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47917900000014

第14章 东线的基石(1)

东线的基石

——勒热夫突出部之役

斯大林的反攻计划如期而至。1942年1月8日,从列宁格勒城外雪深齐膝的森林,到莫斯科以西冰封千里的大地,从静静的顿河流淌过的乌克兰草原,再到黑海北岸的克里木半岛,苏军以9个方面军及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的重兵,在这条贯穿南北约3000公里的战线上,向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发起了全面进攻。

斯大林是如此势在必得,这令德国人惊恐万分。哈尔德在当天的战争日记中写道:“这是万分危急的一天。”3个集团军群同时遭到进攻。由于缺乏预备队,各集团军群只能依靠手中现有的兵力去化解危机,因为补充的新兵数量实在不值一提。

现在,中央集团军群遭到苏军新一轮的突击,局势更加恶化,无异于雪上加霜。由于苏军已逐渐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德军除忍受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外,别无他法。越来越多的士兵不再相信胜利,也不再考虑是否能够熬过如此漫长的冬季。哈尔德在日记中尖刻地批评说,元首完全了解撤退的必要性,但就是不做决定!他还加了一句评语:“这样的指挥将毁掉这支军队。”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军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他挺身而出,对元首的指挥才能大加赞赏,并亲身实践了该命令。这个人就是瓦尔特·莫德尔,时任德国第41装甲军军长。

我们都知道,希特勒“绝不后撤”的命令在陆军中是没有市场的——哈尔德鄙夷它,克鲁格则在撤与不撤之间摇摆不定。可是现在,有一位将军竟站出来坚决反对撤退,着实令希特勒感动万分。他毫不吝啬地升了莫德尔的官,并将他调往局势最险恶的地段——勒热夫。

当然了,要在新年伊始的东线找出所谓“最险恶地段”,实在不是件易事。因为苏军处处进攻,德军每个集团军群,每个师甚至每个士兵都在赌咒发誓,都说自己环境最险恶、条件最艰苦。但是勒热夫,这个至今人口都未超过10万人的小镇,却成了苏德双方争夺的焦点。它的得失关系着第9集团军的生死和中央集团军群的成败。

勒热夫突出部的形成

由于古德里安撤退诱发的连锁反应,中央集团军群远远无法守住希特勒原先指定的战线。第2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都在想方设法撤退,或是干脆钻元首命令的空子。

就在各集团军节节败退之际,有一个集团军却牢牢守住了自己的阵地——第9集团军。

上文说,与第9集团军对阵PK的是科涅夫大将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或是科涅夫的确不堪大用,他的方面军进展迟缓,与朱可夫取得的成就相比,实在有些黯然失色。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这么大呢?科涅夫脸上无光,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将失败归罪于什么冰雪解冻、伏尔加河摆渡困难重重等,结果遭到了斯大林严厉斥责。他警告科涅夫:放弃零敲碎打的战术,换以真正的进攻!

在斯大林的不断督促之下,科涅夫动真格了。

1月8日,在得到一个集团军和一个骑兵军的加强后,加里宁方面军打响了后来被称之为瑟乔夫卡—维亚济马的进攻战役。再次对第9集团军痛下杀手。

当天深夜,随着几枚红色信号弹的升空,威力惊人的“喀秋莎”以及各型火炮开始咆哮,轰炸机群同时出动,实施密集轰炸。第9集团军前沿阵地上顿时火光四起,地动山摇。此时,德军防线之单薄,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每一个不满员师据守着15~40公里的战线,早已羸弱不堪。在加里宁方面军猛烈撞击之下,德军漫长而薄弱的战线很快被撕成了碎片。苏军第39集团军在马斯连尼科夫中将率领下,一举突破德军在一个狭窄地段上的防御,深入德军纵深达100公里!在他们后面,第11骑兵军尾随而至,顺势进入突破口,利用其无与伦比的机动优势,将第9集团军的退路拦腰截断。多亏第4集团军坚守着包围圈的袋底,不让苏军封闭口袋。苏联最高统帅部投下一个空降军,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来封闭缺口,但由于缺乏运输机,实际上只投下了2000人,起不了太大作用。

就是在这个时候,莫德尔抵达了第9集团军司令部。尽管早在1月3日他就被升任为第9集团军总司令,但莫德尔直到1月16日才正式上任。这时,围绕着勒热夫的争夺战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此时,莫德尔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表面上,第9集团军有3个军(13个师又1个旅),总兵力26万人,但实际上,只剩下6万人的残兵败卒。

莫德尔大步流星走进作战室,胸有成竹地向部下阐明自己的作战思路,并在地图上比比画画,向军官们讲解迎敌之策:目前的计划是不再沿铁路线附近撤退,而是从苏军侧翼奋起反击,歼灭突入之敌。作战参谋布劳洛克中校被这个雄伟的计划惊得目瞪口呆,他问道:“什么?将军阁下,你带来了多少部队用于执行你的计划?”莫德尔哈哈大笑道:“就我一个人。”

勒热夫的救赎

其实,莫德尔并非一人而来。为了守住勒热夫这个指向莫斯科的桥头堡,希特勒开始到处筹措援军。

可是,援军怎么来呢?希特勒很有想法——1月15日,中央集团军群下令放弃卡卢加(第4集团军)、鲁扎(第4装甲集团军)、沃洛科拉姆斯克(第3装甲集团军)三个较小的突出部,逐步回缩到事先构筑好的冬季防线。然后再将这些节省下来的士兵“挤”出来,交给第9集团军。(拆了东墙补西墙?)

还别说,在一阵东拉西扯的张罗下,一支“强大”的预备队被组建起来了:第5装甲师、第11装甲师、党卫军帝国师以及半个第10装甲师。足足一个装甲军的预备队!

然而,就在兵力交接过程中,新的危机又开始出现。位于勒热夫突出部根部的第4装甲集团军,突然遭到西方方面军下辖第33集团军的新一轮打击,很快支撑不住,开始大声疾呼,要求增援。第4装甲集团军掩护着勒热夫突出部的右肩,它身后有该突出部唯一的一条生命线——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公路和铁路枢纽。

因此,希特勒踌躇不决,是将部队一股脑儿地交给莫德尔,还是先稳住第4装甲集团军方面的局势?

战场形势是不容许希特勒作任何犹豫的,莫德尔得知消息,立刻飞回“狼穴”,力劝希特勒回心转意,将援军用于勒热夫桥头堡正面。但希特勒更倾向于在维亚济马—格扎茨克一线进行集结,对首先突破进来的第33集团军的根部实施反突击。两人为此爆发激烈争吵,很快面红耳赤。别看莫德尔平时崇拜希特勒,他自己还是纳粹党党员,但在触及前线生死存亡问题时,是绝对强硬的。他异常恼怒,两眼直视希特勒,粗鲁地问道:“是谁在指挥第9集团军,我的元首,是你还是我?”

这一公开顶撞震惊了希特勒。他把目光从桌前那张军用地图上挪开,抬起头,一脸惊愕地望着眼前这位单片夹鼻眼镜的矮个儿将军,一字一句地回敬说:“莫德尔,我现在就命令你把装甲军用于格扎茨克!”

“我是不会执行这个命令的!”莫德尔大喊道。他说:“您指挥是依赖作战地图,而我是前线指挥官,所以我比您更了解前线!”

希特勒终于认输了,但他同时强调说,莫德尔将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严重后果。

回到前线后,莫德尔立刻着手反击计划。此时,加里宁方面军已完全突破德军战线,收复了伏尔加河北岸广大区域,第9集团军的左翼早已失守,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勒热夫城和奥列尼诺还被德军固守着——多亏党卫军帝国师及时赶到,才阻止了苏军进城。此时,苏军第11骑兵军正通过两座要塞之间的缺口,冲上了维亚济马公路,它们的目的是与图拉方向取得突破的第1近卫骑兵军以及第33集团军在维亚济马会师,共同围歼第9、第4装甲集团军。

可是接下来,苏军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到达维亚济马这条关键公路之后,却未能封锁住它,而是继续往西,也就是向斯摩棱斯克方向挺进,并很快消失在博戈罗季茨克大沼泽地里。

后来,连德国人都糊涂了,如果这条公路被切断,别说补给运不上来,就是援兵也到不了啊!可见,苏军缺乏进攻经验,只会闷头闷脑向前冲,完全找不出敌人防线上的弱点。表面上看,德军危如累卵,苏军嵌入战线达100多公里之深,大有收复斯摩棱斯克之势。但战略上,每个集团军各自冲向自己的目标,像是伸开的五指,而不是握紧的拳头。

面对苏军两个方面军的围攻,莫德尔将军仍然保持着镇定。他绝不允许退却,而是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他一边下令各部死守阵地,在各个交通节点建立所谓的“刺猬”防御,一边集中兵力,实施救援行动。当时,有人劝莫德尔再等几天,待天气稍见好转后再反攻。莫德尔回答说:“为什么?明天或者再过几天,天气也不会好转。苏联人更不会停止进攻!”

1942年1月21日,德军冒着零下42摄氏度的严寒,首先在奥列尼诺地域发起反击,虽然莫德尔手中只有4辆坦克(由于运输条件很差,预备队中能拿出手的就这么多了),但突然出现的生力军却把苏军骇得够戗,他们纷纷谣传说,德国在西欧的援军来啦!结果军心动摇,一触即溃。短短48个小时,德国反击部队就同奥列尼诺城内的7个师以及固守在勒热夫附近的党卫军帝国师取得了联系。

紧接着,莫德尔又指挥反击部队在刚刚抵达的第46装甲军配合下,沿勒热夫—奥列尼诺地域突击,将那些被苏军撕成碎片的村庄、战线重新组合在了一起。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由于苏军进入突破口后,竟忽视了突破口两翼的安全,结果,德军战线连成一片之后,原本气势汹汹冲进来消灭德军的苏军反而被封锁在了后方,成了深陷在中央集团军群腹地的孤军,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此时,科涅夫反应尤为迟钝,竟无视第29集团军的后路被切断了!2月初,直到莫德尔对第29集团军实施猛烈的侧翼反击,切断了第29集团军和骑兵第11军的联系,并孤立了第29集团军之后,科涅夫才突然明白过来,自己已陷入到一个德国人为他精心编制的大口袋内。

反客为主

现在,深陷在中央集群大坑里的有苏第29集团军、第33集团军以及两个骑兵军(近卫第1骑兵军和第11骑兵军)。以前,都是德国人冲过来包围苏军。现在倒好,苏联人自己一头扎进来,被围了……

总而言之,现实很无奈,人生很残酷。你说,苏联人怎么就这么悲催呢?难怪后来科涅夫的战争回忆录直接从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写起。之前连吃败仗,先是被霍特撵得四处乱窜,后又被莫德尔摁在地上耍流氓。什么洋相都出过,实在难以启齿啊……(苦悲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好吧,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番号问题——第29集团军和第11骑兵军隶属加里宁方面,是科涅夫的手下;而第33集团军和近卫第1骑兵军隶属西方方面军,又是朱可夫的手下。两个方面军都有部队被围,实在有些窘迫。

但朱可夫总是要比科涅夫高明多了。他发现第33集团军深陷重围,便下令刹车,不再冲了。指挥第33集团军的是叶夫列莫夫中将——一个性格倔犟,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马上派人与维亚济马附近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并在他们的协助下于维亚济马西南森林构筑防御,坚持固守,等待援军再次从外部打开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