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47975900000020

第20章 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故事推荐(10)

赵明诚看后,决心写一首比这首更好的词,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得五十阕。为了检验一下自己和妻子的高低,便把李清照词混杂在内,请诗词行家、好友陆德夫去评判。陆德夫吟诵再三,反复推敲,最后指出:这些词中,只有三句乃是绝妙,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一听,惊得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不由得对妻子佩服得五体股地。他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李清照,李清照对丈夫的支持和鼓励深为感动。赵明诚喜欢收藏金石书画,李清照便千方百计地到处购买、收集,于是越积越多,她又和丈夫一块精心研究,帮助丈夫完成了一部有关历史文物方面的巨着,这就是《金石录》,计五十卷。后人对这部书评论说:“考订精核,议论卓越,发人深思,实为可贵。”

李清照晚年,金兵南下,高宗离开建康,渡江南逃,李清照悲愤作一首《乌江》诗,亦名叫《夏月绝句》。其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绝句,借歌颂项羽,表达了诗人的崇高气节,也是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有力讽刺。

公元1151年,李清照病逝,终年六十七岁。

34.许应龙“小儿乞食牛”

许应龙,字恭甫,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东北)人。初登进士,授汀州教授;宋宁宗嘉定初年迁太学博士,又迁秘书郎兼权尚右郎官,又升兵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

许应龙小时以五岁通经书震惊客人,称他为“小儿乞食牛”。意思是说,他年龄虽小,却有一口能将牛吞入腹内的宏伟气概。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许应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因为在他的前边有三个姐姐,没有男孩,父亲心焦,母亲不安。谁料父母到了半百之年又生了个男丁,当然给家中带来了无限欢乐。因此,从许应龙刚会说话的时候开始,父亲就教他读书识字。他的父亲是个读书人,终日手不释卷。小应龙聪慧过人,模仿力强,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读诗经,也是终日手不释卷,吟诵不停,朗朗有声。加之他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到四岁时,就能日读数千言,背出数百首诗来。父亲见儿子如此聪明过人,很是高兴,于是在他刚刚五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些经典着作了。此时,许应龙已能出口成诗,落笔成文。世人知道后,无不为之震惊,都称他为“神童”。

有一天,父亲举行家庭宴会,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应邀前往,一些文人墨客也被邀来参加。许多和许应龙的父亲只有一面之交的人,听说他家有个神童,诗文十分了得,便借着参加宴会的名义,也来许氏家中,为的是一览神童丰采。

时近中午,开席之前,父亲带许应龙来到客厅,向来宾一一引见。小应龙也是知书达理,不待父亲教他,便主动见礼请安。他那满带稚气的脸、一本正经的请安动作,以及不凡的谈吐,立即引起了客人的注意。

一位客人待小应龙问安完毕,将他叫到跟前,拉着他的手说:“听说你每天都在家读书,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

小应龙回答说:“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小侄今日之所以多读书,就是想将来长大后为更多的人做事。”

这位客人听了,认为小应龙回答得铿锵有力,不禁称赞说:“小儿乞食牛。”

应龙听了,马上对了一句:“丈夫才吐凤。”

意思是说,大丈夫应该有写出好文章的才能。这句话和前边客人的话紧相对应,工整妥帖,使所有在座的人赞叹不已。

许应龙长大为官后,以博学多才、机警敏捷受到朝廷重用。嘉定末年,他任太学博士,时有李全、时青等人南来归附,许应龙经过对多种情况的分析,认为其心不诚,如收留他们,“将有养虎遗患之祸”。不久,李全、时青果然发动叛乱,应了许应龙的话,人们都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35.文天祥诗骂土地爷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出生于公元1236年,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人,官至丞相,是我国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写的《正气歌》,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着名篇章。

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在他的少年时期就充分地显露了出来,从本书所述“诗骂土地爷”的故事,可见一斑。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未登仕途的文人,喜欢读书、藏书。在文天祥出生的前两年,蒙古族灭了金国;接着,又分兵三路南下侵宋,于四川、襄汉、蕲黄、江淮之间的漫长战线上,频频发动攻势;而宋军则因朝廷腐败无能,连连败退,不予抵抗。文仪虽然没有做官,但面临国家危亡,甚为担忧。因此,从文天祥两三岁时,在教他读书识字的时候,就以讲故事的形式,给他灌输了很多爱国的道理,希望他长大后,能建功立业,奋勇杀敌。文天祥天资聪颖,在父亲的教育下,到五六岁时,不但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而且树立了驱寇保国的志向。因此,他在上学时,每当看到学堂里所供奉的本乡前辈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的画像,特别是每尊像前都谥有一个“忠”字时,心情就非常激动,十分敬仰,不止一次地暗暗发誓:“我死后如不能和他们排在一起,就不是一个大丈夫!”

可是不久,父亲外出讲学,一连两年未归。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父亲是死是活未有信息,母亲急得常常落泪。文天祥看着母亲如此难过,便对母亲说:“就是天涯海角,我也要把父亲找回来。”于是,文天祥告别家人,踏上了寻找父亲的历程。

三个月后,他没有找到父亲,却把路费花光了,只好靠乞讨度日;又过了半年,当他来到赣州的一个村子时,父亲依然无影无踪,实在难以找到,便到一富户家中放羊,以此维持生活。

他每天去村外的山坡放羊的时候,总要路过村中的一座土地庙,庙里办了个私塾学校。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朗读声,常常让他回想起自己上学时候的情景,勾起了他强烈的学习愿望。于是,他便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为防止羊丢失,他在周围用绳子圈上,他自己则去庙内学堂的教室外面听老师讲课。日子久了,老师发现了他,便把他叫到身边询问。通过谈话,老师发现文天祥不但志向远大,而且聪明好学,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便向富户交了一笔钱,赎他出来跟自己读书。

有一日,富户的儿子发现自己的一块墨不见了,问了许多同学都没有发现。有人欺文天祥是外乡人,竟对富户的儿子说,那墨八成是文天祥偷去了。

文天祥本来就没偷,怎能认账?可是财主的儿子在另外几个人的怂恿下,存心要欺负文天祥,硬拉着他来到土地爷的神像前,按当地风俗摔下一种迷信用品,说是如果迷信用品阴面朝下,说明他没偷;如果阴面朝上,就是他偷了。文天祥被逼无奈,只好按照他们的规定,把迷信用品摔在地上。结果,他连摔了三次,那迷信用品都是阴面朝上。所以,大家一口咬定,墨就是文天祥偷去了。

文天祥感到十分冤枉,便把仇恨记在了土地爷身上。他提起笔来,在纸上画了一个披枷戴锁的土地爷,并在旁边写了一首诗。其诗曰:

身居大厦枉为神,辜天赖我偷墨人。

有朝一日登金榜,打你金身出村门。

当时,迷信盛行,作为一个孩子,辱骂土地爷,是要受到神仙治罪的,可是文天祥不怕。当老师批评他不该骂神仙的时候,文天祥却理直气壮地说:“土地爷乃一方之神,却欺我是外乡人,昧着良心做事,我能不骂它?”

后在老师的调解下,富家子才算罢休。

公元1253年,文天祥参加庐陵邑校“帘试”,结果名列榜首;二十岁时,高中进士第一名,即头名状元,从此走上仕途。

36.欧阳玄日成百首诗

欧阳玄是元代很有名气的文学家。他十岁那年,有一天,朝廷一位分管教育的官吏来县视察。县令为了显示开办教育的政绩,特意挑选了包括欧阳玄在内的十余名高材生去见那位官吏。那官吏当场以盛开的梅花为题,让学生们每人作一首诗,以检验他们学业如何。当其他学生还在审题思考的时候,欧阳玄已经提笔疾书,一挥而就,交了首卷。

那官吏接过细细一读,情不自禁地称赞说:“好诗,好诗,字字珠玑,句句生辉!”

然而,欧阳玄回到家中,仍觉诗兴未已,继续伏案而书,一写就是九十首,第二天一早,便去交给了那位官吏。那官吏读后,大为震惊,随后令人将其母亲李氏召来询问。当他听了李氏的介绍后,不由得感叹道:“有志继承祖业,真乃世间奇童!”

故事中的欧阳玄,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后代子孙,字原功,号圭斋,出生于公元1273年,原籍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后迁至浏阳(今湖南浏阳县),故一般史载欧阳玄是浏阳人。

欧阳玄自幼丧父,由母亲李氏抚养成人。李氏不仅通经书,且善诗词,从欧阳玄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开始,就教他读书识字。李氏见欧阳玄聪慧颖悟,对所学知识记得快,领会透,故从他四岁始,便教他读《孝经》、《论语》等书,他也是过目成诵。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欧阳玄产生了自满情绪。往日,欧阳玄在学习上刻苦勤奋,谁来找他玩他都不去。然而这一日,母亲因走亲戚外出,恰在此时,一些小伙伴又来找他去玩。他觉得母亲布置的作业不多,一会儿就可写完,况且母亲又不在家,玩就玩一会儿去吧。

谁料他出去一玩,就没完没了,直到傍晚尽兴,才想起母亲布置的作业还没有做,这才急急忙忙跑回家去。他一进门,只见母亲坐在床上,面部表情冷若冰霜,吓得他扑通跪在地上,等待母亲的责罚。然而,母亲李氏既没打他,也没骂他,而是流着泪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这就是欧阳玄的先祖、大文学家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母亲郑氏见儿子有才,不忍离去,亲自教他读书,以地为纸,以荻草秆为笔,教欧阳修写字的故事。特别是当李氏讲到欧阳修做官后,仍然发奋读书,决心要赶上韩愈的宏大志向后,欧阳玄已经泣不成声,遂对母亲发誓说:“母亲,孩儿知道错了。请母亲放心,我一定要像先祖那样,勤学苦读,决不会给欧阳氏门庭抹黑的!”

从此,欧阳玄像变了个人似的,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几个月后,他不仅又将先前学过的几本经书,专心致志地重读了一遍,还系统地学习了唐宋时期一些名手大家的文章和诗词。

公元1281年秋,母亲李氏见儿子已张口能吟诗,提笔会作文,心中十分高兴。但高兴之余,又觉得自己已经满足不了儿子的求知欲望了,便将他送到一所乡办学校就读。因为这所学校里有位老师名叫张贯之,学识渊博,通晓经史,是当时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并且和欧阳氏家族关系密切。当李氏向张贯之介绍了欧阳玄的情况后,又经过当面测试,张贯之便痛快地收他为徒,并且对其要求相当严格。

在张贯之的教导下,欧阳玄每日读书能记数千言,写诗作文数十篇。两年后,欧阳玄不论在诗词还是在写文章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有一位叫黄冠师的学者,和张贯之是莫逆之交,当他见到欧阳玄,又读了欧阳玄的作品后,深有所思地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射人,不久的将来,就可文章冠世,定是个治国的人才啊!”

随后不久,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欧阳玄一日赋诗近百篇的消息传出后,赢来了一片赞扬声,可他牢记母亲的教诲,并不因此自满自足,而是在张贯之的推荐下,又去拜一位姓宇的学者为师。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欧阳玄闭门谢客,博览群书,经史百家,无不研读;习诗着文,更加勤奋。故史书称赞说:“一连数年,人们都见不到他。”

公元1314年,欧阳玄考中进士,先后任岳州路平江州同知、翰林待制、翰林学士等职;参与修撰《经世大典》,编修四朝实录和宋、辽、金三史;当时朝廷的一些主要文件多出其手。就连一些名山大川、佛寺道观的题名、着文,以及王公贵人墓隧之碑,都以得到欧阳玄的文辞为荣;哪怕是他的只言片语,只要有人得到,也都视为稀世之宝。

公元1357年,欧阳玄病逝,时年八十四岁,被朝廷追封为楚国公。

37.徐光启从小爱科学

徐光启,字子先,出生于公元1562年,上海人。初为进士,官至宰相,曾在意大利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尽通其术;遍习兵机、屯田、水利诸书。他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古代着名的科学家。

徐光启之所以成为一个精通多门科学知识的科学家,还要从他小的时候说起。

徐光启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叫徐思诚,虽然读过不少经书,但因屡试不中,只好以种田、种菜为生计;他的祖母和母亲为了能使家中经济宽裕些,常年不分寒暑,早起晚睡,纺线织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父母见儿子生得聪明伶俐,才思敏捷,仍然省吃俭用,挤出钱来,把徐光启送到村中的一所私塾中读书,希望他能有所造就,光宗耀祖。徐光启深知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读起书来刻苦勤奋,很是认真。课堂听讲,他全神贯注,善于提出问题;课间休息,别的孩子都出去玩了,他依然伏案而读;下学回家,他尽可能地帮助父亲下地干活,但到了晚上他便要挑灯夜读,常常通宵达旦。为了多掌握一些知识,他给自己规定,无论白天学习多紧,干活多累,晚上也要读完两千字的文章才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