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日本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48181500000001

第1章 日本中小学教育的现状(1)

当代日本中小学教育概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中国与日本不仅在文化传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教育包括课程改革的许多方面,也经历了类似的轨迹,面临着类似的课题。

日本自二战以来,通过实现教育民主化和公平教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团队精神且受到良好基础教育和专门技术教育的国民,这对日本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深入推进的时期,探析、研究、借鉴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将带给我们更多的反思,也将对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日本中小学教育的概况

日本的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

(一)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指的是六年制的小学教育。一般来说,儿童满6周岁入学,12周岁毕业,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新学年从4月份开学,多数小学采用三学期体制,三学期之间分别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小学的教育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为中心,在初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为:

1.以学校内外的社会生活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养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乡土和国家的现状与传统,并进而培养国际协作精神。

3.使学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产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基本技能。

4.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国语,并形成使用国语的能力。

5.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数量关系,并形成处理数量关系的能力。

6.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7.培养学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习惯,并力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8.使学生基本了解能够使生活明朗、丰富的音乐、美术和文艺等,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小学的教育课程由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三部分组成。教学科目包括国语、社会、算数、理科、音乐、图画、家政、体育,文部省对这些科目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

(二)中等教育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完成阶段。

1.初级中学

初中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初级中学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须具备的资质;教授社会所需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促进校内外的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培养公证的判断能力。

教育内容由各学科课程、道德和特别活动构成。教学内容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与家庭等八门。选修课的种类在第一学年主要是外语,第二学年为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与家庭以及外语。第三学年除在必修的八门课程中选择外,还有外语等。

2.高级中学

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以实施高级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实现三个目标:进一步发展和扩充初中教育的成果,培养学生成为对国家与社会有作为的建设者所必需的素质;使学生能自觉地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将来的出路,提高普通教养,掌握专业技能;形成对社会有深广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形成个性。

高中学制三年,种类较多,通常按学科划分为普通、职业和综合三类,按授课方式分为全日制、定时制和函授制三种形式。

高中教育内容同样由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构成,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毕业需要修满80学分。一般学科课程为国语、地理公民、数学、理科、保健体育、艺术、外语及家庭。为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变化,各科开设了与之有关的“课题研究”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日本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经费做保障

在日本,教育经费首先投入中小学,即使是在教育经费较少的年份,日本对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相当。教育经费的来源为高收入者的税收,而不是摊派。收入越高纳税越多,这样就保障了教育的经费问题。通过税收的调节,减小了贫富差距,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在日本农村教育和教育均衡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全体中小学教师是公务员,工资由国家包下来,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孩子们的教育。

2.教育均衡为基础

在日本全境不分地区、种族、国籍、性别,必须接受免费中小学教育,其中包括教材费,设施费。不向孩子的家长收取分文,就很自然地保证了中小学就学率100%。中小学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设备全国统一标准,即:山区的小学设备和东京都内的小学设备是一样。每个孩子就近入学,每个年级分两个班,每班20~30人左右。每所学校都有一栋教学楼,一个体育馆,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池。日本私立中小学很少,收费很高,国家不鼓励发展私立中小学。老师和校长5年轮换制,即5年后到其他学校工作,这样避免形成实质上的重点学校。为了保证智力障碍儿童的上学,每所小学设有向日葵班,保证他们的教育。中学时这些智力障碍的儿童进入各个行政区设立的学校进行特殊教育。为了保证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学校提供廉价营养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申请免费(如4口人的家庭年收入在500万日元以下的)。

3.严格的教师遴选制、培训制与定期流动制

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教师的筛选、培训和流动等。作为教育大国的日本也不例外。日本的有关教师许可制度规定:教师必须持有与小学、初中或高中相应的教师许可证。教师许可证是由都道府县(相当于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教育委员会授予的。授予对象必须是在文部科学省承认的大学里修满一定学分的毕业生。教师许可证的种类有:专修许可证,以硕士毕业为基本资格;一类许可证,以本科毕业为基本资格;二类许可证,以大专毕业为基本资格。教师的培养是在文部科学省确认其师范课程的一般大学以及师范大学中进行的,不同的大学各具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为了更好地履行其职责,还要不间断的学习、研修,以适应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

4.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临教审”就制定了三项原则,即尊重个性原则、生活教育原则和国际教育原则,不少学校开展了人格教育、体验学习和国际理解教育。日本的总体教育目标为:让学生具有科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气质、运动员的身体。

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中如:根据中小学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小班授课,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更新、补充以提高为宗旨的教学内容;开设“综合学习时间”,体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改善教材审定制度,充实发展的学习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现状。

5.重视“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内容

培养宽广心胸和健壮体魄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中如:向全国所有初中、小学发放“心灵笔记”,加强社区服务、体验和读书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育心理咨询体制;实施提高学生体力,增强体质计划,培育健壮体魄;加强英语教育,实施能使用英语的日本国民计划。

6.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日本的基础教育体系,除小学、初中、高中外,还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及一般中小学校的特殊班级。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是指专为残疾儿童设立的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和为肢体残疾学生设置的五花八门的学校。这些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一两门生存的技能,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基础体力,培养少年儿童善良的品行和同情之心,真正促进每一位儿童,特别是身体和心理不健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在一些学校,还专门设置了面向残疾儿童的伙伴动物教室,以动物为媒体,让儿童在与动物的接触中,培养儿童的情操,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

日本小学的教育管理特点

学校教育管理是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是确保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日本长期以来重视对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早在明治时代师范学校就已开设“小学校管理法”的必修课。历史上也形成了许多富有创新、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然而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学校管理,则是二战以后随着日本教育的改革、发展才出现的。

一、教育管理的法律基础

日本小学教育管理依据一定教育法律法规进行,这是与日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法律主义原理相一致的。影响决定小学教育管理的法律有多种形式,主要有经议会通过颁布的教育法律,内阁制定的法律施行令,文部大臣发布的法律施行规则,还有地方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学校管理规则。这些法律法规的条文内容对学校实施教育管理起到决定、制约、督促等作用,奠定了依法治教的基础。与小学教育管理直接相关、涉及面最广的教育法律是《学校教育法》。这是1947年3月与《教育基本法》同时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重要事项的综合性法律,共有九章,其中第二章《小学校》部分对小学的目的、教育目标、修学年限、课程设置方式、教科书、就学义务、教职员、学校设置义务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该法确定的小学目的与教育目标直接决定了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向,教职员的职责规定了教职员管理的基本原则。《学校教育法》贯彻了教育民主化、自主性、多样化的精神,自颁布以来已作了30多次修订。

与《学校教育法》相应的《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由文部大臣颁布于1947年5月,这是为实施《学校教育法》而制定的具体细则。该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节对校长、教师的资格做了规定。第三节对学校管理作了具体规定,如学生指导记录、出席簿、学校档案以及学生奖惩等。在第二章《小学校》部分,对小学的班级数、班级编制、教员设置、校务分担、课程科目设置、学生就学、教学时间等均作了详尽规定。例如,小学规模一般在12~18个教学班,班级学生额不得超过50人(1958年规定公立小学不超过40人)。

此外,还有涉及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班级编制、教师定员、教科书、学校图书馆、教职员证书等各种具体法律法规。各地方教育委员会可根据教育法律法规,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学校管理规则》,对所属公立学校管理运营的基本事项作出规定,如学校教育的时间,教育常规活动的安排,教材教具的使用,教职员的管理、财产设施的管理等。这些规定内容对学校具体的教育管理起着制约、指导的作用。

二、注重发展的目标取向

学校管理具有双重功能,即维持功能与创新功能,前者是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进行的经常性的稳定的管理,后者是以改进学校教育,促进学校发展而进行的创新性的管理。维持与创新是学校管理过程中动态共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过于强调学校管理的维持功能,则会显现出墨守成规、偏于稳定的管理主义倾向。在教育改革发展持续深入的当今时代,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与发展日益得到重视。

学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根本地体现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每一所学校实施教育管理首先应该思考并明确的,因而每所学校都确立了一切教育管理活动都应努力达到的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目标的内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首先,《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小学目的”和“小学教育目标”是指导各学校确立教育目标的法律基础和依据。《学校教育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了小学教育目标包括8个方面,例如:基于学校内外社会生活的经验,培养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具有同心协力和自主自律的精神;引导正确理解乡土和国家的现状及传统,并进而培养国际协调合作的精神;培养对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生产等方面具有基本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技能;培养健康、安全地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习惯。并力求身心的协调发展等。

一定阶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特定时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特别是社会关于教育培养目标理想的体现。当代日本进行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热潮,探讨重点之一即21世纪的教育目标取向。早在196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就提出题为《理想的人》咨询报告,提出教育要致力于学生的人格完成,即追求将人的素质与能力统一的本质性价值。1971年发表的《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措施》咨询报告提出,在当今时代初中等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应是“具有创造自主充实生活的能力、社会实践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健康而坚强的人。对于各种价值观具有广泛理解力,能实现以民主社会规范和民族传统为基础的国民团结,能通过创造富有个性和普遍性的文化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福利作出贡献的日本人。”1986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二次咨询报告归纳了21世纪的教育目标内容是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即面向世界的日本人。1992年起实施的小学课程计划遵循了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教育观点。1996年7月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报告,指出在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的多样化发展时代,教育价值取向应注意“永恒性”与“时代性”两方面因素,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是一种协调发展、问题解决、知情结合的基本的素质与能力。这些教育思想既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又决定了各学校所追求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许多学校确立本校的“学生像”、“儿童像”,大都从学生的德、智、体、心等方面出发考虑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鹿儿岛县川内市平佐西小学确定的教育目标为:(1)做纯朴的学生。具有亲切、感谢、奉献的品质,做到爱护物品、相互体谅与协作、真情实意有礼貌。(2)做深入思考的学生。具有深思、自主、自律的品质,做到学会倾听、有目的学习、有条理思考。(3)做坚韧顽强的学生。具有不屈、勤劳、健康的品质,做到精神饱满地活动、锻炼身体、注重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