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
48405000000001

第1章 导言

四书是中国儒家的著名经典,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过去的八股文的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因此,四书便成为南宋以后士子的必修书,其影响达七百年之久。

当前,在传统文化回归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阅读儒家经典的需求,《大学》《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两部,应该在率先阅读的范围之内。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一篇,在唐以前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宋代以前也没有独立成编。到唐代的时候,韩愈等引用《大学》,《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到了宋代的时候,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后来,朱熹又在二程基础上,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缺失,作了著名的《补传》。朱熹对《大学》的解释,是一种重新阐释,换言之,是从理学角度的新解。充分体现了心性之学,使《大学》升华为哲学。从此理学不仅接续道统之传,还有了自己的规模和节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大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说,《中庸》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文本之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它探讨的是我们怎么存在,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人是如何生活的,如何生活才能叫作人。这是我们对于《中庸》的性质的一个简单基本的判断。

《中庸》阐述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做到。

《中庸》还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对于广大学习者来说,《中庸》还特别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本书作为国学经典插图本,重在普及,书中精选与孔子及其弟子相关的插图,以注、译、解的形式阐发《大学》及《中庸》的精髓,以期与广大读者一起遨游于传统文化的海洋,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

编译者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