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日本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48181500000028

第28章 日本中小学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示(3)

1.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德育方针

日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把加强德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临时教育审议会明确提出了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的教育方针之后,1994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继承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思想,提出了培养“生存内力”的思想,强调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又以15届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进入新世纪,面对社会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进一步继承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心灵教育的思想,确定了“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方针。德育方针的适当调整,有效指导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日本德育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满足人们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2.强调兼收并蓄的德育内容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既关注世界的发展,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日本对东、西方思想的大量引进和吸收,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根据国情加以适当改造,彻底吃透和消化。与此同时,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把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

3.采取实践化和活动化的德育途径

在日本,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开展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班级活动、学生议会、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田野考察和社会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与德育课相辅相成,是开展德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些特别活动中,力争达成四个目标:

第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并充实其个性;

第二,要养成独立和勤于实践的精神,以实现生活的完善;

第三,加深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四,提高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4.重视社会力量对德育的作用

日本教育界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社区和企业的作用。利用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德育进行宣传导向。图书馆、俱乐部等公共场所经常开展各项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继续,是把学校德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通过言传身教,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本的家庭德育绝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校通常都发给家长记录家庭德育的笔记本,家校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日本也强调企业道德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在企业职员中形成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协作、为集体奉献的企业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提高职员的道德素质来影响学校的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5.小学和中学德育有很好的一致性和较好的衔接性

日本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大纲,在内容结构上是完全一致的,都由目标、内容和计划要求三部分构成。小学和中学道德大纲在内容分类及制定计划的要求方面,都是一致的。具体表现为:小学和中学的德育都注重行为指导;小学与中学的德育内容既有统一的范围又有明确的层次;小学和中学的德育都强调联系学生、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使得具有权威性的大纲既有相对的统一性,又有很强的灵活性。

然而,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日本的中小学德育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军国主义思想对德育仍然具有伪劣的影响。二战后,日本对战前军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反省。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但是,由于新保守主义的不良影响,日本的民主化德育并不顺利。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恢复旧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强调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和自豪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新保守主义政治的引领下,日本的政治逐渐呈现保守化和右倾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日本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政策和霸权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问题,都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道德思想阴魂不散,对当前日本德育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二、日本中小学德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如今,我国的德育存在着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空泛、方法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德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1.学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德育必须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不同的身心特点、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日本中小学的德育强调培养独立的、具有主体意识和丰富个性的日本人,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德育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2.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融合德育的内容

借鉴日本德育的方式,学校德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外,还应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使任课教师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渐提升道德水平,成为既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此外,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学校不应错过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时机。合理设计课外活动,向学生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内容,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潜移默化地将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3.重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中小学德育并不是把学生关在课堂内进行道德灌输,而是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日本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借鉴日本这一做法,对于我国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4.重视道德内化

日本中小学德育通过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着重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由于受长期重灌输、轻疏导模式的影响,导致了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借鉴日本这一做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道德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真正成为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从而促进德育由教化向内化的现实转化。

5.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多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和网络

这是日本中小学实施德育的关键方式。目前,我国借鉴这一做法,一方面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指导,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德育理念,掌握一定的德育技巧和方法。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和企业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和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德育的多种组织形式,使德育的各项措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创建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塑造中小学生灵魂的德育合力。

日本个性教育原则对我国

素质教育的启示

个性教育原则是当今日本教育界所奉行的重要原则之一,而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与日本的个性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分析日本个性教育的内容,对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