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六十年
48151100000007

第7章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奠基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6年,毛泽东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是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国家一切重要活动的决策者。他通过大量的报告、文章、讲话、谈话、电文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原则、策略,这些思想、理论、原则、策略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奠基性治国理论。在这些思想、理论、原则、策略中,有的主要是指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如何在中国奠定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虽然这些指导理论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然而它们的理论意义和文献价值却将与世长存。为此,邓小平在对毛泽东思想做肯定性评价时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即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应该作为我们今后工作指南的东西,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旗帜,今后还将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它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石,而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理论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毛泽东思想的两大发展历程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奠基理论,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处的特殊社会条件和环境,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毛泽东思想不是一开始就以正确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而是在与“左”和右的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和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实践化的基本过程。

(一)中国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内容、条件和环境的不同,而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对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功地分析和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来解决中国革命现实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革命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有实践意义的初步结合,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1927 年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革命应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重新审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形势,把中国革命引向“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便,这是中国革命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毛泽东于1927年8月~1930年1月间,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理论著作,正确地分析了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从而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27~1935 年,即土地革命前期和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初步形成”的标志是“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和“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0年 5 月,毛泽东根据当时的革命发展状况,专门撰写《反对本本主义》一书,强调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反对脱离实际的“唯书”、“唯上”的本本主义,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些论述已经包含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基本思想,初步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同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基本形成了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时期,“萌芽”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以农村为革命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2.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完善

抗日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进一步结合,也是毛泽东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时期,就是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初步形成。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研究》、《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分别从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方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共同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为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展开,即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对中国革命进行全面、高度、集中概括的历史性文献相继发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毛泽东根据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一论断正确区分了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并且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这一时期,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大力进行理论研究工作,着重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走向成熟。

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1942~1945年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这场整风运动,全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问题很早就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在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回忆说,他于1911年秋到1912年在新军当兵时,从报纸上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俄国的十月革命,引起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经济上、政治上有什么样的要求和表现,当时毛泽东并不清楚。五四运动前后,民治主义和世界主义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最初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反映了他争取人民民主和国家独立的强烈愿望,因为这正是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的时代主题。但这种理解并没有抓住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基本特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早期理解出现的偏颇,并没妨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追求。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时就下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这表明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1.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探索和形成

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终结,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怎样稳妥地实现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面对这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探索,进行了新的创造。这一阶段,毛泽东既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也进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以后,按照当时的建国方案,新中国首先要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等到条件成熟以后,再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过渡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怎样稳妥地实现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要完成这个任务,既不能沿用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做法,因此只能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同中国新时期革命实践的进一步结合中,进行新的创造。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新创造和新实践中,不仅继续发挥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概括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完善和发展。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的不断革命理论与和平赎买以及不能用暴力剥夺农民的思想,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及时地、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总路线的提出确立了既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和平改造思想,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和形成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思想,萌芽于革命战争年代,奠基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着力探索并形成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萌芽,成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源头。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源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1940 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思想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强调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的就“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不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方向,也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成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经验借鉴。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探索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坚持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毛泽东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中心内容。毛泽东以战略家的大手笔所建构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格局,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产生了阶段性的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努力探索,尽管由于当时的主客观原因,终究没有摆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行为定式。但它却勾画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初蓝图,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实践,为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重要源头活水。

第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尝试,成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中国全面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 年,苏共二十大披露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许多弊端。这促使毛泽东以苏为戒,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在这一时期,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刻思考,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认真分析了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和出路,完成了两部经典性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剖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形成了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理论构想,并以此为指导,在实践中建构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基本框架。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经济、教育、科学、文化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地建立起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毛泽东不仅是现代中国革命之父,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而且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总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与不同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当时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三大结论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发源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又在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得到凝练和升华,因而是对中国革命的完整概括和系统总结。这一思想主要包括三大理论:阶级斗争学说、依靠群众夺取政权、武装斗争学说。

(一)坚持阶级斗争学说是革命的中心理论

阶级斗争学说是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科学指导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并根据中国特点加以创新,提出了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暴力革命是一个普遍的原则。他指出:“在阶级社会里,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毛泽东理解革命发生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1.分析中国革命力量的阶级构成是革命胜利的前提保障

在毛泽东看来,政治就是阶级斗争,敌人便是阶级敌人;其阶级分析的着眼点在于辨明敌我力量构成情况,正确区分敌人和朋友。对此,毛泽东在论著中说道:由经济上的穷富程度,到政治上对于革命的态度——为了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在阶级斗争学说中引入敌我分析的方法,以使阶级斗争的对象更清晰,任务更明确,避免了革命战争的巨大浪费。把阶级斗争具体为敌我斗争,是毛泽东研究实际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一,对中国阶级构成状况的分析是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的逻辑起点。

早在1925年,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当时,关于中国社会分析研究的阶级状况的著作很多,但是毛泽东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正确认识。毛泽东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不仅强调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进行分析,而且强调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也加以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具体现实出发,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全面看待中国阶级的构成状况。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阶级概念运用于中国革命现实的一项创举,并由此拉开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序幕,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始阶段进程。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是毛泽东阶级斗争学说的早期表达。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认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文中表现出对贫农的特殊兴趣,甚至对“游民无产者”即黑帮势力也保持革命的希望,显示了他对革命实力的兴趣。因为,早期青年毛泽东相信:“只有通过群众的行动确立起来的群众政治权力,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1927年3月,他又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该文中,他表达出了“贫农领导,是非常之需要的。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重要阶级倾向。在这篇文章中,他坚定地提出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么雅致,那么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表达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阶级斗争必然采用暴力方式的一些深入思考。

第二,对各阶级在革命中的角色定位是阶级斗争学说的重要基点。

在对中国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对中国的阶级状况和构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对各阶级在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正确的定位。毛泽东充分利用调查方法,对中国各阶级的革命意识和革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并说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

第三,争取最大多数各阶级力量支持革命是阶级斗争学说的最终目的。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力量和革命斗争的基本形式进行充分分析之后,坚持认为中国革命需要争取最大多数阶级和阶层的支持,他认为:“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这是毛泽东在后来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得出的最重要经验,也是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所在。“为了能够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毛泽东对社会群体的阶级——敌我分析细之又细。譬如地主阶级分为大地主和中小地主。大地主里面又可分出反共顽固派、地方实力派与开明绅士;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里面又可分出英美派与亲日派,小资产阶级里面还可分出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下层小资产阶级;农民分为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中农里面又可分出上中农与下中农……他甚至在汉奸亲日派中间再分出两面分子,‘对其亲日的方面,是加以打击和孤立的政策,对其动摇的方面,是加以拉拢和争取的政策’”。而且,毛泽东认为在“实际的阶级斗争”中,在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敌我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特别是中间势力里面那些就阶级而言“根本上是敌人”的分子,必然要经历由一步一步地争取过来到一步一步地抛弃他们的过程。也正因为毛泽东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瓦窑堡会议,根据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毛泽东等人赞成联合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内的中间阶级的意见占了上风。

总之,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对中国社会阶级关系提出的这些新观点,是其对中国革命的理论政策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可以说,这既是中国革命在20世纪40年代能胜利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又是毛泽东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之一。

(二)依靠群众夺取政权是革命斗争的总策略

毛泽东在阶级斗争学说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对敌斗争艺术,有着坚实的哲学智慧和基础,因而能够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并且借助哲学思维把来自于革命实践的斗争理论上升为系统的学术成果,形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对中国革命力量进行阶级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对中国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无业游民都有革命的愿望和要求这一现状,毛泽东进一步认定中国革命战争的性质是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

第一,人民战争思想来自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力量构成的科学分析。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在坚持阶级斗争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一学说的实践结果。毛泽东始终坚信广大人民群众才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的最大优势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最关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否都发动起来了、加入进来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战争最深厚的根源、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就是充分动员群众,坚决依靠群众,把战争的革命性和群众性融合为一体,从而使战争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毛泽东指出,战争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他又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③这就是说,人民群众是作战力量最伟大的源泉,是其他战争力量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战争力量都是在民众力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人民战争思想的归宿点是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基于人民战争的思想,不仅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如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积极防御的思想,游击战和带游击战性质的运动战,等等,而且还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路线和策略,即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必须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为了解决革命力量最大化问题,基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依靠力量的认识,对群众力量的重视,毛泽东相应地构建了他的统一战线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统一战线的经验和理论是最丰富,最生动。其基本思想是,在革命和建设中都要实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对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早在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将统一战线视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战争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之一。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可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关于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毛泽东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矛盾的性质,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原则。

总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军事遗产,总结了中国近百年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关于依靠人民群众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人民战争思想。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坚持人民战争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实行人民战争,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深入地发动群众,才能使各条战线的斗争紧密配合,发挥整体威力,才能始终保持战争的正确政治方向。二是施行人民战争坚决依靠人民。革命战争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群众的战争。人民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人民战争。

(三)坚持依靠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是革命斗争的总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有中国特色的部分,毛泽东对该理论的提出和实践贡献最大。毛泽东从对中国革命所处的客观形势的分析着手,在明确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方向基础上,形成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总道路。

1.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决定只能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民主革命能且只能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是由中国具体的革命性质和革命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第一,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了只能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毛泽东从革命性质、革命途径、革命步骤等角度对中国革命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革命道路的认识基础。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它不破坏任何尚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因而又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对于这一性质的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找到了适合中国的独特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即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中国革命所处的国情决定了只能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大革命的惨痛失败,革命方向问题急迫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能否尽快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能否尽快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兴衰成败。大革命失败以后,在总结以往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对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结合中国革命的对象异常强大,而革命的依靠力量相对弱小的具体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找到了夺取革命胜利的最终道路。

一方面,他在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进行科学分析时,重点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80%以上,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的概念很宽泛,有好几个阶层,依靠谁团结谁,才能真正把农民的作用发挥出来。把这些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的应首推毛泽东。他说,所谓农民问题,主要的是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七十的贫农群众,贫农是革命的中坚,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他把农村各阶级、阶层讲得清清楚楚。这个分析和认识十分重要,找到了革命军的主力所在,找到了革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战场在农村而不是城市。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条新的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另一方面,毛泽东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又从领导城市武装斗争起义中认识到中国武装斗争方向必须放在农村,从而使中国革命找到了方向。毛泽东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到农村建立根据地,使之成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指导思想。1927 年的“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会后,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立足点从辅助、支持国民党完成民主革命,转到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民主革命之上,并且开始了农村武装革命斗争的实践。经过1927年到1935年的探索,基本上在全党内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也建立了大片根据地。邓小平对此有过高度的评价,他说:“回想 1927 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要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下,我们党就还要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因为在武装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通过正确的革命道路掌握了对敌斗争的方法,而且还通过这条道路掌握了民心。获得民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胜利、取得执政地位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夺取政权的28年间有25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历史表明,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历史证明,毛泽东首创的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战争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把农村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依靠农民阶级来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发展人民武装力量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总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又一个重要经验总结和深刻的历史结论。

三、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这三大活的灵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不仅对中国革命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活的灵魂,它们具有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具有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而得到充实、完善的基本要求。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雏形散见于毛泽东早期的许多论著中,它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

1.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萌芽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萌芽时期始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终于1927 大革命失败。在这一时期当中,毛泽东在分析和考察中国革命的性质时,已经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地运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中。从这个时期毛泽东的著作,特别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可以看到他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清晰脉络,这表明了他的实事求是思想的萌芽。在对当时中国的革命暴力问题进行分析中,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做出形象比喻,他说:“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奋斗目标时,他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是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这一时期,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弊端,强调了农民作为先锋队的重要性及团结中农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必要性,在中国尝试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探索。

2.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发表,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时期。大革命的失败促使中国共产党认真地总结经验与教训,客观地看待中国革命,理性地制定相应对策,有针对性地寻找中国革命的新出路。在这一时期,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具体困难,也就成为关键性的环节。

1929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古田会议。毛泽东根据“九月来信”精神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在决议中突出强调了调查工作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初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到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中,他特别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批评了那种开口闭口“拿本本来”且脱离中国实际的教条主义错误。同时,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这时,毛泽东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了。

3.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

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的整个时期,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得以完全形成。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哲学上彻底清算了经验主义,在实际中克服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影响。毛泽东针对中国革命不断变化的情况,发表了系列主张实事求是思想的文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实践论》和《矛盾论》,等等。这些文章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解和主张。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迷失前进的方向。”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标志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在延安的“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逐步被全党认同和接受,并为后来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毛泽东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批判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他号召全党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同时为抗大题词为“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实事求是确实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我们党在成立8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今天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正是由于提出并长期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二)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科学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神圣家族》一书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在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进行的,并且真正地起着推动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作为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直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并科学运用这个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功。首倡群众路线的科学领导方法,身体力行走群众路线,在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从理论上做出归纳、提炼和阐述,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最终创立起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大历史作用的群众路线,并成为贯穿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之一。

1.毛泽东群众路线的萌芽时期

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思想来源是丰富的。一方面,青年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传奇小说,以儒学为主干的民族传统文化,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影响着他的青少年时期。通过历史时间的分析,青年毛泽东深知人民群众在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替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的胜利,使青年毛泽东意识到民众运动的兴衰关系到社会改造的成败。1919年7月21日,他在《民众的大联合》的系列文章中指出:民众运动是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并提出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的观点。但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群众”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作用的认识还是零星的看法,很多观点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观念。

2.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初创时期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到大革命的失败前后,是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初步探索和创建时期。

毛泽东于1927年1月4日~2月5日回湖南实地调查了解湘潭、湘乡、衡阳、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沿途不断肯定农民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提出农民运动应该建立依靠贫农的阶级路线。贫农群众不仅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而且“最听共产党的领导”、“最革命,所以他们取得了农会的领导权”。同时,还提出革命政党应当通过农民运动来实现国民革命的斗争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坚信农民运动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阶级斗争的好方法,而且是唯一能够最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斗争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群众路线的观念和意识已经在毛泽东的理论体系中初步得到应用和论证了。

3.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形成时期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革命的现实处境和走向的问题。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会议和系列革命斗争中,通过对工农群众的斗争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初步提出了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政权,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的观点。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是完全可以而且必须依靠广泛深入地发动与组织工农群众而形成革命运动的。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通过“工农武装割据”以改变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因此,“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广大群众“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如果这样,“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这些思想和观点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群众路线得以形成的重要来源和基础。

毛泽东在1929年12月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即从深入分析红四军党内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近十项非无产阶级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着手,提出要完成“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其中,在批评单纯军事观点那一部分,毛泽东说:“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下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他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表明,毛泽东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中,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锻炼,已经对自己在领导各方面工作中的一般方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初步形成。

毛泽东在1930年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中,着重讲的是群众路线的依靠是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方面。毛泽东曾经说过,“做领导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这一观点是《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主题。毛泽东强调要到群众中作调查研究,“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因为共产党的正确的斗争策略,“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反对本本主义》所阐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到群众中作调查研究,向群众寻求真理的论断,可以说是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的雏形,属于党的组织路线问题。毛泽东在当时的革命年代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作调查研究,绝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而是为了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政策,以保证党的事业胜利前进。这其中就蕴涵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

4.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完善与发展

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开始在自己的相关论著中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观点和主张。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做了理论概括。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和刘少奇的修改党章的报告,对群众路线作了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三个显著标志之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共产党人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说:“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必须实现领导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这就要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的领导方法,这个领导方法是党的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于群众路线的认识和运用有了新的提高。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看成是制定和贯彻政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针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一定要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工作都要为人民着想;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主人,而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1957 年春天,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他说,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党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这也是群众路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作为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在充分运用这一观点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首倡群众路线的科学领导方法,身体力行地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从理论上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丰富和完善,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成为贯穿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之一,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

(三)独立自主思想的由来与形成

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从毛泽东早年的思想材料来看,上述“为己之学”的主观能动精神给予他深刻的影响,他也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中受到很多的影响,并尤其注重挖掘个人主观能动精神。青年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无所不包地具体地指导着中国的方方面面,只能把它作为一个总的指导方向来坚持,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强者个性。毛泽东的这一切习惯和个性,为其在以后中国革命斗争中展示出独立、果敢和沉着的行事风格奠定了基础。

1.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源泉

解剖和分析毛泽东早期个人人格特征的形成,只是了解毛泽东早年对中国文化传统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掘与吸收,这也只是其独立自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但是,从理论形态来说这只是粗糙而朦胧的思想火花。这些思想火花又怎样上升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呢?

第一,崇敬敢于碰硬的斗争精神,保证毛泽东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任何艰难险阻,为其独立自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个性基础。

毛泽东曾经多次大加赞扬鲁迅先生的硬骨头个性,在崇敬之余大加宣扬和鼓励。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性格当然就是独立自主性格的生动表现。这种性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不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多么巨大的压力,多么严重的困难和挫折,中国共产党人都具有一种相信自己,相信群众的浩然之气,都具有一种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对手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同时,这种性格也要求用斗争来保卫人民的利益、保卫胜利的果实。毛泽东要求我党我军“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要来抢夺胜利的果实,毛泽东指出:“这样就发生了斗争了”,“是一场很严重的斗争。”他说:“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毛泽东强调:“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基于这样的独立性格和不畏强权的勇气和信心,“硬骨头”的斗争性格构成了其独立自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内涵。而且独立自主思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民族自信心和人格魅力。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保证了毛泽东科学看待和总结中国革命实践,为形成独立自主思想理论创造了条件。

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气魄,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30 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重要命题。这实际上是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来,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内“左”倾机会主义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从而导致革命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斗争经验总结,也是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重要展示和表达。毛泽东逐渐产生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萌芽和火花,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使这一思想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最终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

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意识问题。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的革命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决的,并且外援的出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更加恶化。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坚定了他对独立自主思想的看法和观点。

第一,在对中国大革命失败进行总结和剖析的基础上,毛泽东坚信中国的革命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只有在自己的探索中前行。从实践上看,中国革命曾长期遭受“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达到顶峰,中央红军不得不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教条主义,党内部分人脱离中国实际盲目照搬别国模式造成。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教条式地对待共产国际的指示和马克思主义,一些干部用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上级的指示。毛泽东正是在同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的斗争中,总结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逐步确立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独立自主地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的理念。

第二,在处理与把握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中,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原则,并作了准确的表述。1939年1月,他在《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指出:“在伟大抗战中,基本依靠中国自力胜敌,中国的力量也正在发动,不但将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且将压倒敌人而驱除之,这是没有疑义的。”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从根本上来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解决中国问题永恒的钥匙。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国家的党要领导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正如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中说到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从历史事实来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在分析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制定出来的。所以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三个基本思想,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这三个方面形成了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总之,毛泽东思想凝结着毛泽东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领悟以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也集中了中华民族全部智慧和优秀品格,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伟大理论成果,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观察社会、观察世界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胜利。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远见性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从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地位。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