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技巧,大体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外,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对内,善待自我;对工作,正确自处。
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是做人的重要技巧。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全球伦理”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6000多种语言,2500多个民族,196个国家(李肇星,2007年4月21日,中国传媒大学),繁多的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要实现和谐共处,就必须有一个能取得广泛共识的“公共法则”,这个“公共法则”就叫做“全球伦理”。
那么什么是“全球伦理”呢?
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为纪念第一届“世界宗教议会”召集100周年,来自世界上120多个宗教团体的6000余名代表在芝加哥召开了“世界宗教议会”第二次大会。经过长期讨论和反复修改,通过并签署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定为“全球伦理”,并指出“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
基督教著名自由思想神学家孔汉思(Hans Kung,又译汉斯·昆)最早提出全球伦理构想,并倡言:“没有世界伦理,则人类无法生存。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则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则没有宗教和平。”“全球伦理”这一概念得到世界上各种不同学术团体的广泛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可看成是孔汉思倡导和推动的结果。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数人理解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在笔者看来,毋宁解释为“人应当以对待自身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简单平常,常常被人忽视,但它却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获得事业成功的法宝。
3.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两大法则: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
“黄金法则”出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这条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正面。
“白金法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人之一和最受欢迎的商业广播讲座撰稿人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与人力资源顾问、训导专家迈克尔·奥康纳博士研究的成果。其精髓在于“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这条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面。
遵照“黄金法则”行事,意味着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你首先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其言外之意是,我们大家都是毫无差别的,我想要的或希望的也恰恰是你想要和希望的。
遵照“白金法则”行事,则意味着从研究别人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自己行为,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才能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
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全球伦理”,去经营人际关系,有以下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说话有谱
经营人际关系最重要的问题是说话。
经营人际关系离不开交流,交流就离不开说话。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最重要的沟通和交流工具,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日常交往还是工作场合,语言都表达了人们的感觉、感知和感情,有时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会产生无法预料、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比如那个著名的笑话《请客》:
有一人宴请宾客,张三、李四、王五都到了,只有赵六未到。他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听到这话,张三心想:“该来的还不来,那么我是不该来的来了?”于是告辞而去。他很后悔,连忙解释:“不该走的怎么走了?”李四心想:“不该走的走了,看来我是该走的没有走!”也起身告辞。最后只剩下一位多年的好友王五。王五责怪他说:“你看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他辩解说:“其实我说的不是他们。”王五一听顿时心头火起:“不是他们!那一定是我了!”于是也走了。
说话,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情操、反映一个人的教养素质、反映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智慧。
孟子善辩,好战的梁惠王甘拜下风;晏子博闻强识,善于辞令,赢得了楚王的尊重;唐雎受托于危难,凭着睿智的语言和胆识迫使秦王就范。美国的一位官员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周总理脸带微笑地回答:“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邓小平绵里藏针,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及香港问题时,说话有理有节,让铁娘子失态摔跤。
一个人说话,总不能肆无忌惮、信口开河吧?你得有点谱,这个谱,就是学问。说话的学问,就是说话的原则、方法、技巧和禁忌。
1.说话的原则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意思是当责备别人的缺点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他人是否能承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要求太高,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做到。也就是说,批评人要让人受得了,教导人要让人跟得上。
这句话,可以作为说话的原则。
儒家在人际关系上最讲究“恕”的观念,“恕”就是宽恕、原谅。“恕”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智力和承受力,能否接受你的教诲或批评。对方接受的能力有限,你的批评或教诲实际上是零。期望太高,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不顾实际填充别人装不进去的东西,不考虑实际效果,这是责人或教诲时所不足取的。
请记住:“对牛弹琴”,责任在弹琴的人而不在牛。
“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教育人时他在低处,如果你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空发议论,他就很难领悟。你一定要走到他那里,领他走过来。干部教育下属,也要多从对方考虑,有阶段地进行。要讲究方式方法,力求符合人的接受心理,不用粗暴的方式来处理,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婉转灵活,耐心感化,强调自省和自觉。
人们常说,谁谁人缘好。其实,人缘好最重要的就是宽以待人。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干部,都要关心事物的本质,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人身攻击上,也不是仗势逞权上,这样无论是批评还是教育他人,都会有较好的分寸感,也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工作中免不了批评和斥责。但如果处理起来不讲方法、不讲效果而图一时之愤,攻人之恶太严,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势必引人忌恨,也不利于团结和教育他人。从事领导工作,要坚决避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把自己推向与他人势不两立的境地,而是事事留有余地,考虑后果,适可而止,不走极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容不得别人的过失是一种苛刻。
所以,《围炉夜话》里说:“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王懋《野客丛谈》云:“君子之治小人,不可为已甚,击之不已,其报必酷。”意思是,君子对付小人,也不可逼迫得太过分;若逼迫到绝境还不肯罢休,很可能将来会遭到残酷的报复。
在《智囊全集·明智部·亿中卷》“范纯仁”条里,冯梦龙举例说:“神龟之间,张仲瑀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清品。一时武人攘袂扼腕,至无所泄其愤。于是羽林武贲几千人至尚书省诟骂,直造仲璃之第,屠灭其家。群小悉投火中,及得尸体,不复辨识,唯以髻中小钗为验。其受祸如此之毒!事势相激,乃至于此,为可伤也!庄子谓刻核太过,则不肖之心应之。今人徒知锐于攻击,逞一时之快,而识者固深惧之。”
北魏孝明帝神龟年间,张仲璃负责考核人才,决定官员的升迁贬抑。他利用这个职权全力压抑排挤武人,不使他们进入清流官品。一时武人愤怒,而无法发泄。于是羽林军勇士聚集了几千人,骂到尚书省,又直冲张仲踽府邸,杀了他的全家,不论老小全都丢人火中。等找到尸体时,已经不能辨认了,只能通过发钗来辨认。他之所以受到这样狠毒的报复,就是因为逼人太急而激发出来的。
庄子认为,果核刻得太深,就会出现不坚实的心。现代人只知猛锐攻击,逞一时快意,而真正有见识的人却很忧心。
2.说话的方法
关于说话的方法,孔子讲过一句话:“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一个人想要劝朋友如何如何,应该用什么方式?一般是忠告,忠言相告,善言引导。但有时忠告得太理直气壮,不得分寸,让朋友下不来台,也会适得其反。所以,于丹说:“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笔者曾认真揣摩和体味于丹教授的这一段话,觉得说话的方法应该有这么几点:多说顺耳忠言;
让对方明白好意;
选择适当场合和方式。
这三点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问题:“分寸”和“距离”。
分寸的把握十分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要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掠夺”,强制性的控制对方。
距离产生美。要和你的朋友保持弹性,和同事保持适当距离。适当的距离和人格的独立,实际上也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但是,作为一个官员,官场上朋友之间的规劝恐怕不是这么简单的。
例如曾国藩和周寿昌:
周寿昌结交甚广,官位虽不过一翰林院侍讲学士,然交游遍及王公大臣,是湖南京官中的百事通。出自他的消息,十之八九是可靠的。但周寿昌又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有次在妓院,与妓女饮酒赋诗弹唱,差点被人告发,曾国藩以前辈身份声色俱厉地将他责骂一通。周寿昌嫌曾国藩太拘谨,曾国藩也怕以后受周寿昌的牵累。从那以后,二人往来就不多了。周寿昌通报出这个绝密消息,使曾国藩大为感激。
——唐浩明《曾国藩·血祭》第三章第五节
3.说话的技巧
说话的技巧归结起来就一个字:“顺”。
看了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笔者大为感叹:原来,一个处在母亲和妻子夹缝中的男人,原来是可以这样说话的。
冯梦龙《智囊全集·语智部·善言卷》里有解缙“顺”着说话的故事:解缙应制题“虎顾从彪图”,曰:“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文皇见诗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于南京。文皇与解缙同游。文皇登桥,问缙:“当作何语?”缙曰:“此谓‘一步高一步’。”及下桥,又问之,缙曰:“此谓‘后面更高似前面’。”
成祖宠爱高煦,立太子不决。明朝时解缙受成祖诏命为“虎顾众彪图”题诗,诗句是:“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成祖看了诗句,不由百感交集,立即命人到南京迎太子回宫。有一次成祖与解缙一同出游,成祖正过桥,一登上桥阶,就问解缙这情景该怎么形容。解缙说:“这叫一步高过一步。”等到下桥时,成祖又问同样的问题,解缙说:“这叫后面更高似前面。”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里有个“晋文公烤肉”的故事:文公之时,宰臣上炙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之曰:“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为以发绕炙?”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砥刀,利犹干将也,切肉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脔,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火尽赤红,而炙熟而发不烧,臣之罪三也。堂下得无微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晋文公很喜欢吃烤肉,有一天吃烤肉时,竟然发现肉上有一根头发。晋文公大怒,召来厨师,欲治其罪。厨师连连磕头,说自己犯了三条大罪:“一是把刀磨的飞快,却没能切断这根头发;二是仔细把肉穿到签子上,却没有看到头发;三是炉火把肉烤熟了,却没烧掉头发。”于是晋文公明白了,这是陷害。
主人盛怒之下,厨师是不能辩解的,他只能用“顺”的办法解脱困境、洗清冤屈。厨师的做法叫做“顺毛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