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一)先进文化是一面旗帜
先进文化泛指一种文化的性质,而不是特指某一种文化的概念。先进文化的内涵,应包括先进的政治思想、先进的伦理思想、先进的科学文化三个部分。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现代人文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等人类思维成果的精华,是一种健康的、向上的、科学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它既反映社会先进经济政治发展的状况和需要,又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具有人民性、科学性、超前性三大特点。
先进文化除了具备文化的一般功能以外,还有以下突出作用:
第一,先进文化具有促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物质生产力;通过文化建设转化为社会精神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
第二,先进的人文文化对社会生活发挥着综合性的推动作用。先进的经济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选择和建构起导向、教化和凝聚的作用;崇高的道德通过引导人们对善的追求来达到对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以信仰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起到影响社会发展的作用;先进的文化艺术依靠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反映社会并影响社会;先进的哲学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支配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
第三,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内在的联系。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导向和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标志和成果。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第四,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依据邓小平关于“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思想,我们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首次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三大又首次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种把“三大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思想,是江泽民对先进文化地位作用认识深化的重要表现。
(二)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
江泽民提出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质特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1.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科学命题,从“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中深化了对先进文化本质特征的认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作为一种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并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文化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其他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相区别。就其本质特征和文化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趋势的新文化。正如江泽民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立身之本。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就说明,作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反映中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必须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提倡共产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文化需求,这样的文化,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三个面向”提升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并明确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实际上点明了“三个面向”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在的、基本的属性,表明中国先进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性、开放性、发展性的本质特征。
首先,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的文化。“面向现代化”是中国先进文化时代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决定着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文化发展到现代新阶段的显著标志。中国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使现代化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及其行为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就是要实现文化自身的现代化;就是在价值和功能上必须发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作用,也就是要把先进文化作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其次,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的文化。“面向世界”是中国先进文化开放性特征的集中体现,表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打破国界地域的局限,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既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不断从世界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又向世界展示中国先进文化的成就和魅力,拓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空间。
再次,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文化。“面向未来”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性特征的集中体现,表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打破历史的局限,着眼于未来实践的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体现与时俱进、永不停步的思想品格。按照江泽民的思想,“面向未来”就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把握先进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去研究回答先进文化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充分发挥先进文化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新思想,从文化的个性、文化的理性和文化的主体性三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文化属性,构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最基本特征,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之中。
首先,中国先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个性,这是江泽民从当代世界的范围和角度,对我国文化的“身份”和“风格”的科学定位。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存在,决定了它既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特征、风俗习惯、情感素质、审美方式、思想内容、语言思维等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民族精神。文化通过民族这一载体而存在和发展,以民族为根基和依托的文化必然因民族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民族文化。
其次,中国先进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这是先进文化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江泽民站在世界先进文明的高度,对中国文化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科学定位。所谓“科学的”文化,不仅指“科学文化”或“自然科学”,也指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合理先进的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一切事物的思想文化或科学理论。这是中国先进文化所具有的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先进文化之“科学性”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有一整套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体内容的价值体系,及其与此相联系的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先进的人文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包括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文艺的、科学的、教育的,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取向、精神动力、言行准则等等。
再次,中国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这是中国先进文化主体性和民主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江泽民从先进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先进文化总体价值取向所作出的基本定位。所谓“大众的”文化,就是面向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就是体现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文化。按照江泽民的思想,中国先进文化的“大众性”本质特征,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奋斗目标和先进文化的价值功能所决定的。因此,始终把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始终把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先进文化“大众性”特征的一个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三)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方针
1.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
中共十五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纲领性的表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个文化纲领明确指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方针。
第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三,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针,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正面引导,持之以恒,贵在落实,扎实工作,务求实效;重在建设,要以立为本,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四)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纳入先进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这种民族精神,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创立了相应的时代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江泽民又要求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着重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重在教育,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时事政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2.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江泽民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又对如何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作了总体的筹划和部署。一是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四是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调整布局、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相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言,相对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言,文化体制改革的步子还不够大。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文化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和利益格局的大调整,更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考虑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特点,充分考虑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外的有益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