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给孩子当秘书:助学指导中父母应知的135个教育细节
48093600000069

第69章 我家有个《家庭报》

《文化娱乐》杂志原副主编赵征先生的两个女儿均学有所成:大女儿赵菲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浙江日报》社当了编辑;小女儿赵缨从杭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杭州日报》社当了记者。当有人问起赵征先生有什么先进经验时,赵征先生风趣地说,大概是得益于我们的《家庭报》吧。

《家庭报》的宗旨,就是培养“人才”。为此,“导师”赵征为女儿设计出一个个练笔和写作的方案。在西湖的断桥上,赵征先向女儿讲了白蛇、青蛇与许仙的故事,然后指导两个女儿围绕断桥做起了同题作文。结果,赵菲用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写了一篇精美的散文;赵缨用动人的情节,编了一个别有情趣的断桥新故事。在杭州的宝石山、玉皇山、北高峰,每一次全家出游,都有类似的节目。有时当场赋诗,有时讲一个故事,有时写一篇文章。

尽管当时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赵征夫妇非常舍得为两个女儿进行智力投资。在北京的八达岭、南京的中山陵、上海的外滩,都留下了他们父女的身影。绍兴的鲁迅先生故居,更是他们常去受熏陶的地方。每一次出去,父女们的采访本上,都记满了各自的所见所闻。赵菲和赵缨对记者说:“爸爸经常这样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眼睛敏锐了,兴趣浓厚了,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了。”

或许有人会说:我又没有当编辑的老爹,这招没法学。其实,没有这个有利条件,“家庭编辑部”一样可以办。文化不高的全国劳模吴运铎,也办过《家庭报》。

有一天,吴运铎到一个朋友家去,朋友的孩子小栓刚从托儿所回来。朋友告诉小栓,吴叔叔会做枪,是劳动模范。小栓羡慕地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当劳动模范。”过了几天,吴运铎又到他家去,小栓不认生了,便去拉吴运铎的手,发现他少了四只手指,便惊愕而胆怯地问:“爸爸,吴叔叔的手怎么没手指哪?”

爸爸告诉他说:“是打日本鬼子的时候,被炮弹炸掉了。”小栓立即惊恐地说:“爸爸,我不当劳动模范了。”

这件小事引起了吴运铎的深思。他想,小栓和自己家孩子一样,年幼无知,不知革命战争是生死存亡的斗争,我们应当给孩子补上这一课。于是,便萌生了给孩子们办一份《家庭报》的想法。

吴运铎想,几个孩子都是住读生,每周六晚上才回家,因此决定《家庭报》每周出一期。《家庭报》是用黑板做的,内容丰富。为了使《家庭报》在教育孩子上有针对性,他经常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们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撰写稿件,登在《家庭报》上。平时读书看报,遇到适用的材料也随时摘编、改写,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他还特别注意将孩子们好的表现写成小故事登在《家庭报》上以示表扬。时间一长,《家庭报》成了孩子们心里不可缺少的东西。每个星期六傍晚,孩子回家都要争着看《家庭报》,不看完报是不会去吃晚饭的。就这样,阅读《家庭报》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一课。它帮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

或许有人又会说,办“报”,那是上中学,甚至上大学的孩子才能做的事。其实不然,一位名叫丙中的家长,就谈了他和刚上小学的女儿一齐办报的体会:

女儿从小就爱画画,后来上了小学,又学会了不少字,我就教她画小板报。我简单地写上几句话,让女儿画报头。我们给小板报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作《苗圃》。

女儿上三年级了,开始学习写作文。我想,原先的小板报版面太小,内容简单,又不便于交流。家里有台电脑,我们用它来办一份小报,既能活跃家庭的文化生活,又能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同时还能让孩子熟悉电脑,练习用拼音方式录入文字,巩固她已学会的汉语拼音。如此一举三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说干就干。趁着放假,我就和女儿一起动手办起小报来了,名字还叫《苗圃》。我们借了一本《教你当个小编辑》的书,边学边干。首先是组织稿件。我让女儿通知亲戚家的兄弟姐妹,叫他们每人找一篇自己写得最好的作文,抄写清楚,交给我们。孩子们听说办小报,积极性可高了,很快就交来好几篇作文。有写校园的、有写小白兔的、有写数学班的……题材十分丰富,当然,语句上的毛病也在所难免。我们从中选出三篇,略加修改,便把稿件备齐了。接着,我教女儿一点一点地把文稿录入电脑,打出小样,进行校对,然后是排版。我们参照《中国儿童报》的样式,设计了报头版面。我特意留出一些空白,让女儿画插图,她是“美术编辑”嘛。最后,我打印出清样,请人帮忙复印了20份。啊,我们的第一期《苗圃》终于诞生了!当女儿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整齐、清晰地印在纸上,别提有多么高兴了。

春节,我们利用亲戚朋友互相拜年的机会,把小报《苗圃》当作新年礼物送给女儿的小朋友,他们都很喜欢。假期结束了,开学的头一天女儿就兴冲冲地拿着小报去向老师汇报。老师看了也很高兴,说我们的小报办得好。女儿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深受鼓舞,回来问我:“咱们什么时候出第二期《苗圃》啊?老师和同学们还等着呢。”

中国传统是有所谓“家学”一说的。后来社会教育发达了,学习的任务,才全部改由社会所办的学校来承担。然而,近年来专家们发现,“家学”也即家庭教育,有社会教育不具备的许多优点,二者应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好。上面所说的《家庭报》不就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吗?如今网络发达了,完全可以做一份网络版的《家庭报》。另外,还可以办“家庭外语角”、“家庭计算机培训班”、“家庭实验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