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约公元412—446年),字明远,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宋著名的文学家。
鲍照少时家世贫贱,曾从事农耕。诚如自己所言:“臣田茅下第,质非谢品”(《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但他志向远大,喜读诗书,“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拟古》之二)。由于生不逢时,一生湮滞坎坷,宿志难遂。魏晋以后,门阀制度盛行,当时的国家政权完全为高门士族所把持,众多的寒门学子只能终身蹇滞困顿,至多只能当一些品位低下、躬勤遮务的“浊官”。像鲍照这样出身微寒的知识分子,其命运更是悲惨。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26岁的鲍照进谒当时为江州刺史的临川王刘义庆,但未见知。鲍照进而希望用贡诗言志的方法,在刘义庆面前展露自己出众的才志,不断却因此遭到了别人的鄙薄,被告诫说:“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这激起了鲍照的强烈不满。他勃然言道:“千载上有英才异于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南史》本传)此次贡诗言志终被刘义庆幕下供职。刘义庆死后,他又在始兴王府中担任了同样的职务,直到元嘉末年。宋孝武帝为了削弱台阁大臣的权力,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开始重用自己身边一些寒门出身的近臣。鲍照于孝武帝考建初年(公元454年)任海虞令,继官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入侍孝武帝。不久因不甘屈节邀宠而被贬为秣陵令、永嘉令。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以后,鲍照为临海王荆州刺史刘子顼前军参军,常知内命。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晋安王刘子勋称帝,子顼举兵响应,兵败,鲍照在荆州被乱兵所杀。
鲍照才高人微,处于森严的门阀等级制度下,长时期受压迫的遭遇和因人地寒微而受到的歧视和冷遇,使他对当时种种不平的社会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都超过了同时期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以及对世族制度的评击,这是鲍照文学作品的特点。
鲍照的作品,散失的很多。现存的文章诗赋等都收集在《鲍参军集》一书中。书中收赋10篇,表、疏、启、书、颂、铭等27篇,乐府86篇,诗及联句113篇。《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例如第六篇《对案不能食》写道:“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激愤的诗句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强烈地抨击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流露了诗人的失意和痛苦,也表现了他的不屈和抗争。
鲍照后期的作品,凄凉哀痛的情调十分突出,出现了大量晦冥肃杀的景象。著名的《芜城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该赋极力对比刻写了广陵昔日之繁荣与今日之荒凉,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屠城暴行,风格新颖。
鲍照的文学成就甚至超过了谢灵运和颜延之,成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能诗赋,擅长乐府,尤工于七言歌行。其诗骨气刚健,笔力遒戏,辞藻华丽,语言精炼。他既着意选字炼句与节拍之和谐,且能摆脱纤弱颓靡之影响。音节激昂铿锵,感情强烈奔放,杜甫誉为“俊逸鲍参军”,可当之无愧。鲍照的七言乐府,继承了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我国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其风格和形式对李白、岑参等人都有很大影响。
原文
登大雷岸与妹书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①,山溪猥至②,渡泝无边③,险径游历,栈石星饭④,结荷水宿⑤,旅客贫辛,波路壮阔⑥,始以今日食时⑦,仅及大雷。涂登千里⑧,日踰十晨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⑩,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向因涉顿,凭观川陆;遨神清渚,流睇方曛;东顾五州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淩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寒蓬夕捲,古树云平。旋风四起,思鸟群归。静听无闻,极视不见。
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苧蒿攸积,菰芦所繁。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彊捕小,号噪惊聒,纷乎其中,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思尽波涛,悲满潭壑。烟归八表,终为野尘。而是注集,长写不测,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
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上常积云霞,雕锦缛。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綵,赫似绛天。左右青霭,表里紫霄。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若潀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北极雷淀,削长埤短,可数百里。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轻烟不流,华鼎振涾。弱草朱靡,洪涟陇蹙。散涣长惊,电透箭疾。穹溘崩聚,坻飞岭复。回沫冠山,奔涛空谷。砧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落。仰视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慓矣!至于繁化殊育,诡质怪章,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俦,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掩沙涨,被草渚,浴雨排风,吹涝弄翮。夕景欲沈,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风吹雷飙,夜戒前路。下弦内外,望达所届。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辞意不周。
注释
①秋潦:秋雨。浩汗,大水浩浩无边的样子。
②猥(wěi委):多。猥至,指秋雨后山溪水多流入江。
③泝(sù素):同“溯”,逆流而上。
④栈石:指在险绝的山路上搭木为桥而过。栈,小桥。
⑤结荷:结起荷叶为屋。水宿:歇宿在水边。亦言行旅之苦况。
⑥波路:水路。
⑦日食时:即午饭时。《汉书·淮南王安传》:“(上)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
⑧涂:道路。登,走;行进。
⑨踰:即“逾”,越过。两句谓已走了千里路,过了十天。按自建康至大雷岸,实际上行程不足千里。这里是约数。
⑩惨:疼痛。这里用作动词。节:关节。
涉顿:徒步过水曰“涉”。住宿歇息称“顿”。
遨神:骋目娱怀。清渚:清流中的洲渚。流睇:转目斜视。曛:黄昏。
五洲:长江中相连的五座洲渚。《水经注·江水》:“(轪县故城)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为名。”九派:指江州(今九江)所分的九条水。又因之称流经江州附近的长江。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
地门:即武关山。《河图括地象》云:“武关山为地门,上与天齐。”
长图大念:即宏图大志。
隐心:动心。
负气:恃着气势。
含霞:映衬着鲜艳的朝霞。饮景:闪射着灿烂的阳光。景,太阳。
淩(línɡ灵):亦作“凌”,逾越。陇,田梗。
带:这里用作动词,即“围起”之意。匝(zā扎)环绕一周。
横地:指群山横亘大地。
砥:磨刀石。隰(xí席):低下之地。
亡(wù无):通“无”。靡:没有。
寒蓬夕捲:蓬草遇风则飞旋捲去。
陂(pí皮)池:水塘。潜演:潜流。演,长长的水流。
苧(zhù柱)蒿:苧麻和蒿草常生水边。攸积:所积。
菰(gū姑):俗称“茭白”。
疆:同“强”。
惊聒(ɡuō郭):惊扰嘈杂。
回江:曲折的江水。永指,永远流向远方。
天合:与天相连。
舳舻(zhú lú逐卢):船尾和船头。
壑(惑或):山谷。
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野尘:天地间的尘埃。两句语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有幻灭无常之想。
写:同“泻”。
修灵浩荡:语出《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修灵,指河神。
基:山基。
辰汉:星辰天汉。
雕锦缛:形容云霞的绮丽绚烂。
若华:若木之花。《淮南子·坠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此指霞光。
气通:雾岚连成一片。
传明:闪射光明。
赫:火光红艳。绛:大红色。
霭:烟气。
紫霄:庐山高峰名。
气尽:烟岚散尽。
黛色:青苍色。
神居帝郊:神仙、天帝的居处。
潀(zhōnɡ忠):小水汇入大水。洞:疾流。
溪壑:山谷间溪水。
豗(huī灰):相击。
澓(fú伏):洄流。宕涤:摇荡;激荡。
荻浦,长满芦的水滨。
狶(xī希)洲:野猪出没的荒洲。狶,同“豨”,猪。
薄:迫近,“派”的本字,水分流处。
淀:浅湖。
削长埤(pí皮)短:意谓对众多河流湖泊加以削长补短。埤,增益。
高浪灌日:形容波浪翻腾之高。
涾(tà沓):水沸溢。
朱:同“株”,株干。这里指草茎。靡:披靡,倒伏。
蹙(cù促):追近。句谓大水迫近田陇。
散涣:波浪崩散。涣,水盛貌。
透、疾:均指迅速。
穹溘(kè客)浪峰。穹,高大。溘,水花。
坻(dǐ底):河岸。复:倒复。
回沫:回迸的水花飞沫。冠山:谓水势逾山。
空谷:扫空山谷。空,用作动词。
砧(zhēn真)石:河边的衣石。
碕(qí奇)岸:弯曲的河岸。(jí跻)落:变成碎末飞落,切成细末的腌菜。
大火:星名。即心宿二。
愁魄:因发愁而动魂魄。胁息,屏住呼吸。胁,通“翕”,敛缩。
慓(piào票):迅速。
繁化殊育:指各种生物的繁殖蕃衍。
诡质:奇异的躯体。怪章:怪诞的外表。
江鹅:《本草》引《释名》:“鸥者浮水上,轻漾如沤也,在海者名海鸥,在江者名江鸥,江夏人讹为江鹅也。”海鸭:《金楼子》:“海鸭大如常鸭,斑白文,亦谓之文鸭。”鱼鲛:《山海经》:“荆山,漳水出焉,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鲛鱼。”注:“鲛,鲋鱼类也,皮有珠文而坚,尾长三四尺,末有毒,螫人。”水虎:《襄沔记》:“沔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甲如鳞鲤、秋曝沙上,膝头如虎掌爪,常没水,名曰水虎。”
豚首:郭璞《江赋》:“鱼则江豚海豨。”注:“《临海水土记》曰:“海豨(猪),豕头(豚首)、身长九尺。”象鼻:《北史》云:“真腊国有鱼名建同,四足无鳞,鼻如象,吸水上喷,高五六十丈。”芒须:王隐《交广记》:“吴置广州,以滕修为刺史,或语修,虾须长一丈,修不信,其人后至东海,取虾须长四丈四尺,封以示修,修乃服之。”针尾:据《山海经》注云,鲛鱼“尾长三四尺,末有毒,螫人。”
石蟹:《蟹谱》:“明越溪涧石穴中,亦出小蟹,其色赤而坚,俗呼为石蟹。”土蚌:《说文》:“蚌,蜃属,老产珠者也,一名含浆。”燕箕:《兴化县志》:“魟鱼头圆秃如燕,其身圆褊如簸箕,又曰燕魟鱼。”雀蛤:《礼记》:“季秋之月,雀入大水为蛤。”
折甲:鳖,甲鱼。《宁波志》:“鲎形如复斗,其壳坚硬,腰间横纹一线,软可屈摺,每一屈一行。”曲牙:《函史》引《物性志》:“形似石首鱼,三牙如铁锯。”逆鳞:王旻之《与琅琊太守许诚言书》:“贵郡临沂县,其沙村逆鳞鱼,可调药物。逆鳞鱼仙经谓之肉芝。”返舌:《释文》:“反舌,蔡伯喈云:虾蟆。”以上“江鹅”至“返舌”等十六种水生动物,有的实有其物,有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名称,故难一一考实。
沙涨:沙滩。
被:此处意为躲避。
吹涝:吐着水。弄翮(hé核):搜理毛羽。翮,羽毛。
寒啸:哀鸣。
樵苏:樵夫。苏,取草。
舟子:船夫。以上四句,暗示自己“去亲为客”的悲凉情怀。
飙:风暴。
戒:提防。前路:前途。
下弦:月亮亏缺下半的形状。指二十三、四日。《诗经·小雅·天保》孔颖达《正义》云:“至十五、十六日,月体满。”“从此后渐亏,至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亦正半在,谓之下弦。”
届:至。
夙(sù素)夜:早晚。
涂:同“途”。蹙:急促。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