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47838700000017

第17章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5)

所以,父母讲话不要伤害儿童,要顾及他们的尊严。虽然父母为了生活有种种辛苦,赚钱养家,不断努力,为前途奋斗,压力也很大,不过人生就是要能负责任,要有忍耐的力量,否则日子不好过。我们学佛,最主要的就是学习承担的力量、忍耐的力量。所以佛教有一个修行的法门,叫作“忍辱波罗蜜”,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都具足,对世间有透彻的认识,自然对世间的人情冷暖、好好坏坏、是非荣辱,都能放下。当一个人有了忍耐的功力,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遇到问题就会懂得用智慧去解决,而不是以自杀来逃避。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每一个生命的陨落,都是社会的损失,因此希望家庭与社会都应该加强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应予以更多的自由空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让他们认识,生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每个生命都有与别人共同的关系存在。例如,每个生命都与父母有关系,与家人有关系,与学校的老师及成就他的善知识有关系,乃至与国家社会有关系,所以不能认为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每个人一定要顾念到父母、家人、朋友。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完全不顾念别人,这种人活着也没什么价值。

所以,今后我们的教育,希望父母、学校、社会,能多多地在这方面加强教育、倡导,让儿童、青少年养成一种乐观的态度,养成一种开朗的性格,养成一种积极奋斗的人生观。我想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立身于这个社会。

刚才说到,一个人之所以会自杀,大多是因为心灵脆弱,缺乏抗压能力。请问大师,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关照自己的“心”,如何才能增强自己心里的力量呢?

星云大师:佛教讲:“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人的主宰,心想好事,自然就能行善;心想坏事,行为自然偏差。一个人的心如果自私自利,每天只想自己,必然会缩小生命的空间。

话说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小姐,神情沮丧地在河边徘徊,刹那间,鼓起勇气跳入河里,扑通一声,河中溅起了浪花。有个老和尚刚好经过,赶紧将她救起来。谁知小姐非但不感激,而且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让我死,我讨厌你。”

老和尚问:“你为什么要自杀呢?”她说:“我长得很丑陋,大家都耻笑我、批评我、不喜欢我,我觉得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老和尚耐心地开导她:“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自私的,只想到我自己,凡事为自己设想,但是那个自私的生命,刚才已经死了。另外,人还有第二个生命,是专为别人着想的,现在我已经把她救回来了。从现在起,你要改变你的思想、行为,随时随地地帮助人,为别人服务。”

丑女听了和尚的话,就开始行善,天天为别人服务,因此她的美名善行就传播乡里。由于大家都赞叹她,无形中她的心情愈来愈开朗,人也愈来愈清秀,最后也找到了如意郎君,结婚了。

丑女投河,由于老法师的一句话——“第一个自私为己的生命已死,第二个利人的生命可以再生”,因而开创自己的第二个生命。因此我们为人不能太自私,不能只想到自己,有时要多为别人想一想,多关怀别人一点。一个人只要能建立信心,发愿为人服务,当自己把生命的光热散发出来,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必然也能点亮自己的心灯。

其实,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帮助自己成长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正面的力量,像父母家人的关心、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以及社会大众的助缘,让你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等。另外一种是负面的力量,比如有些人看你不顺眼,打压你、讨厌你、抵制你,这种力量往往也会让你奋发向上。就像皮球,压得轻,弹得低;压得重,弹得高。逆境、挫折反而让你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更坚强。

不过,这种负面的力量很少人能懂。有句话说“少年得志”,其实未必见得是好,反而越早碰到困难,越容易坚强,越容易长大。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面,就像台湾“9·21”大地震后,很多人一时没有办法接受这种负面的压力与困境,因此选择自杀。其实只要懂得转化,逆境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坚强。就等于再好的种子,如果没有肥料,也不能成长。即使是一朵莲花,也要有污泥,才能茁壮成长。

所以,世间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逆境,在一个有作为的人看来,并不是障碍,反而是一种助缘。等于暴风雨过后,经得起考验的树木就会更加青翠,乃至地震、泥石流等一些天灾以后,通过辛勤工作,加上国家帮助等,可以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世间是无常的,地震、台风会摧毁房屋,破坏建设,但只要我们的信心没有被打倒,我心中有信仰,心中有力量,再大的灾难都会过去,明天就会变得更好。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成长自己的智慧,成长自己的力量。有了智慧,就能看清世间的真相;有了力量,就可以再奋斗、再出发。

你看,蜜蜂、蚂蚁,或是小鸟,它们筑的窝被风吹倒了、吹掉了,它会再来一次,甚至一次又一次重来。小小的动物都有那种奋斗的毅力,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反而不如它们呢?所以,只要我们有信心,信心里就有无限的宝藏。信心可以产生力量,而且这个力量还可以感染别人,让别人也有力量来成就一切事。所以,人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自然会有力量。

佛教是戒“杀生”的宗教,甚至连“杀心”都不能有。请问大师,“杀生”与“杀心”之间的关系,轻重、区分在哪里?

星云大师:我们的身体、言语、念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果,有善有恶,另外还有一种叫“无记性”,也就是行为的当下没有善恶的念头。

其实,善与恶有时很难断定判别,有些行为有时看起来是凶恶的,细细推究它的情形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助人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譬如杀人本来是犯罪的,但是当一个无恶不作的歹徒被绳之以法,死刑的执行者快刀杀了他,这种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的呢?当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可能也会耿耿于怀:“上天也有好生之德,今天我又杀了一个人。”同样的杀人,歹徒的杀人是怀着凶残、暴戾的嗔心而杀人,而死刑的执行者对于死刑犯,没有深仇宿恨,只不过替国家执行一项除暴安良的工作。两者的动机不同,行为的结果自然也会大相径庭。

佛教非常重视心意犯罪的轻重,每一条戒相之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犯同一条戒,因动机、方法、结果等的不同,导致犯罪的轻重与忏悔的方式也不同。如杀人时要具足“是人、人想、杀心、兴方便、前人断命”五个条件,才构成不可悔罪。这与刑法因重视犯意和犯罪事实而制定的犯罪构成要件、阻却违法要件的道理是相同的。但是佛教心意戒的积极意义,在于要求个人自发地观照身、口、意的起心动念,防范不法于念头起时,较世间法更为彻底。

过去有一个小沙弥,夜晚走路时不小心踩死了一只青蛙。师父知道以后责怪小沙弥说:“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阿弥陀佛,这样一来罪孽深重啊!你应该到后山跳悬崖,舍身谢罪。”

小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才知道祸闯大了,只好含泪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到山后悬崖,往下一看,又深又暗,小沙弥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无疑;不跳呢,三涂受苦,累世轮回,业报逃不掉,这可怎么办呢?”小沙弥左思右想,真是进退为难,忍不住掩面痛哭起来。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经过,看到小沙弥跪在路旁痛哭,觉得奇怪,上前追问。小沙弥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屠夫听了,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地说:“小师父呀!你只不过是无心踩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悬崖自杀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的,满手血腥,这罪过岂非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重了。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了,让我跳吧!应该谢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忏悔心生起,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看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这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事情,正是显示修行忏悔的殊胜。一念的忏悔心有此功德,相对的,一念恶心想要置人于死,有时虽然没有行动,但这一念心就足以构成犯行。

所以,我们平时不要有杀心。例如摔碗筷、摔桌椅、用力关门、冲撞墙壁等毁灭性格,慢慢养成以后,不是杀人就是杀自己。不管自杀、杀他,或是见杀随喜,都会养成不好的习惯。

佛教的杀戒,又称断人命,不仅包括自己亲手杀人,即使唆使他人杀人或劝说别人自杀,也皆犯波罗夷罪。《梵网经》在止恶方面,尤其具体而又严格。以不杀为例,不仅禁止杀人,亦禁止自杀,认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亦算犯戒;若自己没杀人,亦未自杀,只是鼓励、指使别人去行杀业也不行;若自己没杀,也没指使,但赞扬别人行杀业,如此心有杀生之念,亦应禁止。也就是说,该戒杀不仅要求身业清净,也要求口业、意业清净,不然就是犯戒。

其实,宇宙万有都有生命,有的是肉体上的生命,有的是思想上的生命,有的是事业上的生命,有的是道德上的生命,有的是时间上的生命。其价值虽有不同,但都应该珍惜。例如,一件衣服,你能穿三年,总比穿三个月好;花能开放一个月,假如你把它摘下,一天就枯萎了,这也是伤害生命;桌椅、板凳、沙发,你保护他,能用个几十年,最后甚至还能送到博物馆、古董店里,它的生命就能连续不断。

所以,广义言之,杀生不仅止于用刀杖加害,在日常生活中,恶言厉色也能伤人于无形,也会招致重罪。反之,有时虽有杀生之行,但无杀心,罪业也会比较轻。例如有些地方的居民,因为生活环境使然,必须靠捕鱼为生。他们虽以捕鱼为业,但没有杀心,反能时时提起慈悲心,果报也会有所不同。

另外也有些农药行的商人说:“我们开药店,出售消除蚊蝇、蟑螂等害虫的药,有罪过吗?”农夫也问:“我们栽种水果,为了收成好,要喷洒农药,驱杀害虫,有罪过吗?”当然,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但是根据佛法,驱除蚊虫等,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是以“人”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杀人,这是佛法所不许。但如果为了去除虫害,能够预防当然比杀害来得好。不过以人为本的佛法,为了人生存,虽用农药,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即使受过戒律的比丘,犯了此过,依佛法上来说,也不过犯了“恶作”而已。“恶作”的行为,是可以用忏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杀人那样不通忏悔。

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中杀害生灵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怀着嗔恨心而杀生,以嗔心而故意杀生,必然要堕地狱受苦。佛教之重视动机、存心,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