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47917900000026

第26章 伟大的转折(3)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德军在南线还有预备队吗?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11月上旬,编有一个德国装甲师(第22装甲师)以及一个罗马尼亚装甲师(第1装甲师)的坦克军,开到了顿河大河曲一带。这个军就是第48装甲军。(可见,德军是有准备的。)而且照理说,德国一个装甲军本应比苏联一个坦克集团军的力量还要强大。希特勒显然十分信任这个军,返回“狼穴”后不久,他便下令第48装甲军进行逆袭,“将突破进来的苏军清理干净”。

顷刻间,第48装甲军军长费迪南德·海姆将军便发现自己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了。然而,可供参战的坦克数量却不到实际数量的一半。譬如第22装甲师能够发动的坦克只剩下三十几辆,第48装甲军参谋长冯·梅林津的说法是坦克的电线被老鼠咬坏了(应该授予老鼠“苏联英雄”称号),以致坦克缺乏照明,无法行驶。

更可笑的是,由于“燃油极度短缺”,海姆将军不得不向罗马尼亚军队挪用一些汽油。最终,这个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装甲军只有不到100辆坦克参战,和数量超过它5倍的苏军进行迎头对撞。在卡拉奇以北地域,双方的坦克大战持续了整整一天,结果,德军惨败——第一次在野战中被苏军打得落花流水。在若干地方,苏联人只是被暂时阻挡住了,但并没有使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很明显,这样艰巨的任务是两个力量薄弱的师力所不及的,要有好几个装备精良的师才能完成。

第48装甲军的失败令蔡茨勒上将大喜过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乘机再次向希特勒提出撤回第6集团军……”他发言时,希特勒明显地怒不可遏,用手嘭嘭地捶桌子,大呼什么:“我决不离开伏尔加格勒!决不!”

就在那天,保卢斯位于顿河岸边的第6集团军司令部,正好处于苏军坦克开进的道路上,保卢斯本人差点被俘。在苏军坦克离司令部几公里远的时候,他登上一架飞机,逃跑了……几天后,整个集团军司令部就以空运的形式搬到了斯大林格勒郊区的火车站。

从表面上看,保卢斯上将的脸上还找不出一丝被围后的紧张情绪,据安东尼·比弗记载,在飞回新司令部的时候,保卢斯换上一套崭新的军服,甚至还不忘带上一些非常棒的红葡萄酒和香槟。他似乎很安于现状。一名德国军官这样解释道:“保卢斯和施密特(第6集团军的参谋长)对敌人的进攻早有准备。只是没料到会是这样的规模。”冯·梅林津在《坦克战》中的描述就更露骨了,他说:“毕竟我们中多数人都有一两次被围的经历了。这样的光景再坏不过了,但总归会平安过去的。”

不管怎样,保卢斯信任希特勒,尽管第48装甲军的解围行为未获成功。他相信,被围是暂时的,元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拯救他!

可是,保卢斯的情绪又是反复无常的。一开始,他情绪高涨,觉得一切都有希望。可是当苏军在卡拉奇扎紧口袋时,他仍不免吃了一惊——短短三天时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消失了,斯大林格勒已被团团围住。根据1941年冬季的作战经验,保卢斯一方面下令全军采取“刺猬”式的防御战术,一方面又与各军的军长取得联系,召他们来古木拉克的新司令部开会。

不出所料,各军军长群情激奋,特别是从保卢斯口中确认“已被包围”的消息后,就更激动了。归根结底,大家都赞成突围。据记载,第51步兵军军长冯·赛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是其中最激动的一个,他甚至表态说,“第6集团军应当立即突围,不用请示陆军总部”。陆军大将埃尔文·雅恩内克(第4步兵军军长)也对保卢斯的意志力产生了质疑,他抱怨说,如果赖歇瑙元帅还活着,他决不允许第6集团军留在这里。这句话戳到了保卢斯的痛处,他恼怒万分,嚷道:“我不是赖歇瑙!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

至于说保卢斯,他确实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在关乎第6集团军生死存亡的时刻,他犹豫不决。其实,此时德军突围是非常容易的——外线的马利诺夫卡突出部距卡拉奇只有45公里。

换句话说,第6集团军只要走出45公里就成功了!

可是,保卢斯还是沉默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认为还不到擅自行动的时候。

同一天,也就是11月22日晚上10点15分,希特勒的声音又一次以无线电的形式飞越天际,直接传达到了第6集团军司令部。这份电报的大意和以往的完全一样:第6集团军被苏联部队合围的局面是暂时的。我非常信任第6集团军和你们的指挥官,并且坚信在这样困难的局势中,你们仍旧会坚守住阵地。第6集团军的全体官兵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正在采取一切手段营救你们。

阿道夫·希特勒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空中桥梁

与往常一样,希特勒要找一个替罪羊。他觉得,“未能消灭突如其来的苏军”全是费迪南德·海姆的无能所致。他简直是怒不可遏,冲着负责军内纪律制裁的凯特尔元帅嚷道:“马上把海姆抓起来,撕掉他的肩章,把他关到监狱里!”

经过军事法庭审判,海姆被判了死刑……直到几个月后,希特勒才赦免了海姆,将他降为二等兵。

当然了,惩戒“无辜”的将军是无助于打败敌人的。据施佩尔后来追述,那段时间,希特勒的精神劲儿也突然消失了,每天都是和陆军总参谋长没完没了地争论,有时倒是心平气和地讲,有时则是冷嘲热讽,嗓门也高了,语调也变了。希特勒对着蔡茨勒嚷,蔡茨勒也对着希特勒嚷,大本营内的气氛压抑得令人恐惧。加之天气严寒,万物枯槁,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蔡茨勒将军的脸上已经泛起了不健康的绯红色。由于缺乏睡眠,希特勒则更显憔悴。只要一见面,蔡茨勒便会指出突围的必要性,几乎每天都会提出一次,以至于希特勒一看见他就皱眉头,根本不想同他碰面。

11月22日最后几个小时,保卢斯又一次汇报了形势。他把自己的观点归纳为五个方面:首先,在没有预先构筑好阵地的冬季草原上能否守住环形防线是很令人怀疑的;其次,他所掌握的兵力不足以控制足够大的区域;第三,供应情况已很危急,需要进行不间断的空运;第四,所有各军军长都赞成向西南方向突围;最后第五点是,他请求给予采取行动的绝对自由,也就是说,他将固守斯大林格勒,但是,如果真守不住,他只能强行突围,以拯救集团军。

这一汇报先到了B集团军群,再转到陆军总部,最后转到了希特勒那里。而元首的回答则是冷冰冰的两个字:“不行!”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关于第6集团军补给的问题。据保卢斯的说法,他的军火和粮食储备只能维持四天。前文说过,第6集团军有5个军、20个师、22万名德兵。可是,包围圈中还有大约5万名所谓的“俄罗斯志愿兵”和12600名罗马尼亚人,几百名意大利人。这些数字加起来,正好在29万人左右(与保卢斯索要的口粮数目基本吻合)。所以,国内早先出版物的33万人之说并不正确。

于是,当务之急又变成了如何向这29万人提供粮食和弹药。希特勒第一个就想到了他的亲信——帝国空军元帅戈林。尽管这个元帅过去的战绩甚差,但希特勒还是拨通了他的电话。

出乎意料的是,帝国元帅比希特勒还要激进。据施佩尔后来说,“希特勒其实已经在考虑撤退了”。前提是空军无法保证向保卢斯提供补给。

然而,帝国元帅的出现就像一针强心剂,令希特勒又恢复了活力。当时,帝国元帅正在巴黎游玩,但24小时后,他赶回了“狼穴”。站在元首身侧的施佩尔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他写道:“帝国元帅满面春风,就像一出歌剧中扮演得胜将军的小丑一样。希特勒神情沮丧地带着几近哀求的腔调问他:‘用空运接济第6集团军如何?’戈林啪的一声立正,并庄严地声称:‘我的元首!我亲自向您保证用空运接济第6集团军。您可以放心。’”

针对戈林的话,同样在场的蔡茨勒反唇相讥:“这一点,空军是绝对办不到的。元帅阁下,您知道每天要空运多少吨东西吗?”

“我不知道,”戈林搪塞说,“可是我的参谋军官知道。”

蔡茨勒根本不理会戈林的回答,当着元首的面,他把空运的具体数字如数家珍地道了出来。他说,第6集团军每天需要700吨物资,按照最低标准计算,也就是把战马杀掉,每个飞行日也得空运500吨左右。蔡茨勒嘴里反复地说着:“每天要空运500吨啊,500吨啊!”

“这完全办得到!”戈林担保说。

这时,蔡茨勒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了,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喊道:“你在胡说!”

据当事人后来追述,当时戈林的脸都气白了,喘着粗气,紧握着拳头,若不是希特勒在场,他肯定会一拳打在陆军总参谋长脸上。要知道,当初把哈尔德赶下台,推荐蔡茨勒出任陆军总长的就是他。现在可好,蔡茨勒不但不对他感恩戴德,反而处处与他作对。

其实,要完成对第6集团军每天500吨物资的补给,起码需要12~15个中队,即630~795架“容克大妈”。但目前德国空军的家底是750架容克,且大部分被派往利比亚,支援同样陷入困境的隆美尔非洲军团。而此时的戈林,已经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只要能挽回面子,使元首满意,即使睁着眼睛说瞎话也无所谓了。

后来,戈林的自我辩护堪称经典,他对里希特霍芬解释说:“元首很乐观。我们空军有什么权利悲观呢?”

顿河集团军群

既然是一名深谋远虑的大战略家,希特勒自然还有第二手准备。现在,他手中还紧攥着一张王牌,这张王牌就是埃里希·冯·曼斯坦因。

此时,曼斯坦因已不再是那个在“镰刀闪击”中坐冷板凳的步兵将军了,他的威望如日中天。特别是在1941年至1942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役”中,他指挥第11集团军屡建奇功,在苏联享有绝对海空优势的情况下,击败了三四倍以上的敌人。前后俘获苏联士兵43万。因此被希特勒誉为“克里米亚的征服者”,授享元帅军衔(1942年7月1日)。

从战略角度而言,如果当时把曼斯坦因和他的第11集团军加入夏季攻势行列,似乎正是时候——这样斯大林格勒早攻克了。可是很不幸,希特勒犯了老毛病,他突发奇想,硬是要求曼斯坦因北上,前往列宁格勒战区。以协助北方集团军群拿下该城。

对此,曼斯坦因非常反对。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是莫名其妙”!他认为,就算将第11集团军摆在南方集团军群后面当预备队,也比浪费在一个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要强得多。

据曼斯坦因自己说,临走之际,他还就此事询问了总参谋长哈尔德:“如果把整个第11集团军抽走了,南线不会出乱子吧?”哈尔德当时很乐观,他回答:“不至于吧。”

事实证明,曼斯坦因的判断一点儿都不错。两个月后,南线还真出乱子了——而且还是大乱子!正当列宁格勒城下的决斗打得难分难解之际,曼斯坦因突然接到了两个噩耗:他的长子吉罗战死了;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了!尚未等曼斯坦因从丧子之痛中缓过神来,希特勒又传来新的指示,他要求曼斯坦因赶快带着第11集团军南下——第6集团军还在斯大林格勒等着他去救援呢!

此时,希特勒对曼斯坦因的能力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完全相信,曼斯坦因出马,一定会马到成功的。于是,第11集团军便积极扮演了一个消防员的角色,奔波于各出事地点之间。

起初,第11集团军被转移到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防区中。因为情报说敌人正准备在那里发动巨型攻势(指“火星行动”)。假使真是如此,则曼斯坦因的任务就是也发动一个攻势,以攻对攻。

可是等了两天,预料中的苏军攻势并未到来(我们都知道,“火星行动”比“天王星行动”晚了6天,是11月25日),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局势却越来越危急。

11月21日,希特勒终于等不及了,他赶忙给曼斯坦因安上个新头衔,叫“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因为天气极差,不能乘坐飞机,直到11月24日(那天正好是曼斯坦因55岁生日),他才到达了B集团军群司令部。

这时,曼斯坦因才回过神儿来,大呼上了希特勒的当。原来,所谓的顿河集团军群不过是从B集团军群中分离出来的一支偏师,而且都是一些残兵败卒。下辖保卢斯德国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

真TM坑爹!在包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竟也被拿来充数!并且,曼斯坦因根本指挥不动保卢斯,他不过是个挂名而已——因为保卢斯只对希特勒直接负责。而那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早垮了,所有的22个师中只剩下4个还具有战斗力,其余的不是在溃逃就是被歼灭。

所以,顿河集团军群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了(后易名霍特集团军群)。这反映出该集团军的战斗力实质上已经大打折扣。事实上,霍特已经警告过新上任的曼斯坦因,如果苏联人在他的防区内发动大规模进攻,他根本没办法阻挡他们,更别提什么“拯救第6集团军”之类的豪言壮语了。

“冬季风暴”

——无畏亦无望

顿河集团军群的任务自然是拯救第6集团军。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艾伯特·西顿的话说,“曼斯坦因的部队,尽管架子很大,却比不上1941年德军的一个集团军”。将此称之为“集团军群”,真是自欺欺人。这意味着,曼斯坦因要用一个集团军去跟红军三个方面军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