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徐敬业在扬州起兵,10多天便召集了10万兵马。武则天连忙调动了30万兵马迎战,这场战争只用了40天的时间,徐敬业的叛乱便被平定了,武则天终于度过了这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李元嘉等也举兵反抗,但不久就被武则天平定。从此,她的权势神圣不可侵犯,再没有人对武则天的权势发起挑战。这看上去是给武则天添乱,实际是帮了武则天的忙,因为让世人明白了武则天的政治势力不可侵犯。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则天为弥勒佛转生,当为唐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6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武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
武则天统治时期,边境并不安宁。她果断地启用了唐休瓂、娄师德、郭元振等猛将,在西北平突厥,设北庭都护府;在西南胜吐蕃,显示出赫赫国威。她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边关出现了“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和“军粮可支数十年”的良好局面。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从佐持朝政两余年后,亲登帝位,自称神圣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又历30多年,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惟一女皇帝。宋庆龄称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宋庆龄对武则天的这个评价,确不为虚,政治家常常是管理者的代称,武则天作为则天大帝,是封建社会最高的管理者,一国之君,她管理的国家呈现出国富民安的景象,是她作为一个女政治家的最伟大之处。毛泽东这样评价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更有人说,武则天是人中之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说武则天最大的功劳就是在于她的存在,因为她的存在而大大提高了中国妇女的地位,也让后代的女性和女权主义者提起她都备感自豪。
这后代的女性里面受到武则天影响最为深重自然是武则天身边的人。她们近距离地感受着这个历史上第一个女皇的辉煌,这辉煌耀花了她们眼,增长了她们的野心。
权力啊,权力,我渴慕你!我要像我母亲一样称帝天下!武则天最疼爱的女儿太平公主在心中呼唤!权力啊,权力,我渴慕你!武皇能从皇后变成皇帝,我韦氏又如何不能?中宗皇后韦氏在心中呼喊!
血雨腥风,在皇室宫廷内部再次掀起。拥有权力就如进入围城,一旦进入便不似当初没有进入那般渴慕了。年老的武则天经过了无数的血雨腥风,对权力这两个字有了年轻时不一样的看法,所以,她最宠爱的女儿太平公主并没有被立为皇太女。对于武则天来说,她兴许已经明白了女人从政的悲哀,而对于太平来说,母亲的光辉是她渴望拥有的,武氏的天下该是她的,她不能放弃。
但是,武则天最后并没有将天下交到太平公主手里,她把大唐的天下交还给了李氏皇族。神龙元年(705年),李显成了李唐皇室的第四代继承人,重新恢复了唐的国号。
李显是一个懦弱的人,他在被贬为庐陵王时,软禁在均州和房州其间,这个娇生惯养的皇子吃了许多苦。而在他受苦受难的日子里,他的妻子韦氏一直在旁支持他,鼓励他。对于这个患难之妻,他又惧又爱,并许诺如果有一日能够恢复以前风光,定然将满足韦氏所有的欲望。然而,韦氏的欲望并不好满足,这个女人想要的是李唐天下。
中宗继位后,果然实践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任韦氏为所欲为。韦氏同李显一起参朝政,将她的父亲封王,甚至让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参政,获大权。安乐公主希望李显能将她立为皇太女,以继他的帝位。除此之外,韦氏还拉拢了当时的重要女官上官婉儿帮助自己掌控朝政。随着权力欲望的澎湃,韦氏对李显越来越看不上眼了,最后将他当作了自己登上女皇高位的绊脚石。
景龙四年(710年),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韦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临朝摄政,并密谋害死小皇帝,除掉对自己有威胁的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被武则天评价为“类己”,自然不是好惹的角色。李显刚继位不久,太平公主也从政治的后台走到了前台,神龙二年(706年)开始开府置官属,并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以至发展到与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资治通鉴》卷209)的地步。
就在这三个铁娘子互相为了权力争斗的时候,一个卓尔不群的人物走马上台了,他就是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最后创下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城,两岁时被封为楚王。他童年时就很聪明,言语不凡。据说,他七岁那年去朝堂,金吾将军武懿宗看见他的仪仗队伍非常严整,产生了妒忌心,便大声呵斥,想把队伍搞乱。李隆基见此情况,上前斥责武懿宗说:我家朝堂,关你什么事,敢迫害我的骑从!武则天后来听说了这件事,不仅不生气,反而对自己这个孙儿的聪明和勇敢也大加称赞。不久,就被武则天封为临淄郡王。《南部新书》(宋人钱易著)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唐语林》及《说郭》中也有相关记载):开元皇帝为潞州别驾,乞假归京。值暮春,戎服臂鹰于野次。时有豪氏子十余辈供帐于昆明。上时突会,座中有持酒船唱令曰:“今日宜以门族官品。”至上,笑曰:“曾祖天子,祖天子,父相王,临淄郡王李某。”诸辈惊散。上联举三船,尽一巨觥而去。可见,李隆基小小年纪就志气不凡,颇有当年李世民的风范。中宗末年,宫廷内部变乱迭起,人心动荡。志气不凡的李隆基自然不会闲着,他私下里联系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作为自己借助的力量。
当中宗被韦氏和安乐公主毒死后,李旦和太平公主两个姓李的自然就联合起来对付姓韦的了,结果是很容易揭晓的,韦氏败,大唐又一次度过了危机。而这一次交锋,权力并没有掌握在新登基的睿宗李旦手里,而是在太平公主手里。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旧唐书·王琚传》),左、右羽林将军也都投靠了太平公主。
“李旦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对权力名位不太在意。但他的妹妹,也是武曌惟一的女儿太平公主,却完全继承了老娘的坚强性格,对政治充满野心……李隆基上台后,她发觉这位侄儿不太顺眼,计划另立别的侄儿。李隆基觉察到了这个阴谋……”(柏杨《中国人史纲》)宫廷血腥不断。本来曾经站在同一战线的姑侄俩,为了权力,展开了一场刀光血影的宫廷夺权大战。
太平公主的第一步是拉同谋。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所以被称为“三郎”,照道理说他是不该被立为太子的,只是诛灭韦氏一战中,李隆基打了头阵,立下了大功,所以,才有资格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肯定首先会想到李隆基的大哥宋王成器。宋王成器被李隆基抢了自己的太子位,不可能心中无怨言,但史官并没有记载宋王成器当时参与太平公主陷害太子的活动。只是从后面李隆基的得力手下姚崇、宋璟二人口中得知“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可证明太平曾经在李旦面前说了不少李隆基的坏话。并且屡次散布流言“太子不是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十月二十二日,睿宗颁诏昭告天下,平息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宋王成器未能参予太平的谋反,可能是识时务,也可能是懦弱,当然,还有可能就是太平太骄傲了,性格剽悍的她压根儿瞧不起懦弱的男人,也不愿意跟懦弱的男人合作,总之,太平与李隆基的争夺战中是势单力孤的。
太平公主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效,有一次睿宗找到宰相韦安石,对他说:“闻朝廷皆倾心东宫,卿宜察之。”这便是有疑心了。幸好韦安石是一位正直的大臣,当下便点出“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谋耳”,然后说了很多太子的好话,因此睿宗也就回心转意。
李隆基对太平公主的防范是非常严实的,而且在开始,他对这个掌权的姑姑十分忌惮,以至于东宫有个女子怀孕,都不敢让她把孩子生下来,原因是“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胤,恐祸及此妇人”。李隆基越是胆怯,太平公主越是胆气十足,后来她甚至公开暗示宰相们朝廷应该换一个太子。不过,这时候,李隆基的头号拥戴者宋璟跳出来大声质问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这事自然就流产了。
李隆基害怕归害怕,但是,也采取了行动,他让姚崇、宋璟二人向睿宗进言,解决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出宋王及豳王(守礼)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都是睿宗之子)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也就是把太子地位的合理人选外放,明确其他诸王从属于太子的“君臣之分”,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把“麻烦制造者”太平公主请出长安。这个解决方案自然是全部为了李隆基好。开始,李旦不同意,但是,敌不过姚崇、宋璟等人的死磨,竟然成功地让睿宗把太平公主安置到了蒲州,随后让李隆基监国,并且把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他。
不久,李旦仿佛在自己妹妹太平公主跟自己儿子李隆基之间的争斗厌烦了,干脆禅位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去了。公元712年八月初三,李隆基从自己父亲的手中接过了皇帝的玉玺,成为了大唐第六代男性皇帝,庙号玄宗,在他死后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人们多称其为“孝明皇帝”,即“明皇”,唐明皇的称呼就是从这里而来。
当了皇帝的李隆基当然跟当初当太子的李隆基不一样了,他开始下狠力除掉自己的政治对头太平公主。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暗示魏知古状告太平公主打算在当月的四日作乱。李隆基当下便派王毛仲取御马三百匹,兵士三百人,从武德殿入虔化门,宣召当时为太平公主党羽的禁卫军首领常元楷和李慈。两人不知有变,皇帝有诏,马上晋见。刚入殿门,刀剑相加,两位羽林大将的脑袋登时滚落在地。萧至忠、岑羲等几个太平公主党羽正在朝堂上等着上朝,士兵冲上前去,二话不说,把几人按在当地,立刻斩首。另一党羽窦怀贞逃入御沟,绝望之余,知道求活无望,就蹲在臭水中用裤带自缢而死。
落了架的凤凰不如鸡,事变发生之后,太平公主逃到了山寺之中,三天之后才偷偷摸摸出来,回到家便被赐死了。从此,大唐的“女人干政”时代才算真正了结,自太平公主后,再也没有了敢跟男人叫嚣的大唐铁娘子。
8.开元盛世,铁骑边疆
李隆基清除太平公主党羽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李隆基后来将年号改为开元,就是为了表明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李隆基重振伟业的第一步是提拔能士贤臣,他很有当“伯乐”的天赋,先后提拔了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张九龄等一系列的名臣宰相,这几个人才能出众,为李隆基创下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姚崇向李隆基提出的“十事”,为李隆基的宏图伟业奠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