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47975900000008

第8章 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理论指导(7)

第四,对于自己能检查出差错并加以修正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4)日记是训练元认知技能的有效形式

课堂教学是进行小学生训练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特别是教学时间的限制,再加上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检查及相应的讨论花时间较多。

为此,我们从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尝试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把学习自控能力训练延伸到课外、校外。学习日记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课前预习日记。重点是就教材提出质疑性问题及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观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②质疑性日记。对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想法和思路有不同意见而又来不及在课堂提出来或深入讨论的,可详细地在日记中阐述自己的理由,并提出修正性意见。

③思路性日记。对有相当难度的课堂作业或习题,根据已有的知识,一步步分析解题思路,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④自我分析性日记。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和弱点进自我分析,并相应地提出更高的目标及措施。

⑤阶段性总结日记。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对自己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或根据老师提供的自评训练题逐一予以回答。

⑥提议性日记。即向教师、家长或班级提出若干建议,以改善学习环境、学习风气和教学方法。

12.培养小学生英语记忆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经常感到困惑:教过的英语单词、句型、语法,学生既感觉难记,又感觉遗忘得快。尽管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收效甚微。

具体表现为:“听”,对所听到的话反应不过来,甚至连学过的很简单的单词、句型也不能听音会意,听力测试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胡乱地选一个答案。“说”,不能准确、熟练、恰当地用已学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读”阅读时对学过的单词、各种短语、习惯用语不能很快读出并确定词义,似是而非。“写”不能准确拼写单词,每每误拼,不能准确写出完整的句型,语法。

原因何在?我认为,除了其他因素外,关键在于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记忆策略。

利用趣味情境

小学生的注意和记忆指向,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增强口语训练的趣味性,在趣味学习与训练中增强记忆力。

首先要增强口语趣味性,尽量设计有趣的呈现情境,激发学生急于学习、模仿的积极性,然后泛读,引导学生仿读、跟读,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教学Unit7时,我事先准备了牛奶、桔汁、糖等,上课时把它们陈列出来,讲台便成了小吃店的柜台。教师、学生扮演顾客或营业员,学习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Anything else?How much are they?

表演完一遍以后,教师再用学生学过的其他饮食单词套用句型,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到台上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

利用韵句,培养语感

无论任何一种语言,韵文都因为它的言辞凝练,语境优美,声律合辙,顺口易读,悦耳难忘而占有非常重要的席位。韵文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小瞧的。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正音正调、培养语感,增强记忆。

多感官刺激中呈现英语口语

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就越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授新单词时要把单词信息,即音形义,准确地从句子、对话、课文背景材料中凸现出来,也就是说,首次输入单词信息要准确,刺激大脑皮质要强烈。

比如,在学习horse时教师可以播放马的叫声引出单词,然后把house也板书出来比较音、形,并操练I can ride a horse. Same horse masks.I live in a new house.Near my house等短语、句子。应运用各种形式、媒体教授,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时接受到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信号。在这种氛围下听说英语的口语,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很好,且学生记忆很牢。

利用“复现”巩固英语口语

学生对新掌握的语言材料遗忘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少必要的多次“复现”,即重复再现。因此,要让学生有计划地经常复现语言材料即英语口语,才能引导学生克服遗忘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当新语法、口语句型或单词等语言材料被学生接受并进行一定操练之后,教师要在后继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予以再现,让学生进行复习性操练,提高其复现率,使之得到巩固和深刻记忆。

当然,“复现”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既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自然“复现”,也可有计划地强制重现,做到每日重现(复习)一次,每周重现(复习)一次,甚至每月重现一次,或每单元重现一次。这样,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英语口语。

比如,学习like doing这个语法,第一次学习时强化训练很重要,like cooking/fishing/reading/watching TV/playing basketball…要让学生说得滚瓜烂熟。后面的复现也很重要。在课文、练习、考卷中只要碰到都要反复训练,另外还要与like apples/dogs区分清楚。

在语段的朗读、背诵和理解中增强记忆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言环境,学习了知识后也缺乏应用或者练习的机会。不应用不练习就记不住,记不住就看不懂听不懂说不出。

俗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里的“皮”就是语言环境,“毛”就是语言知识,除了课堂没有实际的语言环境怎么办?课文中蕴含大量的单词句子,读音语法。如果皮足够多,再来更多的毛也是容得下的,因为它们已经有适宜的生存环境。

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我每天做两种操,一是早操,一是记忆力操,每天早上背书和外语单词,以检查和培养自己的记忆力。”每天的“记忆力操”实际上就是反复“复现”。只要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反复“复现”,学生的英语记忆力一定会不断增强,英语教学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13.中学生记忆能力的特点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目的是为了祖国四化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而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党所提出的我国当代人才的规格或标准。

这样的人才的培育和成长的过程,关键在于早期,在于青少年时代。如长江大河之有源,万丈高楼之有基,成荫巨木之有根。中学生,其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未定待定,趋向和接近于成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在树立远大理想,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接受革命、科学的教育方面,具有最大的可塑性。通过对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从而正确地扶植、引导、校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规范的行为,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

认识能力就是智力,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客观事物的能力。

中学生的认识能力,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增高而发展,但发展并不平衡,差异日益显着。初中二年级,是认识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一下学期、高二年级则是中学生认识能力趋于稳定状态的阶段。

下面就认识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别谈谈它们的基本特点。

(1)感知能力的发展

感知,是指感觉与知觉这两个认识客观事物的认识形式。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是认识能力的基础。

中学阶段,由于各科教学和各科课外活动,要求他们比初中生有更高的感知能力,要求他们能更细致地分析和理解外界事物,因而,他们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感知的目的性明确,自觉性提高,时间性稳定。小学生感知无意性和兴趣性较明显,比如,看一幅画,往往被整个画面所吸引;或被一些鲜明的颜色、神态吸引,忘了观察的目的。

初中生则能自觉按教学要求去观察客观事物,并能较长时间地进行稳定的观察。高中生则不受情绪和兴趣的制约,能注意事物的细节,能比较全面地、细致地观察,并通过观察,比较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做实验(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电工等等)时,都明显地表现出这些特点。

②感知的精确性、概括性的不断发展。小学生感知的一个明显缺点,是笼统而不精确,不善于区别事物的细致差别。中学生对比事物的正确率逐步增加;理解事物由抽象到具体。

研究表明,初中生视觉感受性比小学一年级学生增高60%以上;高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和听觉感受性都达到了成人水平,有的甚至超过了成人。他们在这方面之所以能不断发展,是由于思维参加到知觉活动中,能够观察到对象的主要本质,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

③感知活动中,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中学生感知活动中的逻辑性知觉,主要表现在:能把学习到的一般原理、原则,与观察到的个别事物联系起来,把所看到的图形和有关几何定理联系起来。

④感知活动中,空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几何、绘画等学科时,除了直观了解,还能在抽象水平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它说明中学生的空间知觉有了新发展。

感知能力是中学生认识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提高他们感知的自觉性,扩大他们感知的范围;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灵活多样的直观教具,使学生产生完整、鲜明、精确、生动的表象,从而发展他们的感知兴趣和能力。

(2)记忆能力的发展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储存反映,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留下的痕迹。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①记得快,尤其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记得比较牢固。曾经有项研究表明,在同样长的时间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记住材料的数量,比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多四倍,达到了记忆的“高峰”。这段时间里记住的诗词,往往终生难忘。

②有意识记忆在进一步发展。小学生的记忆,主要靠老师提出来。中学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步自觉独立地检查记忆效果,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记忆。

③理解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小学生机械记忆占优势地位。到了中学,由于学生知识日益丰富,逻辑思维进一步加强,加上教学内容深刻地反映着事物本质,理解记忆就成为中学生主要的记忆方法。

④抽象记忆日益发展,小学生很大程度上靠具体形象记忆外界信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许多抽象概念,能进行推理、证明,抽象记忆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根据上述中学生记忆的特点,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和发展良好的记忆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

(3)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进行规律性探讨的反映。它是认识能力的核心部分。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①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小学生主要是从具体的形象进行思考。初中生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比如,学习物理时,对“力的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概念,最容易接受的例子是用“马拉车”来解释,即马和车都是施力者,同时它们又都是受力者。

但是,对一些缺乏直观现象作基础的内容,初中生的理解就比较困难。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他们能够用理论作指导,综合分析各种事实,从而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又如,学习化学,在学了卤族、氧族、氮族等非金属元素后,开始学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等理论;接着,以周期律等理论作指导,再去学碳元素以及各金属元素。这就包括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整个思维过程。这个过程明显地表明学生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高度发展。

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着的发展。初中生已不满足教师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描绘和讲解,开始独立地寻求和争论各种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他们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和争论的时期。但还不成熟,有时热衷于片面的、非原则的争论,有时孤立地、偏激地看问题。

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初中生提高了一大步,首先表现在他们能有组织地进行思维,能比较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他们也怀疑、争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初中生那种思维的偏激现象;他们一般不人云亦云,不仅能正确地对待学习材料,还开始思考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