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经:插图版
48289800000002

第2章 开宗明义(2)

百孝图·朝服侍立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译文】

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领导,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被倾覆的危险。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统筹规划,有预算的节约,并且按既定方针,谨慎使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能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但若如前面所讲,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益。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保持自己的财富。

百孝图·不先尝李

【原文】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译文】

诸侯能够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与他们和睦愉快的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原文】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诗经·小雅·小旻》篇中说:“身居诸侯之位,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的处事,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

【评析】

这一章是说诸侯的孝道。因为诸侯的权能,是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子。一国所有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这种地位,极容易犯凌上慢下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众怨恨,那么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那么,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可以保持长久的高位,而不至于危殆不安。财物处理得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人民生活丰足,那么,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不危不溢”,“长守富贵”,是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郯子——鹿乳奉亲

我国古代的名人,大都是有名有姓的。可是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虽说是春秋时代的名人,但是他的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历来只是尊称他为郯子。

据古书记载,郯子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膝下只有他这一个独养儿子。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十分溺爱。可是,郯子的父母却不是这样。他们从小就对郯子进行严格的管教。无论是穿衣吃饭、坐卧玩耍,还是读书写字、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注意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一切恶习。

百孝图·鹿乳奉亲

父母年纪大了,都患了眼疾,经医生诊治,要经常喝野鹿乳才能治好。医生又给郯子解释了野鹿乳难求的原因:要治愈失明已久的眼睛,必须取野鹿的鲜乳服用才能达到效果,而且还不能让母鹿受到惊吓,因为那样鹿乳的药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可是,草原上的野鹿都是成群结队地出来饮水觅食,每个鹿群中都有好几只年轻力壮的公鹿负责警戒保卫,只要听到一点异常的动静,整队野鹿顷刻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在这种情况下,要接近鹿群已是十分困难,再想挤取鹿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鹿皮披在身上,到深山里去,再混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以供奉双亲。

有一天,他又上山挤取鹿乳,不巧遇到猎人捕猎,猎人把身披鹿皮的他当作麋鹿了。正当要射杀郯子的危险时刻,郯子急忙掀起鹿皮走出来,告诉猎人自己是为了挤取鹿乳给双亲治病才身披鹿皮的。猎人听后很感动,对他肃然起敬,不仅把鹿乳送给了他,还护送他出山。

从此,郯子的贤名不胫而走。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为了求学的方便,干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孔子也曾经来此住过一段,接受郯子的教诲。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镇变成了邦国,就称作郯国。当地的人们都一致地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任国君,成为诸侯之一。郯子的名声和地位来源于他的孝行,而他的孝行也必将影响到自己国家的治理,自然而然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庾衮——不畏疠疫

庾衮,字权褒,百孝图·不畏疠疫晋代颍川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是明穆皇后的伯父,地位显赫,备受尊崇。然而他之所以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尊贵的身份,而是来自于他对家庭的责任和高尚情操。

庾衮年轻时很勤俭,学习努力,喜欢提问,并且非常孝顺。那时遇到灾荒,瘟疫蔓延,他的两个哥哥都被瘟疫折磨死了。还有一个哥哥也不幸染上了瘟疫,呼出来的气像火一样热,浑身难受不已,病入膏肓了。他的父母见瘟疫如此可怕,就带着剩下的几个健康的孩子逃亡到外地避难。庾衮则提出要留下来照顾重病的哥哥,父母担心他会因此受连累,坚决不同意。他就对父母说:“我身体很好,不会染上瘟疫的。只要哥哥还活着,身边就不能没有人照顾,你们要走我不反对,但不要阻止我留下来照顾哥哥。”无奈,父母带着其他孩子走了。此后,庾衮不分昼夜地守在哥哥身边,端茶送药,从不间断。父母临走前曾为哥哥准备了棺木,庾衮每次看到棺木都偷偷地流泪,因为哥哥的病还是没有好转。在庾衮的悉心照料下,过了一百多天之后,奇迹出现了,不但哥哥身体好了起来,瘟疫也退去了。后来家人都回来了,见此情景,高兴万分。

在中国,孝悌是不分家的,孝道并不仅止于孝敬父母,还包括兄友弟恭,兄弟间的相互扶持也是孝的一个组成部分。庾衮在灾难面前对于兄长无微不至的照顾正体现了这一点。瘟疫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身份显赫而退避三舍,然而人间的真情却可以驱散病魔。

裴秀——使客敬母

裴秀,字季彦,西晋河东闻喜人。父亲裴潜曾经担任三国曹魏时的尚书令。而裴秀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才能,成为西晋的名臣,百孝图·使客敬母官拜尚书令,并且被封为济川侯。裴秀从小就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八岁即能赋诗作文,人称其有神童之目。而且,裴秀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裴秀是小妾所生,其生母身份卑微,因此常常受到嫡母宣氏的歧视和虐待。有一次,家里大宴宾客,嫡母宣氏命裴秀生母给客人上菜,客人看到端菜的是裴秀生母后全都站了起来,并且全都对她行礼,接过她手里的菜不让她再端。宣氏在屏风后面看到了这一幕,心中顿时明白这都是因为裴秀,于是感叹道:“像她这样卑微的身份而能受到宾客们如此的礼遇和尊敬,这都是因为秀儿的缘故啊!”从此以后宣氏再也没有轻慢过裴秀的生母。

一个人显赫的身份固然可以使人畏惧,但是高尚的品德和节操却更加能够令人敬佩。孝道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人格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普通人的孝心可以感动身边的人,而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的孝心却可以引导整个社会的正气。

【章旨】这一章,是说天子或诸侯的辅佐官员卿大夫的孝道。他们是决定政策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颇高,但不负守土治民的责任,故次于诸侯。卿大夫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起榜样作用和领导作用。

百孝图·采藤遇虎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译文】

任卿大夫是辅佐国家行政的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管理内政、外交、礼仪,所以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合乎规定。所以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就不能乱穿;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就不能乱讲;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就不能乱做。

【原文】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译文】

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谨慎全备,那自然德高功硕,不但可保禄位,亦可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百孝图·代祖全姑

【原文】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诗经·大雅·烝民》有两句话说:“为人臣子的,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尽他应尽的责任。”

【评析】

卿大夫虽没有守土治民的重大责任,但作为政府的中坚力量,君主诸侯的辅佐,对政治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卿大夫之孝,应以拥护其主为第一要素,还应特别注意确保他们的服饰、言语、行动万无一失,才能保守其地位与宗庙祭祀之礼。

石建——亲涤衣厕

石奋,西汉山西人,历任高祖、文帝、景帝。他的四个儿子石建、石甲、石乙、石庆,都官至二千石。

百孝图·亲涤衣厕石奋一家家教很严格,都以孝著称,对长辈都是孝顺恭敬。石奋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因此人们就称石奋为“万石君”。石奋经常告诫儿子为人要谨慎言语,要重视礼法,并能身体力行。

时值窦太后推崇黄老之学,认为石奋的不善言语、亲身躬行,正好能够对儒生的注重理论和外表言论产生打击效果,于是非常重视他。窦太后便任命石奋的大儿子石建为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为内史。

多年之后,大儿子石建虽然年事已高,头发花白,但仍然不忘孝顺父亲。他每过五天就离开朝廷回家一次,并在拜见完亲人之后,默默地亲自为父亲石奋洗换下的内衣,还为父亲冲洗厕所。他怕父亲知道了会认为这么做影响自己的工作,于是就千叮咛万嘱咐仆人千万不要让父亲知道实情。

石奋以身作则,教子有方,孩子们都很有出息,没有辜负父亲的苦心。大儿子石建即使身居高位依然对父亲悉心照顾,默默奉献自己的孝心,这种无私的孝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的。事务繁忙的高官都能每五天回家尽一次孝道,我们这些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推托责任呢?

杨津——扶持老兄

杨播,字延庆,北魏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他为人忠厚、谦虚、恭顺,非常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两个儿子杨椿和杨津感情深厚,相互敬重。每天清晨,他们起床后都相对而坐,用心学习知识,互不打扰对方。吃饭的时候,只要有好吃的饭菜,就必须等到两人到齐后,才一块吃。晚上就寝时,用一个帐子在中间隔开,兄弟俩一边睡一个。有时候,他们隔着帐子谈心。长大之后,虽然都成了家,却依然来往甚密。杨椿老了之后,有一次喝醉酒无法回家,杨津亲自搀扶哥哥回家,还怕哥哥睡醒要召唤人伺候,于是躺在哥哥身边却不敢入睡。他们60多岁的时候都做了大官,可杨津丝毫没有以自己的官位自居,反而更加关心哥哥,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亲自过问哥哥的情况。当哥哥去郊游、很晚还不回家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先端起碗吃饭的。

杨津并没有居官自傲,而是按照礼法,遵守长幼之序。他尊敬兄长的行为到如今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表率。

百孝图·扶持老兄黄庭坚——涤亲溺器

黄庭坚,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人人都知道黄庭坚是北宋时期,与苏东坡齐名的文人,二人被世誉为“苏黄”。

百孝图·涤亲溺器

他在朝廷做过国子监、太史的大官。

他虽然身居高位,奴婢成群,但仍然亲自奉养自己的母亲,并把母亲的生活照顾得体贴入微。黄母生病多年,庭坚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端屎端尿,衣不解带。母亲爱干净,他不放心由别人伺候母亲,因此每天都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而且洗得非常干净。

他没有一刻忘记做儿子的职责,他说,我是母亲的儿子,小的时候,母亲不怕我的尿臊,不怕我的屎臭,亲自为我洗溺器,刮屁股。我现在要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回报母亲的恩德。所以,他的孝行被天下广为传诵。

黄庭坚孝顺母亲,不是虚构的传说,而是真正的事实。苏东坡向当朝举荐黄庭坚的文章中说,黄庭坚“瑰琦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孝顺不是口号,也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实际的行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容。黄庭坚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为母亲洗涮便桶而毫无怨言,是足以引起我们警醒的。

【章旨】这一章是阐述基层官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故列居第五章。百孝图·单衣顺母【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译文】

士的孝道,就是要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再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所以侍奉母亲是用爱心,侍奉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百孝图·得祖母欢

【原文】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