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继续说道,他已经采取了必要措施,“三个精锐的党卫军师正在赶赴东线的路上”。他甚至还提到了一种新武器——新型的“虎”式坦克。第一批“虎”式坦克刚刚出厂。希特勒打算把这种重型坦克编成一营(德国国防军第503重装甲营)投入战斗。他认为,这个营一定能打破苏军的重重包围。他的计划使他万分激动,简直为之陶醉了。希特勒也许真的相信,使用这么一个营,一夜工夫就能救出整个第6集团军了!希特勒侃侃而谈,说了足足一个钟头。他企图以这种方式打消贝尔可能提出的任何论点。
末了,他对贝尔说:“上尉先生,请你在回去之后把这个计划转告给保卢斯将军,并且告诉他,我的心和我的希望将与他和他的第6集团军共存亡!”可是,贝尔早已对希特勒的这种“小把戏”有所准备,他十分清楚,自己绝对不能一言不发地就打道回府。于是他对希特勒说道:“我敬爱的元首,既然你说完了,下面听听我的发言吧!”
痛苦的挣扎
贝尔中尉强压着怒火开始了他的汇报。出人意料的是,希特勒自始至终都没有打断他。上尉没有漏掉任何细节,甚至包括开小差的德军士兵人数的增加。站在希特勒背后的凯特尔元帅惊恐万分,生怕党卫军在元首面前夺了国防军的宠。他挥舞着拳头示意贝尔立刻中止这些“愚蠢的言论”。然而,上尉却视而不见,继续描述着前线的场景:士兵们筋疲力尽、饥寒交迫,再加上弹尽粮绝,整个军队根本无力抵抗苏联人发起的新攻势。
末了,他毫不留情地警告说:“士兵们正面临饿死的威胁!”
希特勒是那样的冷酷,士兵们的绝望牺牲在他眼中不过是一连串的数字罢了。他讽刺说:“是啊,是啊,你们在12月初就宣称说,部队的给养只够3天,但是6个礼拜后你们仍然还活着。所以你们还可以再坚持6个礼拜的。”因此,他断然拒绝了贝尔的投降申请,坚持重复了前面提到过的计划,再一次强调自己会发动一次规模宏大的反攻来扭转目前的局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老头子戴个眼镜,趴在地图上,说着一些自己都不太相信的胡话,是怎样一个滑稽场面。
贝尔完全知道,希特勒是在避重就轻。这意味着,希特勒不仅无力提高空运,而且还不允许弹尽粮绝的第6集团军投降。(坑人不是?)上尉早已从曼斯坦因元帅那里了解到,希特勒所谓规模宏大的反攻还需要好几周的准备时间。难道第6集团军可以不吃不喝,坚持好几周时间吗?那个时候,第6集团军估计早就被碾成灰了。此刻的贝尔无助、迷茫,绝望到了极点。“我终于明白了”,贝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已经与现实完全脱钩了。他生活在一个由地图和小旗组成的虚幻世界中。”
对于贝尔这样一位曾经无限崇拜希特勒的年轻德国军官来说,这个惊人的发现简直就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不过现在,这种崇拜已经荡然无存了,“打那儿以后,我再也不会相信希特勒的任何言论了”。
现在,“狼穴”大本营里就保卢斯是否应该投降的争论可以告一段落了。1月10日,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招降失败的第二天,苏军的总攻开始了!顿河方面军的口号简单而又实际:“既然敌人不投降,那就让他们灭亡!”
1943年1月10日是星期六,在“开火”的命令下达之时,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由于受好奇心的驱使,干脆也不指挥战斗了,而是亲赴一线观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倒不如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当个看客。根据无线电广播,此时正是莫斯科时间8时05分。大炮齐声轰鸣,炮身在后坐力的作用下向上弹起;“喀秋莎”火箭弹怪叫着冲向天际,留下翻滚的浓烟——这是烈火与钢铁的双重奏,7000门野战炮、火箭发射器和迫击炮,轰炸了整整55分钟!炮兵主帅沃罗诺夫形容当时的情景是“滚滚而来的雷声”,身经百战的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也从未见过如此壮丽的场景——这是连美国大片也复制不了的!他看到,在地平线的远方,“敌军的纵深阵地火光沸腾”,整个大地都在他的脚下颤抖。与此同时,红军空军集团军的机群在他的头顶飞过,稍后,所有人都被一团光柱笼罩。
然而,那些身处第一线的德军官兵却没有如此的潇洒心情。可以设想,几千吨钢铁砸在自己的头上,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噩梦。保卢斯集团军虽然号称22万之众,但由于缺乏弹药和食物,实际参战士兵不过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在苏军摧枯拉朽的轰鸣声中,那些被直接命中的掩体——无论活着还是已经死了的人,全被埋在了里面。以致过了半个多世纪以后,仍有一些残缺不堪的尸体被挖掘出来。“人间地狱”或是“地动山摇”已经无法形容当时的场景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场军事屠杀。看见前一秒还活蹦乱跳的战友突然倒在自己眼前,或是被削掉了半个脑袋,许多人都发了疯,活下来的人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幸存了。
上午9时整,苏军的人浪冲锋开始了——三拨人浪在前开路,毫无退缩之意;红旗到处飘扬;每隔50~100米就有一辆坦克,上面载满了手持波波沙冲锋枪的近卫军官兵。在整条环形防线上,顿河方面军倾巢出击!
据冯·梅林津的说法,在第一时间,保卢斯便下令放弃马利诺夫卡,因为这个突出部遭到了苏军火炮的重点打击,继续坚守这个突出部无异于自取灭亡。但是,保卢斯的命令显然无人执行,或者说无法执行。因为在冰天雪地中,那些脚指头已经被冻僵、腹中空空如也的士兵根本无法移动。因此,大部分德军只能坚守阵地,在对方火炮精准的打击下硬碰硬地对撞。马利诺夫卡突出部是由第44步兵师、第29摩托化步兵师和第3摩托化步兵师负责把守的,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又得到了第376步兵师一部的增援。在如此密集的炮火攻击下,每个战士都孤注一掷地战斗着。由于没有取胜的希望,所有人都抱着必死无疑的决心,这些弹尽粮绝的德国兵竟打得非常顽强,连罗科索夫斯基都承认,“敌人的火力越打越勇”。好几次他不得不改变观察点,以躲避德军迫击炮的袭击。有两次,德国人的机枪子弹就在他的头顶划过。在一些地方,德军甚至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在坦克的支援下进行反冲击——德军仍然是德军,不是乌合之众!
在马利诺夫卡突出部,德国人集中了最后几辆跑得动的坦克和重炮,在工兵营后面,是两辆自行反坦克炮和一门88毫米高射炮。靠着这点微不足道的力量,两军疯狂厮杀了整整一天。至日终前,除巴托夫第65集团军揳入敌防御纵深5公里外,其余6个集团军竟毫无进展!
终于,抱着“看戏”心态的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坐不住了——他显然低估了德军的抵抗意志。他意识到,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看戏”,返回司令部重新部署兵力。
幻灭
与此同时,保卢斯也最后做了一件善事。由于德军无法供给苏军战俘饮食(加之失去了一切获胜希望),保卢斯便下令将那些几个月来抓获的红军战俘还给苏联方面。但是,这项命令还是未能得到彻底执行。因为有的人不敢走——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只能躺在雪地中慢慢死去。
然而,更多的逃亡者却被红军进攻部队给挡了回来。结果,成百上千的红军战俘既无法归队,又不敢逃回德国人那里,只能背靠背坐在两军中间的无人地带,靠着从死人堆里翻出的干粮为生。
在这个问题上,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是绝对冷血的。他显然把这些不幸被德国人俘虏的战士当成“叛徒”,而不予以接纳。事实上,就算这些战俘侥幸活了下来,也会被NKVD扭送至“惩戒营”当炮灰。
1月12日,也就是总攻后的第三天,马利诺夫卡突出部终于还是失守了。位于突出部两肩的第29摩托化步兵师和第376步兵师几乎全被苏军所歼。当然,顿河方面军的伤亡也是不轻的,据安东尼·比弗的说法,进攻头三天,顿河方面军损失了2.6万名士兵和超过一半以上的坦克。而这些惨痛的事实却被《伟大的卫国战争史》一笔带过。安东尼·比弗在他所撰写的书中写道:“如果考虑到身体和物质条件方面的因素,第6集团军的抵抗意志让人十分惊讶。”更让人惊讶的是,苏军的指挥官们没有采取任何减少伤亡的措施,竟让士兵在宽敞开阔的地带冲锋,而德国人则藏在堑壕和掩蔽内。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除了精锐的近卫军士兵外,一般的红军战士仍身着褐色军装。在白雪皑皑的平原上,这些移动的褐色身影简直变成了德制Kar.98k毛瑟步枪绝好的活靶。
后来,苏联人把伤亡惨重的罪名统统推到了暴风雪身上。还说什么“暴风雪越下越大,阻挡了我们进攻”。但是,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以开阔地为进攻轴线,天气越差越利于冲锋陷阵,暴风雪不但能阻挡防守方的观察距离,战场上的各种气流还将影响射击精度。换言之,苏联人不应该埋怨,而是应该感谢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1月13日,红军继续从各个方向挤压德军。从马利诺夫卡撤退下来的德军残部仍然渴望战斗!于是,战场上再次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苏军坦克部队正跟在德国人屁股后面狂追,碾过一个又一个的战壕,而德国兵靠人力拉着反坦克炮急速后撤……这个滑稽的场面曾在德版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得到了重现。当时,一名天真的士兵问他的军官:“畜力在哪里?”那名德国军官冷冷道:“你就是!”有时,苏联战俘不得不再次充当苦力的角色,直到他们饿得实在走不动为止。
不管怎么说,马利诺夫卡突出部的彻底沦陷,对第6集团军来说无异于一次重创。因为在这个突出部的后面,是德军仅存的一个弹药补给基地——卡尔波夫卡谷地。
由于缺乏弹药和燃料,保卢斯特意选择了卡尔波夫卡这个非常靠近前沿的位置。这样做有一个明显好处,就是在输送补给品时,可以节省宝贵的汽油。尤其是那里的居民聚集地,能让饥饿的士兵抵御寒冷。
可是现在,苏军已经打到这个基地门口了!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我们的机会来了!”在得知第21集团军已经抵近这个谷地之后,罗科索夫斯基再一次改变了兵力部署,变换主要突击方向。在他亲自监督之下,顿河方面军一改之前全面进攻的“野蛮”套路,开始对卡尔波夫卡谷地的正面实施强有力的反复打击,即变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除21集团军外,其余各集团军不再担任主攻任务。
于是,苏军主要突击方向全面移至奇斯佳科夫第21集团军的地段。为此,巴托夫第65集团军必须将大量的武器、人员包括所有的炮兵划拨给奇斯佳科夫。要知道,这些调动全是在行进间进行的!“冷血的罗科索夫斯基”的指挥天才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经过三天血战,德军那些实力相当薄弱的部队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了,根本无力对抗第21集团军和第65集团军的联合冲击。那天,德军最后一次将突出部上的三个师合并一处,试图借助残存的25辆坦克和已经屡遭削弱的步兵战斗群发起一次反冲锋,结果却惨遭失败。由于德军几乎没有炮兵(弹药都打光了),苏联人甚至将重炮推上前线,然后在开阔地带直接抵近射击。
罗科索夫斯基亲眼看到了当时的进攻队形是什么样子。他写道:“稀疏的队伍在雪地上缓缓前行。他们的身后是一溜直瞄火炮。火炮行列中的士兵还稍多一些,他们是炮兵和维护人员。”后面还跟着一大串扛弹的运输兵。在无垠的旷野上,坦克跟在步兵后面缓缓挪动,一个据点、一个碉堡地清理敌人。与此同时,“喀秋莎”不时向敌人纵深地带猛射。德国人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枪林弹雨”,他们惊奇地发现,那些精心构造了一个多月的阵地,是如此不堪一击。
那天,在短短11公里的突击面上,红军19个炮兵团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再次向德军阵地倾泻了35万多发炮弹!用苏联人自己的话说,“整个敌人前沿阵地就像刮起了一场龙卷风一样的钢铁旋风”。
又是经过一天浴血奋战,卡尔波夫卡谷地沦陷了……包括河上的德军机场以及附近的居民点统统落入苏军之手,大批德国人急缺的战略物资全部被苏军纵火焚烧——这是致命的一击。为了挽救危局,输红眼的保卢斯紧急调遣两个师的预备队(罗马尼亚第20师和第297步兵师一部),再次向苏军发起半自杀性质的冲锋,妄图夺回卡尔波夫卡。可是,罗马尼亚人一上战场就溜了个精光,或是干脆蹲在战壕里等死。德国人试图阻止罗军溃败,但是完全没用,因为缺乏枪毙逃兵的弹药。
自此,第6集团军再也无力回天了。在当天拍给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斯坦因的电报中,保卢斯无可奈何地痛陈了以下事实:由于缺乏弹药和燃料,该集团军已经无法恢复其失地。由于卡尔波夫卡谷地,尤其是那里的居民地的丧失,更使守军丧失了其御寒场所。此外,天气状况也使空运的希望断绝了……尽管本部曾英勇抵抗,但是通过最近几天来的激战,敌人已经突入纵深,本部仅勉强堵塞了防线的裂口。已经没有预备队,而且也无法再编成。重兵器现已丧失了机动性。损失严重,补给不足,再加上气候严寒,假使敌人继续用现有的兵力进攻,则要塞的正面最多只能坚持几天。以后的抵抗就只不过是局部的行动而已……
第6集团军“停止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