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国亮剑转
47872400000033

第33章 大清(1)

中国的封建王朝已经走进了历史的最后时刻--大清,往日岁月中的强盛情节或许依然可以在清朝宫廷历史记载中寻找到几处,但是这种寻找的机会是越来越少,清朝最后的灿烂也将带着辉煌与失落呈现世人面前,在水与火的煎熬中挣扎生存。

清朝作为由女真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一统中国的少数民族王朝,其以本身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及政治作为,而影响了中国17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近三百年的历史。大清王朝作为一个高度奉行皇帝集权的政治统一体,最终在盛行西方民主政治的情形下被颠覆,从而成为中国封建史册中的最后一个帝制朝代。因此作为一个封建帝制与现代民主制的过渡王朝,又是一个离如今时代最近的历史时期,它所产生的历史吸引力是巨大的。

1.大明衰败,建州苏醒

自明万历中期开始,皇帝不理朝政,政治腐败,关外女真兴起,明朝开始走向衰亡。一个王朝的式微怎能与另一个王朝的勃兴相抗衡?明王朝统治近三百年,早已不复初统天下时的生气与霸气了。而与此同时,努尔哈赤羽翼渐丰,势力已经雄厚,这种新生势力锐不可当。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一种强大势力的兴起势必取代已走向式微的现有权力机构。王朝更迭的不可违之命就这样落到了崇祯的头上。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0~1644年),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春日)生于紫禁城慈庆宫,为太子朱常洛第五子,母刘氏地位低微,生产后失宠,移居冷宫,不久郁疾而终。四岁即丧母的朱由检改由西李选侍监护。西李为人刻薄,嫉妒成性,为争宠不择手段。有这样一位养母,跟十岁丧母的努尔哈赤相比,幼年崇祯的光景似乎更惨淡。六岁时,“梃击案”发,他首次陪同祖父(万历皇帝)及父、兄召见朝臣,就目击御史刘光复被当廷杖责而死。直到十一岁时,西李因“移宫案”被逐,改由仁慈寡言笑的东李选侍监护。适逢魏忠贤、客氏用事,东李不久即愤郁而终。据载,熹宗薨后,朱由检奉张皇后之命由信王府入宫里守灵,为防不测,在初进宫的前几天,一直靠从自己王府偷带去的食物果腹。

当努尔哈赤驰骋沙场战无不克时,崇祯还只是一个生于式微王庭,前途未卜的孩子。崇祯七岁时,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称大汗;九岁时,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伐明,占领抚顺;十岁时,明金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所以十八岁一即位,面对内外忧患深重的政局,崇祯殷殷求治,很想有所作为。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相较前几朝皇帝来说,崇祯的确可算一代明君。

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并非昏庸无能之辈,亲政之初即采取韬光养晦、以守为攻、怀柔和麻痹权臣的策略,时机一成熟便果断地铲除客、魏奸佞集团。他在位期间,克己奉国,勤俭自律,竭力纠正各种弊政,严厉惩诛贪官污吏,整肃吏治,饬慰军伍,可以说是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是不该做亡国之君的。也有人持相反论调,认为崇祯其实并无能力,他虽然一上台就惩治了魏忠贤,但根本处理不好君臣关系,生性太多疑,刚愎自用,临死前还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为群臣所误。

实际上,即使天降一位智慧直追诸葛孔明、雄才伟略胜魏武、比崇祯强万万倍的治世奇才,也不能扭转乾坤,挽救大明的衰颓与覆亡,原因不是人而是内忧外患掏空了庞大的明王朝。

明末,军阀割剧,各占一方为霸,不听朝廷指挥,朝廷却还要负责其开销;贪污成风,贪官体系庞大而严密,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张巨大而结实的网。特别要指出的是腐败之风甚至扩展到了军队,军队不但战斗力低下,而且还经常扰民。统治者大兴土木导致国库亏空,苛捐杂役导致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更兼连年灾荒不断,旱灾、水灾、大饥荒、疾病、鼠疫,百姓生活在死亡边缘,但那些官吏士绅,粮仓的谷子都烂了,也不拿来振济灾民。

据河南省水文水资源信息网载:万历二十一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受灾县41个,人物房产冲陷殆尽。崇祯五年,河南省发生特大水灾,黄河决孟津口,横浸数百里。有记载可查的受灾县54个。灾情惨重。

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河南发生连续4年大面积的特大干旱,灾情遍及全省,有70余县为重灾区,河南各地井河皆竭,濠沟扬尘,蝗虫蔽天,瘟疫流行,野无表草,田无人耕,人饥相啖。史籍记载“人相食”的有60余县。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明军决黄河堤,水灌起义军军营,起义军亦另决一口,二水会流冲灌开封,造成开封全城覆没,几十万人遭受灭顶之灾的悲剧。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天灾本就可以加速一个王朝的毁灭,更何况一个王朝还到了人为制造灾祸的地步!明末黄河流域发生的长达二十余年的水、旱灾害,最终导致陕西饥民大起义。由水、旱灾造成的动乱,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经年的饥荒导致军人、农民身体羸弱,这无疑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军队与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有关学者认为,这既是明朝在关外作战越来越被动,苦苦支撑的根本原因,也是南明没有像南宋那样英勇抗击蒙古四十多年的根本原因。

治则长,乱则亡。明王朝既乱而久不治,则理所当然会亡。尊道则长,背道则亡。明王朝自明英宗朱祁镇始,背道已久,以至有人说“整个二十五史,没有像明朝这么胡闹的朝代”。由此,明王朝怎能不亡?就在明王朝走向衰亡的同时,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走向强盛。建州女真发迹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在辽东苦寒之地,长白山脉北麓小兴安岭以南赫图阿拉广袤的土地上,辽后裔建州女真部在此发迹,生活在这一带的游牧民族素来都以强悍著称。

江南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永远不会光临苦寒的辽东的。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风刀霜剑严相逼迫,铸就了独一无二的东北人。他们天性豪爽,激情而张扬,内质刚毅,外表强悍,可谓表里如一。这片苦寒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壮士。

燕山脚下,便是大明国都。天子居住所在,自然是人烟密集繁华辐辏之地。这块宝地便是苦寒的游牧民族梦寐以求的乐土。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白城)。金天德五年(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辖境北至外兴安岭上的火鲁火疃谋克,东临海,西以“界壕”与蒙古为邻,南达淮河,与南宋并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四百多年后,女真族出了个智勇双全、出类拔萃的人物--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肩负着祖祖辈辈的梦想与期望,带领族人踏上了前往乐土的艰难跋涉之旅。努尔哈赤用其一生书写了一部赤手空拳的奋斗史。

努尔哈赤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生于建州女真苏克苏浒河部的赫图阿拉。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尔,原是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明永乐三年(1405年)应明成祖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封授建州卫指挥使,后掌建州左卫,晋升至右都督。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先后担任过建州的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十岁丧母,继母待他刻薄,“抚育寡恩”,少年努尔哈赤吃了不少苦头,但长期的磨练也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这为他日后成长为成吉思汗那样的一代天骄奠定了根本的基础。据传他曾经寄居外祖父、建州首领王杲家。在当时的建州女真诸部中,王杲的势力最强,《清史稿》称他“生而黠慧,通番、汉语言文字,尤精日者术”。他勇敢多谋,武艺超群,兼通女真语和汉语,成为建州女真的著名首领。

由于努尔哈赤继承了优良的家族基因,加上他常到抚顺、清河(今本溪北清河城)等地经商,广结朋众,学会了蒙古与汉族的语言文字,还从《三国演义》及《水浒传》中学习韬略兵法,默默将辽东山川形式与道路险夷谨记于心,因而十八九岁成为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时,“赞画成梁军务”,“每战必先登,屡立战功”,聪睿能干,备受器重。根据《明神宗实录》的记载,努尔哈赤曾经担任过建州左卫都督,比其他女真族人有更多的接触汉文化的机会。他曾多次奉命赴明都北京城进贡,领略了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与政情民俗。这对他以后建立后金政权储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阎崇年指出,万历初年,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利用蒙古与女真、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内部的各种矛盾,纵横捭阖,分化瓦解,拉此打彼,利诱威胁,以实现明廷对辽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这实际上是延续了10世纪末契丹人对待女真的政策。当时,契丹统治者对女真人采取分化政策,他们把女真人的一部分强行迁入辽境,编入辽的户籍,直接加以控制,还特别设了一些王府,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

《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努尔哈赤,又称弩儿哈奇。明朝文献记录中常称其做“奴儿哈赤”或“奴哈奇儿”,有轻蔑的意思)载:“(女真)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这是明王朝希望维持的状态。女真越乱,各部互相牵制,势力此消彼长,整体力量得不到最佳发挥,就永远都不可能强大到能与明廷相抗衡。

但是,天下形势,素来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女真需要进一步发展,稳定统一势在必行。

从10世纪末开始,女真族的完颜部就开始从事农耕生产,饲养牲畜,逐渐定居下来,定居点主要在按出虎水(今哈尔滨东南阿什河)流域,并开始了冶铁,用铁制造农具和武器。生活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善于爬山打猎,也惯于水上捕鱼。女真地区物产丰富,有黄金、人参、珍珠、牛、马、麋鹿、狐貂、海东青等。约自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以后,女真社会随着强邻压迫的减弱和对外交换的繁兴,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明末女真外贸得到迅猛发展。互市日繁,有的市场“月月开市,牛布诸物无所不有”。除正常的互市贸易以外,还有不定时的民间自由贸贩。万历初年,建州女真势力坐大,每入贡千五百人(《明世宗实录》),超过限额三倍,反映了贡市贸易发展的事实。此外,据《大明会典》卷记载,嘉靖六年(1527年)议准,入贡回赐准予折价。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明廷应女真酋长要求,将回赐抚赏全部改为折银。仅此一项,每年就有大批白银流入女真地区。

至此,努尔哈赤的个人素质具备了,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历史背景也具备了,这就意味着,只要一遇到契机,努尔哈赤就可以叱咤风云地登场了。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建州苏克素护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勾引明军镇压建州首领王杲之子阿台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给明军带路而被误杀。努尔哈赤承袭祖父职位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之一。五月,努尔哈赤联合诺米纳、噶哈善、常书、杨书,兵不满百,打着为祖父、父亲报仇的旗号,以“遗甲十三副”宣布起兵。这位年轻的战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举攻破图伦城,尼堪外兰逃往靠近抚顺关的嘉班城,史称“太祖起兵”,揭开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序幕。

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并没有像他的外祖父王杲那样急于求成,以卵击石地把刀锋直指明王朝。他深知那样做无疑是自取灭亡。因而,他在父兄被明军误杀枉死后,明智地暂时收起了对明王朝的仇恨,转而以报父兄之仇为借口发动了图伦之战,揭开了统一女真的帷幕。人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话不假。努尔哈赤连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都能忍下来,日后能建立大业自然就不足为奇。

他信奉一个朴素而简单的道理:自古以来,武力定天下,没有实力,谁也不听,谁也不从,谁也难保。随后,他踏上了攻伐天下的历程。

1584年,他率兵攻翁科洛城时,先后被守城的两位神射手射中头部和颈部。为了不让攻城将士发现他身负重伤,丧失战争信心,努尔哈赤自己拄弓为杖,从容地退了下去。这次重伤,努尔哈赤几乎被夺去生命。伤口虽然包扎了好几寸厚,血仍然透过包扎沁出来,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1585年2月,努尔哈赤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他与安费扬古、费英东各领一支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翁科洛与界凡。接着陆续击败了界凡、萨尔浒、栋佳、巴尔达四城联军。四月,率步骑80人,设伏浑河边,击败界凡等五城联兵800人。

1586年7月,攻鹅尔浑城(今抚顺东),受伤多处仍奋战获胜,向明官索杀尼堪外兰。

1588年,万历十六年克完颜城,消灭了完颜部。

1589年,万历十七年攻克兆嘉城,完成了对建州各部的统一,明政府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建州女真内部称之为“都督”。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击败了叶赫等九部联军,招抚珠舍里部,攻灭讷殷部。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明晋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吞并哈达部。

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吞并辉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