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句典:青少年必读的人生指南
48056000000009

第9章 人生智慧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痛苦,有挣扎,有胜利,有狂欢。只要踏上生活的旅途,就会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境地。应该怎样避免逆境?应该怎样面对未来?这就需要智慧,需要思考。在人生智慧方面,古代先贤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精神食粮。可以说,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和浩瀚史籍等等,是我们取之不尽的丰饶宝藏。

原文: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尚书?洪范》)

句解: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足,三是健康安宁,四是天性好德,五是高寿善终。

原文: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句解:人不要只从水中观照自己,而应当从民情上进行察看。

原文: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

句解:只有天地是万物的本源,只有人是万物中的精灵。

原文: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尚书?泰誓上》)

句解:力量相同的以德行度量,德行相同的以道义度量。

原文:于安思危,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于老思行。(《逸周书?程典》)

句解:安全时要考虑到危险,行动开始时要考虑到结果,对目前的事要考虑详备,对遥远的事要考虑当前,年老时要考虑到身体力行。

原文:若农之服田,务耕而不耨,维草其宅之;既秋而不获,维禽其飨之。人而获饥,云谁哀之?(《逸周书?大开武》)

句解:如果农夫耕田,仅仅耕种而不锄草,任凭杂草在田野中滋生;到了秋天不去收获而任凭禽兽享受收成。这种人遭受饥饿,谁会可怜他呢?

原文: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逸周书?武顺》)

句解:天道尊崇左方,而日月则向西行;地道尊崇右方,而水道却向东流;人道尊崇中间,而耳目却被心所役使。

原文:惟祸发于人之攸忽,于人之攸轻。(《逸周书?芮良夫》)

句解:祸患的产生往往在于人的疏忽之时,往往在于人的轻佻之时。

原文: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逸周书?芮良夫》)

句解:如果用言辞来判断人,那么人们就会修饰自己的言辞;如果用行为来判断人,那么人们就会尽力做事。修饰言辞毫无用处,尽力做事则有成效。

原文: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庄公二十四年》)

句解:男女有别是国家重要的法度。

原文: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僖公九年》)

句解:对国家有利的事,知道了没有不去做的,这是忠诚。

原文: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成公十三年》)

句解:仅遵礼法不如谦恭崇敬,竭尽力量不如敦厚笃实。

原文: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二十三年》)

句解:祸与福没有进入之门,都是人自己所招致的。

原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昭公二十五年》)

句解:礼仪是上天的经纬和规则,是大地的准则,是百姓的依据。天地的经纬和规则,百姓事实上都在遵循。

原文: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下》)

句解:百姓由于辛劳就会想到节俭,想到节俭善良之心就会产生;如果安逸就会放荡,放荡就会忘掉善良,忘掉善良邪恶之心就会产生。肥沃土地上的人之所以不能成才,是由于放荡的缘故;贫瘠土地上的人之所以没有不心向道义的,是由于辛劳的缘故。

原文: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句解:选择幸福不如选厚重的,选择灾祸不如选轻微的。

原文: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句解:天道对人不会有所偏爱,只降福给品德高尚的人。品德高尚是福泽的根基,不具有高尚的品德而福泽隆盛,仿佛没打好地基却建筑高墙,不用多久就会倒塌。

原文: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大戴礼记?武王践祚》)

句解:恭敬超过怠慢的吉祥,怠慢超过恭敬的灭亡,道义超过私欲的顺利,私欲超过道义的凶险。凡事不能自强就屈服,不恭敬就立身不正。屈服的必然灭亡,恭敬的万世吉祥。

原文:安乐必敬。(《大戴礼记?武王践祚》)

句解:身处安乐之中,一定要有恭敬之心。

原文: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礼记?中庸》)

句解: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能够知道君子之道;至于道的精微玄远,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知。普通男女虽然才能低下,也可以实行君子之道;至于道的高深微妙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能。天地如此广大,人对天地还有所遗憾。因此君子之道说到广大处,天下没有人能载得起;说到微小处,天下没有人能剖得开。

原文: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礼记?中庸》)

句解:日常的行为要保持品德,日常的言论要保持谨慎。做得不够的,不敢不勤勉努力,品行超过他人要保持谦虚不敢用尽。言语要顾及行动,行动要顾及言语。

原文: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春秋?管仲《管子?形势》)

句解:对当今有所怀疑,就应考察古代;对未来无法预测,就应回顾以往。世间各种事情的发生,原因不一而同归一理,古今是一样的。

原文: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春秋?管仲《管子?牧民》))

句解:对国事毫不懈怠,民众就不会有怨恨之心。

原文:得人者,卑而不可胜。(春秋?管仲《管子?侈靡》)

句解:深得人心的人,即使身份卑贱,也不可战胜。

原文: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春秋?管仲《管子?白心》)

句解:强大而骄傲的人就会损失力量,弱小而骄傲的人就会快速灭亡。

原文:强者折,锐者挫,坚者破。(春秋?管仲《管子?法法》)

句解:过于强大便会挫折,过于锐利便会折断,过于坚硬就会破裂。

原文: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春秋?管仲《管子?立政九败解》)

句解:苟且偷生的学说如果占了上风,那么人们就会丧失廉耻之心。

原文:全心在中,不可蔽匿。(春秋?管仲《管子?内业》)

句解:人的心灵,不能掩盖。

原文:上好本,则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则毁誉之士在侧。(春秋?管仲《管子?七臣七主》)

句解:如果君主施行开明的政治,那么品行端正的人就会身居要职,如果君主追逐私利,那么品行卑劣的人就会得到重用。

原文: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春秋?管仲《管子?权修》)

句解:微小的恶行不予禁止,而祈求巨大的邪恶势力不伤害国家,这是不可能的。

原文: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春秋?管仲《管子?权修》)

句解:微小的恶行是巨大罪恶的发源地。

原文: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春秋?管仲《管子?牧民》)

句解: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

原文: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春秋?管仲《管子?参患》)

句解:具备才能的人流亡在外,就会有外来的灾难;群臣朋党相互勾结,就会有内部的祸乱。

原文: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春秋?晏婴《晏子春秋?杂下》)

句解:圣贤之人思考一千次,必定有一次会失误;愚蠢之人思考一千次,必定有一次是正确的。

原文: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春秋?辛妍《文子?道原》)

句解:以衰亡换取生存,以卑下换取尊贵,以退让换取前进。

原文: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春秋?辛妍《文子?道原》)

句解:所谓无为,就是不以思想先于外物;所谓无治,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所谓无不治,就是因循自然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进行治理。

原文: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春秋?辛妍《文子?道原》)

句解:所谓反是道的常态,所谓柔是道刚强的一面,所谓弱是道强大的一面。

原文: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极也。(春秋?辛妍《文子?九守》)

句解:若想求得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虽然憎恶死亡,但却不可逃避,卑贱是不能憎恨的,高贵是不能喜悦的,遵循自然规律而持守规律,不敢达至规律的极限,也就达到了快乐的极限。

原文: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时之命,有终身之命。终身之命,无时成者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环流》)

句解:有一天的命,有一年的命,有一季的命,有一生的命。一生的命不是由时间所促成的。

原文:气故相利相害也,类故相成相败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环流》)

句解:气,互相有利又互相伤害;同类之物,互相促成又互相损坏。

原文:欲知来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春秋?鹖冠子《鹖冠子?近迭》)

句解:要想知道未来的事,就要考察以往的历史;要想知道古代的情形,就要考察当今的社会。

原文: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伏。祸与福如纠缠,浑沌错纷,其状若一,交解形状,孰知其则?(春秋?鹖冠子《鹖冠子?世兵》)

句解:祸患、幸福紧紧依靠;幸福、祸患深深潜伏。祸患与幸福相互缠绕,难分难解,形状仿佛一样,解开它们缠绕的形状,谁知道其中的法则?

原文:烈士徇名,贪夫徇财。(春秋?鹖冠子《鹖冠子?世兵》)

句解:坚贞的人为声名而死,贪婪的人为财产而死。

原文:故人者莫不蔽于其所不见,隔于其所不闻,塞于其所不开,诎于其所不能,制于其所不胜。世俗之众,笼于此五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天权》)

句解:所有人没有不为自己不能看见的所遮蔽,没有不为不能听见的所隔绝,没有不为不能打开的所封闭,没有不为不能懂得的所屈服,没有不为不能战胜的所制约。普通的人都被这五个方面所笼罩。

原文:德万人者谓之隽,德千人者谓之豪,德百人者谓之英。德音者,所谓声也,未闻音出而响过其声者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博选》)

句解:恩德施予万人就叫做隽,恩德施予千人就叫做豪,恩德施予百人就叫做英。美好的德行所获得的名声,就是所谓的声誉,没有听说过声音的产生其响亮程度会超过本来之声的。

原文: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春秋?列御寇《列子?力命》)

句解:生存而得以生存,这是上天的赐福;应该死亡而得以死亡,这也是上天的赐福。

原文: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春秋?列御寇《列子?说符》)

句解:看见出去的就能知道要进来的,审视既往就能推测未来。

原文: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春秋?列御寇《列子?说符》)

句解:顺应时事的必然昌盛,违逆时事的必然灭亡。

原文: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句解: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求全责备的诋毁。

原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句解:人的缺点在于喜好做别人的老师。

原文: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句解:道路仿佛大路一样,怎么难以知道呢?只是人们不肯去探求罢了。

原文: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向则不若,俻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战国?荀况《荀子?非相》)

句解:人有三种不祥之事:年幼的人不肯侍奉年长的人,低贱的人不肯侍奉尊贵的人,无能的人不肯侍奉贤良的人,这是人的三种不祥之事。人有三种情况必会导致贫穷:身为上级不能爱护下属,身为下属喜好批评上级,这是人第一种必然困穷的情况;当面说不如别人优秀,背后却嘲笑别人,这是人第二种必然困穷的情况;智慧和德行都很少,行为的好坏和别人非常悬殊,却不推举有道德的人,不尊崇有智慧的人,这是人第三种必然困穷的情况。人有这些行为,让他身居高位就必然危险,处于下位就必然灭亡。

原文: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战国?荀况《荀子?非相》)

句解:以当前的情况推知遥远的未来,以很少的事情推知很多的事情,以细微的征兆推知事物的结果。

原文: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言而当,知也;献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战国?荀况《荀子?非十二子》)

句解:相信应当相信的,是忠诚信;怀疑应当怀疑的,也是忠信。崇敬贤明的人,是仁爱;鄙视无能的人,也是仁爱。说话恰到好处,是智慧;沉默恰到好处,也是智慧。因此,学会沉默就如同学会说话。

原文: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战国?荀况《荀子?致士》)

句解:得到众人拥护就可感动上天,精神愉快就能延年益寿,真诚信实就会有神明相助,浮夸妄诞就会心力交瘁。

原文: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战国?荀况《荀子?议兵》)

句解:智慧没有超过不存疑虑的,行动没有超过不出差错的,做事没有超过不后悔的,做事能达到不后悔的地步就可以了,成功是不一定的。

原文: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战国?荀况《荀子?解蔽》)

句解:普通人的缺点是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不能看到所有的方面。

原文:祸与福邻,莫知其门。(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句解:灾祸与幸福相邻,人们却不知道祸福产生的原因。

原文:尽小者大,积微者着,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句解:容纳微小的就会巨大,积累细微的就会显著,品德到了极高的境界就会和颜悦色,行为尽善尽美就会声名远扬。

原文: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仲春纪?贵生》)

句解:天道的真谛是用来安身立命的,天道的剩余部分可以用来治国安家,天道的微末部分可以用来治理天下。

原文:

秋早寒,则冬必暖矣;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于人类乎?(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仲春纪?情欲》)

句解:秋天提前寒冷,那么冬天一定暖和;春天雨水繁多,那么夏天一定干旱,天地不能同时具备两样东西,何况人类呢?

原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句解:流动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蝼蛄蛀蚀,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身体和精气也是如此。身体不活动,精神就不能通畅;精神不通畅,精气就会郁积。

原文: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

句解:智慧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有人能预见未来,有人仅能看到眼前的事。当今与古代的关系,犹如古代与后世的关系;当今与后世的关系,犹如当今与古代的关系。因此精审准确地把握当今,就能了解古代,了解古代就能预知未来。古代、当今、从前、未来是一样的,因此圣人上知千年,下知千载。

原文: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以义动,则无旷事矣。(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

句解:道义,是各种事物的开端,是各种利益的根本,中等智力的人不能达到道义的境界。依循道义而行动,就不会有荒废的事情。

原文: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句解:知道美丽中含有丑陋,知道丑陋中含有美丽,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丑。

原文:天地之道,至纮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既乎?(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句解:天地的运行之道,极其深远广大,尚且还要节制它的光芒,爱惜它的精神。人的耳目怎能够长期辛劳而不停息呢?精神怎能够长期使用而不衰竭呢?

原文: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唯无所向者,则无所不通。(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句解:面向东方而望,见不到西面的墙;面向南面而看,看不见北方。只有不局限于固定方向的人,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看到。

原文: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句解:聪明的人没有任何成绩,还不如愚笨的人喜好学习。自君主公卿直至普通平民,不自强自立而能有所建树的,天下从来没有过。

原文:夫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涂,将欲以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

句解:圣人暂时曲折,目的是求得伸展;圣人弯曲,目的是用来伸直。因此虽然出现在邪僻之路,行走在幽暗之途,也将会伸直大道,成就大功业。犹如出自树林之中,不能行走在直道上;拯救落水之人,不能不湿脚。

原文: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川谷;趋行蹐驰,不归善者不为君子。故善言者归乎可行,善行者归乎仁义。(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

句解:百条河水同时奔流,不能汇入大海的不能算川谷;快速小步奔走,不能趋向善行不能算君子。因此善于言谈的人趋向于可以履行的内容,善于行动的人趋向于仁义。

原文: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观察太阳和月亮就能知道繁星光亮的明暗,仰望圣人的行为就能知道各派学说的微小。

原文: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汉?扬雄《法言?吾子》)

句解:听得多就会所守简约,见得多就会视野广远。听得少就会没有简约的行为,见得少就会没有卓越的见识。

原文: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为名之名,其次也。(汉?扬雄《法言?孝至》)

句解:不为追求名声而获得的名声,是最高的!为追求名声而得到的名声,是次一等的。

原文: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汉?王充《论衡?超奇》)

句解:世俗喜好远古时代。而称颂远古时代的传闻,对于古人的事情,即使是普通的蔬菜瓜果,也认为甘甜无比,对于后人所创造的新鲜事物,即使是如蜜的乳浆,也认为苦辣。

原文: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不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汉?王充《论衡?状留》)

句解:珍贵的器具,经过长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宝贵的物品难以售出。用不了一个早上就能卖出去的货物,只能是菜瓜之类。

原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汉?王充《论衡?别通》)

句解:品德不高尚的人,不能有远大的抱负;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有广博的见识。

原文:清受尘,白取垢。(汉?王充《论衡?累害》)

句解:干净的东西容易被弄脏,洁白的东西容易被玷污。

原文:剑不试则利钝阉,弓不试则劲挠诬。(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句解:利剑不试一试,就不知道是利是钝,弯弓不拉一拉,就不知道是强是弱。

原文: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汉?桓宽《盐铁论?击之》)

句解:做事半途而止就不会成功,耕田懈怠的人就不会有所收获。

原文: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句解:积累微薄才能成为厚重,积聚微少才能成为繁多。

原文: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汉?刘向《战国策?魏策》)

句解:积累轻轻的羽毛可以沉掉船只,承载很多的轻物可以折断车轴。

原文:计有一二者难悖,听无失本者难惑。(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句解:有多套计划和方案,就不容易晕头转向,听取意见不忘记根本,就不容易晕头晕脑。

原文: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句解:家中存有不义之财,就会受到牵累招致祸害。

原文: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句解: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蛇画脚呢?

原文: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汉?刘向《战国策?楚策》)

句解:羊丢失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原文:微之为著者强。(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句解:能见微知着、以小见大的人就会成为强大的人。

原文: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汉?刘向《说苑?至公》)

句解:不偏私,不结党,正确的道路就会极其广阔。

原文:不威小,不惩大。(汉?刘向《说苑?指武》)

句解:不能威慑小的过错,对于大的过错也就无法惩治。

原文:不先正本而成忧于末也。(汉?刘向《说苑?建本》)

句解:不能先把握住根本使方向正确,事情办成之后才忧虑已经太迟了。

原文: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汉?刘向《说苑?敬慎》)

句解:得到利益必须要想到损失,陶醉于成功必须要考虑到失败。

原文: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汉?刘向《说苑?君道》)

句解:江海不拒细流、容纳百川,所以永远都是百川的领袖。

原文:青青不伐,将寻斧柯。(汉?刘向《说苑?敬慎》)

句解:青青小树不砍掉它,如果长大后想砍伐就要使用斧头了。

原文: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汉?刘向《说苑?指武》)

句解:对于军队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就会失去威严;而军队不可废置,否则就会招致外敌入侵。

原文: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遁。(汉?刘向《新序?善谋》)

句解:在清澈的水和明亮的镜子中,是无法隐藏身形的。

原文: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金弧玉弦,无激矢之能。(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

句解:用琼制造的船,用瑶制作的楫,在水上航行时毫无用处,用黄金制作的弓弦和用宝玉制作的饰物,在射箭时毫无功用。

原文:神农不久疾,则四经之道不垂。(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句解:神农不经常患病,那么《四经》这样的药书就不能流传。

原文:昔之达人,杜渐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睹几而作,不俟终日。(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

句解:以前那些达观的人能够防微杜渐,察觉到异常情况,就立即避开,夜不待旦的连夜行动,他们能够从微小的地方看破玄机,采取行动,绝不会整天迟疑等待。

原文:抱朴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

句解:抱朴子说:“天地之间最大的德,就是让万物生存,因为生存是让人喜好的事情。”

原文:有生最灵,莫过乎人。(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

句解:天地间所有生命中,只有人是最具有灵性的。

原文: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塞难》)

句解:天道是不去有所作为,听凭各种事物顺其自然的发展,没有亲近和疏远的差异,也不会厚此薄彼。

原文:辕豚以优畜晚卒,良马以陟峻早毙。(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

句解:圈栏中的小猪因为吃得好而能很晚死去,而健壮的骏马却因为善于攀登险峻的山峰而过早的死去。

原文:若谓人禀正性,不同凡物,皇天赋命,无有彼此。(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

句解:如果说人所秉承的都是纯正的人性,不同于普通的事物,那么苍天赋予人们的生命,就应该是相同的,没有差别。

原文:寸火能焚云梦,蚁穴能决大堤。(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备阙》)

句解:小小火星能把云梦焚毁,小小蚁穴能使大堤崩溃。

原文:大川不能促其涯,以适速济之情;五岳不能削其峻,以副陟者之欲。(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句解:大川不能使其狭窄以适应渡河人的急切心情,高山不能使其变低以符合登山人的愿望。

原文:大厦既燔,而运水于沧海;此无及也!(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句解:大厦起火之后,才到大海中去取水救火,这是来不及的。

原文:弹鸟,则千金不如丸泥之用。(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备阙》)

句解:用弹弓打鸟时,即使千金也不如泥丸管用。

原文:得人者,先得之于己者也,失人者,先失之于己者也。(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句解:得到人心的人,都是先对自己真诚;失去人心的人,都是先对自己伪善。

原文: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句解:得到时不欣喜,失去时怎么会悲伤呢?

原文:地不能隆其东西,天不能平其西北。(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备阙》)

句解:大地不能使其东西方向隆起,天空不能使其西北方向低垂。

原文:开源不亿仞则无怀山之流,崇峻不凌霄则无弥天之云。(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句解:源头不深广就不会有激流奔涌,高山不堆积就不会有云雾环绕。

原文:火烧平原无遗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句解:烈火在平原上熊熊燃烧,没有烧不到的地方。

原文: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

句解:恐怕现在的人看待古人,也如同后代的人看待现在的人一样。

原文:博见为馈贫之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句解:广博的见闻是赠给知识贫乏之人的精神食粮。

原文:激水不漪,槁木无阴。(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定势》)

句解:激流不会有涟漪,枯树不会有阴凉。

原文: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句解:向东眺望不能看到西边的墙。

原文: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毫而失墙;锐精细巧,必疏体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句解:画家只注意画头发,就会使面貌变形,射手只对准细小的地方就会不见墙壁那样的大目标;把精力集中在毫微之处,一定会对整体有所疏忽。

原文:子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隋?王通《文中子中说?王道篇》)

句解:文中子说:“容易快乐的人,往往容易悲哀,随意施舍的人,往往喜欢掠夺。”

原文:积乱之后,当生大贤。(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关朗篇》)

句解:长期动乱之后,就会出现杰出的人物。

原文:子曰:“我未见嗜义如嗜利者也。”(隋?王通《文中子中说?王道篇》)

句解:文中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义,如同贪图利益的人。”

原文:芮城府君起家为御史,将行,谓文中子曰:“何以赠我?”子曰:“清而无介,直而无执。”曰:“何以加乎?”子曰:“太和为之表,至心为之内。行之以恭,守之以道。”退而谓董常曰:“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隋?王通《文中子中说?事君篇》)

句解:文中子之兄芮城府君离开家去担任御史之职,临行时跟文中子说:“用什么东西赠送给我么?”文中子说:“清高,但不要过于耿直,耿直,但不要过于偏执。”兄问:“还有什么要说的么?”文中子说:“以和气为外表,以真诚的心为内含,采取行动时,要恭敬,时刻保持道义。”回来后,文中子跟董常说:“大厦将要倒塌,不是一棵树所能支撑的。”

原文:贾琼问:“何以息谤?”子曰:“无辩。”曰:“何以止怨?”曰:“无争。”(隋?王通《文中子中说?问易篇》)

句解:贾琼问:“怎样做能抑制诽谤?”文中子说:“不争辩。”贾琼又问:“怎样能消解怨恨?”文中子说:“不争利。”

原文:子谓仇璋、薛收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隋?王通《文中子中说?魏相篇》)

句解:文中子对仇璋和薛收说:“知晓并不是很艰难的,推行才是非常艰难的。”

原文:子曰:“和大怨者必有余怨,忘大乐者必有余乐,天之道也。”(隋?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

句解:文中子说:“与大怨恨的人和解,一定还会有怨恨,忘记大喜悦的人,必定还有喜悦。这是天之常理。”

原文:文中子曰:“动失之繁,静失之寡。”(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关朗篇》)

句解:文中子说:“运动失去的多,静止失去的少。”

原文: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

句解:自古以来丧国的君主,都是处于安定之时忘记了潜在的危险,处在太平之时忘记了祸乱,因此不能长久地统治下去。

原文: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句解:奖赏了确实有功的人,无功的人自然就不争了;惩罚了确实有罪的人,为恶的人就畏惧了。

原文: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

句解:人们摘取果子时,应当等到果子成熟之后,那时不用撩动果子自然就会落下。

原文: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句解:心智聪明、交友广泛的人要警戒过于明察;寡闻少见的人要避免蒙蔽心智、孤陋寡闻。

原文:将涉千里,杀骐麟而策蹇驴,可悲之甚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句解:要跋涉千里之遥,却把骏马杀掉,反而骑上跛驴,这是最可悲的事情。

原文: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句解:上级不信任下属,下属不相信上级;上下级离心离德,最终必然导致失败。

原文:万乘之变,可以试智。(清?魏源《默觚下?治篇》)

句解:经过战争洗礼的人,就可以运用智谋。

原文: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清?魏源《默觚下?治篇》)

句解:一个人的见解再深刻,也不如集思广益共同讨论过的意见。

原文:荒者,乱之萌也。(清?魏源《默觚?治篇》)

句解:荒废政事,是国家混乱的萌芽。

原文:恭俭,美德也,出于矫则过。故足恭取辱,苦节招凶。君子约之以中,而行之以诚,则恭近礼,俭中度矣。(宋?何坦《西畴常言?讲学》)

句解:恭敬勤俭是一种美德,如果过于做作,就会变成一种错误。所以过于恭敬就会招致侮辱,过于勤俭就会招致祸患。有智慧的人不偏不倚、坦率真诚,那么他的恭敬就接近于礼仪,他的勤俭就符合法度。

原文: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弈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宋?何坦《西畴常言?讲学》)

句解:水中之路曲曲折折,站在岸上的人一目了然,而掌舵行船的人则迷惑不已;棋局的形势变换万端,棋局中人疑疑惑惑,观棋的人则明明白白。这并不是因为人的智商有高低之分,而是因为心态平和才能观察事物的变化。人如果能够不被利益和危害所迷惑,那么面临任何事情时,都能透彻把握。所以有智慧的人,用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原文:江行者,事神甚敬。言动稍亵,则飘风怒涛,对面立见,此诚有之。愚俗盖迫于势耳,君子不欺暗室。处平地者,顾可肆乎?(宋?何坦《西畴常言?应世》)

句解:在江中行船的人,非常虔诚地敬神。言语行为稍有亵渎,那么狂风恶浪立即就会在面前出现,这种事确实是有的。世间的凡人大概是迫于这种压力吧,所以君子即使在没人能看到的地方,也不会做有亵于神灵的事情。置身平地的人,难道就可以放肆妄为吗?

原文:勿谓微而不防,疽根一粟,裂肌腐肠。(元?许名奎《劝忍百箴?忽之忍》)

句解:不要认为事情微小而不预防,恶疮最初只有一粒米那样小,如不提前预防就会导致肠胃腐烂,甚至导致死亡。

原文:天赋于人,名位利禄,莫不有数。人受于天,服食器用,岂宜过度。乐极而悲来,祸来而福去。(元?许名奎《劝忍百箴?侈之忍》)

句解:老天爷给予人类的东西,包括功名利禄都有一定的限度,人从老天爷手中接受这些东西,包括衣服、食物、用具等,怎么能用之过度呢?快乐到了极限,就会产生悲哀,灾祸到来幸福就会离开。

原文:判生死于呼吸,争胜负于顷刻。蝮蛇螫手,断腕宜疾。冠而救火,揖而拯溺,不知权变,可为太息。(元?许名奎《劝忍百箴?急之忍》)

句解:拯救生死在呼吸之间,争夺胜负在顷刻之际,毒蛇咬了手,就要立即砍断手腕,衣帽整洁,不急不慢的去救火,作揖而礼貌的去拯救落水的人,是不懂得应变之道的,实在令人叹息啊。

原文: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元?许名奎《劝忍百箴?苛察忍》)

句解:水过于清澈,就不会有鱼,人过于认真,就不会有朋友。瑾瑜这样的宝玉,都会藏有瑕疵,大川大泽也会容纳污泥。

原文:人生未遇,如求谷于石田;及其当遇,如取果于家园。岂非得失有命,富贵在天?(元?许名奎《劝忍百箴?不遇忍》)

句解:人生没有遇到机遇时,仿佛在石头上种庄稼,怎么能得到收成呢?一旦机遇来临,就如同在自家的院子里摘果子那样容易。这难道不是人生得失由命运决定,富有与尊贵由上天安排么?

原文:一勺水具沧海味,世味无取尽尝,道味会有同嗜。(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一勺海水也具有海的味道,同样的道理人世间的滋味也是处处相同的,不必遍尝味道也一定相同。

原文:生来气无烟火,不必吸露餐霞;运中际少风云,也会补天浴日。(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如果天生胸无世俗之气,就不必修习仙道;如果命中缺少机缘,只要奋发图强,也能成就伟业。

原文:海市蜃楼,奇观总属乌有。因知天下饱眼之物,色色空华。(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海市蜃楼、奇观异景总是虚幻之物,因此可知天下所有赏心悦目的事物,样样都是空虚。

原文:有天外之片心,然后有惊人之奇句。(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有了神游天外的灵感,之后才有惊人的警句。

原文:如使善必福,恶必祸,则天之报施太浅;如使贤必举,愚必措,则人之得失甚平。(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如果轻易地让行善者得到奖励,作恶者受到惩罚,那么上天的报应就过于浅显;如果一味地让人才受重用,让普通人遭轻视,那么人生的得失就过于平淡。

原文:名世之语,政不在多;惊人之句,流声甚远。(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传世名言,不在于数量繁多;惊人诗句,的确能流传得很远。

原文:由少得壮,由壮得老,世路渐到分明。(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从少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人生之路的意义才渐渐领悟。

原文: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堕;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句解:只有超凡脱俗的人才能安然处世,否则就容易沉湎于人情世故之中;只有善于处世的人才能超凡脱俗,否则就会百无聊赖而难以把握命运。

原文:士君子碌碌一生,百事无成,只是无志。(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句解:士君子之所以一事无成,一生碌碌无为,完全是由于缺乏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志向。

原文:自多其名,其名不足;自多其富,其富不足;自多其能,其能不足;良贾深藏若虚,谅哉!(明?彭汝让《木几冗谈》)

句解:自我夸耀名声很大,其实往往没有什么名声;自我夸耀富有的人,其实往往不算怎样富有;自我夸耀才能的人,其实往往没有多少才能;精明的商人从不露富,确实不假!

原文:多富贵则易骄淫,多贫贱则易局促,多患难则易恐惧,多酬应则易机械,多交游则易浮泛,多言语则易差失,多读书则易感慨。(明?彭汝让《木几冗谈》)

句解:经常处于富贵之中,就容易变得骄奢淫逸,经常处于贫贱之中,就容易变得拘谨胆怯,经常遭受磨难,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经常忙于交际,就容易变得迟钝麻木;广泛结交朋友,就容易变得世故轻浮;经常言语轻率,就容易出现差错;经常阅读古书,就容易感慨叹息。

原文: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不尽者,天下之书。(明?彭汝让《木几冗谈》)

句解:修炼不尽、永无止境的,是每个人的品德;一生读不尽的,是浩瀚无边的书籍。

原文: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明?彭汝让《木几冗谈》)

句解:性情暴躁的人一定没有深沉坚定的见解,顾虑重重的人一定没有深刻卓越的思想,私欲旺盛的人一定没有慷慨洒脱的气质,言语轻浮的人一定没有诚实忠厚的性格,勇猛强悍的人一定没有吟诗作赋的雅兴。

原文:天地之道,盈者消,虚者息,然忘其为消息也;汇河之道,高者与,卑者取,然忘其为与取也。彼沾沾之惠、察察之智、角角之能,隘矣!(明?彭汝让《木几冗谈》)

句解:天地间的规律,就是盈满者消减,虚空者增加,而两者又都忘记彼此的消减和增加;江河的本质就是高处之水下溢,低处予以接纳,而两者又都忘记彼此的下溢和接纳。而把自己曾经的施予常挂嘴边、与人斤斤计较、或是与人不断攀比,这的确是太狭隘了!

原文:涔蹄之水,必无掉尾之鱼。(明?彭汝让《木几冗谈》)

句解:马蹄坑中的一洼积水,一定不会有大鱼。

原文:自视之则见,借人视之则不见。自视,明也,视于无形,至明也;自听之则闻,借人听之则不闻。自听,聪也,听于无声,至聪也。(明?彭汝让《木几冗谈》)

句解:自己观察才能发现问题,通过他人观察就不能发现问题。自己观察,是明智的,如果能预测未来的事情,就是拥有大智慧的人;自己去倾听就能听到各种建议,通过他人倾听就不能听到任何建议。自己倾听,是聪明的,如果能听到无声的事物,就是极其聪明的人。

原文: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俯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明?洪应明《菜根谭?五十五》)

句解:那些奢侈的人,虽然非常富有,却常常感到不足,哪里比得了贫穷的人,却因为勤俭而有节余呢?那些能干的人,虽然付出许多辛苦,却招致了人们的怨言,哪里比得了那些笨拙的人,安逸并能保持自己的本性呢?

原文: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惟苦事者方知苦事之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明?洪应明《菜根谭?四十九》)

句解: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少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多心。只有为事物所纠缠,烦恼不已,才能知道少事才是福,只有心境平和,心怀坦荡,才能知道多心就是祸。

原文: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明?洪应明《菜根谭?二八四》)

句解:如果知道努力成就的事,难免失败,那么追求成功的意志,就不必过于坚定;如果知道人生难免一死,那么养生的过程,就不必太过辛劳。

原文: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明?陈确《陈确集?瞽言》)

句解:极其聪明的人,一定不自以是;特别愚味的人,一定不自以为愚昧。

原文:天下容有曲谨之小人,必无放肆之君子。(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天下允许有猥琐谨慎的小人,绝对没有肆意妄为的君子。

原文: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此八字受用一生。(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水渠,瓜成熟的时候自然坠落于地,这八个字让人受用一生。

原文:沓假山无巧法,只是得其性之重也,故久而不倾。观此则严重者可以自立。(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搭建假山没有巧妙的办法,只是根据石头的特性和重量来堆砌,因此天长日久都不会倒塌。看到这种情况就能明白严守道德、行为庄重的人可以自立于世。

原文:只说自家是者,其心粗而气浮也。(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只觉得自己正确的人,一定是粗心大意、心浮气躁的人。

原文:不可无道心,不可泥道貌;不可有世情,不可忽世相。(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句解:内心中不能没有高尚的情操,外表上不能刻意妆扮成道貌岸然;处世时不能沾染上市侩习气,生活中不能忽视世间万象。

原文: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醒卷》)

句解:上天给我的福运微薄,我就增强我的品行修养来面对;上天让我的身体劳累,我就放松我的心灵以弥补;上天让我遭遇困苦,我就改变我的思想来适应和改变。

原文:竹密何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明?陈继儒《小窗幽记?素卷》)

句解:即使竹林再稠密,也不能妨碍水流通过;即使山峰再高峻,也不能妨碍浮云飘飞。

原文:到来都是泪,过去即成尘。(明?陈继儒《小窗幽记?绮卷》)

句解:来到眼前的生活,都是心酸的,等到过去以后,就灰飞烟灭了。

原文:气者所以运乎天地万物者也,有清则有浊,有厚则有薄。穷则变,变则通,故一治一乱,皆非一日之积也。(明?薛应旗《薛方山纪述》)

句解:大气决定着天地万物的变化,有清澈,就有浑浊,有深厚,就有浅薄。遭逢困境就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会趋于通达。因此人世间的稳定和动荡,都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原文:牛梏于童,可服于厢,木植于芽,可栋明堂,必也其慎始乎!(明?薛应旗《薛方山纪述》)

句解:牛犊只有经受牧童的约束之后,才能在长大后驾辕拉车;树木只有在幼小时就受到精心呵护,才能在长大后成为栋梁之材,所以事物必须在开始时就十分谨慎。

原文:发达虽命定,亦由肯做工夫。(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二》)

句解:一个人事业成功,飞黄腾达,虽然是外在条件注定的,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能力奋斗所取得的。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一》)

句解:凡是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会留给子孙许多恩泽。而作恶多端的人家,必然给子孙遗留下许多灾祸。

原文: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一》)

句解:人的品格不够高尚,是因为看不透世俗小利。学问不能精进,是由于不能摆脱懒惰。

原文:生资虽少智慧,而虑事精详,即是能人。(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二》)

句解:尽管天赋不够聪明,但考虑事情精审详尽、周密细致,那就是才能出众的人。

原文: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二》)

句解: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所以应该尽早为自己设定成功的期限。

原文: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二》)

句解:世人所相信的,在于一个人行为的好坏,而不在于他是否能言善辩。

原文:人虽无艰难之时,要不可忘艰难之境。(清?王永斌《围炉夜话?卷二》)

句解:人虽然没有处在逆境之中,但是不能忘记人生之路上存在许多逆境。

原文:待下固当谦和,谦和而无节,及纳其悔。(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

居于官位的人对待下属本应当谦逊随和,但如果谦逊随和过度,到发生事端时就追悔莫及了。

原文:闻人毁己而怒,则誉己者至矣。(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居于官位的人听到别人诽谤自己就愤怒,那么迎合奉承的人便会到来。

原文:法立贵乎必行,立而不行,徒为虚文,适足以启下人之玩而已,故论事当永终知弊。(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法律一旦建立,必须实行就是最重要的。如果建立了制度却不实行,那无异于一纸空文,还会引起下属的嘲笑和蔑视,因此为官的人议论任何事情都要始终知道弊端的危害。

原文:天下大虑,惟下情不通为可虑,昔人所谓下有危亡之势,而上不知是也。(明?薛瑄《从政录》)

句解:天下最大的忧患,只有下情不能上达最为可怕,过去人们所说的下面的形势面临极大危险并有可能灭亡,但居于上面的官员却毫无所知,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类》)

句解:人的本性中不曾缺少一件东西“为善”,人的本性之上,不可增添一件东西“欲望”。

原文: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类》)

句解:只要思想不放纵,就不会产生差错,只要思想不懈怠,就不会放松修养。

原文: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类》)

句解:安静,能抑制躁动,沉稳,能抑制轻浮,宽容能抑制偏激,舒缓能抑制急躁。

原文: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富贵,是怨恨的府第,才能是自身的灾患,名声是诽谤的媒介,欢乐是悲哀滋长的摇篮。

原文:闲暇出于精勤,恬适出于只惧。无思出于能虑,大胆出于小心。(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闲暇来自勤劳,安逸来自敬畏。没有烦恼,来自多思多虑,胆大来自心细。

原文:居安虑危,处治思乱。(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处于平安之时,要考虑到危险,处于治世之时,要想到混乱。

原文: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有真才华的人,必定不傲慢,有真正学识的人,必定不炫耀。

原文:处草野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小。居廊庙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身居下位时,不能低估自己。身居显位时,不能骄傲自大。

原文: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易。自恶必察,自好必察难。(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句解:别人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看清楚是很容易的,自己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看清楚是很难的。

原文: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句解:不要由于小小的误会而疏远亲朋好友,不要因为最近的埋怨而忘掉以前的恩情。

原文:毋矜清而傲浊,毋慎大而忽小,毋勤始而怠终。(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类》)

句解:不要清高而傲慢,孤芳自赏,不要在大事上谨慎,而忽略小事,做事时不要开始辛勤,而最终懈怠。

原文:好恶之念,萌于夜气,息之于静也。恻隐之心,发于乍见,感之于动也。(清?金缨《格言联璧?惠言类》)

句解:人的善恶之念,萌发于夜深之时,而消失于安静之处,人的怜悯之心,萌生于猛然看见的刹那,心才为之感动。

原文: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清?金缨《格言联璧?惠言类》)

句解:知足就能常常满足,永远不受侮辱。知道停止而能急流勇退,则能终身不受耻辱。

原文: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汉?贾谊《过秦论》)

句解:深谋远虑是行军用兵的基本原则。

原文: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三国?吴?陆景《典语》)

句解:国家虽然强大,如果喜欢打仗那么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安定,如果忘记战争那么必定危险。

原文:击其懈怠,出其空虚。(三国?魏?曹操《孙子注?计篇》)

句解:攻击敌人懈怠之时,打击敌人空虚之处。

原文:智者之虑,虑于未形;达者所观,观于未兆。(三国?魏?阮璃《为曹公作书孙权》)

句解:智慧的人考虑问题,往往在问题未发生之前;通达的人观察事情,往往在事情未出现征兆之时。

原文: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晋?干宝《晋纪总论》)

句解:基础深厚就难以倾覆,树根深埋就难以拔起。

原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句解:奸邪之道不与阻塞,正义之道就不能畅通;错误的主张不与禁止,正确的主张就不能推行。

原文:借听于聋,求道于盲。(唐?韩愈《昌黎先生集?答陈生书》)

句解:向耳聋的人问话,向眼盲的人问路。

原文: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只益为痫。(唐?柳宗元《敌戒》)

句解:敌人存在就胆怯畏惧,敌人离去就轻歌曼舞,放松戒备、自满自足,只能更加危险。

原文: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唐?自居易《辩兴亡之由策》)

句解:国家兴盛是由于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国家衰亡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原文:国不兴不事之功,家不藏不用之器。(唐?魏征《群书治要?新语》)

句解:国家不兴办无用的土木工程,家中不珍藏无用的财物器皿。

原文: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徽《谏太宗十思疏》)

句解:不考虑在安乐时思虑危险,戒除奢侈、崇尚节俭,这就如同砍伐树根却想让树木茂盛,阻塞渊流却想让水流得长远。

原文:祸至后惧,是诚不知。君子之惧,惧乎未始。(唐?柳宗元《诫惧箴》)

句解:灾祸到来之后才害怕,这实在是不明智的。君子也有担忧,他们在灾祸发生之前,就提高警惕。

原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句解:希望树木长得高大茂盛,就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希望水流永远流淌,就必须疏通它的源头。

原文:为赏罚者非他,所以惩劝者也。(唐?柳宗元《断刑论下》)

句解:进行赏罚的人没有其它的目的,目的只是警戒人们做坏事,鼓励人们做好事而已。

原文: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

句解:为子孙后代的富贵进行长久的打算,十个之中有九个会失败。

原文: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宋?苏轼《策略?第一》)

句解:天下的忧患,没有比不知道灾祸形成的原因更大的了。

原文: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天下将亡,其发必有门。(宋?苏轼《策断》)

句解:国家即将兴起,力量的积聚一定有来源;国家即将灭亡,祸端的发生一定有原因。

原文: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宋?曾巩《陈书录序》)

句解:国家兴盛或灭亡的起因,都是统治者自己造成的。

原文:得民之劳者昌,得民之忧者康。(宋?崔敦礼《刍言?卷上》)

句解:百姓肯为国效力,国家就昌盛,百姓肯为国家分忧,国家就太平。

原文:见微而知着。(宋?苏淘《辨奸论》)

句解: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能够预知明显的后果。

原文:赏而不诚不劝也,刑而不诚不戒也。(宋?崔敦礼《刍言?卷上》)

句解:奖赏不出于诚心就没有劝勉的作用,刑罚不出于公正就没有戒示的作用。

原文:深谋远虑,所以不穷。(宋?张商英《素书?一》)

句解:能周密思考、深谋远虑,就能避免陷入困境之中。

原文: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

句解:不经历一件事,就不能增长智慧。

原文: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

句解:在达观的人眼中,生死没有区别,何必因活着而快乐,因死亡而悲戚呢?

原文:舔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

句解:脚跛的人不会忘掉步履,目盲的人不会忘掉审视。

原文:打蛇打在七寸。(清?王有光《吴下谚联》)

句解:打蛇要打在关键部位。

原文:军中无戏言。(清?无名氏《说唐?第八回》)

句解:军队中没有开玩笑的话。

原文:轻重生权衡,非权衡生轻重。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清?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序》)

句解:事物的轻重导致秤的产生,并非先有秤而后才产生重量。因此强调心性作用的人,必须要经过事情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