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班队课、节假日活动是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班队课、节假曰活动不仅为开发学生创造力拓宽了空间,而且也为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开辟了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坚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宗旨开展的班队课、节假日活动,力求有创意,有特色,有实效,现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且看一例:窗外下着大雪,地上越积越厚,学生纷纷“身在教室心在雪”,只听校大队部一声令下:全校师生到操场,堆雪人比赛!学生们非常兴奋,立即欢呼着、跳跃着冲向雪地,其创造天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到一节课功夫,各中队即完成了他们自己创造的杰作。看着操场上一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大小雪人,老师们不禁赞叹: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真强!又如,学校还经常举行“小巧手现场比赛”“自制风筝飞高比赛”,“小创造成果展”、寒暑假小创造活动等,把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目标通过各种节假曰、班队课等活动变成了学生容易理解和乐于参加的行动,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学习创造,并以此激活和鼓励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动脑实践中提高创造性的观察和思维以及创造性的小制作能力。
发挥评价功能,实现三个“有利于”
未来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如果下一代没有独立自学和沟通的能力,没有团队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培养人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不论对教师的评价,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应坚持由知识导向转向创新能力导向,要充分发挥评价系统的创新导向功能、创新激励功能、创新改进功能和创新鉴定功能,力求在促进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的教改实践中,切实做到三个“有利于”。
(1)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开拓创新,始终是江滨小学领导者对教师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之一。课堂教学要用新方法——主动思维训练法,要适合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学科活动要有新特色,要能吸引多数学生参与;少先队活动、德育活动要有新突破,要使学生受益、家长欢迎、社会好评;班队课设计要有新创意,要扎扎实实地体现学生的创造个性培养……总之,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事事都得体现创造性!当前,创新导向的评价“指挥棒”已有效地掀起了全校教师的学习热、研究热、创造热。
(2)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往往都非常在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对学生行为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如学校所实行的新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破除了“一考定成绩”的常规,引导学生更注重平时的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尤其注重在课堂讨论发言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在前不久我校举行的“小发明创造作品展评”中,二(4)班学生朱炅昊因发明制作了“自动捡球器”而荣获了“小小发明家”称号,当他得知这一“评价结果”时,兴奋地对老师说:“我还有一个新的想法,再把它制作出来!”其他学生也纷纷跃跃欲试,无疑,这种激励创新评价对小学生真可谓“立竿见影”!可以想见,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埋下的立志创造的理想种子,必将激发他们未来的强烈创造欲望。
(3)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教育目标来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并从小学习为自己设计自我成长的道路,促进学生自强、自立、自主、自制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也是一个要求自己学习他人,积极创造,不断提高创造精神和创造技能的过程。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训练,并逐渐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通过记曰记、写周记和交友等,让学生学习自我定位、自我记录、自我调整,把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各科教师所采取的“暂缓评价”策略也给学生提供了自己作比较、自己作选择、自己作评价的机会,使孩子们对问题能产生更新的、多样化的认识和领悟,进而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12.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大舞台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当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向,但具体落实到学校中,不少学校或仅仅停留在认识上,或操作上难有作为。而浙江省杭州二中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小院士办公室?”日前,记者在浙江省杭州二中采访时,见到这块牌子,不免有些疑惑。随行的叶翠微校长向记者解释道,这是专门为浙江省仅有的两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开辟的工作室,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他们完成学校的必修课程外,为他们提供一个在业余时间搞创造发明的良好环境。这也是学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纲,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小小侧面。
关于学生“自主发展”,叶翠微校长作了如下的阐释,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指学校通过“自我定向、自由选课、自定步调、自主研究、自我反思”等方式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进而成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不能自主发展的学生是失败的学生,学校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也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学生的自主发展,学校一切工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寻着叶翠微校长的思路,记者对杭州二中的教改作了一番探寻。
面向全体与尊重差异相统一,促进学生最优发展
学生之间是存在发展差异的,即使像杭州二中这样一所基本上都是优质生源的学校也是如此。那么,在构建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体系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尊重差异的关系。杭州二中努力构建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育人机制,提出了“全、优、尖”的发展目标,即“全体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大部分是有一定特长的优秀学生”、“少数是超常发展的冒尖学生”,并强调要以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措施,积极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优、尖”目标引导下,获得最佳的发展。学生毕业时,按“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充分发展,具有一定特长的优秀学生”和“突出发展的尖子学生”三个等第发给不同的证书。
杭州二中设有理科创新实验班,集中了一些在理科方面特别资优的学生。这些资优学生有的在高一的时候就学完了高中的课程,有的甚至已经自修完了大学一、二年级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对于这样的学生就不能把他们禁锢在传统的课堂里,这样会扼杀他们的求知欲,压抑他们的发展。杭州二中允许这些学生提出相关科目的免修申请,并且有专门的老师为他们今后的学习进行指导,这就调动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像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金牌得主吴欣安(物理)、汤砚蔚(化学)都曾免修了几门课,特别是免修了物理、化学,他们就是利用这免修的时间大量自学,看完了学科的七八十本专着,同时开发了其他学科方面的潜能。像吴欣安,三年中,不但数、理、化成绩突出,竞赛成绩冒尖,而且还与几个同学一起研究美学、哲学等问题,撰写了五万多字的多方面论文。
重组课程结构,让学生有选择,学会选择
杭州二中十多年来针对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差异性,探索在素质教育目标整体性原则下,改变单一的必修课程结构,开设选修课。目前,已开出39门选修课,从文、史、哲到自然科学到艺术、体育、摄影等,涵盖了丰富广泛的学习范围。并且,这些课程已成为杭州二中的校本课程。学校对这些课程实施学分制的评价管理制度。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四个学期中,每人至少选三门选修课或续学一、二门选修课。
每门选修课(约10个单位课时)学分为3分。对微型选修课(3个单位课时)为1学分。有研究性学习成果(论文或作品等)奖励1学分,在市级及以上单位获奖的论文或作品等再奖励学分。市级一、二、三等奖的奖励学分为3分、2分、1分;省级一、二、三等奖的奖励学分为5分、4分、3分;全国级一、二、三等奖的奖励学分为8分、7分、6分。每个学生选修学分达到10分,学校发给“杭州二中选修课结业证书”。
杭州二中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已成制度。从1996年开始,每届高二的学生都停课一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去之前进行动员,由老师指导,学生组成小组到课外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在社会实践的一周内调查研究收集材料,回校后写成专题调查研究报告,召开学生社会综合实践专题报告会。研究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评选出优秀论文,学校编辑成册,并以相应学分奖励。记者在2002级学生社会实践专题调查研究报告成果集上看到,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涉及民生、社会问题、学生及大、中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等主题达40多个。
当然,学校开展这种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和体验。调查主题为“杭州保险市场现状及潜力分析”的“卓越组”在事后的体会中说:“这样的一周,我们感觉很充实,很有实际意义,尽管我们实在付出了太多的个人额外的时间,可我们不但不后悔,反而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一难得的锻炼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自我。”
改革教学方法,从“促成有效学习”到构建“建构式”教学模式
前任校长徐承楠是全国知名的物理特级教师。他非常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从改革自己所教的物理学科教学方法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促成有效学习”的教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学科的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题在研究“目标达成度”、“时间利用率”、“学生参与度”的基础上,叶翠微校长提出“两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兴趣,就是尊重和保持学生对所学东西的内在兴趣;关注学生的精神自由,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斟酌,要尊重学生说话的权利,尊重学生想问题的权利,要民主对话,因为没有学生的精神自由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构建从问题出发展开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
杭州二中每节课只有40分钟,不像其他学校是45分钟。他们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高一语文的黄老师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找来类似的文章《梅雨潭》和《绿》进行比较阅读,看每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善用比喻,如博喻、暗喻等,学生可以谈谈对这些比喻的看法。再有这篇文章作者在表达感情时有多种说法,如文中说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学生可以课后找资料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学生学习后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尝试写写。
还有教学鲁迅的文章。学生们普遍反映鲁迅的文章很难读懂,黄老师尝试确立有关鲁迅的小说鉴赏的研究性课题,在网上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设BBS论坛,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进行讨论研究。通过2~3节课的准备工作、合成和发表,再在网上进行投票评议,最后选取获票最多的2~3篇由老师集中点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由于学生对鲁迅小说的理解是通过不断查找资料,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和与其他同学的成果比较、评价中形成的,这就体现了一种“建构式教学方式”。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老师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教学模型。他们把构成和表现某一个数学问题的各种层面元素用一种或几种软件工具,制成一个课件(或集件),即在电脑平台上构建一个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下,由教师或学生对各元素进行有序的控制操作,通过各情境的变换,通过学生小组的协作学习,去观察问题,验证结论,去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
新型模式的实施,初步体现了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和进步。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