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农村到外地打工的民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现在外出和进城打工的民工至少已有上亿人员。打工已经从很多人的副业升级成了主业。很多人已经是举家在外打工,总之,打工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打工也已从民工的专用词,扩展成了所有工作人员的代名词。
打工的空间也已从国内发展到了国外。如果把对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以及对非洲南美一些国家的工程援助带去的施工人员也算成是打工的话,中国的打工族已经打遍了全球。
虽然至今还有一些人没有外出打工,但是由于有亲戚朋友在外打工,或者自己以后有可能出去打工,因而也会关心打工。
总之,打工已经从以前的冷门话题,变成了现在的热门话题。
即使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也可能有几个在外地或城市打工的人。甚至在一些落后地方,主要劳力都出去打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儿童。
很多农民不仅已经成功的打进了城市,而且还在城里卖了房屋,安了家落了户,成了城里人。
作为生活在打工时代的人来说,对打工知识了解得越多越好。因为你即使不想关注社会的劳务问题,起码你也要关心自己的工作吧!你要工作就少不了与打工联系在一起。所以,掌握一些打工知识,就是在掌握自己的命运。
即使你是个休闲族,你也可以把有关的打工故事当成休闲事来关注。终上所述,国人的生活早已离不开求职与打工的话题。
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我生活得不好,是因为工作没干好。我没干好工作的原因是我一直都在追求自以为是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写作,虽然我写了几十年的书,可是一直就没有见到效益。没想到的是现在还要靠介绍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段打工生涯来实现我的梦想。我真是个没出息的人啊!
我的工作虽然没干好,一直都只是在穷折腾,但是还是有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的。
把我在打工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这就是我写这本《打工记》的原因。
我希望读者能吸取我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干好,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我不能在这本书中给读者带来轻松愉快的故事情节。说的话题都是很沉重的。很多话题可能都是打工比我打得好的读者经历过的,或者是即将面临的。所以,里面所写的内容可能有很多都是废话,不过我把那些废话写出来的目的只是为了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当然,对那些还未打过工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启发的作用。但愿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我写这本书的背景是:
《成都打工记》的原始稿件是在打工期间就已记录了下来,有些是97年结束打工回家后补充的,资料是绝对可靠的。
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经过了提炼升华,艺术化处理后,现在已经整理成书。
在成都打工之外,97年我还到过新疆、北京、郑州、广东等地求职与打工。所以,后面还有《新疆捡棉花》、《北京找工作》、《郑州打官司》、《广东打工记》等系列书待写。后面的书稿多数是97年底打工回家后记录了下来。原始资料也是真实的。
我写这本书的蓝图是想写成跨越历史和国界的经典书:
我写打工记系列书籍是看好了这个市场,并决定投入全力去开发他。
写书的目的是让读者看,要让读者心甘情愿地看我写的书,就必须要抓住读者的心。而要抓住读者的心,就必须要选好内容。
我的写作计划是:首先把我找工作的常识写进去,再把打工中的经验教训写进去,必然会吸引读者的,也会更有价值的。
因为打工的第一战役就是找工作,第一战役打得好不好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走势。
所以,书里面介绍了一些找工作的经历和面临的当时的社会环境。
找工作早已从以前进城务工的盲流人员农民工,扩展到了现在的所有工作人员。
试想,以前的大学生是包分配的,城市人口也有民政局劳动局之类的单位分派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早已不包分配了,而随着单位铁饭碗的打破,求职将覆盖所有的工作人员。
打工期间试着写这本书时,我还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打工者。当打工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时,就成了全民话题了。人们所关注的就应该是打工的本质问题了。
现在有关打工的文章和书籍也多起来了,我的这本《打工记》,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映像,就要求写出读者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东西。就是所谓的特色吧!
把拥有的知识写进书里是所有的作者都能办得到的事。由于我有较为丰富的阅历,也有几十年的积知累学,应该说还是能够写出自己的特色来的。但要写成跨越历史和国界的书,就不那么容易了。
为了写出跨越历史和国界的书来。我用了别人写十本书的时间和精力来写好这一本书,目的是为了让读者看一本书就超过看十本书的意义。
关于写经典书与看经典书的探讨:
现在网络上的一些所谓经典书,实际上只是比庸俗书稍微好点的普通书,与真正的经典书,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经典书的一个最起码的衡量标准,就是要经得起重读,因为真正的经典书里面注入了很多知识,看一遍根本就消化不了其中的所有营养。
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指的就是看经典书。
试想,如果不是经典书,值得看百遍吗?当然,也可以倒过来说,不值得看百遍的书,能说是经典书吗?可是现在网络上被吹捧为经典的书,其实,没有一本经得起重读几遍。那些所谓的经典书,自然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书了。
经典书是要能跨越国界的,不是作为文化交流推荐到国外去的书,而是外国人慕名而来,作为真“经”取到ta们国家去的书。
很遗憾,我们现在一些跨越国界的书,并不是作为“经”被外国人取去的,而是由我们自作多情推荐去的。
推荐出国的书,有可能不合外国读者的胃口,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只能怪那些书在争取读者上没有覆盖全世界人的口味。而称得上世界级的经典书,其文化的营养应该是能够滋补不同国家的读者的。
只有摆上外国读者书架的书,才能算是跨越国界的书,
据说,莫言的书在美国十年都没有销到一万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的书尚且如此,中国的其他作者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中国作家写不出世界级的经典书来呢!这恐怕与我们落后的文化环境有关,也与作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有关。
作者的素质普遍较差的原因,主要是读者的素质普遍较差造成的。
现在中国的读者多是幼稚的,ta们把一些普通的书硬是当成了经典书来看,并给以大肆吹捧,实际上这是在贬低真正经典书的价值。
即使再有才华的国内作者,甚至是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要写出经典书来,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可是现在很多网络读者总是去关注那些更新快的。而忽视了那些写得慢的作者。只求新鲜刺激,不求知识收获。
而经营书的人也多是鼠目寸光,以速度论英雄。
经典书还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要能够跨越历史。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流传下来的书,几乎全是经典,至少也代表了一段历史的文化思想。
虽然作者都希望自己写的书籍永放光芒,但这是不能由作者的意志决定的,而要由所写书的内容来决定。一个人的意志只能是把书写出来,或写长写短,或写写快写慢,顶多也只是写出自己的特色。
把什么书保留下来,要由人类的意志决定。所以,只有作者写出了符合人类意志的书,其书籍才能成为不朽之作。
那些只能在写作期间聚集起的人气的书,能够跨越历史吗?能够跨越国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把看小气速成书的读者比作文化上的乞丐,那么看经典书的读者就是文化上的贵族了。
我的写作态度是善待所有读者,把每个读者都当成追求文化的贵族。而不是把读者当成文化乞丐去忽悠。
我很担忧今天文化上的乞丐,明天会成为生活中流落街头的真正的乞丐。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因为整天看一些不中用的书籍,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在工作中必然一事无成。
当然我也希望今天文化上的贵族,明天会成为实际生活中的贵族。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一个人的头脑丰富了,工作能力必然增强,财富就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虽然我的野心是把这本书写成世界名著,摆上世界读者的书架。
但是,我的知识又没有学贯中西南北。所以,把这本《打工记》写成经典书还只能是我的追求。
我现在能做的工作是尽可能地把这本书写得稍微好一点。为了把这本书写得稍微好一点,就需要克服自身的不足,可是我却是个很自负的人,总是发现自身的优点,很难发现自身的缺点,书中的不足之处就需要读者指出来。
如果有读者能诚恳地指出我书中的不足,我将深表谢意。
即使这本书不能写得更完美,下本书也将在有益的意见中得到弥补。
。
《简介》
出外打工前,我在家研究学术问题,很不幸遭到了当地邪恶势力的陷害。于是我在家创作出了《新场文化》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就被迫离开家乡,到成都边投稿边打工。
关于投稿,主要是我到成都打工的初期阶段的事。
在成都打工初期,投稿是我的主要任务,打工还是次要的,只是为了生存,才把投稿以外的时间都用在了求职和打工上。
在成都打工的中期阶段,投稿的任务虽然已经不那么沉重了,但仍然还有投稿和整理稿件的行动。
在成都打工的后期,一连窜的投稿失败,迫使我断绝了投稿的念头。
我初到成都时,茫然不知所措。住旅店追求便宜,却吃了大亏。住进了昼夜都在营业的坑人旅馆,越睡人越疲乏。
刚开始找工作就被推荐工作信息的拉三轮车的人宰了一刀,接着又受了歪职介的骗。找工作找到扶贫职介所,由于扶贫职介声称正在筹办扶贫开发报,我自以为遇到了知音,没想到从此却受制于人。我留在成都打工的主要原因就是等候扶贫开发报办成后,在报社工作,因而对办报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可是每次去打听消息,都是脚板上抹石灰——白跑。最后筹办报纸的人都走散了,报纸也没有办起来。我才知道等候扶贫报办成后,在扶贫报社当采编的赌注下错了。
工作虽然难找,但机会还是有的,住旅馆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煤矿技术员,他就愿意帮我写去他们矿工作的推荐信,可是挖煤毕竟是最危险的工作,于是我主动放弃了那个垂手可得的工作机会。
我曾到荷花池打临工背包,没想到却颗粒无收。
经蜀泰职介所介绍,又经人说情,我才侥幸进了大信床垫厂。
由于我18岁就开始了在家的独立生活与工作,勤奋劳作是我与生俱来的,所以,我把在床垫厂的工作,当成了在家给自己干活。几天下来就得到了厂领导的赏识。厂长就号召全厂职工向我学习呢!
为了回家查看我的投稿信息,在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我回了一趟家。没想到回厂后,厂领导就改变了对我的看法。他们改变对我的看法的原因,居然是工人一学会了开机器就走人的偏见。
厂领导从欣赏我到蔑视我的态度转变后;职工对我的态度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嫉妒我到尊重我。
职工们虽然越来越喜欢我,但是工厂毕竟是由领导管理的。工厂向何处去,完全由厂领导的意志决定,而不由职工的意志决定。工人的命运也是由领导来决定,而不是由工人自己来决定。
在领导蔑视我以后,就注定了我要在厂里走霉运了。
如果没有老工人的出走,我就没有进厂的机会。可是我进厂后,又因工厂没有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最后也逼着我离开工厂。真是,进厂是管理落后,出厂也是管理落后。
我遭到了组长谢建国的坑害,又遭到会计彭翔德的漏算工资等事件后。在老板不为我主持公道的情况下,我继续留在厂里已无意义。于是我采取了兵法上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策略。
本来我离开大信床垫厂是为了远离小人。没想到一不小心就住进了比小人还恶毒的黑店。不仅被痛宰,而且被大霉。
在经历了黑店被宰和被霉的惊险事件后,我并没有改变对投稿的热情,于是我不惜花一天工钱住一宿的代价又在四川省文化厅招待所,整理了四天稿件,又到处去投稿,当时我对投稿真是执迷不悟啊!
接下来我又到处找工作,虽然给了时代职介所的钱,却没有给我找到工作。在我快要饿饭的时候,终于在市政公司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在家就经常干的工作,挖泥巴的活。
我进市政公司的时候,市政公司正在整治府南河,正是工程进入到关键的时期。府南河工地是个闻名世界的大工程,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我大发神威,竟然一举夺得了府南河工地上大力士的荣誉称号。
还没有到年底,我就急着回家看投稿的回信。
过了年以后,客居在我大妹开风家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我又二进成都打工。
在住旅馆期间,奇遇了马乡长。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去找马乡长而行动的。
到四川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打临工。
在张文兵拆房队拆了一座房子就到郫县花园镇整理稿件。整理了稿件,就按约定的时间到都江堰青城山,中心镇去找马乡长。
找马乡长未果后,又被迫回到成都投稿求职。
在安居旅馆巧遇一个做花草生意的年青商人,高矮要约我与他去做花草生意。为了维护我诚实的形象,我拒绝了花草商的邀请。
后来又到张茂林拆房队干拆房子的活。本想在张茂林拆房队挣点钱回家继续从事研究国家大事的工作,没想到祸从天降。一不小心,竟然从三楼上摔了下来。
谢天谢地,还只是摔成了重伤。在工地上养好伤以后,痛定思痛。我放弃了在工地上虽然挣钱较多,但却很危险的工作。
于是又在成都街上到处找工作,很想找个文化方面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的求职过程,我曾奢望得到一位贵人的帮助。虽然没有得到贵人的帮助,我却帮助了一位比我还不如的落难的云南人。
在找工作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我又来求助于老朋友扶贫职介所。扶贫职介所曾给我推荐了几个去处,都没有成功。
最后通过扶贫职介所的鼎力推荐,我才勉强进入工艺美术厂,没想到几天以后就被赶了出来。我被赶出来的原因是我没给厂里办成事。还由于超龄不适合干工艺美术工作的原因。
我从工艺美术厂出来后,又到清水油条铺干了十来天。又被油条铺老板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卒给抛弃了。
于是我又回到成都城里到处求职。为了不再上职介所的当,我就在街上到处问工作。后来又来到九眼桥流浪了几天。
在九眼桥露天劳务市场,在人山人海的求职人群中混了几天后,我真正体会到了在成都找工作比行蜀道还难的滋味。
在九眼桥流浪时,遇到了去年我在市政公司工地上的组长陈举富和工友们。
于是就跟着工友们回工棚。原本只是在工棚借住一宿的。在组长和工友的盛情邀请下,就又留在了府南河工地上干。
在府南河工地上干活,虽然乏味,挣钱也比较少。但我却利用工余时间记录下来了在成都求职打工的经历和见闻。当时曾想过写书,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只好作罢。当时虽然没有写成书,但却为这次写《成都打工记》作好了准备工作,算是不虚此行吧!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清泉村2组杨开金QQ:212055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