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义堂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占地仅22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在不大的空间里,施以园林式建筑布局,小至盆景,大至果木一一铺设,可谓一绝。
此外,宏村还有乐叙堂、松鹤堂、碧园等多处景点值得一览。
二十七、屯溪老街民居
屯溪是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区,位于黄山市中心,同时也是黄山市政府所在地。据传三国时,吴国威武中良郎将贺齐为征伐黄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山越”曾屯兵溪上而得名。也有人认为:“溪者,水也;屯者,聚也。诸水聚合,渭之屯溪”。屯溪旧属休宁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商业发达、景色秀丽,是一座古朴幽雅,近似山庄的古镇,也是昔日的徽商重镇。它最初只是一个小渔村。明初,休宁人程维宗在此建造店房以招徕商贾、存贮货物,至清康熙年间,发展到“镇长四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更俨然有“沪杭大商埠风”。迄令,屯溪仍然是皖南重要的商业中心。
屯溪老街起于宋代,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徽州物资集散中心,全长1273米,保存完好。店铺鳞次栉比,建筑古朴典雅,是一条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开始时,它只是一段曲尺形的“八家栈”,随着徽州商业的日渐繁荣,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一条综合型的商业街。屯溪老街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古老街市。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宋都大兴土木,大量徽州木材和工匠沿新安江被运输和征调到杭州。后来,这些工匠归返家乡后,便模拟宋城的建筑风格建造店铺。
老街的建筑群继承了徽州民居的建筑传统风格和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建筑体量不大,色彩古朴淡雅,小青瓦白粉墙,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的群体美。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是我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为了使街道与山水及后街等生活环境相沟通,老街两侧有一些宽窄不一的巷弄与街道交叉。老街店铺多为单开间,一般为两层,少数三层,且都是砖木结构。每座楼两旁都有封火山墙,墙上盖瓦。店面门楣上布满了徽派木雕,其内戏剧人物栩栩如生、新安山水淡淡隐现。楼上临街栏杆与裙板,做有各种花窗,十分典雅。建筑临街为开敞式的门面,装有可灵活装卸的排门,卸去排门,店堂则全部打开,便于营业。建筑内设天井采光,天井四周房顶的雨雪水均归落天井中,谓“四水归堂”,是经商人图“聚财”之义而产生的。老街街面的房屋均为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
程氏三宅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屯溪柏树街东里巷6号、7号、28号,为明代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三宅均为五开间两层穿斗式楼房,前后厢房,中央天井,为四合院布局方式,宅居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古朴素稚。
程大位故居建于明正德年间,是一处两进三间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马头墙、小青瓦,典型的明代徽州古民居建筑。现辟为程大位纪念馆,陈列程大位生前的各种资料图片。纪念馆西侧建有“珠算资料馆”。
二十八、泉州杨阿苗宅
杨阿苗宅坐落在泉州城南郊江南乡亭店村。它以建筑空间独特、装饰富丽堂皇、布局匠心独具而闻名遐迩,是闽南民居建筑的精品。该宅现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阿苗是菲律宾著名华侨。清光绪年间杨阿苗耗巨资建造此宅,历时13年完工。该宅坐北朝南,平面方整,占地面积1349平方米。主体建筑五开间,双边户,两进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由铺筒瓦,燕尾形屋脊。四合院内院除中心大天井外,在东西厢房(榉头间)与门屋、正屋之间又留出4个小天井,当地称“五梅花天井”,比单纯的合院天井更有利于通风、采光,又大大丰富了内院空间。其东西护厝呈长列布置,由南北穿通的走廊联系,这是闽南民居典型布局。其东侧护厝的前半部与众不同地设置花厅,在护厝入口门厅与花厅之间以卷棚式方亭相连。方亭内设有美人靠木栏杆,将侧庭又分成两个小巧的庭院,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作为书斋和待客的场所,创造了清静优雅的气氛。整座住宅前面铺筑了大石埕,砌砖围墙。其布局舒展宽宏,是闽南民居中较具代表性的建筑。
杨阿苗宅的独特珍贵之处还在于它精美的装饰艺术,几乎集中了闽南所有的装饰手段,而且工艺精湛,精巧绝伦,如同一个闽南建筑装饰博物馆。正立面外墙是民居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白石墙基、青石柱础和墙面镶边带饰,红砖组砌贴面和檐口“水车堵”的泥塑彩绘巧妙组合,构成鲜艳的色彩对比,组成华丽的墙面图案,显耀其豪门气派。主入口“塔寿”和大门框斗、匾额的青石雕亦属罕见。尤其是门廊侧面顶墙上部的镂空戏剧人物石雕,人物、战车形象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堪称闽南石雕的佳品。单石雕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影雕三种,精雕细琢了许多珍禽异兽、花鸟虫鱼、山水树木、故事人物,匠心独具,恰到好处。还摹刻唐朝颜真卿、宋朝苏轼、明朝张瑞图、清朝翰林羽中鹤等古代名人墨客的诗词书画等艺术作品。此外窗洞、柱头、檐下壁间、柜台脚上的青石雕也是构图奇特巧夺天工。
杨阿苗宅的木雕也是精益求精的上乘之作。宅内槛窗、槅扇多用楠木、樟木制作,窗花雕刻精细,檐下梁枋、斗栱、雀替、垂花等部位上雕刻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更是争奇斗艳、千姿百态,极尽华美之能事。该宅的漆画是闽南少见的,在黑色大漆未干透时直接描金绘成的壁画至今仍不褪色,人物花卉图案刻画得细致入微,充分表现了工匠娴熟高超的技艺。
二十九、连城培田古民居
在闽西客家山区的连城县培田村,保存了一片明清的古民居建筑群。培田村村民自开基祖吴十八郎在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由宁化迁入,繁衍生息至今已近700年。培田村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村落绕着松毛岭东坡突出的高岭北、东、南三面环山布置,主要民居朝向东面和东南面。村落正东1000多米高的笔架山防御着夏秋台风的侵袭,也成了古村落的朝山,体现了人们崇尚文化、“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村落结构中心是一条约2000米长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几座宗祠,街东有三十几座民居和驿站。曲折的古街与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千米古街最盛时有商铺37间,今日仍保存完好的有23间。
培田村现有民居建筑30余座,保存比较完好的仍有20余座。民居建筑设计精巧,工艺精湛,成就甚高。
(一)大夫第式民居--继述堂
在闽西客家山区,通常将院落重重、天井许多的合院建筑称为“九厅十八井”。培田村规模最大的“九厅十八井”合院民居建筑当推继述堂。继述堂的取名来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主人吴昌同因乐善好施而得朝廷封赠,授奉直大夫,诰封昭武大夫。继述堂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历时11
年,它“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二万巨金,成百余间之广厦,举先人之有志而未逮者成于一旦”。.
继述堂的平面布局规模宏大,远不止九厅十八井,而是有18个厅堂、24个天井、72个房问,共占地6900平方米。继述堂前的广场当地人称外雨坪,坪边原有月塘和围墙,现已毁。坪中遗有一对石狮石鼓,两根纹龙旗杆。门前一副对联曰“水如环带山如笔。家钉藏书陇有田”,从中可以感受到建筑周边环境之美和主人对耕读文化的追求。过了前厅进入一个大的庭院,庭院两侧隔一花窗墙后各设有一个侧厅堂,自成一厅两房带小天井布局,小巧玲珑,别具一格。过了大庭院来到挂有“大夫第”牌匾的中厅,过天井上台阶之后进入大厅。中厅大厅联成一体,雕梁画栋,场面浩大,这是主人宴客、会亲的场所。大厅两侧设主卧房,分成前后间。再过一个天井进入后厅,后厅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内宅。与外厅大不相同的是,这里的装饰装修朴素典雅,空间尺度亲切宜人。
继述堂的横屋布局合理。在主厅堂两侧安排了横屋,采用的是左一右三的不对称布局。因侧天井太长,主人在其上做了数个过水廊,既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又使侧庭院空间有了分隔,不至于一览无遗。该宅布局的特点是主厅堂面东,与之成直角的横屋自然是南北朝向。虽然四列横屋房间众多,但因朝向好、光线足、空间大,又采用一厅两房平面布局,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从这里也反映出客家人的精明,既考虑到主厅堂华丽高大,满足了礼仪要求,又照顾到平时居家过日子的使用方便,确实是匠心独具。
继述堂的地板也值得一提。它采用“三合土”结构,由沙子、黄泥、石掺入少量的红糖、糯米夯实而成,不但坚固耐久、不易风化,而且防潮、抗磨、耐压,比混凝土更为经济、实用。经过近二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坚硬如常、平整如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难怪来自法国的建筑学者兰克利博士惊叹是“世界建筑科学的奇迹,中国古民居建筑的艺术精品”。
(二)驿站式民居--官厅
官厅又称“大屋”,是吴氏接待过往官员、商客的地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红军指挥机关所在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之前在此召开了最后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
该宅占地59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为前塘后阁五进带横屋、中轴对称式布局。官厅前设围墙、半月塘、外雨坪。外雨坪石桅矗立,石狮把门,加上“门当户对”。气度不凡。门庐设有双重屏风,过门庐之后进入一个大庭院,又有对石旗杆。进入书写有“斗山并峙”的内门后才是前厅,随后是中厅、大厅、后厅。中厅开学馆,左右厢房曾经藏书万册。后厅为两层楼阁,楼下厅为宗族议事厅,楼上厅为藏书阁。
官厅作为民居建筑具有4个特色:一是建筑功能齐全。它既是客栈、书院、图书馆,又是民宅,集政治、经济、居住、教育为一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恐怕还没有第二例。二是接待等级分明。由彩色卵石砌成的双凤朝阳图案的甬道,只有达官贵人才能行走;中厅砌“三泰阶”(俗称三字阶),来往客人要论资排辈安排座位。三是建筑色彩协调。室内暗部用蓝、绿色彩调成暗色调,显得庄重、肃穆;室内亮部色彩配以朱红色,给人热情洋溢的感觉;重要部位如梁架、窗饰等,则不惜代价全部鎏金,显得富丽堂皇。四是设施考虑周到。许多建筑的构配件,只要想得到的,这里都有考虑,比如过去妇女都要裹脚,足不出户,官厅在设计时就特地在围墙内开挖一条三尺水圳,接来清水,供妇女洗涤。
(三)府第式民居--都阃府
都阃府是一座三进三开间带单侧横屋的民居。都阃是官名,即都司,都阃府就是都司府。汉代在尚书省下设左右都司称左右都阃,清代在武官职衔中设有游击、都司等职,都阃就是四品武官,都阃府就是四品武官的府第。它的主人是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
都阃府规模虽小,却很精细。可惜该府第在1994年毁于一场大火,只剩下断壁残垣,让人们想象着它往日的辉煌。都阃府遗留下来的几件东西。堪称一绝。一是门口的两根石龙旗(也称石笔),顶塑笔峰,斗树龙旗,威武挺拔,直插云天,它是主人文武竞秀的象征。二是前庭院(也称雨坪)中用各式河卵石精铺而成的“鹤鹿同春图”。图中无论是鹤是鹿是松都形神毕肖、活灵活现,传说中秋月圆万籁俱寂之时还可听见鹿鸣,看见鹤舞呢!三是一块介绍主人生平共八百余字的石碑。它是由清兵部尚书贵恒篆额,户部主事李英华撰文,泉州人状元吴鲁作书,北京琉璃厂师高学鸿刻石,通称四绝。
(四)围垅屋式民居--双灼堂
双灼堂是培田古民居中建筑最精湛、集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九厅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筑。它四进三开间带横屋对称布局,又因前方后圆的“围垅屋式”平面而别具一格。门庐横批“华屋万年”,藏主人吴华年名字于头尾,对联“屋润小康迎瑞气,万金广厦庇欢颜”,体现了客家人祈望安居,追求小康的纯朴愿望。过了门庐进入一个中型庭院,庭院两侧对称设有一对侧厅堂,它自成一厅两房带天井人仆布局,分别有小门与庭院和横屋联系。过了前厅、中厅、后厅之后进入一个横向庭院,即围拢屋的后龙,后龙设一厅十房,为家庭做杂物的小院。
双灼堂装饰的主要特色:一是建筑装饰精细。厅堂的屏风、窗扇、梁头、雀替等部位都精雕细刻,雕刻的图案惟妙惟肖、含义深刻。尤其是堂前8块精美的窗扇上每扇浮雕一个字,连起来为“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突出四维八德,训化以德治村、以德持家。二是屋脊装饰考究。双灼堂的屋脊飞檐高挑,陶饰精致,明墙叠檐三折的曲线,左右对称昂首吞云的双龙,技艺精湛,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