类逐步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到社会生活和思想价值观中。经过近200年工业化的正反教训,生态文明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密集、资源压力大的欧洲和日韩等各国深入人心。

2.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了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自提出以来,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地不断深入,对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处在动荡、调整之中。对中国的发展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全球产能过剩加剧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大幅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技术的研发活动十分活跃,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加快。

中国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经济环境新挑战的必要举措,也是抓住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新机遇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三十多年,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与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内需与外需、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有些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些源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有些则是由于体制机制不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导致的。因此,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时不我待,关键要在“加快”两字上做文章。中国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际社会将从中受益。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市场快速扩张,每年进口额高达上万亿美元,正在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将为各国的新技术、新设备带来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不仅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且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任务,要求我们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要求最大限度地鼓励人们发挥创新、创业、创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的平衡、和谐与稳定,坚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推动科学发展。

(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但不可否认,某些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不全面、不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等。许多地方还出现这样的怪圈: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素质下降了;经济指标上升了,环境污染加重了;经济建设发展了,生态资源破坏了。严峻的形势令人关注。

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严肃而重要的问题——我们搞经济建设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是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道路,还是走杀鸡取卵、夺子孙后代饭碗的道路?问题是严峻的,答案是显然的:我们这一代酿下的苦果,绝不能让无辜的孩子品尝!我们这一代欠下的环境债务,绝不能由下一代来偿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多为下一代着想,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社会。

当然,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许许多多方面。上述三个方面是我们当前必须抓紧解决的迫切问题。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江西发展的深刻矛盾

在矛盾中探求新路,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在江西加快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对极为深刻的矛盾,这就是推进工业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这对矛盾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江西经济发展的质量,关系到江西人民的幸福,关系到江西未来的前景。

(1)大力推进工业化——江西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性、战略性的改变,那就是开始了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2000年的江西被全国经济学界称为“经济盆地”,因为江西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周边省份。这一年,江西的GDP总量只有安徽的66%、湖南的54%、福建的51%、浙江的33%。江西三大产业的构成为:第一产业比重是25%,比全国高出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是35%,比全国低了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是40%。三大产业结构的偏差充分表现出江西工业化程度低的经济缺陷。正因为工业化程度低,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住了江西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了江西经济发展的质量。2000年江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8%,而与此同时,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江西足足低了8个百分点。江西要加快发展,要实现崛起,实现新跨越,就必须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力推进工业化。2001年以来,在全省思想解放的大潮中,江西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以94个工业园区为平台,全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推进工业化的历史性浪潮,这是江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承接东部产业转移——21世纪江西工业化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调整,“亚洲四小龙”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大规模地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出去,中国沿海地区不失时机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开始大规模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十几年过去,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到21世纪之初,劳动力成本、水电价格、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利润开始不断下降。在这样的压力下,沿海地区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把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出去。江西意识到,这是推进工业化、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果断提出要充分利用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把江西建设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

这一工业化的路径,给江西加快推进工业化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但是也给江西的工业化带来局限性。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其中包含着一部分高污染产业、一部分低技术含量产业和一部分高资源消耗产业。新世纪江西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在承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承接了高污染企业、高消耗产业。这对江西工业化的推进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3)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一对尖锐的矛盾

江西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到60.05%,位居全国第二。江西五大河流60%以上的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级以上。用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在江西视察时的话来说,在今天的中国,像江西这样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的地方已经不多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江西的生态优势,是建立在工业化程度比较低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原始性的生态优势。景德镇的瓷器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美轮美奂,天下一绝。但是它非常脆弱,只要轻轻一击,就会变成碎片。江西的生态优势就像景德镇的瓷器,稍有不慎,就可能毁于一旦。因此,随着江西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随着这种以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必将不断尖锐起来。

面对这对尖锐的矛盾,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从“山江湖工程”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到“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无一不是这一矛盾牵制下的新突破,无一不是江西人不断探索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