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47954600000038

第38章 出来混,有恩怨是应该的

和谷歌一样,百度的崛起也就是一炷香的时间。谷歌原以为自己可以傲视全球,忽然发现中国出了个叫百度的家伙已经不声不响地占了一个山头,而且是有几亿用户的大山头。这个时候,百度和谷歌的江湖恩怨就出现了。

恩怨的第一层是在产品上。很多用户发现谷歌和百度的产品类型几乎一模一样,谷歌有的百度一个也不少,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

谷歌有桌面搜索工具,百度有硬盘搜索工具,两者都可以用来搜索用户电脑中的文件;

谷歌有谷歌工具栏,百度有百度工具栏,均可将各自的搜索窗口植入到网络浏览器中;

谷歌有新闻快讯订阅,百度有邮件新闻订阅,用户只要在谷歌或者百度上注册并选择关键词,跟这个关键词相关的新闻就会在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的邮箱中;

谷歌有地图,百度也有地图,除了谷歌有卫星地图,其他功能几乎一模一样,比如均提供路线查询功能;

谷歌有谷歌公益(Google。org),百度也有百度公益;

谷歌有谷歌政府网站搜索,百度也同样有政府网站搜索;

谷歌有即时聊天工具GTalk,百度有百度Hi;

谷歌的搜索有网页搜索、新闻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对不起,百度也有网页搜索、新闻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

谷歌有博客(Blogger网站),百度也有博客——百度空间;

谷歌有在线翻译,百度有百度词典;

谷歌有谷歌论坛,百度有百度贴吧;

谷歌有“问答”,百度有“知道”;

谷歌有谷歌分析,可以对网站流量和搜索进行一些数据监测,百度也有同样功能的百度统计;

……

这个单子有点长,我们就此打住。总之,谷歌和百度的产品长得实在太像了,甚至连搜索界面也几乎完全一样——都是简洁明了的风格,搜索框在主页中央。而百度的两大广告产品——百度推广服务与百度广告联盟,也基本上是和谷歌的AdWords与AdSense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因此谷歌一直觉得百度是在抄袭自己,尤其在“你抄我抄大家抄”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谷歌断定百度这一路走来肯定也免不了“我抄我抄我抄抄抄”!

面对谷歌指责百度涉嫌抄袭自己的产品,百度没有正面回应,但是也没有示弱,而是有针对性地回击。百度CEO李彦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早在1996年的时候,自己就在美国发明了“超链分析”,而当时的谷歌还不是主流的搜索引擎网站,但是现在谷歌用的就是这个技术。李彦宏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谷歌最核心的搜索引擎技术就是剽窃了他的发明,他做搜索引擎的时候谷歌还穿开裆裤呢,百度抄谷歌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这个“超链分析”是什么呢?这要从李彦宏的大学说起。李彦宏在大学里学的是信息管理专业,学过论文索引的课。按照李彦宏自己的说法,后来在美国做搜索引擎,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这个论文索引课的启发。他想,一篇论文怎么样算好,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多少人引用它,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这篇论文的质量越高。同样,一个网页如果质量很高,那么肯定会被很多人链接。同时,别人网站链接你的时候,还会有几个字。比如我要链接徐静蕾的博客,我就会在我自己的网站上打上“徐静蕾”或者“徐静蕾的博客”这几个字,然后通过这几个字链接到她的博客上。这几个字就是对网站的描述。在这个例子中,网站的描述和网站链接的关联度非常高,就是徐静蕾的博客被有效地引用了一次,这样,徐静蕾博客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会有所提高。总之,基于这么一个想法和体系,李彦宏发明了“超链分析”对网页进行排名。当时李彦宏还在道琼斯公司工作,所以由公司出面在1997年2月申请了“一种超文本的相关性排序方法和系统”专利,实际上就是“超链分析”技术。

巧合的是,这个想法与谷歌创始人按照PageRank的体系对不同网页在搜索结果中进行排名惊人的一致。谷歌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是受他们当时所工作的图书馆项目的启发,觉得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被引用过多少次,同样一个网页的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看它被链接了多少次,在这么一个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个PageRank的网页排名体系,而PageRank这个词就是佩奇名字(Page)和排名(Rank)的结合。

谷歌和百度的排名技术居然出于完全相同的灵感,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分前后,因此到底是谁抄谁的就成了一桩无头案。虽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理,但是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所以也只能私下指责,无法对簿公堂。

而当谷歌进入中国之后,觉得光把美国这些产品搬过来是不行的,要迎合中国的用户,还是要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于是谷歌中国的产品列表中出现了一些新面孔,比如谷歌搜索热榜。这个搜索热榜就是根据用户搜索数据,对一些内容进行排名,比如最流行的网络小说、最热门的股票,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用户的关注点。但是用户看着看着就看出问题来了,这个谷歌搜索热榜怎么看怎么像百度的搜索风云榜。这个时候百度就强硬了,大声嚷嚷:“大家都看到了啊,谷歌在抄袭我呢!被我抓现行啦!”这下,轮到谷歌不说话了。

所以这些年来,说百度抄袭谷歌的声音和说谷歌抄袭百度的声音一直就没有消停过,各自的支持者长期以来都在互联网上互相开炮,并问候对方长辈。客观地讲,互联网其实不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只要一个新的概念出来,很多人都可以做出同样的产品出来;而在同时,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这个产品进行一些改进或者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和抄袭的界限就说不清了。尤其是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大家模仿来模仿去都已经成风,很少有真正原创的东西出来,所以即便谷歌这样的美国企业,如果要在中国市场混下去,也摆脱不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宿命,否则你如果自我标榜、独善其身,你的东西别人可以模仿,别人的东西你不模仿,损失岂不太大。

除了在产品抄袭上的这层恩怨,谷歌还觉得中国的市场环境“不公正”,这对于信奉“不作恶”的谷歌来说很不利。言外之意就是百度可以“为非作歹”,而谷歌只能眼看这个市场被抢走,老实人吃亏。

那么百度是如何“作恶”的呢?对百度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竞价排名”。在谷歌的搜索结果页面中,内容和广告是分开的。内容部分是完全根据网站的质量进行排名,而广告则另起一栏,有明显的标注,这样用户就不会混淆内容和广告。而百度的“竞价排名”则把部分广告和常规的搜索结果混在一起,广告条目只用简单的“推广”两个小字标志出来,其他都一模一样。这就难免混淆视听,有蒙蔽用户之嫌。

百度的竞价排名也会影响百度搜索排名的公正性。照理说,这会影响百度的用户数量,很多看不惯百度竞价排名做法的用户就会跑掉。但是实际上,这个影响并不太大。一来百度已经占据了中国70%的搜索引擎市场,不用百度也只能用谷歌,而大部分人还是热衷于百度,用习惯了,想跑也跑不到哪里去,所以百度的这种做法很有“店大欺客”的意思——我就这么着,你爱用不用。其次,客观地说,除了少数的虚假广告,这些广告大部分还是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未必有害,只是用户心理上用着不太舒服罢了。

但是谷歌关心的不是百度“竞价排名”是否影响到公正性,是否伤害到用户,而是这个“竞价排名”广告给百度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每天1000万元人民币),这点让坚持内容和广告分开的谷歌很眼红,但是又拿百度没有办法,所以谷歌能做的就是到处说自己的搜索引擎结果不受人工干预,也不会采用竞价排名的方式进行营销。

除了这个备受争议的“竞价排名”,还有人说百度还对搜索内容进行干预,从中获得好处。2008年,中国爆发三鹿奶粉事件。这是一起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最后导致一大批高官下台。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三鹿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替三鹿集团负责处理这起事件的北京某广告公司曾打算私下用300万在百度投放广告,换取百度在搜索引擎中删除对这一事件的负面报道,而相关的文件说明被我英勇的网民“人肉”出来了。事件被曝光以后,百度方面说三鹿的代理广告公司曾试图这样做,但是这一个提议违反信息透明、公正的原则,被百度拒绝了。尽管如此,对百度的质疑依然没有停止。因为很多用户发现,用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百度搜索结果中关于这个这么重大事件的条目微乎其微。之后又有人爆料称百度内部确实存在“公关保护”和“负面信息删除”服务,只要用户交钱,百度就会在搜索结果中删除相关的负面新闻。

但是实际上,谷歌中国也被爆出存在类似的问题。2008年上半年,谷歌中国爆出李开复逃税案。用户在用谷歌搜索的时候发现关于这条新闻的信息同样屈指可数,因此强烈质疑谷歌也对搜索结果做了手脚。谷歌出来说自己没有这样做,但是面对强大的质疑声,嗓门还是无法高起来。

而这些问题说到底,根源就是对于市场的垄断。百度目前在中国市场有70%以上的份额,谷歌目前在美国市场也有70%以上的份额,两者相当。但是谷歌因为这70%的市场份额就涉嫌垄断,美国政府和欧盟都开始调查他了,所以谷歌时时处处小心行事,以免被肢解。而在中国市场,百度却照样可以大摇大摆,甚至自己把自己的市场份额说得更高一点,也不会有人去指责百度垄断中文搜索引擎市场。即便有人说了,按照中国目前的市场制度,也没有什么相应的管制措施,也不能把百度怎么样。所以,谷歌在美国的竞争对手微软,在搜索引擎市场上抢不过谷歌,但是还有一个够威够力的撒手锏,就是告谷歌垄断;然而谷歌作为百度在中国的竞争对手,却没有这个致命武器,也无法说三道四。所以百度凭着已经占据的大量市场份额,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谷歌除了眼红,没有其他办法。

正是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让谷歌的美国武功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