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破碎砝码的妙用
一个商人不慎将一个重40磅的砝码跌落在地面上碎成4块,恰巧每块都是整数磅,后来他又意外发现,可以用这4块碎片做成可以称1到40磅的任意整数磅的重物的新砝码。请你猜一猜,这4块碎片的重量各是多少?
这就是着名的德·梅齐里亚克的砝码问题。这位法国数学家采用“迂回进击”的战术,使问题得到解决。
他是这样演绎的:
首先说明一个结论:如果有一系列砝码,把它们适当地分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能称出1到n的所有整数磅重物(这时这些砝码重量的和也一定为n磅)。另设有一块砝码,它的重量为m磅(m=2n+1),那么原来所有的砝码再加砝码m所组成的砝码组便能称出从1到3n+1的所有整数磅的重物。
因为,原砝码组可称出重量1到n的所有整数磅重物。而原砝码组与重量为m磅的砝码可以秤n+1到2n+1磅的所有整数磅重物。
由此可判定这4块砝码的重量:
第一块砝码取m1=1(磅)
第二块砝码取m2=2×1+1=3(磅)
第三块砝码取m3=2(1+3)+1=9(磅)
第四块砝码取m4=2(1+3+9)+1=27(磅)
用这4块砝码可秤从1到(1+3+9+27)=40磅间的任何一个整数磅重物。
12.你能算出哪一天是星期几吗
如果你要想知道历史上一些重要日子,或是未来随便哪一天是星期几,不翻日历,能计算出来吗?
根据历法原理,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就可以知道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了。
这个公式是:
S=x-1+x-14-x-1100+x-1400+C。
这里x是公元的年数,C是从这一年的元旦算到这天为止(连这一天也在内)的日数。x-14表示为x-14的整数部分;在计算S时,三个分数式只要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略去不计,再把其它几项依次加减,就可得到S。
求出S以后,用7除;如果恰能除尽,这一天一定是星期日;若余数是1,那么这一天是星期一;余数是2,这一天就是星期二,依此类推。
例1: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你可知道1921年7月1日是星期几?
按上面的公式,可得:
S=1921-1+1921-14-1921-1100
+1921-1400+(31+28+31+30+31+30+1)
=1920+480-19+4+182
=2567。
2567÷7=366……5。
所以1921年7月1日是星期五。
例2:1949年10月1日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这一天是星期几?
按上面公式计算,可以知道:
S=1949-1+1949-14-1949-1100
+1949-1400+(31+28+31+30+31+30+31+30+1)
=1948+487-19+4+274
=2694。
2694÷7=384……6。
所以1949年10月1日是星期六。
例3:1984年元旦是星期几?
按上面公式可得:
S=1984-1+1984-14-1984-1100
+1984-1400+1
=1983+495-19+4+1
=2464。
2464÷7=352。
所以1984年元旦是星期日。
13.“奇异的追击”
四只龟在边长3米的正方形四个角上,以每秒1米的速度同时匀速爬行。每只龟爬行方向是追击其右邻角上的龟,问经过多少时间他们才能在正方形的中心碰头。
这就是思维魔术家马丁·加德纳的“四龟问题”。
这四龟在任何时候,始终位于正方形的四个角,四龟的不停爬行,使所构成的正方形越来越小,最后,终于碰头于正方形的中心。
这四龟所行的路线显然不是直线,要直接计算行程,使人感到无从下手。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我们分析相邻两龟的爬行,其方向总是构成直角。前龟的移动并不影响两龟之间的距离,它的移动可略去不考虑。这就相当于前龟停留在一个正方形的一角,而后龟沿着正方形的一边向它爬去。这样,当它们在正方形中心相遇时,各龟的爬行路线长刚好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需要3001=300秒。就是说5分钟后四龟在正方形中心碰头。
14.池塘中的芦苇有多高
陈明和张红、方华在昆明湖中划船,岸边有一棵芦苇露出水面。这棵芦苇有多长呢?这里水有多深呢?小明捉摸了一会,拿出尺来量了量芦苇露出水面的长度是11厘米,芦苇离岸边的距离是3米零1厘米,他又扯着芦苇顶端引到岸边,苇顶正好和水面相齐,陈明高兴地说,我可以算出芦苇的长度和水深。张红和方华感到奇怪:你怎么会算的呢?陈明说:“我叔叔有一本《九章算术》,那是汉朝的着作,离现在快两千年了,前天晚上,叔叔给我讲了其中一个题目,就是计算芦苇长度的。”接着,陈明给他的小伙讲了这个题目。
这个题目是《九章算术》勾股章第六题。题目是:
“有一个方池,每边长一丈,池中央长了一棵芦苇,露出水面恰好一尺,把芦苇的顶端引到岸边,苇顶和岸边水面刚好相齐,问水深、苇长各多少?
设池宽ED=2a=10尺,C是ED的中央,那么,DC=a=5,生长在池中央的芦苇是AB,露出水面的部分AC=1尺,而AB=BD,设BD=c,水深BC=b,三角形BDC是一个勾股形。显然AC=AB-BC=c-b=1尺,AC的长等于勾股形中弦和股的差,称为股弦差,于是,问题就变了:已知勾股形的勾长和股弦差长,求股长和弦长。
由勾股定理得
a2=c2-b2,
那么,
a2-(c-b)2=c2-b2-(c-b)2
=c2-b2-(c2-2bc+b2)
=2bc-2b2
=2b(c-b)
所以
b=a2-(c-b)22(c-b)(1)
c=b+(c-b)(2)
将b,c-b的数值代入(1)、(2)两式,很容易求出水深b=12尺,苇长c=13尺,《九章算术》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概括了这个解法:
半池方自乘,以出水一尺自乘,减之,余,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加出水数,得葭(苇)长。
这段话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1)式和(2)式。
15.怎样寻找最佳方案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追求一种用最少时间、最少劳动达到最好效果的途径。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成果,就是近代应用数字的一个分支——运筹学。我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丁谓的施工问题。
据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北宋真宗年间(公元1015年),京城开封的皇宫失了大火,建筑物被烧毁。宋真宗命丁谓主持修复工程。这种工程比新建要复杂得多,如果没有合理的施工方案,不仅会拖延工期,还会造成巨大浪费。丁谓经过充分研究提出如下方案:把皇宫前的大街挖成一条大沟,利用挖出来的土作建筑材料。再把汴水引入大沟,使外地船只木筏装载建筑材料直抵建筑工地。竣工之后,再把碎砖瓦和垃圾等物填入沟中,修复原来大街,结果节省的费用“以亿万计”。
近代的运筹学中,关于寻找最佳方案已总结了许多方法,让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图表作业法的例子。
秋天,一农户把人力分开,分别负责收割和装运大豆、谷子、高粱、糜子等作物。收割和装运各需工时列表如下:
收割工时作物豆子谷子高梁糜子收割7(小时)3(小时)5(小时)5(小时)装运5(小时)6(小时)1(小时)4(小时)注一种庄稼割完捆好后方可装运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工呢?事实上不应按豆子、谷子、高粱、糜子的顺序,而应按谷子,豆子、糜子、高粱的顺序。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说来可以这样,先把几种活的两道工序列个用时表,然后找出表中最小的一个数,如果这个数在第一项工程中,就把这种活放在最前;如果这个数在第二项工程中,就把这种放在最后。之后便把这种活从表上划掉,然后按照此法重复做下去,就会得出最佳方案。
16.甲比乙多百分之几
乙生产队亩产粮食800斤,甲生产队亩产粮食1000斤,每亩的产量甲比乙多200斤。200斤是800斤的25%,即甲生产队比乙生产队亩产多25%。反过来,乙生产队比甲生产队亩产少200斤,200斤是1000斤的20%,即乙生产队比甲生产队亩产低20%。
如果离开具体例子,在一般情况下,“甲比乙多几斤”,“乙比甲少几斤”,都是用一个算式“甲-乙”来计算的,结果当然一样。但是,“甲比乙多百分之几”,“乙比甲少百分之几”,计算起来却不是单纯的“甲-乙”了。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应该是甲-乙乙;乙比甲少百分之几应该是甲-乙甲。分子相同而分母却是不同的,所以答数也就不同了。
举一个例子,假如只知道甲比乙多25%,没有具体的数量,而要知道乙比甲少百分之几时,我们可以选定乙为标准,即乙为100%。因甲比乙多25%,即甲是125%,于是,
甲-乙甲=125%-100%125%=25125=15=20%,
即乙比甲少20%。这种例子我们日常碰到很多,你不妨自己算算看。
17.怎样把有理数排队编号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一切整数,都可以排队编号,我们已经知道了。
那么,有理数是不是也能排队编号呢?
有理数要排队编号,比起整数来,要复杂得多。因为整数排队,可以按它们的绝对值的大小来分别前后。而有理数呢,就不同了。譬如在相邻的两个自然数2与3之间,就有无限多个有理数。如果仍旧按它们的绝对值大小来排队,是编不出号码的。
能不能想办法把有理数排队编号呢?
也有办法。下面就作一个介绍。
先看一看下面这个表:
1234567……
12223242526272……
13233343536373……
14243444546474……
…………
…………
从上面这个表,可以看出,第一行是自然数,就是分母是1,分子是自然数由小到大的分数;第二行分母是2,分子是自然数由小到大的分数;第三行以下可以依次类推。行数是无限的。这样一个表,就可以包括所有的正有理数了。
现在就可以把这个表上的所有的数排队编号了。排队编号的方法是按照下列的路线:
先从1起,向右到2,然后向左下斜行到12,再向下到13,再向右上斜行过22到3,又向右到4,又向左下斜行……
这样,可以经过所有表上的有理数,一个也不会漏掉。但是,这里有些有理数是重复的。如1和22,33……实际上都是1;12,24,36……等等也是重复的,实际上都是12。所以,在这个排列的表中,要把出现重复的地方去掉。这样得到的是:1,2,12,13,3,4,32,23,14,15,5……这里,13和3之间的22去掉了。15和5之间的24,33,42都去掉了。这样,正有理数的排队就解决了。排队排好,编号就不成问题了。1是1号,2是2号,12是3号,13是4号,3是5号等等。
如果要把所有有理数包括正的、负的和零一起排呢?你就可以自己解决了。
你不要以为这样的排队编号,是一种消遣性质的数学游戏。在数学里,象自然数、整数、有理数这类可以把所有的数排队编号的集合,叫做“可数集合”。另一方面,象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复数(包括实数和虚数)这样的数的集合,就不能把所有有关的数排队编号,这样的集合,叫做“不可数集合”。可数集合和不可数集合的性质和规律是有所不同的。
18.抽屉原则
现在有五本书要放到四个抽屉里去,放法是很多的,有的抽屉可以不放,有的可以放一本,有的可以放二本、三本、四本甚至放五本。但是,随便怎样放法,至少总可以找到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上二本书的。
如果每一个抽屉代表一个集合,每一本书就代表一个元素。假使有n+1或比n+1多的元素要放到n个集合里去,那也没有疑问,其中必定至少有一个集合里至少放进二个元素。这就是“抽屉原则”的抽象涵义。
现在我们班上有54个同学,我说,这54个同学中至少有二个人是同一个星期出生的。你一定会惊奇,我怎么会知道的呢?这很简单,按照我们学校目前招生的情况,学生们的生日不会相差一年,因为一年之中只有53个星期,现在学生有54人,我们运用抽屉原则的知识,把星期作为抽屉,学生作为书本,那么,这53个抽屉里,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至少二本书的,也就是至少有二个同学在同一星期出生。这不是很容易解答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