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7755700000005

第5章 探索智慧的结晶

探索是一种创新性劳动,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与精神。红土地上的江西人民,素以勤劳勇敢而著称,他们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出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是江西省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区的简称。

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以改造生态环境、造福子孙万代为己任的山江湖工程,让青山绿水成为江西的优势资源和品牌,深刻地影响着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它被联合国专家誉为人类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经典工程,成为“世界认识江西,江西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1)“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

在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展览室里,一座二十多年前的地貌沙盘令人触目惊心:裸露的山脊,黄色的平原,浑浊的河流湖泊,森林覆盖率仅为31.5%……这就是当时江西的生态景象,这就是毁林种粮、盲目围垦滥捕的恶果。

是在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中继续前行,走上发展的绝路,还是注重生态治理,寻找发展的新出路?

1983年初,600多名专家学者在江西省政府的组织下,开始了历时3年的对鄱阳湖及赣江流域的多学科综合考察。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他们的声音,传遍了赣鄱的角角落落。他们提出把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覆盖全省辖区面积97%的鄱阳湖流域视作整体进行系统治理的建议,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他们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治理理念,掀开了江西“山江湖工程”的伟业宏图。

之后,通过实施“灭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江西省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多百分点的速度攀升,水土流失面积每年以近80万亩缩小,贫困人口每年以24万递减……

进入21世纪,一个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生态江西矗立在世人面前:森林覆盖率高达60.05%,跃居全国第二;Ⅰ~Ⅲ类水质占总流量的76%;生态示范区面积占总面积57.3%。

“山江湖工程”得到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之成为江西省实施时间最长、涉及面积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伟大工程。作为“山江湖工程”的亲历者,时任江西省省长的吴官正指出,用半个世纪左右时间,把“山江湖工程”建设成发展中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2001年就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孟建柱把“山江湖工程”作为新世纪实现江西崛起的奠基工程,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战略。2007年底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上任后,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山江湖生态治理工程的延续与拓展”。

(2)“世界从‘山江湖工程’看到希望,江西从‘山江湖工程’走向世界”

1991年10月,时任江西省省长的吴官正同志率领江西“山江湖工程”考察团访问美国。站在气势雄伟的田纳西河大坝上,俯视这片50年前和江西山江湖地理环境十分相似的流域,他感慨地说:“50年前,美国人靠一条河的开发,带动了大片落后地区的起飞。我相信,凭着4000万江西人的执著和实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用半个世纪,我们一定能把‘山江湖’建设成发展中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的典范!”

江西“山江湖工程”由于在理念上符合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国内和国外产生重大影响,吸引了众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关注,扩大了江西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2005年和2006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实施目标国际研讨会和“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先后在江西成功召开。连续两个世界性的生态会议在江西召开,表明的是国际社会对4400万江西人民成功实践的认可和赞誉。

前来学习考察的各国专家学者认为,“山江湖工程”不仅仅是单纯地改造自然,它还是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试验田:小流域综合治理、红壤丘陵立体开发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系列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建立了九大类28个试验示范基地和100多个辐射点,形成了遍布鄱阳湖流域的试验示范网络,可持续发展理念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这些适应不同地区特点的试验基地和推广基地,为江西广大农民提供了样板和成套技术,“治穷、治山、治湖”这一先导性发展模式显山露水: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长近1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建国前水平,6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球自然基金干事加西亚博士赞叹:“‘山江湖工程’已成为全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典范工程。”

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是“山江湖工程”实施以来的一大特色。通过实施“内联外引、合力推进”等开放战略,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山江湖工程”先后与三十多个国家(地区)和十多个国际组织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加入南南合作网络、世界生命湖泊网;学习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根治水患、化害为利的做法;借鉴日本琵琶湖综合治理经验,移植“人工控湖”的概念;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参与式农村工作方法;引进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帮助农民依靠科技提高自治、自养、自富的能力。“山江湖工程”先后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德国和新西兰政府、欧盟发展、全球自然基金等援助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山江湖工程”获得援助资金总额超过6亿美元,数以千万的农民获益。

“山江湖工程”实施多年的开放战略,不仅让别国的先进理念在江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推动江西积极“走出去”,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如,江西省曾多次为发展中国家举办水稻培训班,传授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2.“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如果说“山江湖工程”开启了江西生态建设的序幕,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以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为班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新理念、新探索,更是为江西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不会忘记,2003年3月,孟建柱同志做客新华网“发展论坛”,在全国率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他说:“一个政党也好,一个政府也好,在考虑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的时候,必须把可持续发展道路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指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同保护环境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怎么处理好这对矛盾呢?我们有很深刻的体会。必须把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放在我们工作的突出位置。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追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同时还包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发展经济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理念的指引下,孟建柱为大家描述了一幅江西几十年后经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美好前景:几十年以后,再回头来看江西,工业化实现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当我们来到这片红色神奇的大地上的时候,看到青山仍然存在,绿水长流,资源有序利用。“那时候,我们会感到多么的高兴!”

我们不会忘记,21世纪的江西,随着大开放主战略和工业化核心战略的强势推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01~2009年,江西省GDP年均增长12.1%(已连续8年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国际金融危机曾一度给江西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随着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决策效果的逐步显现,江西省经济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呈现出稳步回升的态势,工业、投资、消费、对外贸易、财政等领域都发生了积极的明显变化,发展势头向好的特征进一步明朗;2001~2009年,江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4%,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7.7%上升到41.8%。从工业内部看,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我们不会忘记,江西发展方针和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集中体现着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智慧和勇气。一开始,江西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接着提升到“如果破坏绿水青山,宁可不要金山银山”,后来又进一步深化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能够创造金山银山”。这种对发展方针和发展思路的不断深化,使江西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持的同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同行。我们可以看到,在江西的许多工业园区,都较好地按照科学发展理念,优先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相对集中或优先安排能将上游企业的“废料”作为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区。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力争使园区形成比较完整的循环工业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将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提升园区的发展水平。我们还可以看到,江西大多数工业园区均依法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入园项目也严格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形成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比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江西的一个重要发展方针,也是江西发展思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理念出发,江西走的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文明发展之路,走的是在加快发展中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3.“生态立省、绿色发展”

江西经济底子薄,基础较差,加快发展是全省人民的共同心声;江西生态环境优越,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保护环境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待。

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共江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江西今后5年的发展战略,作出了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是江西省第一次将“生态立省”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加速推进。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到“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写入江西省政府文件,体现的是发展理念的提升,揭示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标志着江西将在生态问题上加足马力,提速前行。

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多次强调要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生态立省、绿色发展贯穿于生产建设、生活消费各个方面,倍加珍惜宝贵的资源,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力争使崛起的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永续利用。

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江西坚持“三个不上”和“七个不准”。“三个不上”即:环境污染的项目,坚决不上;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上;黄、赌、毒、高危行业的项目,坚决不上。“七个不准”即:在江河水源源头核心保护区,不准开办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在城镇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不准有任何污水排放口;在城市主要生活区,不准有排放有害气体、废水和产生噪声的项目;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不准有有碍景观的项目和建筑;在矿山开采区,不准乱开乱采;在任何林区不准砍伐阔叶林;不准随意向鄱阳湖及主要大面积水体排放污水。“三个不上”从源头上控制了高耗能、高消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七个不准”则从制度层面对生态立省、绿色发展进行了肯定与保障。

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江西人民将鄱阳湖视为“母亲湖”,自觉保护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以不负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嘱托,不负历史和江西人民的重托。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到江西不久,就先后多次深入湖区调研,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要求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建设成为全省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所有这些,都为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