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位姓赵的家长说,他的女儿每次考化学,都是七八十分。一查卷子,这丢几分,那丢几分,加起来就是一二十分。老师说,这个学生答题有思路,就是概念不清,这儿丢几分那儿丢几分,自然得不了高分。
听了老师的话,这位家长下决心要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他拿来孩子的教科书,一页页翻看,发现有不少概念,不咬文嚼字地分析一下,还真弄不明白。于是,他教给孩子三个方法。
方法一,对一些概念像学习语文似的做字词分析。
例如,关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书上讲: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在上述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作非电解质。
在电解质的定义中,“化合物”和“或”字是关键字。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或混合物,这就揭示了电解质概念的本质。弄清了这一点,就不会把能导电的铜和食盐水说成电解质了,因为铜是单质,食盐水是混合物。还有的同学常把BaSO4说成是非电解质,其错误原因在“或”字上,认为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导电,是非电解质,而忘记了熔化时导电的化合物也是电解质。
再如,“电离”这个概念的定义为: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作电离。这个定义中的关键字词是:“溶于水或熔化”和“离解”。就是说,电离是水或加热引起的,电离不是电流的作用。
把“电离”说成电流作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检验物质导电时的电源,误认为电离是电流的作用,因此在解释电解质溶液导电现象时,要说明先电离后导电;二是对“电离”两字望文生义,把“电”字认为是电流,“离”为使之离解。实际上,“电离”的电是指电解质,“电离”是电解质离解的简化。
对基本概念中的数量词和副词也要注意剖析。
例如,氧化物的定义为:“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作氧化物。”在这个定义中数量词有“两种”和“一种”,懂得了“两种”和“一种”的关系后,就不会把KNO3叫作氧化物了。
又如,酸、碱的定义为:“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这里的“全部”是必须突出的。
方法二,让孩子把一些易混的概念一对对列出来。孩子列出了以下一些。
1.燃烧和点燃
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要产生发光发热的现象;点燃是可燃性物质燃烧的一种条件,它不是一个化学过程。当然,可燃性物质往往通过点燃才发生燃烧,但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把条件——点燃写成燃烧,如2H2 O2燃烧难溶物是指一切难溶性物质;沉淀是指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所产生的难溶物,它们一旦生成,便从反应溶液中分离出去。虽然难溶物和沉淀可以指同一物质,但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场合并不相同。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确实难溶于水,但由于这一反应不是在溶液里发生的,因而生成物四氧化三铁不能称为沉淀。
沉淀是指沉积在反应器底部的难溶生成物;浑浊是指悬浮在液体里的难溶生成物。静置时,悬浮物往往要变为沉淀。可见,沉淀和浑浊指的是液体中的难溶物的两种存在状态。对具体反应来说,难溶生成物究竟是立即沉淀,还是先形成悬浊液,要根据实验情况而定。
溶解性是物质溶解性能的定性表示;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能的定量表示。对溶解性的描述当然与溶解度有一定的关系,但它们属于两个不同概念。溶解性只能分好、坏(称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才能论大、小。
电离是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变化;电解是电解质在电流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6.原子量和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是一种真实质量,如1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千克;原子量是一种相对质量,它是一个比值,如氧的原子量是16.某元素的原子量和它的原子质量间可通过12 6 C(一种碳原子)原子质量的1/12互相换算,但却不能把原子量看成以克或千克为单位的真实质量。
7.鉴定和鉴别
鉴定是确定、检验一种物质(或某一成分)的实验方法;鉴别是把几种物质区分开来的实验方法。虽然它们都要利用物质特性,但前者往往是全面的,后者则往往是局部的。例如,要鉴定一种物质是硫酸,既要看它的组成中是否有氢离子,又要看它是否有硫酸根;而鉴别硫酸铵和氨化铵,则只需依据硫酸根的特性。
8.分离和提纯
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组分分开的实验方法;提纯是把一种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的实验方法。两种方法最终得到的都是纯净物,但目的是不同的,结果也并不一样。例如,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目的是既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又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且最后要使它们以晶体状态存在;而提纯实验有的只是得到纯净物质。
9.加热和受热
加热是对热源而言的;受热也就是被加热,是对反应物而言的。例如,可以说“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受热”,但不能说它们“加热”;可以说“用酒精灯加热”,却不能说“用酒精灯受热”。
三者都是将所用试剂置于反应器操作。“加入”一般用于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倒入”一般用于液体试剂;“通入”一般用于气体试剂。显然,将氢气倒入盛有氧化铜粉末的玻璃管中是不可能的,将锌粒通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更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孩子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把教科书上一些易混的概念、术语抄到一起。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工作,作用却很大。
方法三,克服不会写或老写错的一些关键字。
一些重要的化学字易混,易错,也是丢分原因之一。对此要格外注意,否则会“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例如,氨和铵、炭和碳等都不能混为一谈。既不能把“木炭”写成“木碳”,也不能把“碳酸钙”写成“炭酸钙”。要避免这些错误,就要在理解这些字的含义上下功夫。氨是NH3的中文名字,指的是一种在通常状况下为气态的物质,这从“氨”字的“气”字头便可以看出;铵是NH4的中文名字(NH4——铵根,NH 4——铵根离子),指的是化合物的一种成分,虽然它不是金属,但在化合物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当于金属,因而“铵”字用了“金”字旁。意思理解了,应用就不成问题了。
这位家长说,通过这么几条措施,孩子的化学成绩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十分稳定,不再忽高忽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