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播音主持艺术10
48045500000047

第47章 当前方言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使用现状及影响研究(2)

三、方言类节目影响研究

(一)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受众调查研究

陕西方言音韵独特,影响广泛,方言作为“一方之言”,是一种文化。像不同种类的语言一样,每一种形式的语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等信息;含义丰富深刻,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朴素的表现形式。

自1955年10月中国开始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中国内地唯一的官方语言以来,除了少量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广播(诸如粤语、客家话、闽南话、沪语等),方言逐渐失去其地位并开始在媒介有隐退之势。近些年,广播电视节目中几乎全是普通话节目,偶有几档夹杂着方言的节目和电影人物对白。伴随着娱乐元素的激活和发展,方言节目也以一种新的姿态走向电视荧屏。那么,方言节目是否应该存在?又有多少受众能够接受认可它?

(二)关于《都市碎戏》和《碎戏碎事》的几点思考

鉴于陕西地区以方言制播的广播电视节目众多,在此我们仅选取《都市碎戏》和《碎戏碎事》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栏目进行分析。

1.方言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不论是《都市碎戏》中部分主人公的人物对白,还是《碎戏碎事》中主持人的主持词,其陕西方言都明显不够标准。交流中语言生硬,甚至让受众听起来感觉很别扭,听感上既想往陕西方言贴近,又想往普通话靠拢,没有音韵美。

2.制作群优胜劣汰

《都市碎戏》从2005年4月开播至今,收视率走了一个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2006年4月收视率仅为4.58,相对于之前的高收视率来说走入了一个相对比较明显的低谷。2006年4月节目收购最高价为1.1万元,有13部仅为0.8万元。

共有22家影视公司的节目播出,其中“飞龙影视”的制作水平相对较高,两期节目均进入了本月前五名。而“星光科技”和“今朝影视”各有两期节目,但成绩均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2006年陕西市场碎戏制作群明显增加,《百家碎戏》以“克隆版”姿态出现,对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收购价一降再降。据了解,最低的影视公司每部戏只能收到0.6万元,直接影响了剧目投资再生产的质量。因此,节目制作公司要从选题入手,在丰富内容、严把演员关、增加悬念、包装艺术性的唯美画面等角度进行创新。

3.提升人文气息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所面临的主要病症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为:a.引导不当,b.主体缺失,c.品位无味,d.关心不切等。人文精神是创作主体的人文精神,主体旁落则人文精神就失去了容身之所。

《都市碎戏》中的节目应该有哲理,有启发,有反思,让人看了耐人寻味。编剧的创作方向应该适当转变,应避开婚外恋、第三者、打架、骂人、吵闹等剧情的窠臼,大量的对白脏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足球场上的“陕骂”,无形之中降低了陕西人的品位和素养,起到了负面影响;说到减少节目内容雷同,力求创新,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软新闻中提炼主体,丰富框架,从而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受众在传递信息、分享知识中获得愉悦、受到感染,雅俗共赏,提升品位。

4.丰富谈话主题内涵

语言传播要通过不同品位的节目达到服务受众、引导受众、鼓舞受众的传播目的。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也渗透在不同品位的节目中,从文化层面上节目可分为三大品位:通俗品位、平实品位和高雅品位。《碎戏碎事》聊天谈话节目属通俗品位。它是一种文化娱乐,易感受、可参与、较宽松、不拘束。该节目中请到的嘉宾一般由主要演员、编剧、导演和热心观众组成,但是谈论话题较分散,不集中,并且经常和剧目没有关系;预热时间长,进入正题慢;所以会出现“没话说不出,有话说不完”的尴尬局面,甚至主持人突然冒出插播广告等间歇性停顿,影响了话题讨论的连贯性和受众思考、参与的愉悦感。建议主持人与嘉宾要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尽量配合默契;讨论内容可以涉及提高观众鉴赏能力和解读碎戏内涵等艺术角度,真正利用节目资源,实现更好的互动交流。

四、方言类节目将何去何从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字轻重或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含义就会有所不同。那么,陕西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将何去何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呢?

(一)方言类节目存在的合理性

从传播学角度来讲,方言节目属于离受众最近的第一层面,方言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和区域,是圈子内交流传播共同使用的工具。它的信息传播速度是最快的,保持冗余度的稳定性是最好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方言节目代表一种情感的契合和归属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从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诗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方言负载的情感积淀是何等的深厚。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种表征,对受众有一种潜在的令其主动接纳的心理暗示,能在与受众的交流中迅速获得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群的文化认同。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的维系和情感的共振。

从新闻学角度来讲,陕西方言节目大多和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不密切。它的时效性不强,但更能激发受众的审美情趣和评价功能。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方言节目更符合“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观众),它不但可以消遣娱乐,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而且可以获得一种角色的认同和身份的确定。

从语用学角度来讲,方言节目可以避免普通话带来的隐性弊端,适量减少节目的空洞、单调、模式化和主持人的港台腔、背稿等诟病,更好地实现像人际聊天一样的交流,真实感大大加强,它是对普通话的鲜活补充。

(二)方言类节目发展的局限性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没有一定的规范化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共同。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36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2005年9月10日《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公约》对主持人语言进行了规范,禁止使用方言播报;2006年3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明确表示,非经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各级广播影视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节目。

以上规定使方言节目的生存面临危机:

首先,方言节目在夹缝中举步维艰——一方面是高收视率的追求,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政府推广普通话五十多年,13亿人口中会说普通话的占53%,面对语言文字战役的初步成果,方言节目的路径眼看将会越走越窄。

其次,方言节目作为一种地方节目,虽然市场较为固定,但是受众范围狭小,限制了其发展空间;而节目在吸引了本地受众的同时,也遭到了非方言受众的排斥。语言的晦涩难懂,挡住了外来游客及本地外来者的兴趣,“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不利于西安古城城市的开放和凝聚力的增强。

再次,方言节目不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有专家指出,当陕西方言版《猫和老鼠》中“老皮”和“碎子儿”这两个词充斥校园的时候,已经为普通话的语言学习环境敲响了警钟。

最后,方言类节目的语音发音很重要。是否标准影响了其传播致效,形成不标准的方言“气候”对经济流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利,容易造成沟通障碍;语言缺乏规范度,交往功能大打折扣。

(三)控纵有度,合理化改造的相互促进是方言节目的出路

方言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一方之言”角度讲,它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应当保留方言类节目。不管怎样它已经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它的崛起是符合传媒规律的,是频道走向专业化和细分化的结果,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一种反抗;它的存在并不会对普通话节目构成任何威胁,因为无论是从政策角度,还是市场、受众等角度,普通话仍然是语言的主流和急先锋。正是方言生动鲜活的语言表现力,才能更好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乡土气息和人文魅力。

传播民间文化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职责。按照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的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方言还是民间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都是前人生活经验、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传播正是保证这种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在大众传播占主要地位的当今社会,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众传播媒介起着更加突出的作用。

因此,方言节目作为方言的载体,承担了方言窄众化传播的责任。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基础,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普及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尊重方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何才能维持方言的生态平衡?关键是要尊重方言,顺其自然发展它,使其能与普通话双轨同行;在文艺演出和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如果若干年后需要我们像保护濒危物种一样去保护方言,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多样文化百花齐放才是社会进步的常态。

如何实现对方言节目的合理化改造?普通话节目与方言类节目在频道定位和栏目策划的基础上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在数量上,单从陕西地区来说,省级卫星频道保留一档精品方言栏目,其他频道保留两到三档方言节目为好,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优胜劣汰等方式决定取舍问题。地市级台由于资金技术和受众市场等因素,集中精力办好一档方言节目是明智选择;综合经济和地域因素,关中比陕南和陕北开办方言节目更有优势;在管理上要严把质量关,建立考评制度,定期组织培训,扬长避短,灵活而不失严谨。

在改造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新闻节目,特别是政治性的硬新闻,不要使用方言进行播报,否则将会失去严肃性和可信性;方言节目要配合汉字字幕共同使用,对陕西方言里的俗语、俚语等字幕中要有括号注释;少儿频道不宜开设方言类节目,要完全实现普通话。地方儿童的成长环境更容易受到方言的熏陶,规范青少年的电视语境,倡导语言的纯洁与健康是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全国角度来讲,56个民族各有特色,少数民族地区要以地方方言为主,普通话为辅;应保持其民族特性,尊重文化心理和民族语言自豪感。

五、结论

自1955年10月我国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中国内地唯一的通用语言以来,方言的地位日益式微。尤其近些年来,广播电视中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普通话节目,偶尔有几档夹杂着方言的节目,也往往以搞笑的形式出现,而且成为专家学者争议的对象。但是,随着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方言节目也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荧屏上。

我们应该看到,不论是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还是方言电视节目,都不应该一刀切,可以在政治上寻求统一,在技术上寻求规范,但一定要保护文化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于方言作品,应该让市场和人民手中的遥控器来选择它的生存。如果一定出于普通话推广意义的考虑,管理者可以给节目制作人以明晰的制度规定,在播出时段、节目长度和节目比例上做出量化的限制,让方言与普通话在一种“度”上取得平衡。

双语制下的陕西广播电视。普通话对方言产生影响,方言对普通话起补充作用;二者同化与同进,方言对普通话实现有益调剂;陕西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引导,弘扬秦风秦韵秦文化。

广播电视是一门视听相结合的艺术,既有立体的声音又兼具动态图像,使观众沉浸在声画合一的境界之中,它有着报纸、图书、杂志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与普通话推广相悖的方言节目,我们要管理与收束相结合、限制与发挥相结合,避其劣取其优,共同撑起陕西乃至中国电视业的美好明天。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