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
48405000000013

第13章 中庸(6)

刘挚升任门下侍郎。和同僚讨论人才问题。他说:“人才难得,其能力大小、品行高低各不相同。天性忠诚朴实而才德出众的,是优秀的栋梁之才;才识稍低而品德高尚忠实可靠的,属于中等。有才华而品行不端的人,也可以借助其才能办理一些事情,属于下等。至于那些擅长察言观色、拍马逢迎、见风使舵、随势改变,为了某种目的,随时都会出卖原则的人,这是地地道道的小人,无论如何不能录用。”哲宗及宣仁皇后说:“诚能如此用人,还有什么理由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于是任命刘挚为尚书右仆射。

【原文】

齐①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②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③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④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注】

①齐(zhāi):斋戒。②时使:时,按时。使,古代百姓须服劳役以从事公共建设。③禀:官方发放的粮食。④朝聘:朝,诸侯见天子之礼。聘,诸侯使大夫向天子献礼。古代规定,二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译】

斋戒明洁、衣着隆重,不合礼制的就不要做,以此来修养身心。远离谗邪小人和阿谀的脸色,轻贱财物而看重美德,以此来劝勉贤人。使其地位尊贵,俸禄丰厚,和他们同好同恶,以此来鼓励亲族。官员众多,任其派用,以此来鼓励大臣。待以忠信,给予厚禄,以此来勉励下层官员。不误农时,薄收税赋,以此来勉励百姓。每日察看每月考核,供给粮米与其职事相称,以此来鼓励各种工匠。护送离去的,迎接到来的,奖励有才德的,关怀能力差的,以此来安抚远到之人。使断绝禄位的世家有人继承,恢复被废除的国家使之复兴,治理乱邦,稳定危局,按时举行朝聘之礼,赏赐丰厚的回报而接受简单的贡品,以此来安抚诸侯。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用来实施的方法就是诚。

【解】

这里进一步阐述如何实施“九经”,其中有些方法在当时就已无法施行,如要求君主斋戒守礼以修身,贵德贱财以亲贤,尊位重禄以亲亲……都需辩证地来对待,有所借鉴亦有所扬弃。

子贡观礼

据《左传》记载,定公十五年春天,邾隐公来鲁国朝见。在举行朝见仪式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去观礼,在互相赠答礼物时,邾隐公动作夸张,拿玉的姿势过高,他的头部高昂,眼睛向上仰望。鲁定公接受玉的动作随意,姿势显得很低。因此,子贡议论说:“按照礼的观点来看,二位君主的行为不符合礼仪的法度规范,表明他们就快要死亡了。因为,礼是生死存亡的本体,手足的前后摆动、身体站立的进退、头部的俯仰,所有这些动作都有一定的标准,与人的生死有关;而上朝、庙祭、服丧、作战,所有这些行为都跟人的吉凶有关。现在正值正月,两君相见,彼此致意时的礼节,全然不合法度,这表明他们的内心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已经死了。所以遇到喜事也表现得无动于衷,如此怎么可能活得长久呢?把头抬得很高表现出的就是盲目骄傲,把腰弯得很低显出的就是萎靡颓废;骄傲就会铸成变乱,颓废则是身体有了病患。鲁君身为一国之主,行为如此无力,恐怕要先死去吧。”

这年夏天,五月壬申日,鲁定公死了。孔子说:“赐不幸而言中。实在是多嘴啊。”

【原文】

凡事豫①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襩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注】

①豫:预先有所准备。②襩(jiá):跌倒。

【译】

任何事只要有所准备就可以办成,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之前先想定就没有失误,做事之前先想定就不会受困,行动之前先想定就不会愧疚,选择人生道路之前想定就不会走不通。

【解】

凡天下之事,皆由“诚”出发,只要心意真诚,必然会有所准备,这样在遇到困难时就不至于手足无措。这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是处世为人的至理名言。

樊重置器预先种树

樊重,字君云,南阳郡湖阳(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湖阳镇)人。祖先是周朝的仲山甫,封于樊地,便以樊为姓。樊重继承了祖上世代善于耕作和经商的传统,家境殷富。他为人温和、厚道,乐善好施,赈赡宗族,恩加乡里。临终时让家人焚毁借据文契,不再追讨。被后人称为“君子之富”的楷模。

樊重治理家业严格、公正,一家三代没有分过家,子孙早晚都要向长辈行礼问候,礼仪规矩就像官府一样严整。经营家业,物尽其用,节俭持家。全家上下同心合力,各自尽力做好应做的事。因此,家道兴隆,财富每年成倍增长。拥有土地达到三百多顷。据说,他家准备制作家用器具等日常用具,于是就提早做出计划,自己种植梓树和漆树,邻居们笑话他迂腐。但是几年后,梓树和漆树长成材了,木材、油漆都能自给自足。曾经嘲笑他的人才佩服他的远见,也来向他借用梓木、油漆。就这样,樊重家越来越富。他的外孙何氏兄弟因分家而争夺财产,互不相让,樊重就送给他们土地。他平时借给别人的钱计有百万之多,在他八十多岁去世时,嘱咐家人将借贷文契统统烧掉。

樊重致富无半分奸诈巧取,靠的是预期规划和实实在在的耕耘。

【原文】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①,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注】

①中:符合。

【译】

处在下位没有得到在上位者的支持,就不可能治理好百姓。获得上位者的支持有一定的方法: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就不能取得上位者的支持。获得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一定的方法:反求于己不是诚实,就不可能顺从父母。诚实有一定的方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会自身诚实。诚,是天运行的道理。让自己真诚,是做人的道理。诚,就是不勉强就能做到,不思考就能得到,自然而然就符合诚,这是圣人。力求自己达到诚,就是选择善行并坚持不懈地去做。

【解】

察看一个人的方法:看他能不能对朋友守信,但不排除有的人通过结交朋友、取信于朋友的信任来谋利;所以还要看他孝不孝敬父母,但也不排除通过孝敬父母来谋取名利;所以还要看他对自己诚不诚实;如何辨别一个人对自己诚不诚实——看他能不能知善恶,知善恶后能不能按所认可的善去做,如果能,就是诚,否则反之。一个不诚的人,即使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守信,也不过是曲意逢迎罢了。

王慧龙立功

王慧龙,后魏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人。自称是晋安帝司马德宗时尚书仆射王愉之孙,散骑侍郎王缉的儿子。幼聪慧,其祖父以为是诸孙之龙,因此取名慧龙。当初,刘裕处身低微时,王愉傲慢不敬,后来刘裕称帝,王愉全家被借故诛杀。王慧龙当时14岁,被沙门寺和尚隐藏而得救。后渡过长江,投奔他的叔祖。

泰常二年,王慧龙回到魏国,请求南征,陈请之中慷慨流涕,皇帝也为之感动。拜洛城镇将,刘义隆率军侵袭滑台,诏命王慧龙领兵征讨。双方数战,王慧龙多次挫败刘宋的进攻,相持50余日,诸将认为敌军强大而畏怯,不敢争先,王慧龙设计用奇兵击破敌军。世祖亲赐宝剑良马钱物,提拔为龙骧将军,任命为荥阳太守。

王慧龙任荥阳太守共十年,农战并举,政绩卓著,声闻朝野,震慑边远,百姓归附的超过万余户。

其后,刘义隆率领檀道济等大肆侵掠,王慧龙力战,屡摧其锋。刘宋就采用反间计,扬言说:王慧龙自认为战功无人可比却没有得到较高的爵位,密谋叛乱。世祖听到后说:“必然不是这样的,这是‘齐人忌乐毅’所使出的诡计。”于是又亲赐王慧龙亲笔信说:“义隆畏将军如虎,想要从中加害,我早已识破这种奸计。传闻中的话,想必是不足介意的。”

正是因为君臣之间有着这样的信任,所以王慧龙才能在前线无后顾之忧地奋战,成就自己和家国的一份事业。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①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②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

①笃:切实。②措:停止。

【译】

广博地学习,仔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分辨,切实地实践。有不曾学习的,一旦学习,学不会就不停止。有不曾请教的疑惑,一旦请教,不请教到明白就不停下。有未曾思考的,一旦思考,思考不到位就不停下。有不曾辨识的,一旦辨识,分辨不清就不停下。有不曾实践的,一旦实践,实践不能切实就不停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千次。如果真能够这样去做,即使愚钝也必定会聪明,即使柔弱也必然会变强。

【解】

“人一能之,己百之”,即有志者事竟成。这种实事求是的办法看似笨拙、不懂灵活权变,但大凡立志做事者皆是由此道路走向成功的。

吕蒙进学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为横野中郎将,历职庐江太守、汉昌太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有国士之量。

当初,孙权对吕蒙及蒋钦说:“你们现在并肩担当大事,应当重视学问,以提高自己的才智。”吕蒙说:“职在军中,常常苦于军务繁多,没有时间用来读书啊。”孙权说:“我难道是让你研究经术去当博士吗?只是让你多阅读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而已。你自称军政事务太多,难道比我的事务还多吗?我年轻时遍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独不读《易》。到统理国事以来,体悟三史、诸家兵书,自认为对于处理好军国大事有大助益。如你们二人,胸襟开朗,天性颖悟,学必有得,为什么不抓紧学习史籍呢?就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鲁肃代周瑜任大都督,驻防陆口,经过吕蒙驻军之地。鲁肃本有轻视吕蒙之意,有人劝告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耀,不可以故意慢待他,将军应当去看望他。”于是往见吕蒙。宴饮欢畅,吕蒙问鲁肃说:“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用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随意地敷衍说:“临时制宜,随机应变。”吕蒙说:“现在虽然东吴与西蜀名为结盟,然而关羽实则虎视眈眈,怎么能不预为设定计策呢?”于是代为鲁肃筹划五项计策。鲁肃立即越席致谢,按着吕蒙的肩膀说:“吕子明,我不知你才略所及是如此深远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拜为兄友。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①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②矣。

【注】

①赞:辅助。②参:参加,参与。这里指并列为三。

【译】

由诚实到明白道理,这就是天性。由明白道理而达到诚实,这就是教化。诚实也就是明白道理了,明白道理也就是诚实了。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才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才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才有可能助成天地的造化养育。可以助成天地的造化养育,就能和天地并列为三了。

【解】

子思认为,生而知之的圣人是由于生而至诚,所以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道理;而普通人得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达到真诚的境地,这就是教化的作用。二者途径虽然不一样,但只要达到了最后的诚,就没什么差别了。

周公治国

周公,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四弟。因“周”地为其采邑,所以世称周公。与姜太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立下了汗马功劳。商朝灭亡后,武王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国号鲁。由于周王朝刚刚建国,百废待兴,周公就留相王室,辅佐武王。周武王去世后,立13岁的太子即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少,尚不能理政,周公恐怕天下发生动乱,于是决定“摄政当国”,协助成王治理天下。后来前朝王公贵族发动“武庚叛乱”,周公率军东征,经过三年征战,彻底摧毁了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

“礼为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周公为了政权的巩固,根据夏、商两代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周人先祖以德治国的方略,“制礼作乐”,修订了礼法,制定了各项制度,完善、确定了繁盛奴隶制社会的宗法制、分封制、世袭制等,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从而将周朝的统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后人效法的成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