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旨】
开宗明义章,是整部孝经的纲领。其内容,揭示了整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遵循前代的孝治法则,制定后世的政教规范,所以作为首章。
百孝图·比迹茅容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
【译文】
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弟子曾参陪坐在他的旁边。
【原文】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帝王有一种崇高至极的品行和道德,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吗?”
【原文】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译文】
曾子肃然起敬,离开自己的座位,站起来回答说:“学生不够聪敏,怎么会知道其中的深奥呢?”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百孝图·兵乱守母
【译文】
于是孔子就告诉他说:“所谓的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到原来位置坐下,我慢慢地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所以你就应当体念父母疼爱儿女的心,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让它受到丝毫的损坏,这就是孝道的开始。一个自强独立的人,不为外界利欲所摆布,那他一定有一个好人格,这就是立身。他做事情,走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为众人所景仰,其名誉不仅当世被传诵,且将要名扬于后世。这样一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而显赫荣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终极目标。这个孝道,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百孝图·不违酒约
【原文】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怎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呢?你要先修炼你自己的德行,才能继续他的德行。’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评析】
孝经开篇以孔子与弟子曾参闲谈的方式,提出孝道的几个层次,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这章作为整部孝经的纲领的确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揭示了整部孝经的宗旨。
鲁恭——待弟成名
鲁恭,字仲康,东汉陕西人。父亲曾任光武帝时的武郡太守多年,后因病逝世。鲁恭当时只有12岁,弟弟鲁丕仅7岁。他们从早哭到晚,百孝图·待弟成名也拒绝接受官府的救济。回老家把父亲安葬之后,两个孩子全心全意地为父亲守丧,极尽礼节之备,甚至有很多事情比大人们想得还要周全。乡亲们都很佩服这两个孩子。服丧三年期满,鲁恭已经15岁了,他和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住在太学,闭门读书。兄弟俩学习认真、勤奋,因此,进步都很快,也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官府得知了鲁恭的才华很出众,屡次请他做官,但鲁恭却有自己的考虑而屡屡拒绝。他认为,弟弟年纪尚小,如果自己先奔赴功名,那就不能每天鞭策弟弟进取,会影响弟弟的进步。所以他想等到弟弟成名立业那一天,再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每次都借口自己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官府工作。
母亲知道其中缘由,要求他必须去当官做事。无奈之下,鲁恭只好去新丰教书。终于等到弟弟鲁丕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天,鲁恭才改变以往的态度,到官府作了一名郡吏。
人对功名利禄的向往与追求古已有之,传统社会也是以此来判别孝道的层次。对于像鲁恭这样的人来说,他的隐忍之心是很难得的。他并不是淡泊名利之人,但他是以另一种方式去追求他的名利。母亲让他做官,他则去当了教师,这并不是他不孝顺,也不是他不想当官,而是他以自己的行为来鞭策弟弟跟他一起进取的一种手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是一个很识大体、目光长远的人。他知道只有他和弟弟两个人都功成名就了,才算是真正尽到了完美的孝道,才会真正地光宗耀祖,才能让唯一活着的高堂老母没有遗憾。“孝”的长远,才能“笑”的长久;“笑”到最后才能算是真正的“孝”!
茅容——收鸡奉母
茅容,字季伟,东汉河南陈留人。茅容40岁时,还是个耕田种地的农夫,靠自己辛勤的劳作奉养母亲,风雨不误。
百孝图·收鸡奉母
有一天,在耕种时,突然天降大雨,他被困在了一棵大树下。其他来躲雨的同龄人都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谈吐粗俗,只有茅容一人穿着整洁,坐姿端正。这时,名士郭林宗路经此地。郭林宗博通经典,广收门徒,有弟子千人。他发现茅容气质不凡,就主动与茅容交谈,结果二人非常投缘,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于是随茅容回家住宿。次日清晨,郭林宗见茅容杀鸡炖汤,以为是要款待自己,没想到茅容却把炖熟的鸡分成两份,一份给他的母亲吃,另一份则收了起来;用来招待自己的只是山肴野蔬。郭林宗意识到茅容把好东西留给母亲的孝心,深受感动,并大加赞赏:“真是一位难得的贤人啊!我要和你做朋友,以后常常来往。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跟我学习圣贤之道。”后来茅容在郭林宗的指导下,成为了一名学问品行并重的人。
把好东西让给父母享用,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行为,可真正能做到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茅容以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所有子女上了一堂孝道课。百善孝当先,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只源于个人的努力,高尚的品德才是铸就一个人人格的根本,而这种品德的铸就是从孝敬父母开始的。
杨成章——半钱寻母
杨成章﹐明朝道州人。父亲杨泰是浙江长亭巡检,因妻子何氏没有孩子,所以纳丁氏女为妾,并生下了杨成章。
百孝图·半钱寻母
成章4岁的时候,杨泰就去世了。丁氏的父亲把成章交给何氏,带走了女儿丁氏。丁氏走之前把一枚银钱一分为二,自己和何氏一人留一半,等成章长大之后,好让何氏把那一半给他。六年过去了,何氏临死前,把半钱的来历告诉了成章,并交给了他。成章悲伤地接过那半枚银钱。长大成人后,成章结婚一个月,就拿着半个银钱到浙江去寻找生母丁氏。生母已经改嫁到了东阳郭家,并生有一子郭珉。成章不知道此事,到处寻找原来的丁氏,自然找不到了。同时,丁氏也在四处打听成章的下落。后来,她终于知道成章中了秀才,就让郭珉带着自己珍藏的半枚银钱去找哥哥。兄弟俩终于在江西相遇了,各自拿出半枚银钱合二为一。二人心头百感交集,拥抱相认。成章随弟弟去东阳看望生母,并欲接生母回自己家,但是母亲没有同意。后来多次迎接,也没有成功。成章并不气馁,他放弃了求学的机会,到东阳一心奉养母亲。母亲去世后,成章和弟弟郭珉先后到京城做了官。当时的皇帝得知这件事,特别下诏书封成章为国子学录,还赐给郭珉许多花红羊酒。
建功立业固然重要,但是在一个孝子心中,首先是先侍奉好自己的父母。“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又如何会对国家尽忠呢?所以“孝”是一个人事业的起点,只有在家庭尽到了孝的义务,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就自身。
【章旨】这一章,是说明一国之君应当尽的孝道是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不分种族,地不分中外,天子之孝都可以起到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百孝图·不食槟榔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译文】
孔子说:“能够爱护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这样其德行就会教化黎民百姓,使天下的百姓纷纷遵从效法,孝心孝行遍布四海。这就是天下的孝道。”
【原文】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尚书·甫刑》有两句话说:‘天子一人有敬亲爱亲的善行,天下数万万的老百姓也都受其鼓励,并效法他,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评析】
这一章说明,天子是一国之君,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动是万民的表率。他若能实行孝道,对父母尽其爱敬之情,那么,全国人民就没有不效法去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的。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证明了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
百孝图·叱木成马
虞舜——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瞍以及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百孝图·孝感动天多次预谋想害死他,但舜聪明过人,每每化险为夷。例如瞽瞍让舜去修补谷仓仓顶,却从下面纵火烧谷仓,舜手持两个斗笠乘风跳下而逃脱;又让舜掘井,待井掘深,瞽瞍与象却下土填井,舜另掘地道,再次脱险。
至于为什么一家人都想要舜死,已无从查询。可以猜想的是,继母是一副恶面孔,亲疏有别乃人之常情,后母虐待继子容易让人理解,至于兄弟间因为家产的继承而反目成仇也有动机可言,但就连亲生的父亲都要将他置之死地,是很令人费解的。不过也另有一说,“父顽”被解释成父亲老实,这样就不能当家做主,以致让继母任意而为,或瞽瞍本就是一个耳根软的最远古的标本,但这样说就远了,并且故事的重点也不在这里。父亲与继母愈恶,反衬的是舜的愈孝。
话说舜在一家人的如此这般之后,却毫不嫉恨,仍对父母恭顺,不失孝道,对弟弟始终慈爱。于是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当舜在历山耕种时,有大象替他耕地,有鸟儿代他锄草。这般奇迹又被人间帝王尧所听闻,就带领百官去看望舜,并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来侍奉他,还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任命他为宰相。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了他的继承人。
如果我们抛开传说里虚构的一面,来看这个故事里的“孝”,对现在的人们来说,不无现实意义。舜对家人的祸心的不嫉恨,体现的是一种宽恕的精神,一种隐忍的精神,于是就有“忍人之所不能忍”,最终“成人之所不能成”的人生智慧。这对于一个要掌管天下的帝王来说,就是一个很必要的条件,既然尧要禅让给一个能把天下管理好的人,舜的行为当然说明了他是一个不错的人选。而作为一国之君,舜的孝行更能够感染百姓,为社会渲染一种良好的风气。
周文王——寝门三朝
周文王姬昌,对父母孝敬异常。在他还在做世子时,对自己的父亲服侍得非常周到尽心,每天都要三次去给父亲请安。百孝图·寝门三朝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穿衣梳洗,整装完毕之后,就早早地来到父亲卧室门前恭候。首先要询问服侍父亲的小臣:“我父亲今天是否安好?心情怎么样?”服侍的小臣如果回答:“很好。”那么文王就会非常高兴。到了中午还要同样去请安,晚上也是如此,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如果听到父亲的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心情不好,就会非常地担忧,难过得路都走不好,无时无刻不以父亲的健康和快乐忧心。什么时候看到父亲能吃饭了、心情好了,行动才能恢复正常。在父亲吃饭的时候,上菜之时必然先要看饭菜的冷热是否符合季节天气;父亲吃完饭之后,必然要问侍从父亲吃饭的情况,一切都问完办好之后,在确定父亲没有任何不适和不快的情况下,自己才会离开。
作为一国之君,文王的这片至诚的孝心和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自然成为百姓效仿的楷模,他的治理也得到了百姓的一致认可,自己更成为受万世瞻仰的圣君。
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即帝位。文帝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夜不阖目、衣不解带地精心照料。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义,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口增加,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世史学家誉为“文景之治”。
百孝图·亲尝汤药
在二十四孝中帝王有二,其一为舜,其二就为刘恒了。但除去刘恒帝王的身份,那么,他也是一个孝子的典范。古人说得很清楚:“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范围上是无限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面对这广大而无限的“慈”,照顾父母,是理所应当的。
对待自己的母亲,汉文帝做到了“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而且一个皇帝能够在母亲生病时“亲尝汤药”,这种至孝的行为自然能够成为万民表率,在无形中起到教化的作用,这就应了孔老夫子所说的“一人有庆,兆民赖之”那句话。
诸侯章第三诸侯章第三诸侯章第三
【章旨】这一章书,是阐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是为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