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国亮剑转
47872400000036

第36章 大清(4)

4.智杀鳌拜,巧撤三藩

顺治帝入关后做了不到两年的皇帝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一个大好河山给了刚刚八岁的康熙。康熙八岁即位,跟自己老子当年一样是个儿童皇帝。儿童皇帝凭借自己能力治国自然是不行的,所以,康熙的祖奶奶孝庄便给自己的小孙子配备了帮手。当年,顺治即位,因为只有多尔衮一个帮手,导致了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所以,这一次,康熙即位,孝庄就吸收了以前的教训,给康熙配置了四大辅政大臣,让他们相互制约,而且这四个辅政大臣都不从皇族宗室中的长辈中挑选,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这四个人分别是来自正黄旗的索尼、来自正白旗的苏克萨哈、来自镶黄旗的遏必隆和鳌拜。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虽然建立,但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年幼的皇帝康熙还没有治国的才能,所以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辅政大臣的安排决策是不得已为之。在康熙即位前期,这四个辅政大臣相互制约,尽心辅佐幼主,巩固了清在汉地的统治。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后期,局面渐渐发生了改变。四位辅政大臣之中,索尼曾为太祖一等侍卫,四朝元老,功勋卓著,所以位居四辅臣之首,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而鳌拜虽位居四大臣之末,却对权力最有野心。苏克萨哈因隶属正白旗,是多尔衮的旧部下,历来就被索尼厌恶。所以鳌拜就抓住了机会,勾结与自己同属于镶黄旗的遏必隆,结成一党,共同对付苏克萨哈。

鳌拜,姓瓜尔佳氏。开始以巴牙喇壮达从征,屡有军功,因此得到了皇太极的赏识,屡次加以提拔,直至“进三等昂邦章京”,到了顺治元年,顺治帝对群臣进行功赏,“以鳌拜忠勤戮力,进一等”。不久,鳌拜又击退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得了清廷大赏。

鳌拜此时得意洋洋,尾巴有点翘翘了,于是,在余后的几年之中,接连犯事,最严重的一次是叫“贝子屯齐讦告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事情败露之后,皇帝大怒,本来就此事的罪责理当论死,但念在他屡有军功的份上“诏宥之,罚锾自赎”。鳌拜果然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第二年,就在“率兵驻防大同,击叛镇姜襄”,又建军功,再次得到清廷赏赐。但是,几年后,鳌拜老毛病又犯了,忘记了旧痛,“复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由鳌拜的经历来看,他当了辅政大臣之后,肯定不是一个能安稳的主儿,不犯事才叫奇怪。

1667年6月,索尼去世。这样,辅政大臣就只剩下三个。鳌拜跟遏必隆一起专心对付苏克萨哈。

清军入关之后,将占领土地按顺序分给了八旗。当时的睿亲王多尔衮领镶黄旗,分地在雄、大城、新安、河间、任丘、肃宁、容城等县。“至是已二十年,旗、民相安久”。鳌拜为整治苏克萨哈,便借分地一事挑起事端,“鳌拜以地确,倡议八旗自有定序,镶黄旗不当处右翼之末,当与正白旗蓟、遵化、迁安诸州县分地相易。正白旗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朝廷官员大多觉得此事不妥,苏克萨哈自然更是竭力反对。

朝廷分成了两派,鳌拜跟遏必隆一派,苏克萨哈独自一派。剩余的朝廷官员也不知道应该在两派的斗争中站在哪一边。当时,有一个盗马贼被抓获,鳌拜立刻将此人处斩,本来这事情就算完了,但是鳌拜却连御马群牧长也一并杀死。这分明是鳌拜故意上演的杀鸡儆猴好戏,意在立威,让百官臣服。这一招果然灵验,“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鳌拜皆首列。”

到此,鳌拜的尾巴第三次翘了起来,忘记了前两次的旧痛。他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康熙的意旨,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可是康熙当时年幼,又没有亲政,对鳌拜无可奈何。索尼去世后,康熙决定亲政。不过,要想真正地亲政,就必须要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对于鳌拜等人来说,权力可是好东西,康熙要想把好东西要回去,那可是不容易。

苏克萨哈在斗争中败在了鳌拜之下,心里一直气不过,现在小皇帝要亲政,他就想借机对付鳌拜。在康熙进行亲政大典的第六天,苏克萨哈就上书请求退隐。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上书退隐是一个信息,如果苏克萨哈得到了康熙批准,那么同为辅政大臣的鳌拜和遏必隆自然也应该顺应局势,将手中的权力交出去。苏克萨哈这招,就是想跟鳌拜拼个“玉石俱焚”,总之是我得不到好处,你也别想得到。鳌拜自然是不能让苏克萨哈的计策得逞。在康熙尚未做出反应之际,他就罗织了24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强迫康熙将其处死。清除了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决断;对于康熙帝的有些诏令,他也敢公开抗旨。

康熙对鳌拜憎恨到极点,但鳌拜为三朝勋臣,握有重兵,遍置党羽,不便轻动。孝庄对鳌拜的跋扈行径自然也了然于心,她告诉小康熙要懂得以退为进,麻痹鳌拜,暗中找机会除掉。于是,康熙听从了祖母的劝告,故意装作懵懂顽童,与自己的玩伴索尼的第三子、侍卫索额图,在宫中召集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习“布库”(摔跤)。

果然,鳌拜以为少年戏耍,没有在意。其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更加让鳌拜认定康熙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小屁孩子,不足为患。一次鳌拜称病,好久不来朝拜皇帝,康熙便亲自来到鳌拜府中探听虚实。他径直来到鳌拜的卧室,发现鳌拜在席子底下藏有利刃,康熙心中大怒,更加确定了鳌拜的狼子野心,但他很沉得住气,不但不加责怪,反而安抚说:“满洲勇士,身不离刀,乃是本色。”鳌拜听了,对康熙的最后一丝警惕心就消失殆尽,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观看“布库”演习。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自然对这些年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不加防范。康熙利用鳌拜的轻视心理,命令“布库”少年将鳌拜擒捕。

被擒获的鳌拜便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了,当初被鳌拜欺辱的清贵族乘机“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康亲王杰书等人“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照道理说,康熙应该照准,鳌拜张牙舞爪了多年,不将小皇帝放在眼中,擅权越位,深深触伤了小皇帝的自尊心,敢觊觎皇权的人,理当诛灭九族。但是,康熙却对鳌拜做出了宽大处理,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意思就是说鳌拜只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蛮夷,姑且念在他为清廷效力多年,且屡建奇功的份上饶他一死,只是处以终身监禁。主犯处理,再处理从犯。康熙仅是革除了遏必隆太师一职,不久后又还其公爵。对于鳌拜的其他党羽也给予了宽大处理,同时,他还恢复了已死的苏克萨哈的职位。“这样处理,不仅一举清除鳌拜及其同党,而且稳住了镶黄旗。当时,康熙帝年仅14岁,而部署周密,沉着机智,处理得当,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怀谋略、临机果决的政治家风范。”(《正说清朝十二帝》)少年康熙虽然年幼,但是心思缜密而镇定。除掉了眼前的鳌拜后,另一个对他统治有妨碍的问题浮出了水面,那就是三藩问题。三藩指的是清初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支割据势力所辖藩镇。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回溯十二世纪的往事,金帝国以雷霆万钧之力南侵,却只能推进到淮河为止。而它的后裔清帝国,却迅速地把全部中国并吞,主要的原因是,金帝国在开始时便缺少得力的汉奸和汉奸兵团的帮助,以致完颜兀术虽然渡过长江,仍是一支盲目的孤军。而清帝国入关时,已豢养了不少强有力的汉奸和汉奸兵团。”柏杨先生在这里说的汉奸军团便是三藩。清廷入关之后,为了更快地消灭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小朝廷,同时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减少八旗兵伤亡,于是招降并重用一些明朝的降将,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武力。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留镇云南;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留镇广东;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留镇福建。另一被封为王的孔有德和儿子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战死,爵位由其女婿孙延龄继承,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所以,四个叛将之中只剩下了三个,成为藩王驻扎在清廷边境。

据史书记载,当时“三藩势成割据,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对于这样强大的势力,就算是这三藩并没有反叛之心,康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也不会觉得安稳,而且三藩的存在,每年要消耗兵饷2000余万两,在经济上也成为清廷沉重的负担,所以削藩是他巩固统治,兴盛清朝的第二步,非削不可。

但是,削藩也如当初除掉鳌拜一样不是容易的事情。三藩势力之大,让皇帝不得不忌惮。尤其是三藩之中最为强悍的吴三桂,军事实力十分雄厚,他辖下藩兵不下10余万。而且这些军队都是吴三桂一手调教出来的,是只知道有吴三桂,不知道有朝廷的死党。面对这样一群实力集团,刚刚入关不久的清廷无论如何都没有把握制约他,所以就处处退让,并假以专制云、贵二省的一切大权。当时清廷给云、贵二省督抚的敕书,都要写入“听王节制”四字。甚至,吴三桂可以随意题补官吏,号曰“西选”。清廷派遣到云南的官员很快就会被吴三桂收归旗下,表面虽然忠于清廷,实际上惟吴三桂马首是瞻。

除军事实力之外,吴三桂经济实力也非常雄厚。据专家研究,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700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的达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并且派遣许多人去做生意,贩运辽东人参及四川的黄连、附子,以牟取利润。他曾大量地贷钱给商人使用,谓之藩本。他强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

其他的两个人尚可喜和耿精忠也跟吴三桂差不了多少,他们藩下兵各有15佐领,又绿旗兵各有六七千,并且也是经商括财,强征市税,遍置私产,坐地称霸。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机会来了。三藩之中的尚可喜是清廷的忠臣,可惜年老多病,便将其兵事交其子尚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骜,横暴日甚,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杀,为所欲为。尚可喜忍无可忍,就干脆在康熙十二年上疏请归老辽东,留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跟儿子分隔两地,享受晚年清福。但是,清廷有一项最进步的规定,皇帝的儿子不一定加封亲王。康熙批准了尚之信继承王爵,但不允许尚之信接替老爹镇守广东,他说:“地方官职,没有世袭的规定。”于是,康熙抓住此机会,开始了撤藩的第一步,当即命令尚可喜父子率属下兵丁家小同撤广东。

撤藩的信息从清廷传出,吴三桂、耿精忠闻之,也奏请撤藩,他们自然不是效忠清廷的,奏请撤藩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试探清廷的态度。在是否撤藩的问题上,清廷上下爆发了一场争论,百官之中有不少忌惮三藩的势力,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反对撤藩。因为一旦撤藩,必然会引发三藩的反抗。还是那一句老话,到了别人手里的东西,要想抢回来,那只能动用武力,而最后谁胜谁败,就难以说得清楚了。三藩军事实力雄厚,而清廷百废待兴,从表面上看撤藩实在是危险的举动。

康熙兴许是少年人胆子大,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顶住了朝廷的压力,坚持要撤藩,果然,不久后吴三桂起兵造反。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杀了当地巡抚朱国治,向清廷宣战。他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发布檄文,倡言“兴明讨虏”,呼清皇帝为满酋。吴三桂可是个标准厚脸皮,当初他背叛明朝廷,换来了一块藩地,自立为王,现而今,他起兵造反,竟然好意思说自己是“兴明讨虏”,其实,不管他背叛还是所为的“兴明讨虏”都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罢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买卖,吴三桂做得熟练。

虽然,这个汉奸的嘴脸很多明朝遗臣已经明晰,不愿出来理睬,但是,有些不明就里的百姓仍旧被这层表面的羊皮给哄骗住了,纷纷支持吴三桂讨伐清廷。因此,吴三桂军以破竹之势,由云、贵直冲湖南,长驱至岳州,湖南全省尽为占有。吴三桂又分军犯四川,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尽入吴三桂之手。

看到吴三桂“买卖”干得不错,尚可喜之子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总兵刘进忠、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湖北襄阳总兵杨来嘉、河南彰德总兵蔡禄也都出于各自目的加入了这场攻打清廷的战争之中。这样一来,中国西南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火弥漫十数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