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
47937000000020

第20章 农作物大观(3)

受涝害死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土壤里面的孔隙被水完全填充以后,在土壤里面就会缺少氧气,植株的根系就会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酒精,使根系中毒。我们人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呼吸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如果没有氧气,我们就会被闷死,其实这里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当植株的根系酒精中毒以后,根吸收水分和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就会减弱,可是在这个时候,芝麻植株地上部分的叶片由于还要继续向大气中散失水分,我们叫它叶片的蒸腾耗水,这样就会造成地下吸水和地上耗水失调,导致地上部分萎蔫,严重的还会死苗。我们把害受植株从地里拔出来,就会发现,受涝的芝麻根系外表的颜色由正常的鲜褐色变成了灰黑色,变成了失去活力的、散发酒精味的朽烂根系。

在不同时期遭到水淹涝害对芝麻的影响是不完全一样的。这和我们人一样,在不同的年龄得病或者受伤,导致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年轻的时候得病就容易好,而在老年得病后就好得非常慢。芝麻也是这样,如果在苗期,也就是还没有开花的时候受淹,幼苗就会变黄而且生长缓慢,植株的个子矮小,最终结的果实也会减少;如果在开花结果期受水淹涝害,比较轻的情况下会导致秕粒增多,严重时就会造成植株萎蔫死亡。

发了芽的土豆不能食用

我们食用的土豆是它的块茎。在块茎上有许多凹陷,称为芽眼,在芽眼内有一组腋芽,在块茎的顶端有顶芽。芽眼在块茎上呈螺旋状排列,每个长牙眼的地方相当于茎上的节,两个芽眼之间相当于节间。

在土豆贮藏期间,如果温度较高,顶芽和腋芽很容易萌发。发芽时,在出芽的部位产生许多酶,酶是生物催化剂,能使贮藏的物质分解,转变为供应芽生长的物质。在这个物质转化过程中,产生一种叫做“龙葵精”的毒素。人若吃了发芽的土豆,这种毒素会使人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和腹泻等中毒症状,严重时还会造成心脏和呼吸器官的麻痹,使人致死。

当土豆刚刚发芽,芽还生长得不大时,可以将芽和芽眼挖掉一块,其余部分还是可以吃的。因为这时的毒素只集中在芽眼及附近的部分,毒素还没有扩散。在发芽时,一般是顶芽先萌发,靠近顶芽的芽眼中的腋芽次之,所以如果顶芽长得较大,后部的芽还未萌发,可以将土豆顶部切除。虽经上述处理,仍会残留一部分毒素,可以在水中多泡一些时间,加热时再多煮一会儿,使残余的毒素尽量破坏掉。但是,如果土豆的芽长得太大。毒素已经扩散到整个块茎,就不能吃了。发芽的土豆或削下来的土豆芽子也不要用来喂家畜,以免中毒。

要解决土豆发芽的根本措施是搞好贮藏工作,如果温度控制合适,贮藏得当,就能防止土豆发芽。

蘑菇趣谈

蘑菇中的巨人要数仁王蘑了。1986年,在日本发现一丛罕见的大蘑菇,它高达80厘米,宽1.4米,蘑菇伞的直径为24厘米,由4个人才将这丛蘑菇挖掘出来,经过测重,竟达168公斤,真令人咋舌。

蘑菇种类中还有一个善于捕蚊的能手。这是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在米耳德勒一带发现的。

这种蘑菇呈淡黄色,可分泌一种有特殊气味的粘液,当周围30米内的蚊虫闻到该气体后,便会没头没脑地向蘑菇扑来,转瞬间便被粘液吞没。一株食蚊蘑一天可以消灭近300只蚊虫,真正是捕蚊高手了。

蓖麻

蓖麻起源于非洲东部。现在,在埃塞俄比亚、也门等地仍有大面积的野生蓖麻灌木丛,在中亚、印度也有一些。北非的红海岸北部、大西洋与地中海沿岸到处都能见到小果实的野生蓖麻。

最早开始人工种植蓖麻的是古埃及、罗马和非洲中部一些国家,后来,传到了亚洲。在1400年前蓖麻从印度传到了我们国家的南部地区。相传由于它的种子形状很像牛蜱,所以叫它蜱麻,后来改称草麻,即现在说的蓖麻。而且,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农书上都有关于蓖麻形态、用途和栽培技术等内容的介绍。到现在,我国南到海南岛,北至黑龙江都有蓖麻种植。

蓖麻种子中的含油率为40%~58.8%,种子去皮后的子仁含油率为52.2%~75.0%,蛋白质占20%左右,可溶性糖3%左右,纤维素25%左右。

蓖麻油是有很多种用途的特种油料。在16世纪,我国就把它做药用和印泥油;17世纪时,英国把它列入药典当中;19世纪初,欧洲的许多工厂把它作为机器润滑油,并在纺织、制革和化妆品生产上开始使用。

另外,蓖麻还有许多重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比如,它的比重大,在25℃时比重为0.9480~0.9740;不容易凝固,在-18℃以下经过10天,也不会发生混浊现象。蓖麻油中有82%~92%的物质是蓖麻酸,它在空气中不会干燥,是优良的不干性油;在500℃时不会变质,不会燃烧。

正是由于蓖麻有这么多的特性,才使蓖麻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物资。近二三十年来,特别是随着航空、航海、高速机械和化工工业的迅猛发展,蓖麻的生产量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蓖麻油4亿公斤以上,其中巴西、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是生产蓖麻的主要国家,占世界总面积的65%以上。巴西的蓖麻出口量最大,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0%,其次是印度和中国;而美国的进口量最大,每年进口6万吨,其次是法国,每年进口4万吨,英国和日本每年进口两万吨。

我们国家以前种植的蓖麻,大多数都是零星种植,如种在房前屋后、地边、路旁,如在70年代末期我国种植了200多万亩的蓖麻,收购了1亿公斤左右的籽粒,而零散种植的蓖麻籽占总产量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其次是西北和华东地区。在吉林、内蒙、山西、山东、河北、广东、福建等省区有成片种植,其他地区基本上都是零星分散种植。

甘蔗

甘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糖又是人类生活的必需食品之一,它在工业、国防、医药上都有广泛的用途。而且,甘蔗制糖以后的副产品也有很多用途。甘蔗和高粱有些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吸收比较少的能量,而生产出比较多的物质,所以甘蔗也被誉为“能源作物”。我们的老祖先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选择了这个物种——甘蔗,并对它进行不断的驯化和栽培,可以说功劳卓著。根据考证,我们国家是世界上种植甘蔗和制糖最早的国家。在公元前3世纪初,战国时代楚国的一本古代书籍《楚辞·招魂赋》中就有甘蔗和甘蔗制品的记载。由于当时的楚国是在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从这里往南种植甘蔗的历史更长,但由于当时的疆界没有达到,所以缺乏有关的记载。史书上记载说在公元前3世纪末闽粤王向汉高祖进贡“石蜜”,当时说的石蜜就是同甘蔗提炼出来的,可能和现在的冰糖差不多。

现在,世界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度到南纬30度之间,而以南纬25度到北纬25度之间分布最多。从温度条件来看,种植甘蔗的地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在17℃以上。世界上种甘蔗的国家有80多个,主要都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主产国有巴西、古巴、印度、中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菲律宾、美国、南非、阿根廷等国。只有部分国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全世界甘蔗平均亩产3.75吨。平均亩产较高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亩产5.58吨,美国亩产为5.45吨,澳大利亚亩产5.31吨,南非亩产5.27吨。还有些国家亩产也比较高,如埃塞俄比亚和秘鲁,它们的甘蔗亩产量都在10吨以上,但它们的种植面积比较小,甘蔗在地里生长的时间也比较长。

甜菜

榨糖用的甜菜,是由地中海沿岸的野生甜菜演变过来的大根型甜菜和大叶型甜菜经过杂交以后,经过人工选育逐渐发展过来的。

甜菜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在一些不好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下,也能比较好地生长和发育。因此,在盐碱地和山区种甜菜都能获得较好的收成。

糖用甜菜的栽培时间不太长。在1747年时,德国的一位化学家名字叫马尔格莱夫,他第一个发现甜菜中含有蔗糖,并且在他的实验室里从甜菜块根中分离出和甘蔗一样的结晶砂糖。不过,当时的甜菜根中含糖仅有1.3%~1.6%。另外一位名叫阿哈尔德的人,经过不断的努力,根据根的颜色、形状、入土深度和叶柄的颜色等进行选择,在1784年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甜菜品种——西里西亚,并于1801年在西里西亚古内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当时每天只能加工2吨块根,当时的含糖率也只5%。随着甜菜选种方法的改进和制糖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20世纪初,种甜菜的地区不断扩大,面积急剧增加,加工甜菜的能力和水平也显著提高,甜菜的含糖率最高可以达到18.1%。现在甜菜含糖率已达到20%,甚至更高。本世纪70年代初,全世界有44个国家种甜菜,主要分布在非洲、中美洲、亚洲、欧洲。大多数种植在北纬30度以北的北半球。到90年代初,全世界种甜菜13027.5万亩,平均亩产量为2.23吨,其中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平均亩产都超过了3.53吨以上。

我们国家种植甜菜制糖的历史比较短。在1906年开始引进糖用甜菜的种子,首先在沈阳建立甜菜试验场,然后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生产试验和推广。于1908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甜菜糖厂——阿城糖厂,甜菜的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修复和扩建了吉林省范家屯等3个糖厂,并且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引种甜菜成功。1952年全国甜菜种植面积比1949年增长了118%,到1957年甜菜种植区已从东北甜菜区扩大到华北甜菜产区,甜菜种植面积是解放初的10倍,甜菜总产是当初的8.88倍。到了70年代初,我国甜菜产区又扩大到黄淮流域,种植范围发展到15个省、市、区,面积达到了581.3万亩,总产402.3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4.3倍和21.1倍。我国的甜菜种植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辽宁、山西、宁夏等地。到1988年全国甜菜种植面积突破了1000万亩,总产1329万吨,平均亩产1189公斤。种植面积最大省区是黑龙江,占总播种面积的57.2%,其次是内蒙古和吉林,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13.8%和10.2%。而产量最高的省份是甘肃,每亩产量是2902公斤,其次是宁夏,每亩产量2562公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需糖量也随着增加,所以,提高甜菜产量,提高含糖量仍然是摆在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朋友面前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更要担起这个重任,为我国的甜菜生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花生

花生又叫长生果、落花生、落生、番豆等,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油料作物。

花生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生产,全世界的花生面积约有28,185亿亩,世界花生产量接近2000万吨,其中亚洲的产量最大,约占50%,非洲占30%,美洲、澳洲和欧洲合起来占20%。

主要生产花生的国家有印度、中国、苏丹、塞内加尔,其次还有尼日利亚、美国、巴西、阿根廷、缅甸、尼日尔、南非等40多个国家。

我国的花生分布很广,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东至黑龙江省密山,南起北纬18度的海南省榆林,北至北纬50度的黑龙江省爱辉。从现在来看,印度的种植面积最大,其次就是中国。

那么,花生的老家是不是在这两个国家呢?现在仍然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美国人哈蒙斯在《花生的早期历史和起源》一文中,断定花生原产南美洲的豆科植物。

在发现美洲以后,欧洲人向新大陆扩张时,就认识了它。并在西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广泛种植起来。很久以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者,在西印度群岛,在墨西哥、巴西的东北部和东部海岸,秘鲁的广大地区,都发现过印第安人种花生。

秘鲁的一位教授叫恩格尔,他从拉斯海的斯遗址上发现的花生为陶器时代以前的遗物,距今已有3800年以上,因此,认为南美洲是现在花生的起源地。

我国考古学工作者曾经在1958年前后,相继从两处原始社会晚期的古遗物中看到了已经炭化了的花生种子。这两种种子分别是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和江西省修水县山背地区,这些炭化花生种子距今已有4600多年了。如果这一结果得到确认的话,花生的发源地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从古代的文字来看,我国对文字的认识比欧洲人发现新大陆还早,而且欧洲的花生是从我国引进的。但花生的老家究竟在哪?现在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