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为官治事养心
48007100000006

第6章 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2)

韩婴《韩诗外传》里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记载:“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刘向在《说苑·正谏》理,结合历史故事对这个记载进行了丰富和引申: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而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准备攻打楚国,并明确警告群臣:“谁敢劝阻就处死谁!”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想劝阻又不敢,便想出一个办法:连续三天一大早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打湿了他的衣鞋。吴王怪而问之,侍卫说:“后园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在树上吸饮露水,却不知有只螳螂就在身后;螳螂弯起了前肢,想扑上去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吴王已经有令在先,再要提反对意见就不能硬碰硬,不然你是找死,只能顺着来。少孺子的做法叫做“顺手甩”。

刘向《新序·刺奢》里有个“许绾谏魏王罢台”的故事:魏王将起中天之台,令敢谏者死。许绾负操锸见王曰:“臣愿加一力。”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王曰:“何若?”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是,其趾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为台址。必先以兵伐诸侯,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而外,又定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台具已备,乃可以作。”魏王嘿然无以应,乃罢起台。

魏王欲建造一座高台,取名中天台,意为直插云天的高台。为了避免大臣谏阻,下令曰:“敢谏者死。”许绾得知此事后,求见魏王:“听说大王要建中天台,臣愿助一臂之力。”魏王十分高兴,问他有何高见。许绾说:“臣听说天离地有一万五千里之高,即使按一半计,这座台也要高达七千五百里,占地至少要八千里。魏国全部土地当然不够建台之用。大王一定要建此台,必须兵伐诸侯,攻占其地。如果仍然不足,还要攻伐四夷,尽占其地,才可以满足需要,否则就不能称中天台。八千里之外,才能作为农业耕地,其收入足够大王建台之费用。请大王立即行动,兵伐诸侯。”魏王听了这些话,无言可答,建台之事只好作罢。

魏王不务正业、不思进取,搞歪门邪道,要劝谏他醒悟,只能顺着捧起来,捧起来再摔下去,摔疼了他才能醒悟。许绾的做法叫做“顺口溜”。许绾用“顺”的办法,机智地阻止了魏王建台行动,使魏国的财力免遭耗费,百姓免受劳役之苦。

4.说话的禁忌

说话讲究一个“慎”字。

话不轻出,言必有据。

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君不密则失其国,臣不密则失其身”。泄露机密会使你遭受致命的打击,所以君子是谨慎守密而不泄露机密。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生活中许多悲剧,都是说话不慎带来的。谨言慎行是明哲保身之道。所以既不要随便向人倾吐自己的心事,也要善于为他人保守秘密,因为这是为你自己铺路。

林语堂先生在《说话的艺术》一书中说:“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盾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

认真体味先生这一段话的意思,笔者觉得说话“慎”有三原则:第一,能不说话时不说话。

“言多必失,多言必败”。多说招怨,瞎说惹祸。

《五灯会元》卷十八:“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绝毫绝厘。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填沟填壑。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纵使心头思绪波涛汹涌,面上也要做到波澜不惊;心中有沟壑万千,表面稀松平常;深藏不露,小心翼翼。重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有阴计而不外泄,也才能得到命运的垂青,成就一番功业。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凑到朋友耳朵边,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这个秘密吗?”对方非常爽快地回答:“当然能。”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他的朋友会心一笑。

第二,能少说时少说话。

《素书》说:“高行微言,所以修身。”人思考得越少,话就越多;而思考得越多,话就越少。聪明而又有涵养的人,往往崇尚行动多于言说。如果具备解决事情的能力,那么他的实际行动往往比嘴边的夸耀更能说明问题。与此相对的就是所谓的言行不相顾,只会夸夸其谈而没有与之对应的行动。这种“高言寡行”的行为不仅会妨害到自身的修养,也会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

儒家历来崇尚质扑,强调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反对花言巧语、文过饰非。《论语·学而》中,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论语·里仁》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认为:“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讷”字包含了语言朴实无华、微言慎行的意思。

《墨子》记载: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疲,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第三,少说话时说好话。

并不是一出口说话,就对所有人都恭维和阿谀奉承,而是要说心灵深处的衷心之话,要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要说能激励、启迪、温暖人心的话。

三、交友有道

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领导干部,即便是再高级别的官员,也有私生活,也要有朋友。皇帝还有穷朋友呢。对于干部来说,交朋友有这么几个问题要注意。

1.“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曰:“友也者,友其德也。”(《孟子·万章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两个人相交,重要的是有相同的追求、相同的信念,不然必定是渐行渐远。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友直、友谅、友多闻,是结交对我们有帮助的朋友。“友直”是结交耿直的朋友,属诤友类;“友谅”是结交心胸宽广的朋友,善于理解别人原谅别人,属于内心淳厚类的朋友;“友多闻”是结交知识比较渊博有才华的朋友。孔子将这三种人列为对个人有助益的朋友。

另外还有几种对自己无益处,甚至有危害的朋友,“便辟”就是脾气古怪,个性强烈或者是软硬不吃,很难相处;“善柔”就是个性软弱依赖性太强,没有主见,也可以说成是见风使舵;“便佞”是专门溜须拍马,欺弱怕强。

从文字上看来,这是孔子在教诲弟子交友原则,事实上我们举一反三,在机关当干部也好,在公司做员工也好,朋友之间都要按照“友道”相处。

在《孔子家语·六本》里,有一个“慎其所处”的经典论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摆满芳香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鱼的市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

“观其人但观其友可也”。一个人有没有前途不用看他自己怎么样,看他交什么样子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了。

大音乐家贝多芬说过:“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古希腊剧作大师欧里庇得斯也说过:“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中国老太太在讨论谁家孩子不成器时总会说:“你看看他认识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人!”

战国时,燕昭王想要富国强兵,向郭隗请教招贤之策。郭隗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也就是说,想成帝业的人以贤者为师而相处,想成王业的人以贤者为友而相处,想成霸业的人以贤者为臣而相处,亡国之君视贤者为奴仆而相处。

南朝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里有个“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视为瓦石,而华歆拾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他们同席读书,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