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47917900000015

第15章 东线的基石(2)

尽管叶夫列莫夫将军永远没有等到这一天,但第33集团军在与主力隔绝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敌后抗战,在包围圈中战斗了整整160天。以一个完整的集团军坚持敌后抗战,这还是战争史上的首次。

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德军始终无法消灭这支盘踞在森林里的“游击队集团军”,当然了,朱可夫也无力救出该集团军。战争打到这个份儿上,只能说是无语。一直到1942年7月,也就是半年后,第33集团军才得以突出重围。但不幸得很,叶夫列莫夫将军却在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身边只剩下2000多人,由于不愿意落入德军之手,叶夫列莫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叫来了担任卫生所长的妻子,开枪将她打死,然后举枪自裁。紧接着,突围无望的集团军炮兵司令阿法纳西耶夫少将和司令部全体参谋也步了将军的后尘,集体自杀了。这一幕连德国军人都为之震撼,打扫战场完毕后,中央集团军群的官兵为叶夫列莫夫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后来,朱可夫在回忆录中狂吹,说什么“大部分人员都归队了”,第33集团军成功突围云云……事实上,第33集团军有1.2万人参加维亚济马战役,突围出来的只有889人。但是他们的战绩是不容抹杀的。在近半年的时间里,第33集团军在近卫第1骑兵军的协助下,钳制住了大量德军,始终威胁着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线,把敌后游击战提高到战略级水平。

与朱可夫不同的是,由科涅夫统帅的第29集团军却又是另外一个极端。当发现退路被德军切断后,他们很快陷入到了惊慌失措的地步(据说是因为电台坏了)。现在,留给第29集团军司令员什韦佐夫少将只有一条路——继续前进,与第33集团军会师,共同建立敌后游击区。

可是,第29集团军却选择了那条意料之中又是情理之外的道路:突围。

莫德尔将军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第29集团军的回旋运动是很容易从空中侦察探明的。他亲赴前线,乘机抵达了党卫军帝国师师部,命令该师派出一个团——党卫军元首团在伏尔加河一线构筑防御,以堵住苏军向伏尔加河方向撤退的缺口。

与此同时,为了拯救第29集团军,科涅夫急令左翼第30集团军发起解围突击,企图强行突破勒热夫以北的德军战线,为什韦佐夫少将打开一条突围通道。

帝国之花

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党卫军帝国师元首团的官兵,在勒热夫附近的伏尔加河河曲一线进入了阻击阵地。

出发前,莫德尔向党卫队第一突击大队长奥托·库姆下了死命令:“堵住它!不惜一切代价!”

毫无疑问,这场阻击战无论是对苏军,还是对党卫军元首团而言,都是一场灾难。库姆后来追述起这场战斗,为了突围,苏联第29集团军的步兵几乎以肩并肩的密集程度向德军阵地发起多次波浪冲锋,前仆后继,不计成本,不顾伤亡。由阵亡士兵砌成的尸体足有半人多高。

库姆估计,在元首团阵地前倒下的苏军有1.5万人!击毁的坦克大约有70辆。2月3日,约30辆T-34坦克冲击了第10连防守的阵地,而德军唯一的武器就是集束手雷,因为37mm反坦克炮根本打不透T-34的正面装甲,唯一能够有效摧毁T-34的办法就是静候在战壕内,待T-34坦克开近后,再突然跳起,将一捆集束手雷扔在坦克盖上(还必须扔在发动机附近),或是将一颗圆盘地雷塞进履带下面。这是一种不惜代价的做法,在使用这种战术时,步兵的伤亡惊人,10连包括连长在内的全体官兵阵亡,最终只有一名伤员幸存。第2连也几乎全军覆没。

2月6日,阵地上只剩下226人还在战斗(满编制为2500人)。2月12日,全团还有126人!团长库姆不得不亲自上阵,直接指挥团部与苏军展开血战。

尽管德军的阵地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那样脆弱,但他们始终没有让苏军解围部队与第29集团军会师。据二战史史料记载,截至2月17日,元首团奉命调离前线休整时,该团基本可以说是“全军覆灭”了。库姆率领他的残部回到师部报到,并在这里再次碰上了莫德尔将军。莫德尔将一枚帝国“骑士铁十字勋章”别在库姆胸前,充满感激地问他,部队在什么地方,还有多少人,并表示要亲自接见全团官兵,以感谢他们所取得的瞩目成就。

库姆遥指窗外,答道:“上将先生,我们团全在外面了。”莫德尔抬首望去,只见师部院子的雪地里矗立着35个破衣烂衫、大都负着伤的党卫军士兵。这幅场景构成了那场恶战最真实的写照。随后不久,帝国师被全部调回法国,在那里转换成了装甲师。直到1943年2月才重返东线战场。

转折

帝国师被调离了前线,战斗仍在继续。但毫无疑问的是,胜利的天平已逐渐向德国一方倾斜了。

2月15日,包围圈内的苏军开始断粮了。为拯救第29集团军,斯大林不惜下令向包围圈内投下伞兵,但这个轻率的命令反而使苏军遭到了更惨重的损失。因为老式运输机根本无法避开敌人的防空火网。况且,伞兵也是人,需要口粮,多出来的嘴反而加重了第29集团军的负担。在严寒中,苏军的体力迅速衰竭,被敌人压缩在一个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7公里的狭小区域内,只能靠村庄和遗弃的战壕为依托,固守待援。

尽管科涅夫同志还在那边大声疾呼,强烈要求第30集团军打开缺口,实施“有效的救援行动”,可是,第30集团军的进攻轴线位于祖布佐夫(勒热夫以东约25公里),第30集团军司令员列柳申科少将只能通过加宽“进攻面”的方式往勒热夫打,结果导致了整个集团军的进攻都失去了锐势。当莫德尔的援军源源不断抵达后,合围圈内苏军的命运就不在有什么悬念了。

1942年2月20日,第9集团军发出战争简报,写道:“苏军整个第29集团军以及第39集团军一部已被歼灭,6个步兵师被全歼,4个或9个师被击溃,另外的5个坦克旅也不复存在了。”苏军的损失是4888人被俘,26647人丧生,被击毁或缴获坦克187辆,其中还包括数以万计的车辆、马匹、雪橇等其他装备。

与往常一样,苏联人又要开始集体意淫了,他们说:“第29集团军全体官兵表现出了高度的坚强、组织以及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突围是圆满的、成功的,德国人是HOLD不住我们的。可是,这个所谓“成功突围”的第29集团军只有5000人活了下来。当然,如果苏联史学家硬把逃走的5000人当做值得吹嘘的典范,那我实在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诚然,对德国人而言,取得胜利的代价同样高昂。在两周的战斗中,第9集团军伤亡高达5000人。这个数字对第9集团军来说实在太高了。莫德尔也从此背上了一个“恐怖传单”的绰号,这个绰号的意思是他可以不计牺牲不顾后果达到目的,是希特勒“绝不后退”命令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也就是这场战役,莫德尔与第9集团军的官兵结下了不解之缘。士兵们普遍开始喜欢上了这位个子不高但意志坚强的将军。因为他的决心和意志能化险为夷,力挽狂澜,引导军队走向胜利。在经历了自1941年12月5日的大崩溃后,中央集团群终于赢来了战争中的转折点。无论哈尔德之流怎样嘲讽希特勒的命令有多么不人道、野蛮、下流,但事实是,“拿破仑式的后撤”不仅毁掉了他的军队,还毁掉了他的法兰西帝国。而希特勒的“死守”,不仅守住了阵地,还重创了前来进攻的苏军。在那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德军既无燃油,又无交通工具,任何形式的撤退都有可能毁掉这支军队。的确,“绝不后撤”命令听上去很低俗,缺乏技术含量,但129年前的那场悲剧并没有上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终于,围绕着中部战场的决斗逐渐平息了下来,但斯大林同志仍不甘心,多次指示科涅夫和朱可夫团结一致,集中加里宁和西方方面军的全部兵力,粉碎中央集团军群,消灭盘踞在勒热夫、维亚济马的敌人。

3月20日,西方方面军总指挥部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又向前调动部队,准备发动另一次攻势。加里宁方面军再次受命将勒热夫被孤立的德军分割开来,而西方方面军则以4个集团军的重兵沿莫斯科—维亚济马铁路向东发起突击。这一攻势于3月底开始,但都被莫德尔将军和鲁奥夫将军轻松化解。几天之后,即4月初,苏军的攻势就显得有气无力了。朱可夫乘机进言,要求暂停进攻,巩固已夺得的区域。

斯大林雄心勃勃,怀揣着希望祈盼着历史重演。结果,不仅没有打到柏林,甚至连斯摩棱斯克也未收复。德国单兵的高素质在勒热夫突出部之战中再一次得到了印证,他们不仅守住了阵地,还在防御战吃掉了苏军两个集团军。

斯大林不得不接受现实,命令两个方面军就地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至此,历时半年多的莫斯科会战才算是正式结束了,时间是4月20日。这样一来,苏军未能全歼中央集团军群,德军更没能攻下莫斯科,双方的战略目标实际上都没有实现——但是都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1942年春天,万物复苏,冰雪开始解冻。苏德战场上出现了难得的沉寂。德军虽在莫斯科城下被苏军痛打了一顿,但这一挫折并非十分严重。那年冬季,德国在东线战斗的总伤亡共计37.6万人(一说33万人),就如同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说得那样,“损失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原因是苏军不善进攻,好好的一个围歼战,结果变成了击溃战。

可是,由于斑疹伤寒造成的减员,使伤亡总数激增到了大约90万。这个数字就太惨了,大大超过了德军所能承受的限度。要知道,德军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的东线总伤亡也不过74.3万人。换言之,莫斯科会战的损失,超过了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基辅战役等林林总总大小几十个战役的总和!至1942年3月,德军东线的162个师中,只有8个师具备进攻能力,3个师需要修整才能投入战斗,47个师只能执行“有限的进攻任务”,剩余的104个师只能执行防御任务。而且,大部分情况较好的师都归属于南方集团军群。不消说,中央集团军群情况最惨。

但更悲催还不是步兵师,而是装甲师。

我们知道,德军在东线有19个装甲师,满编制有3400辆坦克。可是到了1942年4月,德国在东线能跑动的坦克数量是150辆。这个数字是那样的滑稽,敢信吗?在东方3000公里的战线上,整整3个集团军群,却只有150辆坦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如果大家认为此时希特勒心灰意冷,拿着伤亡数据抱头痛哭,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地,希特勒很兴奋,无比地兴奋。不论如何,德国熬过了冬天。(拿破仑没做到的他做到了,能不兴奋吗?)对此,希特勒的自信心瞬间燃烧了起来。他认为,是他,阻挡了苏军的反攻,使德军安全地度过冬天。

1942年4月5日,志得意满的元首下达了命令——第41号元首密令。与通常一样,这是一份冗长而杂乱无章的说教。它规定了今后东线作战的方针。指出要“德国军队做好在东方最后决一死战的准备”。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群按照原有的“北极星”计划继续包围列宁格勒;而中央集团军群则应保持守势,钉在“勒热夫的阳台”,因为这个突出部距莫斯科160公里,直接威胁着苏联首都。所以,“目前应把所有可以调动的兵力集中到南线”,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而希特勒的总企图,第一个就是高加索的油田。第二个,我们都知道了,是斯大林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