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格兰兹在他的书中评价道:“在瓦祖扎河的行动注定是要破产的……”这次进攻组织的是如此仓促,以致许多新接收的坦克还来不及染上白色的伪装涂料。德军这时才知道,“狗急了也会跳墙”——苏军在4公里宽正面上狂热冲击,冲在最前面的竟是第20集团军的几个步兵团!目的是掩护极为珍贵的坦克部队。这种不珍惜有生力量的盲目进攻使苏军再次付出惨重代价。
在步兵后面,由第5、第6坦克军轮番上阵。但还是无法撼动德军战线,使之后退一步!这种难以理解的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过,说到底,苏联人作战从来都是不在乎伤亡的,这种现象在朱可夫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一旦进攻受挫,他便失去了理智,演变成了一种向坚固防线没有理智、近乎疯狂的反复捶击……
更何况,在一个4公里宽的狭小地域内集中两个坦克军,简直就是找抽。48小时内,战场上便布满了300辆坦克残骸,滚滚的狼烟夹杂了被烤熟的肉味直冲云霄。死的和没死的伤兵搅和在一起,场面惨不忍睹。
这样的战斗又持续了4天……虽然朱可夫顽固地不去正视现实,但“火星行动”终究变成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至此,连斯大林同志也忍无可忍了。因为在“火星行动”第20日,德军依然据守着原来的防线,苏军几乎没取得任何进展。此外,朱可夫损失了1847辆坦克!竟超过了“天王星计划”参战坦克的总和!
如此惨痛的损失,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也是罕见的。由于苏联公布的资料中很少提到“火星计划”,也就无从谈起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了。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几乎没有提及此次失败,而且他所说的情况也经过了极大的歪曲。他只提到了12月采取行动,甚至连代号也没有说,并将其称为是“掩护天王星计划的一次佯攻”。(拿出比“天王星”更多的部队去佯攻,我真是佩服死他了!)
另一方面,苏联官方为了刻意维护朱可夫“永远不败”的记录,他的失败往往被略而不提。因为对苏联而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光辉足以掩盖一切。此时,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指挥的“天王星行动”已在顿河下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德军B集团军群没有第9集团军,更没有莫德尔这样的斗士。所以,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
关于保卢斯第6集团军能不能在斯大林格勒坚守过冬的问题,希特勒已经考虑过许多次了,但他依旧固执。值得一提的是,德军此时在南线的跨度是从库尔斯克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全长2000公里以上。而以B集团军群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
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560公里,竟毫无掩护。希特勒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了附庸国的三个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伏尔加河下游还有1个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换句话说,这个侧翼全由非德国人组成的军团防守。这使得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某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守卫整整1~2公里的战线。
不消说,附庸国军队是缺乏战斗力的。李德·哈特爵士在他的著作中举例说明了附庸国军队是怎样打仗的:9月,苏军在意大利第8集团军防守的地段上发起了一次试探性进攻,目的是摸清德军虚实。结果,苏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吃掉了意大利整整一个师……意大利人丢下武器,扭头就跑。多亏一位恰好在此处视察的德国将军,他采取紧急措施,调来意大利阿尔卑斯精锐山地师和一支德军分队堵住了缺口。
这位将军在前线待了10天,回去后写了一份报告,他认为,“盟军”很难在冬季固守如此长的侧翼,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只有69个营,却守卫着一条170公里长的战线!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撤退。这个报告得到了哈尔德上将的首肯,鉴于敌方防守力量的增强,我军侧翼过长,危险有增无减,哈尔德强烈要求德军暂停进攻。但希特勒根本不听,他总是用手在地图上扫来扫去——进攻这里,进攻那里,含含糊糊,根本无视实际困难。如果可以的话,无疑他会将整个总参谋部也这样一扫而去。
最后,支持这份报告的结果是:哈尔德上将被解除职务(上文已表,不详述);写这份报告的布鲁门特里特将军也被希特勒扫地出门,一脚踹到法国,任西线参谋长。希特勒一意孤行,谁在他面前谈撤退他总会暴跳如雷,并振振有词地反驳说,去年冬天我们不是一样熬过来了吗?他坚信这次还会再度显灵的,所以他坚持“绝不后退一步”。(与斯大林“227号”命令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与此同时,在苏联首都莫斯科,斯大林怀着喜悦的目光注视着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很节省自己的预备队,新组建的及休整补充的师,暂时是不投入战斗的。为了更便于协调作战,9月28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易名为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叶廖缅科继续任该方面军司令员,赫鲁晓夫任政治委员。两个方面军直属苏联最高统帅部领导。
此外,遵照最高统帅部1942年10月22日的决定,在近卫第1集团军的基础上,西南方面军重建。司令员为尼古拉·瓦杜丁中将。
这样,为大反攻而特设的三个方面军就全部准备就绪了。
悲剧的开始
进入11月份,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顿河之间的苏军(包括已配置的部队)总计110万人,有13500门火炮和100多个“喀秋莎”火箭炮连。这100多万军队中有4个坦克军、3个机械化军、14个坦克旅和大批的独立坦克团(坦克总计1400辆)。如此庞大的部队在这片无遮无掩的草原上实施运动、集结,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
据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的说法,苏军所有集结行动都在夜间进行。其间实行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和伪装。向前开进的各部队,强令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反攻前一天,方面军还不了解有关这次计划的任何消息——反攻计划既不准抄写,也不准标在图上,更不准在无线电通信或电话上提及此事。所有安排均由斯大林的私人代表在巡视期间进行口头传达。关于这个计划的机密程度,据信只有斯大林、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三人知道。其余执行者只了解该计划的部分,或者根本无权过问。但后来又据罗科索夫斯基的说法,他和叶廖缅科早在10月份就知道要进行大反攻了。
罗科索夫斯基这样写道:“朱可夫曾简短地向我们谈起过,却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时间。”起初,反攻被定在11月10日,后因准备不足被改为11月19日。
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这与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该计划规定:由瓦杜丁中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纵深合围;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的顿河方面军,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其主攻方向。
换句话说,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扮演了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11月19日清晨,大雾弥漫。瓦杜丁中将的西南方面军首先发难了。与往常一样,苏联炮兵首先是猛烈的炮火准备——一直持续到9点钟。之后,火力延伸,步兵开始冲击,坦克越过冰冻的地面进行支援。在纷飞的大雪和大雾中,苏联军队出现在地平线上,“乌拉”声响彻云霄。
对那些坚守在孤零零阵地上的罗马尼亚军人而言,这是永生难忘的时刻。苏军以40个师的先头部队攻打罗马尼亚军,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
至此,我也实在不想多谈有关苏军发动进攻而引起的混乱了——正如大家所见,堂堂一个西南方面军,超过10个集团军的庞大编制,去欺负一个集团军,而且还是69个营组成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好了。仅仅一天时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便被苏军突破。
11月20日,在铁钳的另一端,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转入反攻,他们的军队也很快突破了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战斗之顺利,简直如同儿戏。实际上,暴风雪和浓雾带来的麻烦比罗军的抵抗大多了。现在,担任两个主攻方向的矛头都指向了一个目标——横跨顿河的卡拉奇大桥。这座桥距苏军的出发地约160公里,东距斯大林格勒100公里。能否攻下这座“遥远的桥”,是“天王星行动”成功的关键。
一路上,苏军两翼齐飞,大量坦克部队绕过轴心国军队的两翼飞驰而去,显然是想夺取卡拉奇大桥的。尽管沿途苏军不断与德军和罗马尼亚后卫部队遭遇,但他们统统不顾,坦克驾驶员开足马力,在地图和指南针的指引下,不顾一切地冲向会师地点。
11月22日深夜,西南方面军的先遣队便接近了卡拉奇大桥。(3天前进160公里!)桥上的德国警卫根本没有预料到,苏军的坦克会如此深入德占区。因此,他们想当然地把开着前灯的坦克当成是自己人。当辨认出来时,已经晚了。经过短暂的格斗,卡拉奇大桥的守军——据说只是一群德国工人,一哄而散。就这样,顿河上唯一一座向第6集团军提供补给的重要桥梁,便完整无恙地落入苏军手中。
1942年11月23日,这是所有苏联军人值得铭记的时刻。那天清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前锋部队也冲上了卡拉奇大桥。第36机械化旅的指挥员罗迪诺夫上校以一颗绿色的信号弹辨认出桥上的守军正是自己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那是第45坦克旅。几分钟后,这两个方面军的士兵便紧紧拥抱在了一起,由于士兵们实在过于激动,他们在桥上尽情地激吻,并互致了古老的传统问候:三吻礼——这是对德国第6集团军的死亡之吻。
至此,铁钳已完全合上。20万德军最精锐的部队(第6集团军此时约有25万名士兵,其中5万人被分割在包围圈外),连同100辆坦克、1800门大炮以及1万多部各式车辆,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大口袋里。
斯大林格勒战役真相
如果认为此时的希特勒已是惊慌失措,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淡定得很。据德国人的说法,苏军反攻是意料之中的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苏联历史学家常以此为笑谈——他们更喜欢把这场进攻描绘成“苏联闪击战”的杰作。
但我要强调的是,德国人并没有说谎,他们确实预料到了这场进攻。只是没料到反攻的规模会如此之大、罗马尼亚人的抵抗意志如此之差。据王牌飞行员汉斯·鲁德尔后来回忆,他从空中亲眼看见罗马尼亚人是怎样逃跑的:我们做低空飞行,正向我们开来的部队是些什么部队呢?这群人都穿着棕色军服,是苏联人吗?不是,是罗马尼亚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扔掉了步枪,以便能跑得更快些。真是可怕的景象!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跟着向北飞行,我们已经看到了罗军炮兵的掩体,火炮还没有损坏就抛弃了。弹药就放在火炮的旁边。我们离开它们再飞行一段距离,就看到苏军的先头部队了……
更可笑的是,苏军发起反击的时候,希特勒并不在大本营里,而是在阿尔卑斯山上的乡间胜地赏雪。留在大本营的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打来紧急电话,打断了元首的宁静生活。他急切地汇报说:“苏军已发起进攻,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被突破了……”
然而,元首对此却不以为意。就在几天以前,他还喋喋不休地说:“他的将军又在犯错了,总是过高估计苏联人的力量。现在斯大林正在把军官学校的学生派来战斗。这是最确凿的证据!他们已经完蛋了。当一个国家没有人的时候,才会牺牲下一代的军官。”
话虽这么说,但希特勒还是决定返回“狼穴”,以亲自指挥这场战斗。他登上了颠簸驶向东普鲁士的专列,途中几乎每隔三四小时就要停下车来同蔡茨勒通一次电话。看得出来,蔡茨勒很悲观,他越来越强烈要求第6集团军后撤。从一开始,他就给这场战斗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我手上有份蔡茨勒上将的回忆录,他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形:我随时用电话向元首汇报前线的情况。我一再向他指出,当务之急,就是第6集团军立即撤退——即使现在不撤退,也要做好一切必要准备,以便在局势更加恶化时执行。但是,元首很生气。他像往常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他说我们应该再等一等,看看局势发展再说……
就这样,第6集团军突围的最佳时机错过了。希特勒坚持不由斯大林格勒撤退,因为撤退就意味着将失去“整个战局”。(大战略家真是深谋远虑啊!)与此同时,情况急剧恶化。苏军疯狂地前进,扩大了他们的突破口,红军坦克更深远地插入德军后方,将B集团军群的后勤系统搅得鸡犬不宁。罗马尼亚人几乎没来得及哼一声就被压垮了。到了21日,局势很明显了,如果德军再不出动预备队,红军那两只巨大的钢甲钳嘴,即可在斯大林格勒周围闭合。
关于突围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