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呈坎村,便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宝纶阁,其气势和艺术成就,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是对建筑及装修艺术感兴趣的游览者必到之处。亲眼目睹宝纶阁的雄姿是大多数人前来呈坎的原因和目的。该阁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原名“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始建明嘉靖年间。后殿几层因遇事中辍,70年后重新扩建。东舒祠占地5亩余,分前、中、后三进,五层山墙,层层升高,显得气势宏伟威武,第一进为仪门,仪门内是八丈见方的天井,天井两旁为廊庑,第二进为大厅,前方6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24根圆木大柱,堂中4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上面檩梁重叠,横直交错,正中的冬瓜梁粗大庄重,现堂上还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大厅高大的板门照壁后又是一个大井,其后第三间才是宝纶阁。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相传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历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等职,深得明神宗宠信。罗“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名“宝纶阁”,后来约定俗称整座祠堂为“宝纶阁”。宝纶阁由3个三开间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十一开间,吴士鸿手书的“宝纶阁”匾额高挂楼檐。天井与楼宇间由黟县青石板栏杆相隔,石栏板上饰有花草,集合图案浮雕,三道台阶扶栏的望柱头上均饰以浮雕石狮。台阶上10根面向内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几十根圆柱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圆弯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与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横梁上彩绘图案优美,色彩绚丽,虽历400余年,至今乃鲜艳夺目,历久不凋。宝纶阁左右两边为登楼的楼梯,登上30级木台阶,可见楼上排列整齐的圆木柱,屋顶搁栅外露,饰以水磨青砖。此处为是坎村的最高点,可远眺黄山天都、莲花两峰烟云。宝纶阁以巧妙的结构,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绘,集古、雅、伟、美为一体,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
罗润坤宅坐落于前街中段,建于明代中期,坐西朝东,为二层楼的四合院,民居建筑有五铺作斗拱,覆盆础、梭柱,密搁栅,窗栏精致,栱眼雕花。楼上的美人靠和窗栏尤为典型。
明代民宅燕翼堂为两进三间三层楼,大门门罩砖雕,形制古朴,木墙壁内两侧有单披屋面,靠异形丁头栱出挑承托平盘枋,枋上置圆形雕花栌斗。斗上又出现斜华栱,斜华栱承托屋面,异形丁头栱与圆栌斗都是在徽州极为罕见的。
长春社位于村西南,坐西朝东,建于宋代,后于宋代迁于现址。今主体为明代建筑,后寝为清代改建,门屋则为新造。大门为五凤楼式,全屋有900多平方米,
分门屋、正堂、后寝三部分。
呈坎是一个具有明代建筑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虽遭大量破坏,但仍占黄山市首位,而且类型丰富,风格之独特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誉。
二十五、歙县民居
山环水绕的歙县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秦,隋称歙州,北宋宣和三年改称徽州,元、明、清三朝沿用此名。隋以后1300多年均为郡州府治。明清以后由于徽商的崛起,使它一度跃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文化之邦”。境内名胜古迹繁多,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约占全省五分之一,故有安徽“文物之海”的美誉。
素有“牌坊之乡”美称的歙县,文物灿烂,古迹众多,全县有570处地面文物。遍布全县城乡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等“古建三绝”以及古桥、古寺、古塔
等,构成了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特别是明清两代的民居、石坊和祠堂,数量众多,构造精巧,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与此同时,文房四宝中有“两
宝”:徽墨和歙砚也出自歙县。
歙县的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现存古建筑385处。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到处可见。值得一游的景点有徽园、渔梁坝、棠樾牌坊群、太平桥、太白楼、新安碑园、许国石坊、陶行知纪念馆、樵楼、斗山街等等。
徽园位于古城闹市区,南连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徽园气势宏大、古朴典雅、曲径通幽、粉墙黛瓦、错落有致、雕刻精美,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得意
楼、春风楼、古戏楼、惠风石坊、九龙九凤壁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百余间。
太平桥俗称“河西桥”,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桥身是红色的粉砂岩,全长268米,宽7.1米,是安徽最长的古石拱桥。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句。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的山光水色和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园林建筑依山就势,各种花墙、漏墙、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200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典型的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许国石坊位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其人在明史上虽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古建筑物的许国石坊,却是稀世瑰宝。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绕飞在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上,12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这些大石料重量相当可观,在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运输工具十分简陋的条件下,采用堆土方法,立柱架梁,把笨重的大石料吊运到lO米高的空间后接榫合缝。许国石坊以中华独一无二的雄姿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歙县城内,旧为“崇学堂”,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馆内陈列有陶行知之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樵楼位于歙县城内,有两座。南樵楼,俗称“24根柱”,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两代多次重建,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颇有看头。
斗山街坐落于歙县城内,这条古街由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崇山峻岭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江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质牌坊“叶氏贞节坊”等等。
二十六、宏村民居
黟县,位于“中国第一奇山”--黄山的西南麓,北临九华山,南靠齐云山,是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也是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2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黟县因黟山而得名,据《清史·地理志》载:“县以黟山名,即今黄山也。”唐玄宗时,取轩辕黄帝在黟山取石炼丹得道升天之传说,遂改黟山为黄山,但黟县的名字却沿用至今。
由于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连为一体,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也因如此,黟县自古以来极少受到战争劫难,至今仍完整地保存有一大批16世纪徽商鼎盛时期留下的建筑精巧、风格明朗的徽派特色浓郁的明清建筑群,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东方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黟县境内的古民居星罗棋布,古民居、古祠堂、古桥、古三雕(砖、木、石),古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众多,至今仍存在保护完整的古民居3600栋,为皖南之首,素有“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这些古代民居建筑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宏村、西递、南屏、关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筑村落更能让游客感受到其中隐藏着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宏村位于黄山的西南麓,原是古代黟县赴京通商的必经之处,始建于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因犯了乾隆皇帝的名字“弘历”讳,遂更名为宏村。
宏村是以汪氏家族为主聚居的村落,整个村落占地约28公顷,其中被界定为古村落范围的面积有19.11公顷。汪氏是中原望族,自汉末南迁,其后裔遍布江南
各地。宏村汪氏祖籍金陵,约在南宋时迁居到徽州,是为宏村始祖。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宏村曾任山西运粟主簿的汪氏76世祖汪思齐,根据祖辈的遗训结合风水理论来指导村落的整体布局。汪思齐等族人聘请当时号称国师的风水先生何可达作指导,引滩溪以凿圳绕村屋,引水至天然洼地以坚池塘,由此,村落
的雏形基本形成。
宏村整个村落布局独出机杼,是一个“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故被人们称为“牛村”。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岗山为“牛头”,满山青翠苍郁的古树是牛的“头角”,村内鳞次栉比建筑群是“牛身”,碧波荡漾的塘湖为“牛胃”和“牛肚”,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是“牛肠”,村边的四座木桥为“牛腿”,宏村就以一头卧牛出于青山环绕、稻田连绵的山冈之中。
宏村有着类似方格网的街巷系统,用花岗石铺地,穿过家家户户的人工水系形成独特的水街巷空间,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为中心,周边围以住宅和祠堂,内聚性很强。最能体现宏村景观和艺术价值的月沼和南湖水面,映衬着古朴的建筑。在青山环抱中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更显宏村独到的人居环境价值和景观价值。
水、建筑、环境是构成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的三大要素。村落里现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民居158栋,其中的137栋保存完整,这些民居建筑不仅拥有优美的环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的建筑造型,而且与人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之一。建筑中最使人叫绝的要数“三雕”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雕刻刀法都像北方的剪纸一样精细、流畅。大与小的运用,疏与密的处理,粗与细的对比都匠心独具。
宏村的村外山青水秀,红杨翠柳,而村内则清渠绕户,终年清澈,潺潺流淌的水圳宛如轻柔的银带,蜿蜒飘动于村中。村中民居大多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村落特有的“宅园”、“水院”,使宏村的民居建筑开创了徽派建筑里别具特色的水榭民居模式,形成了“明圳粼粼门前过,暗圳潺潺堂下流”、“浣汲未及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的绝妙景色。
宏村是徽州传统地域文化、建筑技术、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的真实见证,故村内有许多值得徜徉的胜迹。
南湖位于宏村正南方,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占地面积为两万顷的人工湖。湖面呈大“弓”形,弓背部胡堤分上下两层,上层宽约数丈,用石板、卵石铺地,下层种植有杨柳树;弓弦部建有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私塾六所,称“倚湖六院”,专供族人子弟授业解惑,以育人才之用。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六院合并重建,取名为“以文家塾”,亦名“南湖书院”。书院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高大宏伟,庄严宽敞,为徽州古书院代表建筑之一。
承志堂是清末徽商汪定贵于清咸丰五年前后营造的宅邸,有“民间故宫”之称。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全宅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个,楼屋7处,大小60间屋,门60个。整栋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内部饰以极为精致且富丽堂皇的石、砖、木三雕物件。全宅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供搓麻将打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以及保镖房和佣人住房。宅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必出宅。前堂额枋上的木雕图案是长约2米、高30厘米的“唐肃宗宴官图”。天井下檐的4根支柱上雕有渔、樵、耕、读的图案。叫门之上,即渔樵耕读之下,有一长幅“百子闹元宵图”。东西两边门上呈古钱币形,也像古元宝倒挂,是财到的意思。前厅的楼上是闺房,房顶有天窗,彩光性能好,便于小姐描红绣花。后堂与前堂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木雕的图案就有所不同了。后堂主要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柱石上有寿字,额枋上雕的是“郭子仪上寿图”。后堂左侧是“吞云轩”和“排山阁”,吞云轩天花板上彩绘着云烟袅绕中的罂粟花,这是徽州一带清代鸦片烟室的装饰。后堂右侧则通向厨房。承志堂是皖南古民居的经典之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