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自言系出中山(现在河北省定州市)。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对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无论》三篇,提出“大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后期对佛教思想表现了妥协。有《刘梦得文集》。
原文
乌衣巷
朱雀桥①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译
①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桥名。
②王谢:东晋王导,谢安诸豪族皆住乌衣巷。
赏析
这首诗内在的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采用了缓和的口气,“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自是五言古诗的正声。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
读这首诗,我总感到,刘禹锡不仅是个大诗人,还是一个大画家。他笔触所到之处,不是平铺直叙的直白议论,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虽然史传上并无刘禹锡画作的记载,但《乌衣巷》分明就是一幅用诗的语言,精心营造的沧桑历史的变迁图。
诗人对画面的精心营造,首先表现在对所描绘景象的选择上。诗的前两句,简洁地勾画了桥、巷、花、草和夕阳五种景物。仅从字面,似乎看不出诗中对某一景象描绘的侧重,但是,只要把这些景象组成一幅完整有机的画面时,就不难发现,诗人对“夕阳”是一种潜在的、有意识的精心选择。
绝妙佳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