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五》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全国人都穿紫色衣服,紫色布匹的价值,竟然比白绢高出了5倍。桓公很担心,问宰相管仲:“我喜欢穿紫衣服,但现在布匹价钱那么贵,而且全国人都争相购买紫色布匹,该怎么办?”管仲说:“那你就别再穿紫色的衣服,同时告诉左右的人说:‘我讨厌紫色衣服的味道’。”齐桓公同意了管仲的建议,当左右的人穿紫衣服前来伺候时,桓公便对他们说:“退后一点!我讨厌紫色衣服的味道。”这么一来,当天朝廷中不再看到紫色衣服的踪影,第二天,城内都不再有紫色衣服出现,到了第三天后,全国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一国尽服紫”,引起紫色衣料价格暴涨。齐桓公对这一风气带来的后果感到担忧,管仲建议他从自己不穿紫色衣服做起。结果成效出奇的好。
这个故事所说的道理,恰如《论语》中所说:“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上之所为,民之所归。”
君子的道德像风,善通人的道德像草,一阵风吹过,草一一定跟着风向一边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下的人会模仿在上位的人。
用眼下的话说,叫做当权者的爱好引导时尚潮流,一个单位的风气往往跟领导者有很大关系。
这不由得我们想起一句古话:“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语出于公元77年东汉名将马援长子马廖的《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此疏后被收入《后汉书》和《资治通鉴》。
《晏子春秋·外篇(上)》则说:“越王好勇,其民轻死。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
《管子·七臣七主》则有:“夫楚王好细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
意思大体相似。都是说,国王喜欢勇者,民众大都轻死好斗。国君喜爱细腰,为减肥而饿倒的便络绎不绝。
《战国策》楚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有关“楚王好细腰”一事的最早记载:楚威王听了莫敖子华对过去五位楚国名臣光辉事迹的介绍后,羡慕不已,慨叹道,“当今人才断层,那里能找得到这样的杰出人物呢”。于是莫敖子华讲了如下的故事:“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
意思是:从前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细腰,大家都节食减肥,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来,非要扶着墙壁不可,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于车轼。谁都想吃美食,但人们都忍住了不吃,为了腰身纤细,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
莫敖子华接着发挥道,臣子们总是希望得到君王的青睐的,如果大王真心诚意喜欢贤人,引导大家都争当贤人,楚国不难再出现像五位前贤一样的能臣。
冯梦龙《智囊全集·术智部·谬数卷》“王导”条讲述了两个同样的例子:王丞相善于国事。初渡江,帑藏空竭,唯有练数千端。丞相与朝贤共制练布单衣。一时士人翕然竞服,练遂踊贵。乃令主者卖之,每端至一金。
谢安之乡人有罢官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唯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一中者捉之。士庶竞市,价遂数倍。此即王丞相之故智。
东晋初年丞相王导善于掌理国政。初渡江时,国库空虚,府库只存数千匹丝绢。王导于是与朝中大臣商议,每人制作一套丝绢单衣,一时之间,官员及读书人竟相仿效,于是丝价暴涨。王导接着下令管理府库的官员出清丝匹,每匹售价竟高达一两黄金。
东晋宰相谢安的同乡辞官回乡,临行前向谢安辞行。谢安问他回乡的旅费可曾筹妥,同乡回答:“手上没有现金,只有五万把蒲葵扇。”于是谢安随手拿了其中一把扇。没几天,士人百姓争相购买,于是扇价高涨。这也是仿王丞相的做法。
南唐后主李煜喜欢小脚女人,宫里宫外一窝蜂缠足邀宠。
宋徽宗喜好绘画和书法,而且造诣很深,其院体花鸟画和瘦金体书法,史有盛名。北宋初,宫廷中就有了翰林画院;到徽宗时,画院发展到极盛。蔡京极力迎合,竟然成了当朝书法四大名家之一。
美国总统里根喜欢穿中国天津制造的高级T恤衫,于是天津高级恤衫1980年的进口量达到2万打;1981年,增加到7.4万打。而1979年开始进入美国市场时订单只有4000打。
由此可见,领导者实际行动的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是何等之大。上面提倡什么,爱好什么,下面就会流行起来,蔚然成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喜欢什么,下面必定变本加厉。
二、慎其所好
傅红春先生在《领袖与大众的互动模式》一书中评论说:“领袖与大众的互动模式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国家政治领袖的个人生活偏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发生的效应。在中国两千年前著名的‘齐桓公服紫’的典故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领袖与大众互动模式的这种特殊表现:近臣以服紫作为迎合君壬的权谋之计——政治效应;紫色衣服供不应求,价格远远超出其他颜色的衣服——经济效应;风尚以服紫为美——文化效应。”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二三个效应中,最严重也最可怕的是政治效应。
因为“近臣以服紫作为迎合君王的权谋之计”——清楚了解领导者讨厌什么时,部下就会将这些缺点掩饰起来,而领导者若表明自己喜欢什么,部下也会为了迎合、假装自己有如此能力。所以说,领导者的好恶感情若表现出来,部下便会加以利用,以获得机会。
基于此,在《韩非子·二柄》中,韩非子也引用了“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的典故。
在这两个故事之后,韩非子紧接着又举了两个例子:“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
齐桓公心性妒忌而爱好女色,所以竖刁自行阉割以便掌官内宫(也就是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此公够狠!);齐桓公喜好美味,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去进献。燕王子哙闻贤者之名便加以重用,了解了这个状况的重臣子之,便假装自己为贤士,扬言国家让给他他也不接受。
结果是,子哙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不但欣然接受,还夺走了整个国家,子哙也在叛乱中被杀。坚刁与易牙夺得实权,齐桓公病死后,蛆虫爬满房间才被发现。
在《向韩非学管理》中,王山先生对此大为感叹:韩非的文章是在讲为君之道,举的例子结果是相当惨痛——国破家亡。现在的职场做领导虽没有丢性命的危险,但下属阳奉阴违的情况还是有的。我们都在唱“让世界充满爱”,韩非却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感觉阴暗了一些,但确实是事实。这也正是韩非的理论不容易所谓的正道流行的原因。
他接着又问了一句话:“在职场上由下看上者,看得很清楚,由上看下者就不是如此了。这种说法很多人都知道,但作为领导者又有多少在注意这个问题呢?”
是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干部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的社会行为,有的时候甚至事关国计民生、党风政风。因此,干部对所“嗜”、所“好”不可不慎。所谓“不可不慎”,就是要一言一行必须充分考虑对下级和群众产生的影响,就是要对自己的爱好有所节制、有所隐藏,不要轻易“示好”,以免给人以可乘之机。
具体说,及时要努力做到“三慎”:
第一,慎“选”所好。要把自己的所喜所好和理想信念紧密相连,把业余爱好与修身养性、增强党性一致起来,不断升华爱好的境界。
第二,慎“露”所好。要善于把个人爱好隐藏起来,尽量不让外人知道,谨防被人利用。因为如果把个人爱好带到工作圈子,过分张扬,甚至到处“示好”,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理解为“示意”,他们就会利用这种爱好大做文章,投其所“好”,使其在浑然不觉中放松警惕,慢慢成为他们的俘虏。赖昌星的“名言”就是警钟:“不怕领导廉洁,就怕领导没爱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就是明证。
第三,慎“待”所好。兴趣爱好只是工作之余的调节,万不可喧宾夺主,沉湎其中,甚至上瘾成癖。所以要把住情趣爱好的底线,把握适度,勇于放弃。
三、喜怒不形于色
《韩非子·二柄》中曾经感叹:“要选用人才时,领导者常常会为两个问题烦恼。如果任用有能力的人,担心那些有才能的人会威胁到领导者的地位;可是,如果良莠不齐一同任用,工作又不能顺利地开展。如果领导者积极表示要任用有才干的人,部下就会表现出超过实力的样子,以迎合领导者。这么一来,部下的实力无法正确,而不能正确掌握部下的实力,也就无法辨别他是否有才能。”
怎么办呢?
韩非给出的答案是:“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韩非子·二柄》)——“领导者不表现好恶,部下便露出真面目,部下露出真面目,领导者便不致于被蒙蔽。”
意思有两层:
第一,领导者绝对不能表露出好恶的感情,要经常维持稳定的情绪。
第二,领导者要正确掌握部下的真实状态,这是维护地位安全的关键。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不形于色”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意思是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不轻易表达自己的好恶。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讲的是行为控制。
韩非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主者,利害之貂毅也,身寸者众,故人主共矣。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外储说右上》)他的提醒是,领导者是决定下属利害的中心,由于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和权势,众人追求利益的欲望就像辐条射向车载一样投向他,也难免会派生出一批为数不少的阿谀逢迎之辈。如果领导者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轻易表现出来就会被属下利用而投其所好,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制造各种假象,以迎合“上司”的不同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摆脱假象的蒙蔽和困扰,领导者就必须懂得从行为控制人手。
那就是,只有“隐藏好恶”,才能“洞烛真相”——领导者只有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爱恶之情,尤其去掉一切偏私,下属才没有空子可钻,自然会露出本来面目。
这样,领导者才能避免“易被蒙蔽”的被动局面。
“去好去恶”作为一种行为控制的办法,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对当今各级领导者而言的确有借鉴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