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光的速度极快,每秒钟3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七圈半。
那么,光的速度是怎样测出来的呢?
第一个用天文方法测出光速的,是丹麦天文学家勒麦(1644—1710)。1676年,根据木星的卫星得到的数据,第一次测出了光的速度。
在地面上第一个测出光速的是法国青年科学家斐索,在1849年,测量光在两个相距7公里的山头传播的时间,利用了一个高速旋转的齿轮解决了计时的困难。测出的数值精确度却不十分理想。
由于光速是一个重要的常数,在科学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后来科学家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物力来测量它。最著名的是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的实验,他在两个相距354公里的山头测量,距离精确到了厘米,使用了巨大的反射镜和强大的光源,以及各种复杂的装置,工程浩大,费时费工。计算也十分繁琐,以至迈克尔逊去世后第三年,数据才整理出来公布于世。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发现,利用激光器测光速,既简便、又精确。原来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利用激光器可以产生颜色极纯的光束,也就是波长都完全一样的光束,这样可以测量出光波的波长数值,再利用原子钟测出每秒钟产生多少个波,两数相乘,就是每秒钟光走的距离,也就是光速。
科学家再也不用为测光速而跋山涉水了。
现代公认的光速值为c=299792458公里/秒,误差不超过12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