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全鉴(第2版)
48408400000007

第7章 虚实篇

本篇论述了军事战争中“虚”、“实”关系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这一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并提出了“兵形象水”的用兵规律。

【原典】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④;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⑤。故敌佚能劳之⑥,饱能饥之,安能动之⑦。出其所不趋⑧,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⑨;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⑩;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注释】

①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处,占据;佚,即“逸”,指安逸、从容。此句言在作战中,若能率先占据战地,就能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奔赴,此处为仓促之意;趋战,仓促应战。此句意为作战中若后据战地仓促应战,则疲劳被动。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引来;致人,调动敌人;致于人,为敌人所调动。④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利之,以利引诱。意谓能使敌人自来,乃是以利引诱的缘故。⑤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妨害,阻挠之意。此言能使敌人不得到达战地,乃是牵制敌人的结果。⑥劳之:劳,使之疲劳。⑦安能动之:言敌若固守,我就设法使它移动。⑧出其所不趋:出,出击。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即击其空虚。不,这里做“无法、无从”之意解。⑨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无人之地,喻敌虚懈无备之处。意谓我行军千里而不致劳累,乃因行于敌虚懈无备处之故。⑩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言出击而必能取胜,是由于所出击的是敌人防守空虚之地。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言防守必定巩固,因为所守之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此句谓善于进攻的军队,敌人不知防守何处;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进攻何处。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微,微妙。此句谓虚实运用微妙极致,则无形可睹。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神,神奇,神妙。意为虚实运用神奇之至,则无声息可闻。司命:命运之主宰者。

【译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能够使敌人不能抵达其预定领域的,则是设置重重困难阻挠的缘故。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他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设法使他饥饿;敌人驻扎安稳,就设法使他移动。

要出击敌人无法驰救的地方,要奔袭敌人未曾预料之处。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行进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区;进攻而必定能够取胜,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曾防御的地点;防御而必能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御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怎么进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任何形迹!神奇啊,神奇到听不见丝毫声音!所以,我能够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抢先战略,抢占市场

在孙子看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必须懂得争取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要陷敌于被动。要想在战场上取得主动,必须抢先一步。所谓先发制人,只有抢得先机,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同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必须贯彻抢先战略。

抢先战略,也称为市场先导者战略,它是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和集中战略之外的又一类型的企业总体战略。抢先战略是指企业实行抢先占领市场的战略,企业总是将其注意力集中于行业的制高点,努力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占领市场。成功的抢先战略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具有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抗拒性。

美国PSI(战略规划研究所)的研究揭示,在500个成熟的行业中,第一个进入企业的平均市场占有率达29%,早期跟进企业的平均市场占有率为21%,而其余平均占有率为15%。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正如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一样,当它们一开始迎着太阳奔跑的时候,狮子知道如果它跑不过速度最慢的羚羊,它就会饿死。而羚羊也知道,如果自己跑不过速度最快的狮子,它就必然会被吃掉。

在中国,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企业经营者,几乎都将比尔·盖茨奉若神明。《未来故事》一书里讲述了比尔·盖茨在中学时期的一则故事。当看到有人先于自己编写出一款能够配合8088芯片的软件时,比尔·盖茨感到特别沮丧:“糟糕,别人抢到我前面了。”

与IBM、惠普等“百年老店”相比,微软在成立之时绝对只能算是市场的“新人”,微软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与比尔·盖茨从小就有的这种事事“抢先一步”的意识不无关系。众所周知,Windows系列软件,在推出时都不能算是成熟的产品,但微软还是抢在对手之前将它推向了市场,而事实已经证明,市场总是垂青于跑得最快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比对手抢先一步,先发制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慢一步都不行!

广州牙膏厂是一个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企业,有好几种产品曾荣获国优、部优、省优,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是不愁嫁的“皇帝女”。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皇帝女”的销路由旺转平、转滞。工厂的经济效益也随之而降。形势迫使他们要开发新产品。但什么是新产品?新产品必须适应顾客什么样的需要?他们心中无数。于是,他们来一个“老牌新改装”,把一种曾大受消费者欢迎、但已停产多年的老型号牙膏,略加改动便当作新产品推出。结果是消费者不买账,销路平平。1985年,眼看着药物牙膏风靡市场,他们也紧步别人后尘,搞了一种药物牙膏。由于这种牙膏与兄弟厂已打开销路的药物牙膏基本一样,缺乏号召力,因而,这种牙膏仍然挤不进市场。

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消费者现在对牙膏的要求不仅要有药物和卫生的作用,而且要有香味。这种香味就是一种超前的要求。于是,他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产品打不进市场,主要原因是传统复制品(只具有药物和卫生的作用),不是超前创新品(没有香味)。此后,他们在组织研制新产品时,紧紧把握着“超前”两个字。

1986年年初,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研制成功了一种具有国际香型、清新可口,内含口洁素、防牙石制剂,在香型、口感和使用效率等方面都超前的黑妹牙膏。黑妹牙膏投放市场之时,尽管全国牙膏产大于销,积压严重,牙膏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它凭着“超前”的真功夫迅速打开销路,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还被外商们一眼看中,出口外销,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后来,黑妹牙膏先后7次荣获国家轻工业部、省、市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人们称黑妹牙膏是“洁齿皇后”。黑妹牙膏的成功,使广州牙膏厂尝到了在开发新产品时超前一步的甜头。

超前一步,开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乘人之不及,对于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一个新产品,一种新技术,总会有许多公司在同时开发和研究,如果能领先于对手抢占市场,就会牢牢地把握市场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必须时刻抱着“先处战地”的思想,贯彻抢先战略,先于竞争对手占领市场,取得市场主动权。

现在的商战,就是快鱼吃慢鱼,只要你想得比别人早,动作比别人快,你就能够获得成功!商机处处都在,只是有些人不敢去想,有些人不敢去做;但是有的人去想了,也去做了,所以他们成功了。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创业者,就是要敢于去尝试创新,找出适合自己或企业发展的路;而且还要敢为天下先,永争第一。相反,如果自己不敢尝试创新,等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步人后尘,企图分一杯羹,只会是别人捡西瓜自己捡芝麻的结局。

【原典】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①;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②。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③;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④,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⑤。

我欲战,攻其所必救

【注释】

①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御,抵御;冲,攻击,袭击;虚,虚懈之处。此言我军进击而敌无法抵御,是由于攻击点正是敌之虚懈处。②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速,迅速、神速;及,赶上、追上。此句意为我军后撤而敌不能追击,是由于我军后撤迅速,敌追赶不及。因此,撤退的主动权也操于我手。③故我欲战……攻其所必救也:必救,必定救援之处,喻利害攸关之地。此句意为由于我已把握了战争主动权,故当我欲与敌进行决战时,敌不得不从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所选择的攻击点是敌之要害处。④虽画地而守之:画,界限,指画出界限。画地而守,即据地而守,喻防守颇易。⑤乖其所之也:乖,违,相反,此处有改变、调动的意思;之,往,去。此句意为调动敌人,将其引往他处。

【译文】

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由于袭击敌人懈怠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不能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而使得敌人追赶不及。所以我军要交战时,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攻击了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交战时,驻扎一个地方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

攻其必救,妙用多多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孙子这闪烁着军事辩证法之光的兵家名言,道出一种采用间接路线实现军事目的的策略。

“攻其必救”,目的在于调动敌人。在此所说的“必救”之处,是指敌人的要害之处,如后勤补给基地,敌后重要据点或敌方最敏感而又薄弱之地。如果攻击矛头所向是对方不疼不痒的所在,敌失之不会动摇全局,我得之无助于赢得主动,自然不能吸引敌人去救援。或者,我攻击矛头所向虽是敌方要害,但敌有强兵坚守,攻之难克,亦不会调动另一处敌人去加以救援,甚至反而削弱自己的兵力。

“攻其必救”,有时是为了达到解围目的。即解救某一地区的危急,而不把兵力直接指向此处之敌,却转而攻击敌人兵力空虚而又要害之地,以间接的方法排解受到威胁地区的危急。正如孙膑在实行“围魏救赵”的行动之前说的:“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等国的国君迫于压力,入朝魏国,赵成侯却在这一年先后与齐威王、宋桓侯、燕文公相会,引起魏惠王的不满。公元前354年,赵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又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攻取了卫国的漆(今长垣北)和富邱,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为制伏赵国,维护霸主尊严,魏国借口保护卫国,派大将庞涓带兵8万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公元前353年,邯郸局势危急,赵国派遣使者先后向楚国和齐国求救。

赵成侯先派使者来到楚国,楚国君臣围绕是否救赵国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当时魏国的扩张也引起楚国的敌视,因此楚相昭奚主张不救,让魏国和赵国自相残杀,待两败俱伤,再谋求渔翁之利。楚将景舍则认为,楚国不救赵国,魏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放手攻赵。赵国见楚国不救自己,必然向魏国投降,反过来和魏国联合攻打楚国,对楚国不利。因此,景舍主张以少量军队救赵,赵国自恃有楚国相救,必然不肯向魏国投降,魏国见赵国强硬而楚国又不足畏惧,一定不肯放过赵国,魏、赵两国相互消耗,而齐国和秦国响应楚国攻打魏国的话,则魏国可破。楚宣王采纳了景舍的意见,乘魏国出兵攻赵后方空虚的时候,派遣景舍率领少量楚军北上,向魏国南部的地区进攻,做出救赵国的姿态。赵国使者识破楚国意图,回到赵国后建议赵王与魏王讲和,然而赵王犹豫不决。

向楚国求援不成,赵国又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得到报告说赵国危急,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是否出兵救赵国的问题。丞相邹忌主张不救,齐将段干纶(一说段干朋)则认为如果不救赵国,则既会失去对赵国和其他盟国的信用,又会因为魏国控制了赵国后变得更加强大而最终给齐国自身造成麻烦,因而主张救赵。段干纶同时又指出,以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考虑,如果立即出兵开赴邯郸,赵国既不会遭到太大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太多实力,对于齐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他主张实施使魏国与赵国相互削弱,而后“承魏之弊”的战略方针,即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对魏国予以正面攻击。段干纶的谋略显然有一石二鸟的用意。一是向赵国传递了援助和信守盟约的信号,做出维持两国友好关系和帮助赵国抗魏的姿态,坚定赵国抵抗魏国进攻的决心;二是让魏、赵两国继续互相消耗,导致赵国遭受重创、魏国实力削弱的结果,为齐国战胜魏国和日后控制赵国创造有利条件。

齐威王欣然采纳了段干纶的意见,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两个都邑的大夫率兵联合宋、卫两国军队南攻襄陵,主力则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襄陵介于宋国和卫国之间,地处魏都大梁东面,是魏国东阳地区的军事重镇,人口多,兵力强,不易攻取。而且齐军攻打襄陵,魏国另一城市市丘又是必经之路,魏军可以从市丘出兵截断齐军粮道。齐军攻打襄陵失败的事件迷惑了庞涓,给庞涓造成齐军指挥无能、不堪一击的印象,于是不以齐军为虑,继续加紧围攻邯郸。

魏、赵两军相持一年有余,邯郸形势危在旦夕,魏、赵两国均已非常疲惫,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式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田忌计划率军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决战,以解救赵国。孙膑不赞成以硬碰硬的战法,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批亢捣虚”就是撇开敌人的强点,攻击敌人的弱点,使敌人出现后顾之忧,感到形势不利而回师,自然也就解围了。孙膑分析说:魏国大举攻赵,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只是一些老弱残兵。现在魏、赵两军相持已经一年有余,“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根据这一情况,他建议田忌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引诱庞涓回救国都,而将齐军主力集结在魏军归途中的必经之地截击魏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

经过苦战,魏军在付出很大的代价后,在攻打赵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3年10月,终于攻下了邯郸。此时,孙膑认为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便请田忌派出轻车锐卒直扑大梁而去,做出攻取魏都大梁的姿态。

远在赵国的庞涓不得不只留下少数兵力控制刚刚攻克的邯郸,放弃辎重,亲自率领主力轻装兼程回师。田忌、孙膑料定魏军必然经过桂陵,率主力先期到达桂陵布置阵地,设置埋伏。魏军由于长期攻打赵国,兵力消耗较大,加上轻装兼程,给养不足,长途跋涉,士卒疲惫,进至桂陵地区,突然遭到齐军截击,仓促应战,招致惨重失败。

攻其必救的目的在于调动敌人,歼其救者,变攻坚战为运动战,使敌人脱离坚固的阵地依托,易于被我军集中力量加以歼灭。

【原典】

故形人而我无形①,则我专而敌分②;我专为一,敌为分十,是以十攻其一也③,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⑤,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⑥。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⑦。寡者,备人者也⑧;众者,使人备己者也⑨。

形人而我无形

【注释】

①故形人而我无形:形人,使敌人现形。形,此处作动词,显露的意思。我无形,即我无形迹(隐蔽真形)。②我专而敌分:我专一(集中)而敌分散。③是以十攻其一也:指我军在局部上对敌拥有以十击一的绝对优势。④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约,少、寡。此句言能以众击寡,则我欲击之敌必定弱小有限,难以作为。⑤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即我准备与敌作战之战场地点敌无从知晓。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此句意为我与敌欲战之地敌既无从知晓,就不得不多方防备,这样,敌之兵力势必分散;敌之兵力既已分散,则与我局部交战之敌就弱小且容易战胜了。⑦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即言如果处处设防,必然是处处兵力寡弱,陷入被动。⑧寡者,备人者也:言兵力之所以相对薄弱,在于分兵备敌。⑨众者,使人备己者也:言兵力所以占有相对优势,是因为迫使对方分兵备战。

【译文】

要使敌人显露真情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却不得不分散。我们的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这样,我们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去进攻敌人了,从而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劣势的敌人,那么同我军正面交战的敌人也就有限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很难知道,既无从知道,那么他所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那么我们所要进攻的敌人就越单薄。因此,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薄弱,是因为处处分兵防备;兵力之所以充足,是因为迫使对方处处分兵防备。

以“示形”隐蔽真实企图

“形人而我无形”中,“形人”即使敌人暴露形迹。“我无形”,即我不露形迹。全句的意思是说,用计谋使敌人暴露而我军却不露形迹,这样我军便可以进行周密的布置并集中兵力战胜敌人。实质上,这是一种以“示形”之法隐蔽真实企图,达到出奇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

战争的军事目的,在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古今中外的战争概无例外。但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巧妙地伪装自己,以欺骗和迷惑敌人,否则,就不可能既消灭敌人又保存自己。因此,孙子所倡导的“示形”惑敌之法历来为兵家所强调和重视。

“示形”之法的具体内容,则因不同的敌情我情而有所不同。诸如能而示之不能,弱而示强,强而示弱,设置虚形假象,实施佯动惑敌等,都是属于“示形”战法的范围。

公元200年,袁绍派兵围攻曹操部将刘延于白马城,曹操原打算率兵北出救援刘延,但谋士荀攸则认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直接北出救援是不利的。为此,他建议曹操率兵一部到延津,伪装成“将渡河向其后”的样子,诱使袁绍“西应之”,然后乘其兵力分散之隙,派兵袭击围攻白马的袁绍军。曹操采纳了荀攸的这一建议,打败了围困白马的袁绍军,斩了袁军大将颜良,解除了白马被困之危,创造了以佯动“示形”而战胜强敌的成功战例。

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适当运用“形人而我无形”的策略,既可以了解竞争者的意图和实力,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又可以避免过早暴露自己的计划,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在我国台湾地区食品界称王的“统一”在初入大陆时,落后于先进入者“康师傅”。当时的方便面品牌众多,康师傅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60%,统一则在10%以下徘徊不前。统一用投入大量的广告宣传试图改变消费者的品牌认知,结果成效甚微,那时的“小浣熊”虽小有成绩但无法改变市场格局。在此情况下,统一策划了一场战略进攻,其过程是统一推出“统一100”方便面并发动大规模市场进攻,从广告到铺货。而康师傅两个月后推出“面霸120”进行拦截。结果在第四个月,正当消费者为选100还是120烦恼的时候,“来一桶”横空出世,那些方便面的重度消费群几乎被统一的“来一桶”一网打尽!

统一尽管有深厚的企业文化与实力,但在大陆康师傅是领先及领导品牌,单纯的品牌竞争是在以弱敌强,自然无法奏效。

统一决胜之战首先选择转移消费者关注点的营销策略:即用“面饼重量”这一关注点将消费者从品牌选择转入品种选择,选择路径被重新界定。这一招使康师傅的强势(品牌影响力)无法成为截击的武器,造成“敌虽众可使无斗”的战略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康师傅不采取拦截措施,则“统一100”将一路凯歌。结果康师傅很快推出“面霸120”加入战团,这一被动应战的拦截产品进一步强化了“面饼重量”概念的重要性,双方的广告战强化着消费者的认知。

统一“来一桶”的问世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立即成为重量之王,不仅结束了重量之争,而且使统一成为“首创者”。经过这一轮营销战,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统一份额上升到30%,康师傅则下降到45%左右。统一的方便面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面霸120”可以在两个月内拦截“统一100”,康师傅的桶面要多久才能担此重任呢?六个月!在康师傅的桶面上市前,统一有六个月的“无竞争市场空间”!统一以优秀的战略、出色的产品、高效率的执行显示了食品之王的实力与内涵。

孙子的全胜、制敌、速胜思想得到了有效验证:好的营销必然是“没有对手”的销售,尽管方便面市场大小品牌鱼龙混杂、硝烟弥漫。

形人而我无形,即让对手疲于应付、分散资源,可以获得“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这也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外部现实。在现代竞争的经营活动中,有时候环境会不利于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企业要懂得制造假象,迷惑对手。“迷惑”的目的是在竞争开始前或进行中通过对对手的迷惑、示假、伪装使其麻痹,丧失警惕性,从而产生误判并做出对己方有利的部署和行动,以致掩盖己方真实意图,牵制对手,为对其实施突然、致命打击创造先决条件,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实现己方的目的。

【原典】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①;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②!以吾度之③,越人之兵虽多④,亦奚益于胜哉⑤!故曰:胜可为也⑥。敌虽众,可使无斗⑦。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⑧,作之而知动静之理⑨,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⑩,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注释】

①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如能预先了解掌握战场的地形条件与交战时间,则可以赴千里与敌交战。②不知战之地……近者数里乎:言若不能预先知道战场的条件与作战之时机,则前、后、左、右自顾不暇,不及相救,何况作战行动往往是在数里甚至数十里方圆范围内展开的。③以吾度之:度,推测,推断。④越人之兵虽多:越人之兵,越国的军队。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拉拢吴以牵制楚国,楚则利用越来抗衡吴国,吴、越之间长期征伐不已。孙子为吴王论兵法,自然以越国为吴的假想作战对象。⑤亦奚益于胜哉:奚,何,岂;益,补益,帮助。谓越国军队人数虽众,然不能知众寡分合的运用,则岂利于其取胜之企图?⑥胜可为也:为,造成、创造、争取之意。即言胜利可以积极造成。《军形篇》中,孙子从战争之客观规律角度发论,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此处从主观能动性角度发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胜利是可以造成的,即言“胜可为”,两者之间并不矛盾。⑦敌虽众,可使无斗:言敌人虽多,然而因我拥有主动权,因而我方能创造条件,使敌无法与我较量。⑧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策度,筹算。得失之计,即敌计之得失优劣。此言我当仔细筹算,以了解判断敌人作战计划之优劣。⑨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兴起,此处指挑动;动静之理,指敌人的活动规律。意为挑动敌人,借以了解其活动的一般规律。⑩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之,以伪形示敌;死生之地,指敌之优势所在或薄弱环节、致命环节;地,同下文“处”,非实指战地。言以示形于敌的手段,来了解敌方的优劣环节。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较量;有余,指实、强之处;不足,指虚、弱之处。此言要通过对敌的试探性较量,来掌握敌人虚实强弱情况。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形兵,指军队部署过程中的伪装佯动。言我示形于敌,使敌不得其真,以至形迹俱无。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间,间谍,深间,指隐藏极深的间谍;窥,刺探,窥视。示形佯动达到最高境界,则敌之深间也无从推测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束手无策。

【译文】

如能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跋涉千里也可以去同敌人会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么就会导致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的情况,何况想要在远达数十里,近在数里的范围内做到应付自如呢?依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但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

要通过认真的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要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示形,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的所在;要通过小型交锋,来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佯动示形进入最高的境界,就再也看不出什么痕迹。看不出形迹,那么,即使是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了底细,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策。

学会把自己隐藏起来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孙武的这一军事思想对现代人如何生存颇有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特别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可以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是最好的自保方法。

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年幼,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曹爽是皇室宗族,自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要独揽大权。但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与司马懿斗。而司马懿也想夺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曹爽虽然一人独揽朝廷大权,可他对司马懿仍然不放心。司马懿虽然自称年老多病,不问朝政,可他老奸巨猾,处事谨慎,谁知他是真有病还是假有病?当初武帝曹操创业的时候,听说司马懿胸怀韬略,多次派人请他出来为官,可司马懿出身士族,自视高贵,瞧不起出身寒门的曹操,不愿在他手下做官,就装病在家。后来见曹操的势力强大了,才出来跟随曹操,为曹操出力。这一次有病,谁知他是不是故伎重演呢?因此,曹爽对司马懿不敢掉以轻心,他经常派人打听司马懿的情况,可就是摸不到实情。

李胜讨好曹爽,得到曹爽的信任,曹爽就把李胜召到京城,任命他为荆州刺史。李胜临上任时,曹爽安排李胜以探望为名,到司马懿府中去探听虚实。

李胜在客厅坐了很久,才见司马懿衣冠不整,不断地喘息着,由两个侍女一左一右地架着,从内室慢慢走出。

李胜连忙站起身来,向司马懿行礼问安。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对李胜说:“李大人免礼吧,家父身体难支,还要更衣。”

旁边走过一个侍女,用盘子端着一套衣袍来到司马懿面前,请司马懿更衣。司马懿颤抖着伸手去拿衣服,刚拿起衣服,手就无力地垂下来,衣服掉在了地上。侍女赶忙拾起衣服,帮司马懿穿上,两个侍女搀扶着,小心地让司马懿躺坐在躺椅里。

司马懿喘息了一会儿,慢慢地抬起右手,用手指指自己的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喝——粥——”

一个侍女连忙出去,端着一碗粥来到司马懿面前,司马懿抖着手去接,可他的手抖动得太厉害,最终还是拿不住碗。侍女只好端着碗送到司马懿的唇边,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把粥送进司马懿口中。司马懿的嘴慢慢蠕动着,粥不断地从嘴角流出来,流到下巴的胡须上,又顺着胡须滴落在他的衣襟上。

喝着喝着,司马懿突然咳嗽起来,嘴里的粥喷了出来。不仅喷到他自己身上,还喷了喂粥的侍女一身。侍女放下手中的碗,拿过毛巾给司马懿擦身上的粥。司马懿叹了一口气,闭上眼睛。

李胜看见司马懿这副样子,就走上前去,对司马懿说:“太傅,大家都说您的中风病复发了,没想到您的身体竟这样糟,我们真替您担心!”

司马懿慢慢地睁开眼睛,气喘吁吁地说:“我老了,又患病在身,活不多久了。我不放心的是我的两个儿子,你今天来,我很高兴。我以后就把两个儿子托付给你了。”说着说着,眼中流下泪来。

李胜连忙解释说:“太傅不必伤心,我们都盼着您早日康复呢。我马上要到荆州赴任,今天特意来拜望您,向您辞行的。”

司马懿故意装糊涂,说:“什么?你要去并州上任,并州靠近胡人,你去了要很好地加强戒备,防止胡人入侵。”

李胜见司马懿年老耳聋,连话都听不清了,就重复说:“太傅,我不是去并州,是去荆州。”

司马懿听了,故意对李胜说:“你刚去过并州?”司马昭凑上前去,大声对司马懿说:“父亲,李大人不是去并州,而是去荆州。”

“哦,是去荆州,那更好了。唉,我人老了,耳聋眼花,不中用了!”司马懿对李胜说。

李胜认为司马懿确实老病无用了,就站起身来,对司马懿告辞说:“太傅多保重,您的身体会好起来的,以后有机会进京,我会再来拜望您的。”说完就离开了。

李胜刚出府门,司马懿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手捋胡须,看着司马昭,父子两人相视而笑。

李胜出了太傅府,直奔曹爽的府中,见到曹爽,高兴地说:“司马懿人虽活着,却只有一息尚存,已经老病衰竭,离死不远了,不值得您忧虑了。”

曹爽听了,心中大喜,当即把李胜留在府中,饮酒庆祝。从此以后,曹爽根本就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更加独断专行。

春天到了,按照惯例,曹魏皇帝宗族要去祭扫高平陵。曹芳起驾,曹爽、曹羲等兄弟全部随驾同行,一行人耀武扬威,浩浩荡荡出了洛阳城。

等曹爽他们出城不久,司马懿就精神抖擞地带领着司马昭、司马师披挂上马,率领着精锐士兵占领了洛阳各城门与皇宫,把洛阳城四门紧闭,不准人随便出入。然后假传皇太后的诏令,废曹爽为平民,并派人把诏令送到皇帝曹芳那里。

司马懿握有重兵,曹爽又没有防备,所以只能坐以待毙。司马懿下令把曹爽兄弟及其亲信桓范、何晏等人抓起来砍了头,并灭掉了三族。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有争斗,你要做好面对外来袭击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加害于对方,但为自己披上一身“防弹衣”还是有必要的,而示弱就可以起到防弹衣的作用。

为人处世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张扬外露型的,另一种是深藏不露型的。

张扬外露的人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这种人自然不失为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一筹。

深藏不露的人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事,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为达目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装糊涂,让人觉得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在必要时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但是,要让人“看不破”,说起来容易,要付诸实践却并非易事,因此,如何收好自己的“尾巴”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处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一时让人看不破需要藏巧于拙,让人永远看不破,就应该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

【原典】

因形而错胜于众①,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②,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③。故其战胜不复④,而应形于无穷⑤。

战胜不复,形于无穷

【注释】

①因形而错胜于众:因,由,依据;因形,根据敌情而灵活应变;错,同措,放置、安置之意。言依据敌情而取胜,将胜利置于众人面前。②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人们只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情况。形,形状、形态,这里指作战的方式方法。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可是无从得知如何克敌取胜的内在奥妙。制胜之形,取胜的奥妙、规律。④故其战胜不复:复,重复。言克敌制胜的手段不曾重复。⑤应形于无穷:应,适应;形,形状、形态,此处特指敌情。

【译文】

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便把胜利摆放在众人面前,众人仍然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能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办法,但却无从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办法出奇制胜的。所以每一次胜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不断变换战术方略方能制胜

斗转星移,四时更替,一切客观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迈向未来的脚步若是循规蹈矩,便会闹出“刻舟求剑”的笑话。一般来说,即使打了胜仗的经验,也不应重复使用。而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新的对策方能取胜。

“战胜不复”,从战术、战役范围理解,意在因敌之变,灵活机动。这里所讲的“不复”,并非指对一般战术原则和谋略思想的改变,而是在不同条件下具体运用战法上的变化。自古以来,兵家采用设伏、奇袭而获胜的战例屡见不鲜。但每次设伏和奇袭方法上都各有所不同;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暗度陈仓、围魏救赵之类的谋略思想,兵家不知反复用过多少次,但凡能用之获胜者,就在于适其时,合其情,活用其法。所以说,战胜不复,不是说前人的经验不可取,而是要防止不分时间、地点、敌情、我情,一味“复制”前人的做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便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岁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20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40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25万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5000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纷纷扔了武器投降。40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灭了。

赵括一味“复制”兵书,违背了孙子战胜不复的原则,因此留下了墨守成规、纸上谈兵的无用名声。

“创新者生,墨守者死。”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变化才能生存,也只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才能求得发展。

《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的谋略,然而,这都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要看个人的胆识和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和“谲”之类的词语,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这类词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变化。谁能变化得宜,谁就能取得胜利。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是变化。所以我们要善变,不可拘泥一格,否则就无法有所创新。

总之,要取胜,就必须懂得变化,采取“反常”的策略,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原典】

夫兵形象水①,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②。

避实而击虚

【注释】

①兵形象水:此言用兵的规律如同水的运动规律一样。兵形,用兵打仗的方式方法,亦可理解为用兵的规律。②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即言用兵的原则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攻击其空虚薄弱的地方。

【译文】

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流水的属性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之弱点。

虚实相用,以弱胜强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通过对“虚”、“实”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来夺取战争的主动权,以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在军事领域,每一个军事实体都有它的优势或长处,同时也有它的劣势或短处,因此,军事理论上有一条常识性的原则,即“扬长抑短,避实击虚”,用通俗的话讲,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比如《水浒传》中,阮氏兄弟都是水上英雄,如果到陆地上比拳头或抡板斧,兄弟三人加在一起也不是李逵的对手。可是,假如他们把李逵引下水,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像玩小鸡一样地任意捉弄李逵,这就叫“扬长避短”。

所以,军队部署中伪装佯动的极致,是使敌不得其真,以至于形迹俱无;看不出形迹,则敌人隐藏极深的间谍也无从推测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束手无策。

虚实为用,可以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叫人虚实莫辨之时,突然以实招取胜。

大约七十年前,日本神户新开了一家经营煤炭的福松商会,经理是少年得志的松永安左卫门。

开张后不久的一天,商会里来了一个当时神户最出名的西村豪华饭店的侍者,他送了一封信,上书“松永老板敬启”,下款“山下龟三郎拜”,内称:“鄙人是横滨的煤商,承蒙福泽桃介(松永父亲的老友,借巨资给松永作商会的开办费)先生的部下秋原君介绍,欣闻您在神户经营煤炭,请多关照。为表敬意,今晚鄙人在西村饭店聊备薄宴,恭候大驾,不胜荣幸。”并附了秋原先生的介绍信。

当晚,松永一踏进西村饭店,就受到热情款待,山下龟三郎的毕恭毕敬,使得松永未免有些飘飘然。

晚宴进行时,山下提出了自己的恳求:“安治川有一家相当大的煤炭零售店,信誉很好,老板阿部君是我的老顾客。如果松永先生信任我,愿意让我为您效劳,通过我将贵商会的煤炭卖给阿部,他一定乐于接受,贵商会肯定会从中获利。我只要一点佣金就行了。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松永听后,心里盘算起来。没等他回答,山下就把女招待员叫来,请她帮忙买些神户的特产瓦形煎饼来,并当着松永的面,从怀里掏出一大沓大额钞票,随手抽出两张交给女招待员,还另外多抽出一张作为小费。

松永看着那沓近十厘米厚的钞票,也有些吃惊。眼前发生的这一切使他眼花心乱,稍微镇定了一下,他对山下说:“山下先生,我可以考虑接受。”

稍作谈判后,松永便和山下签订了他所希望的合同。

丰盛的晚宴后,松永一离开,山下便立即赶到车站,搭上末班车回横滨去了。西村饭店这样的高消费,远不是山下所承受得了的!

那一沓大额钞票,是他以横滨那不景气的煤炭店作为抵押,临时向银行借来的;介绍信则是在了解了福泽、秋原与松永的关系后,向福松商会购煤炭,请秋原写的。以此为道具,利用西村饭店这个堂皇的舞台,成功地演了一场妙剧。

从那以后,山下一文钱不花,从福松商会得到煤炭,再转卖给阿部,从中大获其利。

业务介绍信,饭店里设宴谈生意,给招待员小费,这些都是日本商界司空见惯的小事。山下就是利用了这些极其平凡的小事,显示自己拥有雄厚的实力,隐藏自己没资金做煤炭生意的事实,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年轻的松永被山下的诚恳恭敬和热情招待、慷慨大方这些虚像所迷惑,信任了山下。试想,如果松永事先知道了山下的真实情况,会同意他的建议吗?

经营者适当地掩饰自己,以虚装实,就可以以弱胜强,达到目的。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是兵家制胜的一大谋略,它不仅运用于军事上,也广泛地适用于商场。在必要的情况下隐真示假,虚实相用,就能使难办的事情得以办成,不可能的合作变成可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良好的策略与卑鄙的蒙骗等同起来。

【原典】

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①。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②;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③。故五行无常胜④,四时无常位⑤,日有长短,月有死生⑥。

兵无常势,因敌而变

【注释】

①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制,制约,决定;制胜,制伏敌人以取胜。此句意为水之流向受地形高低不同的制约,作战中的取胜方法则依据敌情不同来决定。②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言用兵打仗无固定刻板的态势,似流水一般并无一成不变之形态。势,态势;常势,固定永恒的态势。常形,一成不变的形态。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谓若能依据敌情变化而灵活处置以取胜,则可视之为用兵如神。④故五行无常胜:五行,木、火、土、金、水。古代认为这是物质组成的基本元素。战国五行学说认为这五种元素的彼此关系是相生又相胜(相克)的。孙子此言谓其相生相克间变化无定数,如用兵之策略奇妙莫测。⑤四时无常位:四时,指四季;常位,指一定的位置。此言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变换永无止息。⑥日有长短,月有死生:日,指白昼。死生,指月盈亏晦明的月相变化。句意谓白昼因季节变化有长有短,月亮因循环而有盈亏晦明。此处孙子言五行、四时及日月变化,均是“兵无常势,盈缩随敌”之意。

【译文】

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取胜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刻板的态势,正如水的流动不曾有一成不变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就可叫作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常胜者,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哪个季节固定不变,白天有长有短,月亮也有圆有缺。

做事要能够随机应变

兵形像水,是孙武对用兵规律的形象概括之一。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兵刚水柔,孙武在此则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他在本篇末以诗情画意般的笔调生动地比喻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他在这里形象地以水势说明用兵的规律:水流有固定的趋势,受地形制约,避高而趋下;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变化无常。

随着情况、形势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这就是“随机应变”字面上的意思。作为一种应付各种场合、情况和变化的能力,随机应变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羞辱或灾难。正因为随“机”应变,所以随时可能变化,很难预先筹划。

随机应变要求有反应灵敏的头脑,要求对外界发生的一切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事后诸葛亮”无济于事。当你面对突发的事件,意想不到的提问,别人布置的陷阱,令人难堪的境地……种种出乎意料的情况,你能够快速灵敏不露声色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吗?如不能够随机应变,不能够沉着、冷静、迅速地处理各种突发的变故,怎么能够登上成功之巅呢?

人活一世,生存环境不断变迁,各种事情接踵而来,墨守成规、只认死理是无论如何都行不通的,要学会随机应变。

公元前628年,也就是秦穆公三十二年,秦穆公再一次萌生了吞并郑国的念头,但苦于一时找不到适当的时机。正在这时,秦国驻守在郑国的使者杞子暗中派人给秦穆公送去一封密信。

杞子在信上告诉秦穆公:“郑国人现在很相信我,让我掌管郑国城池的北门,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咱们的军队偷偷地开到郑国的北门下,到时我暗中把城门打开,这样一定能给郑国一个突然袭击,很快地占领郑国。”

秦穆公意外地得到了这一情报,非常高兴,心里想:这一次我绝不会放过郑国。他立即下令,任命孟明视为大将军,西乞术、白乙丙分别为副将军,率领秦军东进,企图对郑国发起突然袭击。

十二月,天气已经很冷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孟明视率领秦军冒着严寒,日夜行军,第二年的二月,他们来到了滑国(今河南偃师西),就地休息。

这时的郑国却还不知道任何消息,情况已万分危急了。

郑国有一个叫弦高的牛贩子,他经常外出去做贩牛的生意。这弦高虽然是一个牛贩子,但却是一位聪明机智的爱国志士。这一天,他赶了差不多300头牛准备到洛阳去卖。当弦高走到黎阳津这个地方时,正好碰上了一位由秦国来的老朋友。

老朋友相见,自然高兴得很,两人就在一个小酒店里一边喝着酒,一边聊了起来。从这位朋友的嘴里,弦高听到秦国派兵进攻郑国的消息,并得知秦军已于去年十二月出发,现在已行军到了滑国之地,不久就要到达郑国了。

弦高万分焦急。他急中生智,竟想出对付秦军的办法来了。

他告别朋友后,先派人火速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这一消息;然后把自己装扮成郑国国君的一名使臣,精心挑选20头又肥又大的牛,带上4张特等牛皮,乘坐一辆马车,迎着秦军而去。

弦高在滑国的延津遇到了孟明视率领的秦国军队。面对人数众多的秦军,弦高表现得非常镇静。他按照使臣的礼节拜见了秦军主将孟明视。

孟明视看到郑国使者来见,感到十分奇怪,也按礼节接待了弦高。

刚一坐下,弦高就对孟明视说:“将军们辛苦了,我们国君早就听说贵国要派将军率军队从我们国土上经过,所以,今天特意派我准备了一点薄礼,前来迎接和慰劳众将士们。你们即使在我们国土上只停留一天,我们也应该准备丰盛的饭菜来招待你们,也一定会保证你们的安全。这一切,请将军放心!”

弦高停了一下,又接着说:“虽然我们郑国是处在几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但由于不断遭受大国的侵犯,我们郑国时刻都厉兵秣马,边防将士更是常备不懈,枕戈待旦,丝毫不敢大意,所以还请你们看到这些情况后千万不要介意!”

孟明视听完弦高的这一番话,心中暗暗吃惊。这一次本想劳师远袭,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现在看来,郑国早已知道秦军的来意,并做好了战争的各种准备,要偷袭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收下了弦高送来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现在已有了防备,偷袭成功的希望不大。我们还是回国吧。”

秦军改变了突然袭击郑国的计划,只是顺手在滑国捞了些物资,便撤军回国,向秦穆公交差去了。

整个世界都处于变化之中,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只有懂得“变”的法则,才能把握机会,转难为易。学会随机应变,将会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