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近最初的自己
47957500000001

第1章 各自的朝圣路

“兰兰,你说要是他们这辈子努力赚钱,移居到拉萨,以后他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不必再费这么大的劲大老远地从四川朝拜到拉萨了?”

“应该不行吧,他们有一些藏民是直接到大昭寺前,然后在那里磕头上万次。”

“宗教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

“他们出发前,村里人为他们送行那场面可以和旧时候中状元相媲美。”

翻越觉巴山的那天,我们沿着澜沧江一路前行,在到达脚巴村时,我们遇到了雨。雨零零碎碎地落下来,不大不小,远处有一片蓝蓝的天洞,于是我们在路边停下来避雨,期待着天洞能越来越大。避雨的间隙,一群朝圣的年轻人从我们身边路过,都是二十几岁的样子。我们相互寒暄了几句,得知他们是从理塘出发到拉萨大昭寺的,已经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还要再走五个多月才能到达。看着他们细雨中一路跪拜、慢慢远去的身影,多少让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宗教应该是出于一种敬畏之心,一种对幸福的向往,于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求信仰的意义。因为自己不信,所以我无法体会他们如此虔诚一路跪拜的所感所悟,也无从理解朝圣对于他们的意义,甚至无从想象在拜与不拜之间会有怎样的区别。

在青藏高原上,一旦出现感冒将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特别容易出现肺水肿等问题,引发生命危险。而对于朝圣的人来说,生死仿佛已被置之度外。据说要是朝圣者在路上遇难身亡,同行的人会将其掩埋,然后把死者的两颗门牙带到大昭寺,证明他已经来过。

在川藏路上,我们遇到许多朝圣的人们,他们磕着长头,像尺蠖一样用身体丈量着大地。大多数的朝圣者把拉萨的大昭寺作为最后的圣地,而有一部分朝圣者则以布达拉宫作为圣地。在前往巴塘的那天,我们还遇到了以理塘寺作为圣地的朝圣者。

这些虔诚的信徒,有的三步一叩,有的七步一叩,翻越了群山,不远千里前往心中的圣地。朝圣者中有正当年少的,有头发花白的。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会有拖拉机之类的保障车跟在后面,经济条件欠佳的会用板车,经济条件差的只能一路沿途乞讨。

史铁生说:“信仰不是一个处所,而是在路上。”三藏法师玄奘西行取经从凉州出玉门关,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小说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史料记载中耗时十七年。如若放在当下,乘飞机从东土大唐去往西天应该不需费多少周折,然而那样也许所取到的就不是真经了。

如果说非得在信徒经历了磨难与痛苦之后,才能把幸福吉祥赐予他们的话,那么我们所景仰的神灵就显得有些幸灾乐祸,而不是大慈大悲了。

宗教大多是引导人们向善的,并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那里可以安放人们的灵魂,可以享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于是人们不惜一切朝那个方向靠拢,用今生的千辛万苦去换取那遥不可及的来世。

我不相信释迦牟尼,也不相信世道的轮回,所以在朝圣这一问题上,总觉得那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谓的得仅仅是祈福,而所祈之福仅仅是精神世界里的一点慰藉。

在我以卑微之心度朝圣者圣洁之腹时,我不得不承认虽然他们的物质条件显得匮乏,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他们每一个人都充盈得像一个国王。

每当我们遇到朝圣者的时候,他们都会停下来对我们抱以会心的微笑,送上一句“扎西德勒”。我总是选择在远远的地方偷拍他们跪拜的场面,不敢从正面去影响他们。但是在经过海通沟的那天,我看到一个自驾游的人趴在朝圣者的前方拍照片。面对游客问这问那的时候,朝圣者依旧是面带浅浅的微笑,不卑不亢地一边回答一边继续跪拜。

在那微笑中,我看到了一种心态叫做大度,看到了一种状态叫做从容。虽然他们的衣服破烂不堪,虽然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泥土,虽然他们的脸蒙着灰,但是他们的心最最干净。

在川藏路上,有的朝圣者走累了,会坐在路边休息,有的走困了,会选择一处在那里小憩。虽然在许多人看来,骑单车走川藏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相比那些朝圣者,我们什么也算不上。在川藏的路上,不免会遇到恶劣的天气,遇到艰难的路段,这时有的骑友选择了放弃,有的骑友选择了搭车。我不知道那些在朝圣的路上用身体来丈量川藏线的信徒们是不是也会困惑,是不是也有人因为承受不了而选择放弃。

正如对于我们这些踩单车走川藏的人来说,同样的一条路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于是同样的一条朝圣路对于那些虔诚的信徒而言也是各不相同。在朝圣的路上,在精神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在独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