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47954600000037

第37章 提起百度牙痒痒

谷歌与中国竞争对手百度之间的恩恩怨怨岂是三天三夜说得完的?让我们回到十年前,从百度公司的成立说起。

1999年年底,李彦宏和徐勇在美国硅谷成立了百度公司(Baidu Inc。)。“百度”这两个字来自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著名的词《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应该说“百度”这两个字很好地体现了搜索引擎的内涵。

李彦宏和徐勇成立百度公司有一个大背景,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热。当时互联网在美国兴起不久,引来很多个人和企业的关注,一些企业也开始筹建公司网站,这让很多人觉得互联网是个巨大的金矿,开始纷纷投身这个行业。当时,由于普遍看好互联网这个行业,因此任何一个网站都可能吸收到大量的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的老板们入股一个网站之后,包装一下,迅速上市。美国股民也都觉得买互联网企业的股票一定会升值,于是大量的社会资金又纷纷跟进。以高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在1999年只有1000多点,但是随后一路暴涨,到了2000年3月份的时候上涨到5000点,创下了历史记录。一些美国专家还在媒体上宣称,纳斯达克要涨到10000点。

然而,持续暴涨的纳斯达克股指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担忧。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美联储决定提高利率,收紧银根。互联网泡沫立马就“嘣”的一声破灭了,清脆而响亮。到了2001年,纳斯达克指数打回原形,跌到2000点以下。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不得不关门走人,打哪来的回哪去。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当时是个人就想做网站,李彦宏和徐勇两位也不例外。李彦宏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当互联网热潮袭来的时候,他正在硅谷一家叫InfoSeek的搜索引擎公司工作。而当时的谷歌还淹没在硅谷多如牛毛的互联网公司中,搜索引擎市场呈现出InfoSeek等大小十几家公司群雄逐鹿的局面。李彦宏要做互联网创业,做什么好呢?很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熟门熟路的InfoSeek做成中文版。

百度的另一位创始人徐勇也毕业于北京大学,读的是生物系,之后在美国德州A&M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去加州伯克利大学做了博士后,然后分别在QIAGEN, Inc。和Stratagene两家美国医药公司工作,是公司的高级销售经理,也就是卖药的。在美国卖药算是高收入的行业,但是比起隔壁硅谷互联网日进斗金的红火场面,徐勇坐不住了,于是也改行做起了互联网。

李彦宏的太太马东敏同样也是留美博士,跟徐勇一样是读生物专业的。毕业之后马东敏进入一家医药公司做销售,和徐勇算是同行。1997年,马东敏在一次聚会上结识了徐勇,由此李彦宏也通过自己的太太马东敏认识了徐勇。

也就是在1998年前后,李彦宏有了创业的想法。技术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必须要找钱。正好在这个时候,徐勇拍摄了一部《走进硅谷》的记录片,讲述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在拍摄这部记录片的时候,徐勇认识了一些硅谷的风险投资商,算是搭上了不少人脉。

正在找钱的李彦宏听到这个消息,觉得徐勇或许能够帮助自己结识那些风险投资大款,于是李彦宏把徐勇叫到自己家里,跟他说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并且给了徐勇两个回报选择:第一,按照拉到投资金额的1%提成;第二,两人按照股份形式合作,李彦宏拿三徐勇拿一。徐勇选择了后者。

说干就干。李彦宏开始准备商业计划书,徐勇开始跟他认识的风险投资大款逐一联系。很快,徐勇就联系上了半岛资本(Peninsula Capital)的投资人格雷格·潘纳(Greg Penner)。格雷格听了李彦宏和徐勇关于百度搜索引擎的商业计划,觉得很靠谱,便决定投资,不光自己投资,还拉来了另一个风投资本——因特格莱特伙伴投资公司(Integrity Partners)一起投资。双方各出资60万美元,这就是百度最早的资金来源。

1999年12月24日,在美国人的平安夜里,李彦宏和徐勇怀里揣着这120万美元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飞机落地,李彦宏和徐勇选择在北京中关村落脚。百度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个房间,同时招了五个人。而这五个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要么刚从学校毕业,要么还在学校读书来百度实习。后来百度发达了,媒体也用春秋笔法来写这段创业史,这五个人加上李彦宏和徐勇被称为百度呼风唤雨的“七剑客”。

到了2000年5月,百度的中文搜索引擎终于做出来了,可以搜索500万个网页。而当时,中国大概有900多万个互联网用户。

在百度开发搜索引擎的同时,李彦宏和徐勇也开始拉客户。2000年5月,同样具有美国风险投资背景的硅谷动力成了百度的第一个客户。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搜狐、新浪、网易、263、Tom。com等网站均成了百度的客户,百度向这些主流的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服务,这也是当时百度的商业模式。

但好景不长,就在百度成立后不久,美国硅谷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百度的这些客户不少也都是有美国风险投资的背景,这个时候也面临断粮的局面,因此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而搜索引擎虽然是这些门户网站的必要服务,但都不是核心业务,因此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些客户对百度的要求只是价格越低越好,质量好不好倒无所谓。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用户对搜索引擎使用得越来越多,百度在诸如服务器等设备投资上的花费也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百度也是入不敷出,120万美元撑不了多久。于是百度又要出去找钱。

幸运的是,在当时哀鸿遍野的互联网市场中,百度还是侥幸获得了新的风险投资资金。2000年9月,百度从德丰杰(Draper Fisher Jurvetson, DFJ)和IDG等著名风投公司处获得了1000万美金的投资。第二轮融资的成功让百度成功渡过了互联网的寒冬。

当时百度的业务完全依赖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赚不到钱是一方面,此外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也让李彦宏认识到这个商业模式有问题,因为如果过多依赖这些大客户,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会越来越大,一旦大客户跑掉,自己也就只能关门大吉。所以,有了搜索引擎技术的百度要重新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

在一番权衡之后,百度终于决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那就是自立门户,做独立的搜索引擎网站,直接面对终端互联网用户。与此同时,李彦宏提出“竞价排名”,根据用户的竞价来决定其网站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排名。

然而李彦宏的想法在当时遭到了很多股东的反对。一是当时用户对搜索引擎都不是很清楚,对这个“竞价排名”更是一头雾水,如果把这个当作主要的盈利方式,那么肯定有很大的市场风险;其次,当时百度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新浪等几个大客户,如果百度自立门户,那么这些大客户也肯定会中止和百度的合作,百度立马就断了收入来源。这个做法也太激进了。

但是李彦宏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在百度董事会里经过争吵之后,李彦宏最终说服了其他股东。2001年9月22日,百度正式推出了面向终端用户的搜索引擎网站www。baidu。com,百度竞价排名系统也正式上线,百度中文搜索引擎正式诞生。

百度自立门户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扩大网站的流量。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浪欠费事件”,让百度声名大噪。当时新浪的搜索服务是由百度提供的,当然,新浪是要付钱给百度的。2002年春节前后,新浪欠了百度一个季度的服务费,在多次讨债未果之后,百度决定对新浪暂停搜索服务。

于是当新浪的用户在新浪网的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时候,发现搜索结果变成了这样一行字“因新浪欠费,百度暂停对新浪的搜索服务,如需更好的搜索结果,请登录www。baidu。com”。新浪的用户第一次得知原来新浪的搜索服务是由这家叫百度的公司提供的,于是都登录到百度网站上去看个究竟。新浪在当时已经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因此,百度这一招让很多用户都知道了百度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搜索引擎服务网站。

之后,百度启动了“闪电计划”。“闪电计划”是百度把自己放在与谷歌一个水平线上开始竞争的标志。谷歌在2000年推出了中文搜索服务,在中国拥有了大量用户,但是李彦宏也看到了,当时百度的页面反应速度、相关性、索引量、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落后于谷歌,因此要想与谷歌竞争,百度首先要提高搜索引擎的质量。李彦宏亲自出任这个“闪电计划”小组组长,领导百度的技术攻关。

经过“闪电计划”之后,李彦宏对百度更有信心了。2003年6月,《中国电脑教育报》发起百度谷歌万人公测活动,目的就是要在百度和谷歌之间决一雌雄。活动随机选取了一万名用户,让他们评测到底哪个搜索引擎好用。为了公平起见,《中国电脑教育报》对技术做了一些处理,拿掉谷歌和百度的Logo,把搜索结果的界面调成一个颜色,这样参加公测的用户在使用时不知道是百度还是谷歌。

经过一周的评测,最后结果出来了。在参加公测的志愿者用户中,约有55%的人选择百度比谷歌好用,10%的人选择了两者差不多,认为谷歌比百度好的人,只有35%。

这个结果表明百度已经在市场上领先于谷歌,因此也让百度出尽了风头。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因为这场活动的背后是由百度发起的,更像是百度借助《中国电脑教育报》开展的一个市场活动,这个结果的公正性因此也要大打折扣。但是无论如何,在2000~2005这五年期间,百度通过一系列市场手段在中国用户中间迅速获得了市场知名度。而谷歌在美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技术人员在做中文搜索,在中国市场战略上则按兵不动。这让百度在时间上占尽了先机。

这个时候百度已经做大了,员工发展到了几百人,百度也早在2002年就已经搬出了北大资源宾馆,搬进了海泰大厦。然而百度这个时候依旧没有盈利,而那么多员工要吃饭,这让李彦宏感到头疼。怎么办?只有继续搞钱。

2004年,百度进行了第三次融资。与以往两次融资不同的是,百度这个时候已经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新贵,是继新浪、搜狐、网易之后访问量排名第四的中文网站。对于这么一个新贵,投资者都很看好,因此主动把钱送上门来。

这次融资百度成功获得8家公司的资金,包括最早的半岛资本。但是关于融资的金额,李彦宏三缄其口,因为他接下来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让百度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而且有小道消息说,百度这一轮募资总额达一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8家向百度投资的公司中有一家就是谷歌。看着百度在中国一点点根深叶茂,这让谷歌坐立不安,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措施,谷歌觉得自己必须对百度有所制约。谷歌这次向百度投资499万美元,换取百度2.6%的股份。

但是谷歌觉得2.6%的股份远远无法控制日益强壮的百度,因此在百度上市的前夕,谷歌CEO埃里克悄悄溜进了北京城,与李彦宏见面。埃里克此行希望能够说服李彦宏放弃上市的想法,让谷歌收购百度。这场谈判应该说直接影响到后来谷歌和百度的命运。

李彦宏掐指算了一笔账,认为百度如果上市,那么市值估计能够达到8亿美元。于是他就对埃里克说,你如果出8亿美元,我就卖给你。而当时百度一年的收入只有1000多万美元,埃里克觉得李彦宏这是漫天要价,无法接受,因此又悄悄地离开了北京城。这场谈判也就算谈崩了。

后来百度上市,股价像坐火箭一样向上蹿,而百度最后也占据了中文搜索引擎的绝大部分市场,挤得谷歌几无容身之处,这是谷歌当时万万没有想到的,否则再高的价格也要把百度买下来,以绝后患。现在谷歌即便肠子悔青了也没用。

有了这个教训,后来当美国出现了一个Youtube网站,同样在有了很多用户但是还没有赚到钱的时候,谷歌一咬牙花了16.5亿美元把Youtube买了下来。当时整个市场都震惊了,觉得谷歌是不是钱多得没地方花了。其实谷歌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绝不允许出现第二个百度。后来Facebook出来了,谷歌也打算用20亿美元把Facebook买下来,但最终因为微软的介入而未遂。

而百度的独立上市也引发了李彦宏和百度另外一个创始人徐勇之间的矛盾。在百度成立的早期,李彦宏是董事长兼总裁,徐勇是执行副总裁,负责市场方面的事情。但是在百度壮大的过程中,徐勇逐渐被削权。2002年,李彦宏请来了朱洪波,出任百度高级副总裁,负责市场推广及企业软件事业部。到了2004年,朱洪波升任百度首席运营官(COO),负责公司整体运营以及渠道建设和品牌市场的管理工作。而徐勇则被安排了一个徒有虚名的首席策略官,这让徐勇这位百度当年的元老在百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所以当谷歌私下里跟百度说要收购百度的时候,徐勇觉得把百度卖给谷歌,大家分一笔钱从此各自逍遥,不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李彦宏则一直坚持百度自主发展,如果不能卖到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还是要自己经营下去。

这个分歧最后导致徐勇在百度上市的前夕离开百度。不过他依然拥有百度7%的股票,所以当百度上市之后,也不妨碍他在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

2005年8月,百度如愿以偿在纳斯达克上市。而谷歌则在百度上市前的两星期宣布正式设立中国研发中心,进军中国市场。谷歌和百度直接较量的好戏正式上演。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百度的两位创始人在美国生活都有些年头,已经获得美国的绿卡,而同时,百度公司又有美国资本的投资,这让百度的资本结构变得很复杂。到目前为止,百度分为海外部分和中国部分。海外部分的企业中,有一家在英属开曼群岛注册(Baidu。com。Inc),另一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Baidu Holdings Limited,百度控股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美资公司。随后百度在中国注册了两个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公司(Baidu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Beijing)Co, Ltd,简称“百度在线”)和百度网络科技公司(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简称“百度网络”),其中“百度网络”为中资公司。这样的做法对于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来说很普遍,一般而言,外资公司是用来避税的,而中资公司是为了规避中国政府关于外资不能进入新闻广告等领域的法规。

不过这也成了百度后来被人称为“假冒伪劣”民族企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