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22

第22章 食俗纵观(7)

与交杯酒相似,高山族的连杯酒,是由一块木头挖成两个酒杯,喝酒时一个人用左手,另一个人用右手,双手抬杯共饮,表示同心同德。傈僳族的“双人酒”,要求新人手抱肩,脸贴脸,同喝一竹简酒。白族新婚夫妇要同饮一杯放有辣椒面的酒。因“辣”字同白族的“亲”字同音,喝了辣酒表示夫妇亲密无间。

中国北方地区,饮交杯酒仪式完毕后,紧接着便是吃“子孙饽饽”。新郎、新娘各挟一个由女家包制、在男家蒸煮的半生半熟的饺子吃。这种半生半熟的饺子就叫“子孙饽饽”。当新娘吃饺子的时候,要让一个男孩在一旁问:“生不生?”新娘满脸涨红,羞羞答答地说:“生。”由此可见当地人求子心切。

各种仪式完毕后,便是小伙子闹洞房的时候了。闹洞房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也不乏饮食的内容。譬如,有的小伙子取来一个圆圆的苹果,用红线把苹果的一端系上,然后要新婚夫妇张嘴把苹果吃掉。还有的用筷子插上一个肉圆,要新郎、新娘同时张嘴去吃。更有甚者,将一颗糖放在新郎的嘴边,再叫新娘张嘴伸舌去吃这颗糖。其实这些都是变相地要新婚夫妇公开接吻。在今天城市青年看来,接吻似乎算不上什么,可是在偏僻的乡村,要青年男女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接吻是十分难为情的。

(五)回门食俗

新婚第三天新娘从婆家归宁(旧时谓已嫁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的日子),俗称“三朝回门”。回门之日,新娘要带一些礼物孝敬父母,俗称“回门礼”。回门礼以食品为主,酒、肉,糯米、糍粑、面条。糕点之类为常见。

在各地的回门礼俗中,广东一带的回门礼最有特色。交俗,新娘回门,少不了要带一只烤乳猪(又叫“金猪”)。当地人认为,金猪是新娘贞操的象征,如果回门礼中没有金猪,即意味着新娘在洞房之夜没有“落红”,便认为是“不贞之女”。反之,如果男家娶的是位处女,不但自家引以为喜,女家亦引以为荣,回门时往往以金花彩带系猪身,将金猪放在长方桌上,两人抬着,跟随新娘花轿之后,招摇过市,送往女家。清人俞溥臣的《岭南杂咏》:“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何人为定青庐礼,三日烧猪代守宫。”即言此俗。

在少数民族地区,三江侗族的回门礼颇为热闹。回门时,郎家往往要选十五六个青壮年汉子,抬着大红猪和大坛糯米酒,十多担扁圆形的精制竹箩里,盛满糯米、糯饭,上面插着纸扎的绿树红花,箩面上铺着侗人喜欢的酸草鱼和酸鸭,浩浩荡荡开往娘家,其声势不亚于娶亲。

女儿回到娘家,娘家要设宴款待女儿、女婿,民间俗称“回门宴”。回门宴的菜品格局与出嫁日宴席的菜式没有区别,只是有的地方婚宴上的看菜,回门之归便可以食用了。

女儿成家后,父母总希望小两口能同甘共苦、相亲相爱。民间,人们常常将这种希望寄寓于一定的饮宴活动中。豫、陕一带,回门之日,新娘母亲要特地为女儿、女婿做一碗用辣椒面做馅的辣饺子,饺子盛起后,先给女儿尝一个,然后由女儿递给女婿,女婿将辣饺子全部吃掉。遇到不吃辣的小伙子,往往辣得满头大汗,即使如此,也不能推辞不屹。因为这辣饺子里寄寓着父母们的一片希望--希望小两口往后亲亲热热、同甘共苦。

新娘三朝回门,要于当日返回夫家,回家时,母亲有时要送一些东西给女儿带回。台湾高雄美浓镇一带,新娘返回夫家时,母亲要把两株刚从田间连根拔起的甘蔗,用九尺长的红色带子绑住两端,给新郎、新娘带回;其意为祝新郎、新娘和好相处、白头偕老,生活如甘蔗般“节节甜”。

鄂东一带,回门返家时;母亲往往要将一些糯米给女儿带回,回家后即将此糯米熬成稀饭,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吃,据说吃的人越多,东家就越会人丁兴旺。遇到比较大的村子,往往要熬两三锅。

三朝回门之日,我国民间还有传统的“暖女”和“三朝下厨”之俗。

暖女,顾名思义,有取人间温暖,借以安慰女儿之义。女儿刚嫁到婆家,一切尚不适应,甚至有某种恐惧心理。作为父母,为了增强女儿生活上的安全感,于婚后三天派人送食物至女儿,称为暖女。宋人赵德麟在《侯鲭录》中说:“世之嫁女,三日送食,俗谓之’暖女‘。”盂元老《东京梦华录》也有此俗记载:“三日,女家送彩缎、油蜜煎饼,谓之’蜜和油煎饼‘,其女家来作会,谓之’暖女‘。”

我国民间,至今尚有暖女之遗风;不过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之古代有所变化。譬如,江浙一带,新婚翌月,女家-早就送甜糕两盘、糖汤、参汤各一杯至男家;谓之“送早点心”。有的地方自姑娘出阁之日起,一连三日都由娘家送饭,这除了因新娘初到夫家,不习惯夫家的饮食之外,尚含有娘家富裕,衣食无缺的意思,这给新娘的面子增光不少,也可惜此加强新娘一点精神上的力量。

如果说古代的暖女是以父母之爱温暖女儿之心的话,那么从暖女脱衍而来的泉州“送米粉”之俗,则表明父母对儿女的真城希望。在泉州,过去姑娘出嫁第三天(有的在第四天),要送炒米粉给男家,相传这是为了使女儿到男家后,能和夫家的一切人都和睦相处。按泉州“粉”字和“忍”字谐音,“吃米粉大家相容忍”,所以炒米粉非送不可。普通人家仅炒一两中壶,合山珍海味送去。若富贵人家,则要送米粉两大缸,另配全席美味。

三日人厨做饭,这也是媳妇进门应做的第二件事,也是媳妇孝敬公婆的一种礼节。唐人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即是这种风俗的生动写照。

在江南一带,新娘三日人厨,首先是煎豆腐。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先置豆腐、刀于灶上,新妇至,卷袖露手,一手持刀,一手执豆腐,划开置之釜中,伴娘连做吉语道:’豆腐煎得黄,来年生个状元郎。豆腐煎得跳,新郎坐八轿。‘”新娘第一次人厨要煎豆腐,包含有这样几层意义:首先,经过油煎的豆腐,两面金黄,中间雪白,民间谓之“金镶白玉板”,新娘下厨做豆腐,有希望发财的吉祥寓意。民间道“要得富,煎豆腐”,即包含有这种意思。其次,煎豆腐最能体现新娘的手艺,火候掌握不好,豆腐容易煎糊;调味不当,豆腐只难入味;翻炒不当,豆腐又容易碎。总之,在“公说牙疼郎嫌烂,婆怪腌心姑喊淡。一锅能煮几样菜,做媳妇如滚刀山”的旧社会,要新媳妇做豆腐,恐怕是婆婆给媳妇的一个“下马威”吧。

当然,各地乡风不尽相同。在豫北一带,新媳妇第一次人厨不是煎豆腐,而是做面条,当地称“试刀”,这是对新媳刀工和面点知识的考核。一大早,新娘子围上围裙,挽起双袖,亲手和面。和面讲究“三光”,即:手光、盆光、和出的面光。擀出的面片要求薄而均匀。最后是试刀;新娘子操起面刀,在案上沙沙作响,切好的面条又细又长。有民谣称颂道:“新媳妇会做饭,切的面条真好看。下在锅里团团转,盛在碗里莲花瓣。”“试刀面”也叫“喜面”,头锅面先敬给公婆,它是喜面又是寿面,祝双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二锅面敬给兄嫂,吃了面,妯娌和睦,互相帮助。接着给新郎吃,吃了面愿情长如丝,白头偕老。最后一碗面是自己,吃了面象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

三、生育食俗

(一)求子食俗

一般来说,旧时的新婚夫妇一年之内就可得子。倘若一年之内还未受孕,主人便着急起来,而那些乏嗣的人家和长期不孕的妇女则更加坐立不宰。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治疗不孕之症的“灵丹妙药”。随之便产生了许多奇异的求子习俗。

我国民间,许多地方把蛋视为灵验的促孕食品,认为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蛋,具有奇特的促孕功能。山东黄县,每逢正月初一,长期不孕的妇女都要藏在门后吃一个煮鸡蛋,以求怀孕。在江南一带,小孩出生后第三天,父母必须以煮熟的鸡蛋一个在其身上滚过,俗称此蛋为“三朝蛋”,当地人认为,不孕者吃了此蛋即可怀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嫁女儿的嫁妆里有一个朱漆“子孙桶”,桶里要放上若干个煮熟染红的喜蛋。嫁妆送到男家后,男家亲友中如有不生育的女人,便会向主人讨子孙桶里的喜蛋吃,据说吃了这种蛋很快就会有喜。

除吃蛋外,民间还有吃瓜求子的习俗。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贵州中秋节有一种特别之风俗,为各省所无者,即偷瓜送子是也。偷瓜于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惹其怒骂,而且骂得愈厉害愈妙。将瓜偷来之后,穿上衣服绘上眉目,装成小儿形状,用竹舆抬送,有锣鼓随之。送至无子人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之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谓自此可怀孕也。”偷瓜送子之俗并非“为各省所无”,其实,在湖南、江西、江苏等省也有类似的习俗。

旧时广州妇女还有偷莴苣以求子的习俗。据《清稗类钞》载:“广州元夕妇女偷摘人家蔬菜,谓可宜男。又妇女难嗣续者往往于夜中窃人家莴苣食之,云能生子,盖粤人呼叶用莴苣为生菜也。”

瓜也罢,莴苣也罢,生采也罢,本为平常之物,然而在特定的时刻和采取特定方式得来的瓜和莴苣,在人们看来,其功能就不同凡响了。

受孕是男女结合的结果,妇女能否受孕,是由男女双方的生理状况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由屹什么能解决的。古往今来各种神秘、奇特乃至荒诞的求孕祈子食俗,是人们紊乱的直觉联想的表现,是一种唯心的征兆观念。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应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还要自觉地实行汁划生育。

(二)妊娠食俗

妊娠,预示着一个新的生命即将诞生。旧时则意味着香火的延续将得到保证,家族的谱系将得到续写。这对于新婚夫妇及家庭乃至整个部落或宗族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因此民间称怀孕为“有喜”。

然而,当新婚夫妇为身孕有喜而高兴的时候,流产、早产、难产、畸胎等各种令人恐惧的现象,给分娩蒙上一层可怕的阴影。民间认为,出现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除了与遗传及妇女妊娠期的行为举止有关外,主要是由于妊娠期饮食不当造成的。

在我国民间,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孕妇饮食,而是采用一些迷信的方法,通过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饮食手段,以图实现良好的愿望。

例如:有的地方妇女怀孕时,要求孕妇多吃龙眼(干晶叫桂圆)。眼晶亮圆滑,民间认为多吃龙眼,日后生出的孩子眼睛会像龙眼一样又大又亮。

还有的地方,鼓励孕妇多吃黑芝麻,以为吃了黑芝麻,将来孩子的头发会像黑芝麻一样乌黑发亮。

江南一带,妇女在妊娠期间,长辈总要孕妇吃一些藕,因藕白而精,且多孔。多吃藕,是希冀孩子今后又白又胖又聪明,多长心眼儿。

许多地方都认为,妊娠期间多吃一些猪脚,孩子将来起步早,会走路。

这些饮食事象,虽然其间也不乏科学的内容;有的确实还有一定的道理,但主要还是人们凭借直觉的联想,把食物的某一特征同新生儿的某一优点联系起来,企图通过物性的转移,达到某一目的。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孩子寄托美好希望的民俗心理。

民间深知孕妇饮食的重要,除了提倡、鼓励孕妇吃某些食物之外,同时又禁止、限制孕妇吃某些食物,生怕孕妇吃错东西,影响胎儿生长,故此派生出种种饮食禁忌。

在我国民间,至今流播着许多类似的违反科学的饮食禁忌,有的地方孕妇禁食狗肉;以为狗肉不洁,食后会导致难产。在新晃侗族一带,孕妇禁食葱、姜、蒜、羊肉、牛肉,人们认为吃了这些东西,婴儿将来会有狐臭,成哑巴。岭南一带,孕妇不能吃芭蕉怕生双胞胎。有的地方,孕妇不能吃黄瓜、生姜;认为吃了黄瓜生下的孩子身上会长出许多花花绿绿的斑纹。吃了生姜,生下的孩子可能会长六指。有的禁止孕妇吃葡萄,说是吃了葡萄容易生葡萄胎。蒙古克耶人还禁止孕妇吃鸡蛋,认为吃了鸡蛋,胎儿的胎盘只有鸡蛋大。甚至有的地方见“青”(指各种青菜)不吃,认为青菜属于青草之类,没有营养,对孕妇身体没有好处。在台湾,孕妇不能吃螃蟹,否则生出来的:孩子会像蟹那样抓扭别人的手腿。

以上这些饮食禁忌,大都是原始的紊乱联想,缺乏科学依据,它不仅限制了孕妇的饮食自由,而且对孕妇及胎儿的发育也是一种生理上的摧残。

我国历来有“重男轻女”的传统陋俗。因此,从妊娠的第一天起,人们就从多方面观察并采取种种手段来预测、引导生男生女,其中也不乏饮食的内容。

民间流行最普遍的预测生男生女的俗信,是所谓“酸男辣女”之说,即是说妊娠期间,如果孕妇喜食酸物,预兆生男,喜食辣物,预兆生女。还有的地方有“咸男淡女”之说;也就是说孕妇口味偏咸,可能生男,口味偏淡,可能生女。“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妇女妊娠期间的口味嗜好来确定的,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人们除了从孕妇的口味特征来预测生男生女之外,还有一种近似卜筮、博戏的预测方法。元宵之夜,孕妇将冬节汤圆在火上烘烤,如果汤圆胀而不裂则生男,如胀而破裂则生女。这种方法也可用其他食品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