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构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
47855300000025

第25章 教学规范管理(15)

(3)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和社会性。在我们设计的课程中,始终体现实践性、活动性和社会性的观点。我们要注意这些性质渗透到各类课程中的程度问题,在分科课程中,理论性、思辨性、分科性最强,占主导地位,实践性、活动性、社会性处于辅助地位。

在综合课程中,前三性与后三性大体相当,而在活动课程中,自然是实践性、活动性、社会性占据主导地位了。以这种观点来设计三类课程,才能正确地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0.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素质评价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我们知道,过去的教育体制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侧重于知识结果的传授,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以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新课程改革中,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成为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要建立起学生素质水平评价手册,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素质水平评价手册,将评价手册与分数或等级评定结合起来,完善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这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较简便易操作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升入中学(小学也可以实行)后,将每学期的评价内容认真充实,在学期末由评价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学期表现分类、分项赋值,将所有8个学期的分数或等级累加起来,按百分数计入到升学成绩中,将升学文化课及特长、实验等项分数也按一定比例,二者相加即为综合素质及能力测试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而终地贯穿起来,既有对素质的评价,又有对能力的认定,避免了只凭升学考试一张卷决定命运的弊端,学生对平日的各项活动也能积极参加,又便于教师有效组织。

为了保证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学生素质的每项评价内容都由专门设立的学生素质评价委员会进行。学生素质评价委员会由两部分人组成:教师及学生各占百分之五十,分别由教职工及学生集体推荐产生。为确保这一工作的真实、公正,可通过适当的条例来约束。

11.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管理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校从1997年开始,开展了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创造个性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它牵涉面广,相关因素多。不仅需要校长对教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必要支持,更需要校长从转变观念、更新方法和完善制度等方面研究新情况,作出新决策。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组织和领导学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所采取的主要管理对策有:

更新教育观念,善待每个学生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教过的学生中,一些原认为“优秀”、“冒尖”的学生长大后却并无多大建树,而不少成绩平平,“调皮捣蛋”,甚至表现“较差”的学生长大后却颇有出息。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人的成才,虽与机遇、天资、勤奋等条件有关,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型学生的个性较诙谐,常有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的举止,对新事物十分敏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了解分析每个学生情况,以创造意识和发展眼光,善待各类学生,因材旋教,以促进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

(1)改革旧常规,善待“调皮生”。调皮的学生自主人格突出,思维不受已经学过的规则、知识的限制,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态度直率、坦然,时而表现出格,比较自由散漫,甚至对老师不顺从,不尊重,在大家的眼中是“表现较差”的学生。平时常表现出不愿受学校各项常规的限制和约束,当老师要求这样做时,他却偏偏喜欢那样做;当老师提问时,他的回答却往往远离了“标准答案”;当老师急于教完大量教案中备好的内容时,他却“不识时务”地多次“打岔”,发表自己的“怪论”。然而正是这些淘气、顽皮、好奇、好动不拘小节的学生,可能蕴藏了巨大的创造潜在能力,他们的“违规”表现往往是比较聪明且富有较强创造个性的潜在反映。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书本上的现成答案,敢于离经叛道,敢于突破旧的知识领域和常规体系的樊篱,是竞争者极其可贵的一种心理品质,也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教师应珍视他们,善待他们,只要不违背道德规范,不碍健康,教师不应过多干预,管得过死,而应鼓励他们自主、自由地发展个性。因此,要转变以往上课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旧常规,营造一种宽松、自由、亲切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对别人的现成结论不轻信,对事物持怀疑求索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讲课时忌满堂灌、忌照本宣科、忌向学生泼冷水,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课堂上允许学生举手插话、提问;学生讨论时提倡七嘴八舌、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完成作业时鼓励不同理解、不同方法、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总之,必须避免用传统的固定的眼光看待具有潜在创造力的学生,以免压抑人才,埋没人才,贻误我们的下一代。

(2)不求全责备,善待“偏科生”。教师往往用一个固定的尺度、框框去衡量学生,要求他们全面发展,十全十美。但这样的“好学生”古今中外毕竟是少数,而多数学生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部分学生甚至明显偏科,离“全面发展”相距甚远。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发现一些偏科生却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的创造才能。例如,郭沫若、吴晗在中小学时代都是偏科生,但他们却成为斐声国内外的大文豪、大历史学家。其实,所谓“全才”世界罕见,只有善于扬长,才可能在某方面做出超乎常人的贡献。故教师千万不能轻易挫伤偏科生的锐气,扼杀他们的创造才能。对待这些学生的正确态度是,坚持“合格+特长”的方向,尊重他们的选择,相信他们的能力,理解他们的情感,不求人人各科全优,鼓励人人扬长避短。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又要创造条件,探索方法,并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让他们充分施展创造才华,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使他们的创造个性在自己偏爱的领域里得到更充分自由的发展。所以,在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中,既要表彰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也要提倡单项竞赛,激励人人争当单项“积极分子”、“小小发明家”、“创造小能手”、“制作小巧手”等,以激励全体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茁壮成长。

(3)承认个性差异,善待“后进生”。热爱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是为人师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尤其是要喜欢那些“不惹人喜欢”的“后进生”更不容易。现代创造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这里当然亦包括“后进生”。事实上这批学生中的多数是富有创造性的孩子,这点在他们下课时玩自己发明的五花八门的游戏时表现得尤为清楚。后进生情感特征与一般学生不同,由于他们曾经受过较多的失败和挫折,自尊心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伤害,再加上有的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严重伤害了学生的情感,致使他们情绪消极,态度冷漠,厌弃学习,胆小怕事,丧失信心,甚至无端打骂别人,或与教师、同学形成对立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重情感性原则,从为学生前途负责的高度出发,热爱后进生,尊重后进生的人格,通过各种方式,与后进生建立正常的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的融洽关系,使其乐于接近老师,并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燃起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培养后进生对人、对事、对父母、对生活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产生各种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改变原有的消极观念和行为,关逐步形成良好的心境、正常的情绪、积极的行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并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自觉地对症下药,提高自控能力,不断缩小与他人的差距。总之,要“两只眼睛”看“后进生”:一只眼睛看缺点,另一只眼睛看优点。“数其十过易,奖其一长难”。要看“后进生”的优点,首先要承认“后进生”有优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摈弃“前嫌”。这就是说,教师一只“眼睛”要戴着“透视镜”,透析“后进生”存在缺点的深层根源,并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不夸大,不缩小;另一只“眼睛”要戴着“显微镜”,细心地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积极引导,使之扬“长”改“过”,一步一步地走向自我完善,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严慈相济,善待“好学生”。“好学生”一般都很听话,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并常常生活在表扬声中,优越感很强。对这类学生,老师往往宠爱有加。其实严是爱,松是害,若不注意引导,也易消蚀他们的创造潜能,成为比较呆板、缺乏创造力的人。因此,对待“好学生”应该坚持严慈相济的原则,处理好爱与宠的关系,不任意强化他们的“从众”、“唯上”、“唯本”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怀疑,学会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养成多思维起点,多思维结果,寻求多种新答案的习惯,保护他们的创造个性,并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缺乏创造力的人不可能在未来世界的激励竞争中取胜!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取得成功的往往不是仅有高智商的聪明人,而是具有良好教养和创新精神的聪明人,即:教养+聪明=成功。因此,教师对他们既要在感知力、自控力等方面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使他们从小学会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在和谐人际关系的协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探索教育新法,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学校要不断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活动,在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创造性活动。

(1)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主渠道众所周知,创造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即创造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既合格又有特长。而创造需要知识与技能,合格教育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学生在校时间有5/6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学校各科课堂教学的训练和强化。课堂是我们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教学的创造力培养显然是不能奏效的。两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把《学生创造个性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落实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破除陈旧的应试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主动思维训练法模式研究。实践证明,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与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的强化训练方法,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学生自学、自评、自控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人格和创造思维的双优发展。

(2)兴趣活动是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有效形式合格教育主要在课堂中进行,发展特长则需要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应当承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发展,有赖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兴趣活动,给学生开辟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空间。近年来,学校先后组建了乐器、棋类、球类、书画、田径、合唱、舞蹈、科技、手工、写作、摄影、武术等33个兴趣组,每周定期活动两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参加。有效地补充和拓展了课堂教学和书本教育,使学生扩大了视野,积累了丰富、实际的表象,活跃了创造力想象,发展了审美能力,观察、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学校已涌现出一大批学有所长的好苗子,在各级各类书画、演讲、舞蹈、手工小制作等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近两年来获全国书画大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达3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