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47874200000001

第1章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意义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之源。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创新史。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源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才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故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总是以批判的精神观察世界,根据新的实践新的发展不断创新,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而现实生活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动中。这就决定了它必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拘泥于过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的某些个别观点和结论,而代之以反映变化了实际的新观点、新理论;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研究、回答反映“时代的声音”的新的实际问题,形成新的思想观点,创立新的理论体系,补充、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由此看出,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严谨的科学性、高度的开放性。它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事实作为自己的根据。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本身就是同一科学体系不断发展、不断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一个有机过程。实际生活总不停地变动,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程度,在近100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定要随着这种变动而不断发展。

(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江泽民在总结这些经验的时候,曾经指出:“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

在各方面创新中,理论创新是起带头作用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党有重视理论工作的好传统,而且是因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来说,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特别是对于我们的改革大业来说,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是作为经济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根本变革,都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创新。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中的运用和体现。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十分重视理论创新。

伟大的实践呼唤并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实践。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历史,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历史。理论创新推动了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创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改革进程。

回想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地提出了“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这里提出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两项:一是坚持毛泽东思想,二是发展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为标志,圆满地完成了;第二项任务,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为标志,也圆满地完成了。

我们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论创新,才有了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才有了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

在取得这一系列创新成果以后,我们党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而是提出了新的理论创新任务。党的十五大在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同时,又提出了“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里提出的是两项新任务:一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二是发展邓小平理论。

十五大以来,我们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考验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主心骨;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始终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不断开拓前进。江泽民在2000年2月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概而言之,我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挫之际,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究其原因,离不开在理论创新道路上的“探索”二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权威,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成功地实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深化。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它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新的时代要求中重振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可以说,没有理论上的创新,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没有理论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为人类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做深入扎实、科学求是的研究,尤其需要我们把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只有不断总结,才能得到丰富。经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际地接触客观事物,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实践是永无止境的,经验作为伴随人们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经历与体验,与实践的进程相统一,也有一个由匮乏到丰富、由浅显到深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对经验的总结过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只有对经验不断地加以总结,人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接近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握规律,用以指导实践。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才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任何经验,一旦凝固起来,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就会落后于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理论停滞僵化必然招致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和失败

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也只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真正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如果社会主义理论落后于时代,脱离实际生活,故步自封,与时不变,停滞僵化,它就没有生命力了。而用僵化教条指导革命和建设是注定要失败的,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深刻地指出:“‘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说的“可怕”的“左”,就是指我们党的历史上一再犯过的“左”倾错误,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我们党内曾经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它们的共同点是不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提出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政策,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而是把马列主义书本上若干词句和俄国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经验搬运到中国来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和现成公式。用以指导中国革命,结果使中国革命几经挫折,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的伟大就在于,他从思想理论上彻底清算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创立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使中国革命从挫折甚至绝境中走上胜利之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57年下半年起,我们党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又发生了一连串的“左”倾错误,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期的严重“左”倾错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性后果。这些“左”倾错误的共同点还是脱离中国国情,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由于“两个凡是”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潮泛滥,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危难的境地。邓小平的伟大就在于,他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20世纪末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惨重的历史悲剧。酿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从思想理论上看是同“左”倾教条主义联系在一起的。20 世纪 80年代苏共的理论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解上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教条式理解上,整个苏联社会生活仍是在斯大林时期建立的体制结构内运行。

由于苏共思想理论长期僵化,无力及时、准确反映现实生活的变化,无力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问题与挑战,无力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外交各个领域制定、实行正确的政策和应对措施,致使苏联社会主义失去生机和活力,在同美国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每况愈下,“信仰危机”日益严重。苏共由此丧失了先进性,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丧失了执政能力。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鼓吹“新思维”,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苏共思想理论从长期僵化转向西方自由化,从“左”倾教条主义转向右倾机会主义,最终导致苏共蜕变丢权,苏联社会制度演变和解体。可见,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首先是从苏共思想理论上僵化失去先进性开始的。由于脱离时代和苏联实际的“左”倾教条主义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严重挫折而又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为右倾机会主义思潮的滋长、泛滥和“和平演变”准备了土壤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合葬了苏联社会主义。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已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政党什么时候能够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结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用以指导新的实践,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顺利发展;什么时候不顾时间、地点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死抱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观点和论断不放,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

(四)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在于理论创新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纵观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要求,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展望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途,回首20世纪社会主义的百年兴衰,我们更加深刻地体味到江泽民这句话的气魄和分量。

人类社会历史已经跨入新千年、新世纪。从总体上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中,“资强社弱”的对比态势在短时期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前进路上还充满艰难险阻。但我们坚信,在20世纪创造了光辉业绩的社会主义,经受苏东剧变严峻考验之后,将通过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推动理论创新,逐步走上复兴之路,在 21世纪再创新的辉煌。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先导。要使社会主义实践出现重大突破,首先在理论上要有重大突破。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不断创造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才有无限的生命力,无产阶级政党才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运动复兴才有强大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以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为生长点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民族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而迷失方向,使革命和建设事业归于失败,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定要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否则就会因为理论脱离实际而停滞僵化,同样会使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正是在反对、纠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解决不同时期各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的。由于各国发展程度、历史传统、民族特点等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各国具体化的表现形式、理论形态必定各不相同,是会产生多样化、带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特性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我们党80年的历史经验,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情况,第一次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三者有机统一的高度,对共产党的先进性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灵魂和本质,回答了在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用新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毋庸讳言,对于当今世界来讲,创新已经成为一件急迫的事情。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不能保持创新的能力,就会失去原有的竞争力,甚至走向死亡的境地。这绝非危言耸听,这就是所谓丛林生存法则——优胜劣汰。你不创新,别人就会超过你,就要灭掉你——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这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生存法则,我们必须适应这个法则而不能逃避,要敢于并善于创新。

我们现在正处在理论创新的重要和关键阶段。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我们目前既处于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处在矛盾凸显期。发展的起点高了,改革向纵深发展,难度越来越大,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而出现问题和挑战的周期可能越来越短。无论是改革、发展还是稳定,其任务都十分繁重艰巨。所以理论创新、理论研究工作很紧迫,更具挑战性。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要取得骄人的成就,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