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全鉴(第2版)
48408400000008

第8章 军争篇

本篇以治敌术为中心,提出了军争“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总体原则,重点论述两军争利、争胜,如何趋利避害,争取先机,以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

【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④。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⑤,后人发,先人至⑥,此知迂直之计者也⑦。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⑧。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⑨,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⑩。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以患为利

【注释】

①合军聚众:合,聚集、集结。此句意为征集民众,组织军队。②交和而舍:两军营垒对峙而处。交,接触;和,和门,即军门。两军军门相交,即两军对峙。舍,驻扎。③莫难于军争:于,比;军争,两军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④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曲折迂回;直,近便的直路。意为将迂回的道路变成直达的道路,把不利的(害处)变为有利的。⑤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其、之,均指敌人。迂,此处用作使动。前句就我军而言,此句就敌而言。战争时既要使自己“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要善于使敌“以直为迂,以利为患”。而达到这一目的,在于以利引诱敌人,使其行迂趋患,陷入困境。⑥后人发,先人至:比敌人后出动,却先抵达要争夺的要地。⑦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知,这里是掌握的意思。计,方法、手段。⑧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为,这里作“是”、“有”解。此句意为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⑨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皆。率领全部携带装备辎重的军队前去争利则不能按时到达。不及,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点。⑩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委,丢弃、舍弃;辎重,包括军用器械、营具、粮秣、服装等。捐,弃、损失。此句意为如果扔下一部分军队去争利,则装备辎重将会受到损失。卷甲而趋:卷,收、藏的意思;甲,铠甲;趋,快速前进。意谓卷甲束杖急速进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意谓士卒身强力壮者先到,疲弱者滞后掉队,这种做法只有十分之一兵力能到位。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奔赴三十里以争利,则士卒也仅能有三分之二到位。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谋,图谋、谋划;豫,通“与”,参与。句意为不知诸侯列国的谋划、意图,则不宜与其结交。乡导:即向导,熟悉本地情况之带路人。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直到同敌对阵,在这中间没有比争夺制胜条件更为困难的了。而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同时,要使敌人的近直之利变为迂远之患,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抵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军争既有顺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利,就无法按时抵达预定地域;如果丢下部分军队去争利,辎重装备就会损失。卷甲疾进,日夜兼程,走上百里路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领就可能被敌所俘,健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结果是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位。走五十里去争利,就会折损前军的主将,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够到位。走上三十里路去争利,也依然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赶到。须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难以为继。

所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不能行军;不利用向导,便不能得到地利。

意识到危机才能生存

孙子认为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即所谓“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种情况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所有场合,事物的矛盾性决定了其存在有利和不利的两面,它们在一定情形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这种转化则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战将韩信井陉背水之战,就是“以患为利”的著名战例。

同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境,特别是来自外部的各种危机。危机也是转机,企业适当地处理危机后,机会就会随之而来。

1988年7月20日,南京发生了全国首起电冰箱爆炸事件。当晚10时30分,城西的一幢住宅楼的五楼上突然响起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台“沙松”牌140升电冰箱瞬间开了花,强大的爆炸气浪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冲击力,使拇指粗的冰箱钢门锁被扭弯,箱门飞出两米砸到了对面的墙上,爆炸的后坐力使电冰箱后面的墙上留下了几个窟窿。所幸电冰箱的主人一家4口未被伤及。7月22日,南京《扬子晚报》根据用户的投诉,派记者采访了现场,并于当天刊出了《一台沙松电冰箱爆炸》的消息及现场照片,报道了电冰箱爆炸的情况。这条“爆炸”新闻立即在南京几十万电冰箱用户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些人给报社打电话询问电冰箱爆炸的原因,一些用户则诚惶诚恐,连忙把电冰箱搬出以求自保。许多购买“沙松”牌电冰箱的用户更是将电冰箱视为不定时的“定时炸弹”,关掉不用太浪费,使用吧,心中又没有底,惶惶不可终日。这条“爆炸”新闻也引起了南京舆论界的极大关注,一时间,“沙松”驻南京办事处门庭若市,几乎处在被包围之中。各大报纸都关注着这件事的进展情况。

沙市电冰箱总厂领导接到南京办事处的汇报后,马上做出决策。沙市电冰箱总厂的刘总工程师、法律顾问和该厂的日方技术专家、日本松下冷藏机株式会社海外部海外技术第一科科长小林几人乘一辆面包车,由两个司机轮流驾驶,昼夜兼程从湖北沙市赶赴江苏南京,会同已在南京的该厂驻华东办事处罗主任组成事件处理小组,负责处理这件事。事件处理小组组建后,马上策划了一系列公关活动。首先,事件处理小组在著名的南京玄武饭店以每天几百元的房钱包下了一个会场,专门接待南京市各报的记者。他们心里非常清楚,不首先稳住这些“无冕皇帝”,这些人什么时候再捅上一笔,“沙松”的损失可不是这一天几百元的房钱了。危机处理小组的成员反复向记者们表示,一旦把爆炸原因搞清楚后,一定公布于众,将所有细节全部告知各新闻单位。

经专家检查,结果是:虽然经过爆炸震荡,压缩机工作正常!制冷系统工作正常!这毫无疑问地表明,爆炸原因与电冰箱质量无关。爆炸的起因肯定来自外部。对现场的检查过程,南京电视台都做了录像并进行了报道。在一般人看来,既然事故责任不在工厂一方,沙市电冰箱总厂已经洗清了责任,事件处理小组可以顺理成章地撤离了。但沙市电冰箱总厂的事件处理小组为了对广大消费者负责,对沙松电冰箱的公众形象负责,决心查出电冰箱爆炸的真正原因。事件处理小组开始调查用户对电冰箱的使用情况。但该用户一方面不配合调查,拒不回答电冰箱内储存过什么物品,另一方面又要求“沙松”厂赔偿一台电冰箱,并说140升的单门电冰箱使他害怕了,点名要求赔偿一台180升的双门电冰箱。这两种电冰箱的差价人们是十分清楚的,在场的记者都感到这是一种无理要求。可是厂方却认为,这是一次对品牌形象极好的宣传机会。于是,厂方当场表示可以赔偿一台180升双门电冰箱。为了尽快查明电冰箱爆炸的原因,事件处理小组在外界强大的压力下,态度不得不强硬起来,向用户摊牌:如用户不说明真相,厂方就要同公安厅和轻工部联系检测电冰箱,如经科学鉴定是用户使用不当造成的,那就要用户承担全部经济、法律上的责任……最后,用户终于承认在电冰箱内存放了易燃易爆品丁烷气瓶。爆炸真相终于大白。丁烷气瓶在低温冷冻状态时,金属瓶壳收缩,导致了丁烷气瓶气阀松动和瓶壳破裂。泄漏出的丁烷气与电冰箱内空气混合并超过一定浓度时,遇到温控开关启闭产生的电火花引起爆炸。

危机利用策略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一策略是变危机为转机的关键点,更是经营者危机处理艺术的体现。危机管理,就是企业为应付各种危机情景,针对危机的不同阶段进行正确判断,采取果断措施的过程。措施正确,就能够因势利导化解危机,把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威胁降到最低,使企业化险为夷,从而得到健康发展。危机是危险,更是转机,当企业适当地处理危机时,机会自然而然会随之而来。

【原典】

故兵以诈立①,以利动,以分合为变②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③,廓地分利④,悬权而动⑤。先知迂直之计者胜⑥,此军争之法也。《军政》⑦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⑧;视不相见,故为旌旗⑨。”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⑩。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兵以诈立,利动分合

【注释】

①兵以诈立:立,成立,此处指成功、取胜。此言用兵打仗当以诡诈多变取胜。②以分合为变:分,分散兵力;合,集中兵力。言用兵打仗当灵活处置兵力的分散或集中。③掠乡分众:乡,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此句说,掠取敌乡粮食、资财要兵分数路。④廓地分利:此句言应开土拓境,扩大战地,分兵占领扼守有利地形。廓,同“扩”,开拓、扩展之意。⑤悬权而动:权,秤锤,用以称物轻重,这里借作衡量、权衡利害、虚实之意。此言权衡利弊得失而后采取行动。⑥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意为率先掌握迂直之计的,能取得胜利。⑦《军政》:古兵书,已失传。⑧言不相闻,故为金鼓:为,设、置;金鼓,古代用来指挥军队进退的号令设施,擂鼓进兵,鸣金收兵。⑨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旌旗,泛指旗帜。⑩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意谓金鼓、旌旗之类,是用来统一部卒的视听,统一军队行动的。人,指士卒、军队。一,统一。人既专一:专一,同一、一致。谓士卒一致听从指挥。此用众之法也:用众,动用、驱使众人,也即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法,法则、方法。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变,适应。此句意为根据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情况来变换指挥信号,以适应士卒的视听需要。

【译文】

所以,用兵打仗必须依靠诡诈多变来争取成功,依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按照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方式来变换战术。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就像疾风骤起,行动舒缓时就像林木,森然不乱,攻击敌人时像烈火,实施防御时像山岳,隐蔽时如同浓云遮蔽日月,冲锋时如迅雷不及掩耳。分遣兵众,掳掠敌方的乡邑;分兵扼守要地,扩展自己的领土;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行动。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将帅就能取得胜利,这是争夺制胜条件的原则。

《军政》里说道:“语言指挥不能听到,所以设置金鼓;动作指挥不能看见,所以设置旌旗。”这些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军队上下的视听的。全军上下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敢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火光、锣鼓,白昼作战多用旌旗。这都是出于适应士卒耳目视听的需要。

兵不厌诈,以假胜敌

兵不厌诈是历代兵家所惯用的一种用兵谋略。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篇》中,孙子已明确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论点。孙子不但不排斥它,反而一口气介绍了十二种运用诡道的战法,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诡道十二法”。

“诡道十二法”的前四法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能而示之不能)、要用兵却装作不用兵(用而示之不用)、要向近处用兵却故意装作要向远处用兵(近而示之远)、要向远处用兵却故意装作要向近处用兵(远而示之近),这是公开采用欺骗和伪装的手法,造成一种假象,麻痹敌人,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诡道十二法”的后八法是针对八种不同的敌情而采取的不同迎敌之法,即引诱贪利的敌人,攻击混乱的敌人,防备力量充实的敌人,避开强大的敌人,激怒易怒的敌人,逗引骄傲的敌人,疲困休整好的敌人,离间内部团结的敌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诈”字!诈——欺骗,这只是一种手段,欺骗敌人,给敌人一种假象,从而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历史上这类事例很多,例如在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战。陈友谅占据江州后,一直把朱元璋视为心腹之患,于是率所有兵力顺流而下,攻打朱元璋,于元顺帝正二十年攻占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和太平(今安徽当涂),自立为帝,国号为汉。紧接着,陈友谅又率领“江海鳌”、“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等巨舰进逼应天(今江苏南京)。

大兵压境,朱元璋的部下都有些紧张。因为陈友谅的水军是朱元璋的十倍,又善于水上作战。有些人竟主张撤退或投降。朱元璋听取了刘基的建议,决定诱敌深入,打伏击战。

于是,朱元璋把康茂才召来,让他写一封诈降信给陈友谅。原来这康茂才是元朝的降将,原是陈友谅的老友,朱元璋认为他是诈降的最佳人选。

康茂才欣然答应,他说:“陈友谅不讲信义,杀了我的同乡好友徐寿辉,我正要报此大仇……”于是修书一封,信上这样写道:“建议兵分三路进攻应天,茂才所部把守应天城外江东桥,愿为内应,打开城门,直捣帅府,活捉朱元璋……”康茂才派一名与陈友谅熟识的老仆人去送信,临行之际,康茂才再三叮嘱,以防露出破绽。

读了康茂才的信,陈友谅心中非常高兴,他想,自己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谅他康茂才也不敢诈降。但他还是反复盘问老仆人,老仆人应对如流,言辞恳切,陈友谅深信不疑。他当即对老仆人说:“我马上分兵三路取应天,到时以‘老康’为暗号,但不知茂才所守之桥是木桥还是石桥?”老仆回答道:“是木桥。”

第二天,陈友谅就整顿大军,水陆并进。他亲率数百艘战船顺江而下,前哨到大胜港时,遭朱元璋手下将领阻击,无法登岸,又见新河航道狭窄,于是下令直奔江东桥,以便和康茂才里应外合。船到江东桥,陈友谅见是一座石桥,心中起疑。原来,朱元璋为了防备康茂才的假投降变成真投降,已于当天夜里把木桥改造成石桥了。

陈友谅急忙命令部下高喊“老康”,喊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答应。陈友谅知道中计了,急令陈友仁率水军冲向龙湾。几百艘战船聚集于龙湾水面,陈友谅下令士兵登陆修筑工事,企图水陆并进,强攻应天城。

这时,只见卢龙山顶上黄旗挥动,战鼓齐鸣,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分别从左右杀来,修筑工事的士兵顿时被冲得大乱。尽管陈友谅大声呼喝,仍然制止不住,败军逃到江边,蜂拥登船。陈友谅急令开船,哪料想正是江水退潮之际,近百条战船全部搁浅,徐达与常遇春乘势上船追杀,陈友谅溃不成军,只好跳进小船逃跑了。

这样,朱元璋巧施诈降之计,诱敌深入,打败了十倍于自己的敌人,从此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原典】

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③。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④,此治气者也⑤。

三军夺气,将军夺心

【注释】

①故三军可夺气:夺,此处作“失”解;气,指旺盛勇锐之士气。意谓三军旺盛勇锐之气可以挫伤使之衰竭。②将军可夺心:夺,这里是动摇之意。指将帅的意志和决心可以设法使之动摇。③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朝,早晨;锐,锋锐;昼,白天;惰,懈怠;暮,傍晚;归,止息,衰竭。此句言士气变化之一般规律,开始作战时士气旺盛,锐不可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到了后期士气就衰竭了。④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开士气旺盛之敌,打击疲劳沮丧、士气衰竭之敌。⑤此治气者也:治,此处作“掌握”解。意谓这是掌握运用士气变化的通常规律。

【译文】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低落;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军队刚投入战斗时士气饱满;过了一段时间,士气就逐渐懈怠;到了最后,士气就完全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击它,这是掌握运用军队士气的方法。

夺气攻心易于胜

古人所说的“心”,泛指人的思想、意志、品德、情感、决心等。战争的指挥者是“将”,动摇了将的决心,使其做出错误的决定,战争的胜负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才能动摇将的决心呢?

张预在《十一家注孙子》中作注道:“心者,将之所立也。夫治乱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敌者,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故彼之心谋可以夺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决心,是将军所赖以指挥战争的支柱。军队的整治、混乱、威勇、怯弱,都取决于将军的决心。善于降服敌军的统帅,用计谋阻挠敌人的计划实施,使敌军混乱;激怒敌人,使敌人丧失理智;胁迫敌人,使敌人畏惧。所以,敌军将领的决心是可以动摇的。

动摇敌将的决心是为了彻底消灭敌军或者征服敌军。韩信所设的“四面楚歌”就是想从心理上瓦解楚军的防御能力,也就是说,给楚军制造一种心理劣势,削弱他们的战斗力,让楚军无心恋战,从而达到夺气攻心的打击效果。

夺气攻心这种从心理上瓦解的效果远胜于武力上的威慑,更容易达到兵家所言的“胜于易胜”的效果。

战国时期,赵惠王刚死,孝成王继位,由他母亲赵太后执政。在这多事之秋,秦国派出大军攻打赵国,赵国接连丢掉三座城池。万分危急之时,赵太后派使臣去齐国求助。齐王回话说,兵可以出,但必须以惠文王,即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听说要以自己的小儿子做人质,脸色顿时变了,立刻拒绝了齐国的要求。

秦国见齐国按兵不动,更加猖狂,赵国危在旦夕。众大臣焦急万分,纷纷出面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赵太后越听越生气,说:“谁要再提让我儿子去做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

众大臣退到一旁,不再说话。沉默了好久,老臣触龙慢慢地走了上来。赵太后心想,这又是一个来劝说的,不由得火直往上蹿:“好吧,可别怪我不客气!”赵太后一脸怒容,目光逼人,昂首立在那儿。

触龙走到赵太后面前,歉疚地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走不快,好久没见您了,不知太后身体可好?”赵太后见触龙不是来劝说自己让儿子去齐国做人质的,便回答说:“我是以车代步的。”触龙又问:“太后的饮食如何?”太后说:“我每天只吃粥。”触龙说:“我的食欲很不好,每天勉强行走,一天走三四里路,食量稍稍有所增加,因此对身体有好处。”太后道:“我是做不到了。”两人谈到这里,赵太后的怒气渐渐消了。触龙见太后面色好转,便把话题扯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在自己死前,请太后给自己年仅15岁的儿子在宫廷中安排一个卫士的职务。赵太后吃了一惊,问:“男人也疼爱他们的儿子吗?”触龙笑道:“那当然,也许比女人疼爱得更加厉害呢。”赵太后感到很有趣,气也消了,怒也没了。

触龙见时机已到,语重心长地对赵太后说:“我们做父母的,哪个不爱儿子?太后疼爱长安君,封给他好地,给他贵重的用品,这都应该。同时,我们也应该让他为国立功。否则,一旦太后有不测,长安君寸功没有,怎么能在赵国安身呢?”

一句话说到赵太后心坎儿上。赵太后恍然大悟,说:“你说得对啊,长安君就交给你了,你想把他派到哪里去就派到哪里去吧!”

触龙立刻派使者将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见赵国讲信用,马上发兵增援赵国。秦国见状只好撤兵,赵国的危险解除了。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矛盾问题如果直接交锋,往往难以解决。避开难以解决的主要矛盾,而施以较为委婉的方式,抓住对方的心理,反而能出人意料地把事情解决了。

兵战中,“夺心”有妙计;为人处世中,“夺心”亦有良方。首先,欲夺其心,必须掌握对方心理的变化;其次,“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

【原典】

以治待乱①,以静待哗②,此治心者也③。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注释】

①以治待乱:以严整有序之己对付混乱不整之敌。治,整治;待,对待。②以静待哗:以自己的沉着镇静对付敌人的轻躁喧动。哗,鼓噪喧哗,指骚动不安。③此治心者也:此乃掌握利用将帅心理的通常法则。

【译文】

用自己的严整有序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手段。

心静自然可制胜

《孙子兵法》中,“动静之道”讲述的是强迫自己静下心来,以静制动。“治”指治理,“以治待敌”指把自己一方的内部治理好以备迎敌开战。“哗”指喧哗躁动,“以静待哗”指调整到安静状态应对喧闹的外部环境。

前秦国王苻坚灭前燕之后,又并灭前凉和代国,这时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汉水上游,都在前秦的控制之下。苻坚自恃其“资仗如山”、“甲兵已足”,急欲乘势灭亡东晋,统一天下。

前秦第一次南伐东晋,在江汉方面获胜,并占领战略要地襄阳;在淮北方面则先胜后败,仅得东晋下邳、彭城两地。这次战后,苻坚被一些表面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加紧进行准备,企图再一次对东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前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军队大举攻晋。苻坚兵分三路:北路由徐州南下,西路沿江东进,中路经由黄河、汝河、颍口(今安徽正阳关)指向南京。水陆并进,旌旗遮日。苻坚得意扬扬地说:“我有如此众多兵马,只要将所有的马鞭投入长江,便足以截断水流。”

当时,东晋总兵力不超过15万人,大敌当前,局势危急,朝野震动,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身上。可是,谢安似乎毫不着急。大将谢玄迫不及待地前去请示退敌之计,谢安只说了一句“已别有旨”,再无二话。谢玄不敢多问,退出后,令部将张玄再去请示,而谢安竟不置一辞,驾车往山间别墅。在那里,谢安照常会见亲朋好友,并让谢玄和他下棋。

十月,秦将苻融军攻克寿春,慕容垂率部攻郧城,梁成领兵5万进驻洛涧,于淮水设木栅阻遏东来的东晋军,谢石等见前秦军势大,畏惧不敢进,屯兵于洛涧东25里处。胡彬军在途中闻寿春已陷,退保硖石,为融军所困,粮尽,派人下书告谢石,被前秦军截获。苻融即遣使告苻坚:东晋兵少而易擒,请令后续部队加速进军。苻坚大喜,恐谢石等逃去,不等大军到齐,就从项城引轻骑8000赶往寿春,直接指挥前线作战。同时又派在襄阳俘虏的东晋将朱序前往东晋营中劝降。朱序忠心不改,借劝降之机,把前秦军情况密告谢石等,并建议趁前秦军尚未集中之机,迅速击败其前锋,可获全胜。谢石采纳了朱序的计策,转而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针。

十一月,谢石派广陵相刘牢之率精兵5000进攻洛涧。前秦将梁成隔涧为阵,准备迎战,不料遭到刘牢之夜袭,兵败身死。刘牢之又分兵截断该部前秦军的归路,前秦军争先恐后抢渡淮水,损失达15万人,大量军资器械为东晋军缴获。谢石见首战告捷,命诸军水陆继进,直逼淝水列阵。苻坚在寿阳城上观战,见东晋军布阵严整,又望见附近八公山(安徽凤台县东南)上的草木,以为也是东晋兵士,心中不禁有些恐惧,对苻融说:“这明明是强敌,你怎么说他们弱不堪击呢?”

这时,前秦将张蚝在淝水东岸击破晋军一部,谢玄、谢琰以数万兵力相逼,才将张蚝赶走。苻坚便命以小将的军旗替换苻融的军旗,以示大将不在,诱使东晋军前来交战。而谢玄却派人对苻融说:“请您把秦军稍向后撤,让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再决一胜负。”然而,前秦军一撤便乱了阵脚。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军败了!”前秦军信以为真,纷纷狂跑。谢玄、谢琰、桓伊等率军渡过淝水后,立即展开猛烈攻击,苻融于混乱中被杀,苻坚亦身中流矢,前秦军遂全线崩溃。谢玄等乘胜追击,直抵青冈(今安徽寿县西北)。前秦军一路自相践踏,尸体蔽野塞川,活着的人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军的追兵,不敢停止脚步,继续逃跑。此役,前秦军伤亡十之七八,苻坚仓皇逃至淮北。

淝水之战的告捷文书传来,谢安看后不动声色,随手放在榻上,照旧与客人下棋。客人问时,他淡淡地回答:“小儿辈遂已破贼。”直到客人走后,谢安在回里屋跨过门槛时,因为狂喜,竟把脚上穿的木屐的齿撞折了。

东晋军在淝水一战大获全胜后,进克寿阳等地,国运转危为安。前秦则因苻坚已败,各路大军相继撤回北方,从此,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南北之间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心背离、士卒厌战的情况,恃众轻敌,单路突进,急于决战,招致大败。东晋面临强敌进攻,一致抵抗,并根据敌情,及时调整作战方略,在秦军后续兵力未抵淝水前,抓住时机,与之决战,特别是主帅谢安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从容出游,悠闲对弈,以静待哗。他外松内紧,周密筹划于帷幄之中,沉着果断地调兵遣将,才有后来淝水的决战胜利。难怪唐代诗人李白绝口称赞:“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以静待哗,张机设阱,是中国历代兵家所重视的军事谋略。它表明,在强敌进攻面前,要处变不惊,设阱以待,争夺战争主动。《孙子兵法·军争篇》首先提出了“以静待哗”的作战方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靖曰:“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略言其概耳。善用兵者,推此三义有六焉:以诱待来,以饱待饥,以静待躁……”明《兵经百篇·发字》曰:“制人于危难,扼人于深绝,诱人于伏内,张机设阱,必度其不可脱而后发羧。”

使人心静的绝招有两条,一是任其自然,二是以不变应万变。有经验的医生会建议失眠患者听好听的轻音乐,这样心跳与脉跳会慢慢跟上音乐节奏,有静心的效果,可以让人渐渐入睡。

情况越紧急,越要不慌不忙,局势越乱,越要静下心来。

做事,心静才能做好。很多成功之人做事并无高招,只以常识制胜,原因就在于他们心静。

【原典】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①。无邀正正之旗②,勿击堂堂之陈③,此治变者也④。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

【注释】

①此治力者也:此乃掌握运用军队战斗力的基本方法。②无邀正正之旗:邀,迎击,截击;正正,严整的样子。意为勿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③勿击堂堂之陈:陈,同“阵”;堂堂,壮大。即不要去攻击阵容壮大、实力雄厚的敌人。④此治变者也:言此乃顺应形势、灵活应变的方法。

【译文】

用与自己部队接近的战场来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安逸休整的自己部队来对付疲于奔命的敌人,用粮饷充足的自己部队来对付饥饿不堪的敌人,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秘诀。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的敌人,不要去进攻阵容雄壮的敌人,这就是顺应形势、灵活应变的方法。

以逸待劳,从容迎敌

“劳逸之道”就是以逸待劳,用准备胜疲惫。做事一定要占主动,抢占“战地”,才能以逸待劳。《孙子兵法》讲的“待敌”,就是在自家的地盘上,或在自家的势力范围内准备充分,从容迎敌。“待”字有期待的意思,准备已充足,就怕敌人不来。待敌者胸有成竹,胜算较大,怕敌者心存侥幸,认为敌人“可能”不会来,一个“可能”就会让团队松懈,结果往往是遭到灭顶之灾。

我们做事切不可有侥幸心理,要知道,该来的一定会来。如果能把自己调整到“待敌”状态,那就比较有把握了,可以轻松取胜。反之,如果是“怯敌”,即“趋战”,就会很难打。“趋战”就是被敌人牵引仓促应战,那样非常危险,往往会面临失败。

以逸待劳并不是一味等待,而是要做到适时出击,只有适时出击,才有可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古语云,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能刚能柔,识时务者为俊杰也。一个人如果千苦可吃,万难可赴,能忍住岁月的考验,那么即使不是英雄,也会忍成英雄的。

韩信能够忍胯下之辱,最后成为诸侯。但是,能够以忍求生,图谋大业的人还数越王勾践。

勾践做越王的时候,吴王阖闾来攻,勾践打败了阖闾,吴王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他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国内精兵,打败越国。勾践走投无路,后来走伯嚭门路议和。

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阖闾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两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拉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嘁嘁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

勾践由一国之君变成奴仆,忍了;到为人养马备受奴役,忍了。勾践最能够忍的一点就是尝吴王的粪便。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在伯嚭引导下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放留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许是勾践真的懂得医道,察言观色能看出吴王的病快好了,或许是勾践有意恭维吴王,或许是上天垂青勾践,总之,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此时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把他放了。

勾践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忍辱的确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综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忍,是极其恭顺的忍。而他之所以会强忍着一切屈辱,为的就是日后的崛起。勾践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面对一切屈辱,从容自若。这似乎与中国传统的大英雄、大丈夫有些相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可杀不可辱”这些都是对那些宁死不屈、誓死不降的英雄们的赞语,这些固然让人赞叹。但中国还有一句教人处世的俗语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位顶天立地的西楚王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乌江岸边,乌江亭长热情地招呼他:“江东虽小,足可够大王称王称霸,日后也能干一番大事业。”而项羽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哪肯过江呢?终自刎身亡。也许项羽过江后楚汉相争会是另一番结果,也许他能一统天下,虽然这些都是也许,但我们不能否认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可有些时候,这些英雄人物也的确需要忍一忍,然后设法再重新崛起。

坚忍不拔,忍辱负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勾践坚韧能忍是为了灭吴兴越,忍到一定程度总有爆发的一天,勾践终于忍到该向吴国发难的时候了。结果正如勾践所愿,一战便把吴军杀得大败,最终吴国灭亡,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当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处于低潮,不少小国投降了勾践,勾践成了最后一代春秋霸主。勾践终于一吐胸中二十多年的压抑。坚韧不屈的性格,忍辱负重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

从晋文公和勾践的称霸之路来看,虽然经历不同,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坚韧,在困难中能挺得住。晋文公流亡19年,备受磨难,勾践为人奴仆3年,他们都忍住了,挺住了,所以也成功了,坚韧不屈的性格所打造的命运是辉煌的。

在一个强手如林的世界里,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力武器。凡能忍者,必定志向远大。凡志向远大者,必定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而忍就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纵观历史,能成非常之事的人都懂得忍的意义。

【原典】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①,背丘勿逆②,佯北勿从③,锐卒勿攻④,饵兵勿食⑤,归师勿遏⑥,围师必阙⑦,穷寇勿迫⑧,此用兵之法也。

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注释】

①高陵勿向:高陵,高山地带;向,仰攻。即对已经占领了高地的敌人,我军不要去进攻。②背丘勿逆:背,倚托之意;逆,迎击。言敌人如果背倚丘陵险阻,我军就不要去正面进攻。③佯北勿从:佯,假装;北,败北,败逃;从,跟随。言敌人如是伪装败退,我军就不要去追击。④锐卒勿攻:锐卒,士气旺盛的敌军。意谓敌人的精锐部队,我军不要去攻击。⑤饵兵勿食:此谓敌人若以小利作饵引诱我军,则不要去理睬它。⑥归师勿遏:遏(音扼),阻击。对于正在向本国退还的敌师,不要去正面阻击它。⑦围师必阙:阙,同“缺”。在包围敌军作战时,当留有缺口,避免使敌作困兽之斗。⑧穷寇勿迫:指对陷入绝境之敌不要加以逼迫,以免其拼死挣扎。

【译文】

用兵的法则是:敌人占领山地就不要去迎攻,敌人背靠高地就不要正面迎击,敌人假装败退就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加以理睬,对退回本国途中的敌军不要正面阻击,包围敌人时要留出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给对手留一条生路

孙子说,对急于撤退回国的敌军不要阻拦,对被围困的敌军必须留有溃逃的缺口,对处于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倘若围死,不给出路,敌人无路可走,便会困兽犹斗,拼命反击求生。

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这对你将造成伤害。

知退,不是每个人性格中的必然因素,只有大智者才能悟到、做到。换句话说,知退是一个人严谨性格的表现。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难免——利益的争斗或是非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尤其明显。

很多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另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旦得“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胜利的号角,但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失去了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讨”回来。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为了能够战胜对手,获取利益,要充分利用自己固有的优势,集中力量把对手击溃。但在对手没有丝毫还手之力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给对方留一条生存之路。这种在他人不利的情况下,不落井下石的友善行为,也许在将来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现在企业越来越多,同行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唯有击败对手才能取得胜利。但“击败”并不等于“击垮”,给竞争对手留有生存的空间,适可而止,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天津有一条主干线,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十字相交处有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那年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为了发展第三产业,临街盖了一排房子。沈强抢先进驻做起了酒楼生意,且规模较大。不少人随后跟进,一时间小马路上餐馆林立,自发形成了“饭馆一条街”。各家招牌、布幔、灯箱各异,招徕了不少主干线上往来的人,生意普遍说得过去。在经营上,沈强的酒楼稍占上风。

然而这种共同繁荣的局面没能维持太久,挑起事端的是沈强。本来客流量相对恒定,大家心照不宣地竞争,可沈强就要“消灭”对手。

像沈强这家高档次的酒楼,哪个菜系的菜肴都有“借”来的。有客人来酒楼说某某饭店某菜受欢迎,这好办,让大厨去要盘菜一看一吃,第二天照猫画虎一炒,招牌都写好了“本酒楼隆重推出特色菜肴”。

沈强十分留心地将小马路各家餐馆拿手菜列了明细,他本是大厨出身,这难不住他,略加改良,照单“克隆”推出,抢了别人不少生意,沈强的酒楼更火了。

老百姓图实惠,他就在原料采购上精打细算,别的餐馆在市场上买牛羊肉,价格贵而且质量无保证,他从屠户那里直接进,因为量大,所以总有优惠。别的餐馆都在市场上进河鱼,他的酒楼自有十位八位钓鱼迷来送鱼,进货价比别人便宜一半。他的菜肴价格最低,店堂最大,外装饰灯光最抢眼,总是爆棚。

顾客埋单时,他另有一招,培训服务员报价时令他们暗中加一块钱,然后再告诉顾客零头那几毛钱抹了,比如说3980元,报4080元,“您给40元凑个整,老顾客了,8毛抹了”。这种雕虫小技,往往讨顾客欢喜,还真没碰上有人找来说这里有猫腻。

在沈强的挤兑下,小马路上其他餐馆生意都不好做,但还能微利维持。沈强的酒楼火,他们的餐馆生意清淡。小马路上因为饭店多才人流不断,沈强是“君”,他们是“臣”,沈强赚钱多,他们赚钱少,但毕竟都能赚钱,大家共同培养着小马路这个餐饮市场,都是受益的一方。

伴随着街道办事处提高房屋租金的消息,终于部分餐馆从小马路上消失了。望着新开张的花店、租书店、网吧,沈强心里充满胜利者的喜悦。

福兮祸所伏,餐馆少了,“饭馆一条街”渐渐变味了,专门来遛街吃饭的也就不来了,沈强的酒楼上座率较以前不但没增加,反而下降了。更让他尴尬的是,相邻两家饭店,一家改成了加工铝合金门窗的门市,整天电锯轰鸣,另一家转让给了一家寿衣店,晚上卖寿衣的灯箱在主干线上都能一眼看到。酒楼四周这种环境,试问哪位食客还有登楼就餐的雅兴?沈强真后悔……

聪明的人,做人不会只进不退,关键时刻,宁肯后退一步,给对方留些余地。像沈强,如果他给对手留一些余地的话,最后也不会让他的酒楼生意如此冷淡。

《菜根谭》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给对方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条退路。“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被围困的敌军须留有溃逃的缺口,对处于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他。倘若围死,不给出路,敌人就会拼命反击求生。现代人处世,要能进能退,关键时刻肯后退一步,给对方留些余地。