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47975900000016

第16章 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故事推荐(6)

四岁的李德林能背《三都赋》,这在当时的确是令人不敢想象的事,故很快便作为一大奇闻传开了。后来,消息传到了尚书左仆射高隆之耳中,以为是讹传,便亲去李德林的家中,把李德林叫出当面测试。李德林毫无惧色,不仅把《三都赋》很流利地背了出来,一字不漏,而且回答了高隆之提出的几个问题,使其激动不已。高隆之回去后,无论见到亲朋好友,还是大小官员,总是高兴地称赞说:“那的确是个旷世奇才!我敢断定,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天下难得的治国人才。”

京城中大小官员听他如此一说,也都感到惊异,争相前来,一览这位奇才童子的风采。于是,李宅门前,终日车水马龙,人来轿往,非常热闹,月余不息。

李德林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系统地攻读五经及古今文集了,每日数千言,长期坚持不懈。不久,李德林便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此外,他的学习兴趣十分广泛,上读天文,下读地理,就连阴阳八卦,他也潜心研究,力求精通。常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于李德林广涉群书,知识丰富,他所写的文章,更是取诸家之长,补个人之短,不仅立意新颖,笔法巧妙,别具一格,就是遣词造句也是汪洋恣肆,气势浑厚,令人赏心悦目。北齐侍中魏收,是当时的着名学者、文人,与温子升、邢子才同被世人称誉为“三才”。有一天,他和高隆之去好友李敬族家中做客,听说李德林不仅书读得好,文笔也很好,便让李敬族把李德林叫来,当场命题,令其着文。李德林稍加思索,便一挥而就。魏收看后,拍手叫绝,并深有所思对高隆之和李敬族说:“依我看,敬族令郎的手笔,总有一天可以和温子升相提并论的!”

高隆之听了,则哈哈大笑道:“我说魏大人,你怎只把他和你们‘三才’之一的温子升相比?莫不是有了妒忌之心?为什么不和老、彭相比呢?该不是怕李德林将来要超过你们吧!”

高隆之话中提到的老、彭两个人,其中的老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老子,又称老聃;而彭则是指商朝的大思想家老彭,又称彭祖。这两人都是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是自商朝以来的两位大贤,受后世崇拜。

高隆之将李德林和老子与彭祖相比,可看到其对李德林推重到何等程度。

李德林1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李德林亲驾车马,把父亲的灵柩送回故乡安葬。时正值隆冬三九,天气严寒,李德林按照古礼,单衣赤足,以示对父亲的哀思,州郡人等见了都赞其孝,对他很是敬慕。

不久,由魏收推荐,李德林做了北齐的中书侍郎,走上了仕途。

19.陆琼八岁复棋局

陆琼,字伯玉,出生于公元537年,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市)人。他是南朝梁武帝时黄门侍郎陆云公的儿子,曾受命撰修国史,官至吏部尚书。着作有《陈书》四卷,还有文集20卷。

陆琼的曾堂祖陆偅和父亲陆云公,小时候皆有神童之称。陆琼到五六岁时,也能识字背诗。陆琼记忆力特别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八岁时“棋乱复局”的故事,充分显示了他的这种才能。

南朝梁武帝很喜欢下棋,常要陆琼的父亲陆云公与他对弈。公元545年,梁武帝命陆云公校勘《棋品》一书。陆云公接受任务后,便常邀一些着名的下棋高手来共同研究,一边对弈,一边切磋棋理。

有一天,陆云公与来访高手下棋,八岁的陆琼站在一旁观看。在下棋过程中,或许是为某步棋有了争执,不慎扯动棋盘,结果乱了棋子。两人想把棋局恢复,继续对弈,可是在场的人谁也记不得原来棋子的位置,无法复局。两人很是扫兴,正准备收场。这时,站在一旁的陆琼略想了想,对父亲说:“我可以恢复原来的棋局。”陆云公和在场的人听了,半信半疑。陆琼摆正棋盘,凭着记忆,把棋子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不一会儿,就摆好了。陆云公和在场的棋艺高手,看着棋盘,计算走过的步数,证实和散乱前的棋局一样。大家无不惊叹陆琼的记忆力。

梁武帝萧衍知道后,不大相信,便把陆琼召去,让人摆出一个棋局,令陆琼看过;然后,再让陆琼到另一张桌子的棋盘上重摆。陆琼摆毕,也是一子不差。

20.祖莹将错就错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他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一位着名学者,初为中书学士,北魏孝文帝时拜太学博士。东魏时期,因建议迁都邺城有功,封文安伯。

祖莹小的时候,有一个上学拿错课本而将错就错的故事,显示了他的聪慧和机警。

祖莹的祖辈都是学者名士,曾在朝为官。父亲祖季真,才华出众,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巨鹿太守。

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还是婴儿时,便喜抓书本玩。父母从他学说话起,便开始教他识字。长到五六岁时,父母已要限制他的学习时间,否则,他会废寝忘食,累坏身体。据说,母亲为了让他早点休息,早早便把油灯拿走。小祖莹便在全家人入睡以后,再偷偷起来把炉火捅旺,借着炭火的亮光读书。父亲为此与他长谈数次,告诉他做大事也要好身体的道理,小祖莹才开始注意劳逸结合。到八岁时,他已熟读诗书,能够写出文句漂亮的文章来了。祖莹“将错就错”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有一天晚上,小祖莹读书过晚,第二天醒来迟了。他怕赶不及上课,早饭也顾不上吃,匆匆拿上书本,就跑去上学。

这天,老师讲《尚书》,小祖莹拿出自己的书本一看,顿时傻了眼,原来他错拿了《曲礼》。偏偏事有凑巧,老师讲课之前,竟点名要祖莹先把课文朗读一遍。他的同桌李孝怡知道他带错了书,现见老师点名让他朗读,不禁为他担心起来,悄悄地拉了一下他的衣襟,示意让他换过自己递给他的《尚书》。只见小祖莹并不惊慌,没有理睬同桌的好意,而是手拿《曲礼》,口中却从容不迫地念出《尚书》的内容来。念完三篇课文,老师表扬他一字不漏,还称赞他读出了原文表达的感情。

祖莹手拿《曲礼》背诵《尚书》,当时只有他的同桌李孝怡知道。下课后,李孝怡忍耐不住对小祖莹佩服的心情,便向老师和同学说明了此事。老师和同学听了都惊得目瞪口呆。

中书监高允听说这件事后,发出感叹:“这孩子的才智,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达到的啊!”

从此,小祖莹的名声越来越大,12岁便为中书学士,后又以才学被孝文帝所知,召入朝中,封为太学博士,从此走上了仕途。

21.赵隐悲中明志

赵隐,字彦深,生于公元507年,山东平原人,但他后来自称是南阳宛人。他历经北齐六朝,官至宰相,是北朝时很有建树的一代名相。

赵隐的父亲为洛阳县令,在赵隐五岁那年便过早病逝,抛下他和母亲二人。孤儿寡母,甚是凄苦。母亲终日泪水不干,常常在赵隐睡觉以后,呆坐在赵隐的床边,两眼发直。她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一天晚上,母亲照顾赵隐睡下后,又是在赵隐床边呆坐。赵隐并没有睡着,想到母亲的担心,心中阵阵酸楚,闭着的眼中也滚出了豆大的泪珠。母亲正轻轻用手给他擦去,赵隐腾地从被窝中坐起,紧紧抓着母亲的手说:“母亲,不要难过。我今后一定发愤读书,将来干一番大业,重振我们赵家门风。”母亲先是被儿子吓了一跳,听到年仅五岁的儿子说出来这样有志气的话,一下子把他搂在怀中,充满信心地说:“好孩子,母亲一定要把你养大成人!”

赵隐说到做到,不仅用功读书,还挤出时间帮助母亲做些事情。不多久,他便以年少有志闻名乡里。

赵隐十岁那年,名声传到了北魏丞相崔光的耳中。崔光亦幼时家中贫穷,靠昼耕夜读成才。他便把十岁的赵隐召来,经过测试,将他留在了身边。几年后,赵隐在尚书令司马子如府中,有了一个写字的差事。司马子如见他办事认真,便多次举荐。终于,赵隐层层升迁,直至做了北齐的宰相。

22.太史季少年斥权臣

太史季是齐国庄公时的史官,出身于史官之家,自幼养成了主张正义、正直无私的良好品德。当他怒斥权臣,宁死不说假话,使一向权尊势重的崔杼也奈何不得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那是在公元前548年夏季的一天,齐国大臣崔杼为了独揽朝政大权,竟设计让他的妻子去勾引齐国国君庄公。当齐庄公因贪图女色,中计来到他的家中时,不幸被他杀死。尔后崔杼让史官太史伯隐瞒事情的真相,以齐庄公病死的情由记入史册。太史伯忠于职守,不畏权势,坚持安事情的真相将齐庄公死亡的经过记入史册。崔杼认为,按照事情的真相记载使自己太难堪,于是恼羞成怒,便将太史伯杀死了。

在当时,史官是一种世袭的职务。太史伯死后,由他的弟弟太史仲继做史官。崔杼又逼着太史仲按照自己的意思记载齐庄公的死因。太史仲也坚持照实记载,崔杼大怒,又将太史仲杀死。太史仲死后,由他的三弟太史叔继做史官,仍坚持照实记载,结果也被崔杼杀死。

太史叔被杀后,由他最小的弟弟太史季继做史官。崔杼认为,太史季还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肯定不会像他的三位哥哥那样固执,那样不怕死。为了哄骗太史季,崔杼不像以前那样粗暴,而是和颜悦色地问太史季:“你今年多大了?”

太史季说:“一十三岁。”

崔杼说:“才十三岁就做了史官,真是神童之才。早就听说你聪明伶俐,好好干吧,只要你听我的话,保你今后官运亨通。”

太史季一听,明白崔杼的用意,便不卑不亢地说:“我只知道忠于职守,其他一概不知。”

崔杼听了,心想,说不定这个小家伙也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别扭,便对他恐吓说:“你的三个哥哥因为不按我的意思办事,都被杀死了,如果你也不听话,和他们是一样的下场!”

太史季想到了三位哥哥的惨死,怒火填膺,此时忍无可忍,便把两眼一瞪,对崔杼怒斥说:“我的三位哥哥为坚持正义而死,他们死得光荣,死得其所。他们的死,定会受到后人的称赞、世人的尊敬。今日,我做史官,也和他们一样忠于职守,尊重事实。如果你以为我年纪小就会因怕死而不坚持记载事实真相,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由于我不屈从你而又要杀我,那就请动手吧!不过你要知道,你杀掉的只是几个史官,你杀不完所有知情的人。他们会一传十,十传百,你是永远也杀不完的,你的罪名也是千秋万代抹不掉的。”

太史季一席话,铿锵有力,字字如石,砸得崔杼二目发直,浑身发抖,恨不能一下子把这个小史官吞进肚子里。但他又一想,就连如此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都不屈服,何况大人们呢?况且,自己杀死齐庄公之事,外边已有所知,又如何能杀得光呢?想到这里,崔杼只好一筹莫展地叹了一声:

“咳,如果你硬要如实记载,那就记去吧!”说完,他便垂头丧气地回府了。

小史官太史季的名字,也随着他惊人的才智和胆识而流传后世。

23.史青五步成诗

大约于唐开元期间,零陵(今湖南)出了一名杰出的少年,从小聪明好学,博闻强记,远近闻名。他就是五步成诗的史青。

一次,他向唐玄宗上表毛遂自荐说:“听说三国时曹子建七步内成诗,我却认为七步太多。如果陛下考我,臣可以五步之内成诗。”玄宗见表十分惊奇,开始以为是小孩口吐狂言,转念一想,还是让他进京面试一番。因为玄宗十分爱惜人才,求才心切,当即下诏宣史青进京。

这一天正赶上大年除夕,唐玄宗在宫殿里召见了史青,以《除夜》为题,命史青作诗。除夜就是指当夜,即除夕之夜,我们俗称大年三十晚上。只见史青踱步思索,一步,两步……迈到第五步时便高兴地说:“有了!”一首五音律诗便脱口而出:

今岁今霄尽,明年明日来。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回。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旧的一年马上随着今晚除夕夜而逝去,崭新的一年正随着明天而到来。寒冷的冬天将从此结束,大地将在五更之后又回到春天。冬春交替天空气色悄然变化,一夜里大家都悄悄地长了一岁。春天的来临人们还毫无觉察。后园报春的梅花却正绽出了无数蓓蕾。

史青的诗既写景又写人,抓住了除夕特点,把冬去春来,大地气象将悄然一新的感觉发挥得淋漓尽致。唐玄宗连声称赞:“果然五步成诗,才思敏捷,十分难得!”

不久,唐玄宗再出几题,史青都是在五步之内成诗,如《上元观灯》、《竹火笼》等。

史青从小喜欢读书,平时苦练,非常勤奋,所以才思呼之欲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五步成诗确实令人佩服,玄宗非常器重小史青的才华,破格授予他左监门将军的职务。

24.李泌七岁赋棋

我国唐代聪慧过人的儿童颇多,《新唐书》中记载的唐大臣李泌7赠赋棋的事情就是其中的一例。

李泌,字长源,京北(今陕西西安)人。他小时候就十分聪明,能赋词作文,知识渊博。

唐开元十六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脱颖而出。当时唐玄宗将各学派包括佛学、道学、儒学有学识的人物召入宫中研究学问,有个9岁小孩叫员俶的,是李泌的表哥,答辩如流,表现尤为突出,唐玄宗非常高兴。员俶说:“我舅父的儿子李泌,比我还聪明呢,他才只有7岁。”他把小李泌推荐给玄宗,于是玄宗传旨,召李泌入宫。

李泌接旨进宫,刚好碰上玄宗与宰相张说下围棋。玄宗就让张说出题考考李泌。擅长文辞的张说说:“请你赋“方圆动静”这四个字。

李泌思考了一下,说:“请宰相提出具体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